上下杭论文

发布时间:2012-04-05 12:22:55

台江上下杭街区的保护与改造

_ : 本文通过对福州上下杭历史街区现状的实地调研,结合福州市上下杭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从功能及活动的多样性角度分析上下杭历史风貌区的鼎盛、衰败与再生, 强调历史街区文化积淀与社会发展现实的结合,以及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开发模式的运用,并将其表现为功能、活动的多样性再生。

,揭示该区商业功能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阐述了历史街区中商业功能的现状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同时探讨对上下杭历史街区中商业功能进行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建设要素进行探讨, 提出上下杭

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建设研究的基本框架,探讨营造能够传承

城市文脉,具有活力和吸引力的传统商业街区的规划方式。

关键词:街区简介_ 价值与现存问题 保护 开发

沿着上杭路龙岭隆平路星安河岸下杭路,沿路许多民居屋檐上、窗棂上仍保持着一些古老而华丽的雕花图案,市、区级文物陈文龙尚书庙、张真君祖殿、观音庵保护修复良好,关帝庙、曾氏祠堂、杨鸿斌故居、高氏文昌阁、武状元府黄培松故居等主体建筑尚在,结构完好,雕梁画柱,依稀可见当年风采。
上下杭街地处台江区中部偏南。这里百业俱兴、商贾云集,是福州商贸的发源地。上下杭街地段优越,南通台江码头,东连中亭街,纵横交错的主干道有8条。上下杭街是商业能人聚集的地方。双杭地区曾有兴安、南郡、尤溪、福鼎等14个会馆,成为各地商人交流信息、聚谈生意之地。

双杭街区见证了城市的辉煌, 但如今却极易成为被城市遗忘的角落, 破落萧条, 巨大的角色落差使其难以适应现阶段的城市发展。随着当今社会对历史遗迹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城市传统历史文化街区遇到了重新焕发活力的机遇,然而如何在这场涅磐中实现对历史的传承, 并使其有机地融入现代生活,避免建设性的破坏,却并无定论,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福州市上下杭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建设要素进行探讨, 提出上下杭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建设研究的基本框架,探讨营造能够传承城市文脉,具有活力和吸引力的传统商业街区的规划方式。

4 _ 分析: 价值与现存问题

上下杭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悠久的历史及其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的商贾文化及城市精神, 而在现阶段其所展现出来的潜在商业价值是其厚积而薄发的自然表现。鉴于此,上下杭历史风貌区的有机再生不仅对于其本身而言,而且对于整个城市来说都是必要且意义重大之事。

现存在以下问题: (1) 建筑质量差。由于上下杭街区中的商业建筑年代多为民国时期,以砖木、 砖混结构为主, 年久失修, 使得墙面脱落, 结构老化,虽然原有建筑形式基本保留,但部分结构已经损坏, 或部分构件遗失, 墙体和屋顶也有不同程度的破坏。(2)建筑功能异化。一些原本用于商业的建筑早已改做居住使用, 但由于本土居民的迁出, 多数房屋空置或租给外地人使用。此外, 部分住宅是具有根意义的祖屋,户主宁愿闲置也不进行管理。(3) 建筑产权关系复杂。从建筑的产权关系调查中, 我们发现街区中的房屋产权多为私人所有, 且多数商铺几易其主, 产权关系不明确,已很难查清房屋的真正主人。此外, 街区内群租和历史遗留的多户共住现象突出, 使得该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工作更加难以实施。(4) 街道交通状况不容乐观。街区内道路设施薄弱, 下杭路与隆平路,路幅均较窄, 路况差, 机非混行,通行能力低。坊内多数街巷道路面狭窄, 缺乏停车场地。同时, 区域内缺乏有效的交通管理, 行人任意横穿道路, 人车混杂通行,交通秩序紊乱。

人口策略

由于大量外来人口的租住,上下杭街区存在较为严重的乱搭乱建现象, 同时也造成人口密度过大, 基础服务设施难以支撑其需求的问题。因此人口调整策略为主要采取人口疏解的方式降低人口密度,使总量减少, 密度降低,上下杭历史风貌区内人口控制在 12000 人以下,同时制定详细的人口疏解与保护整修政策,并引导不同阶层及行业的人群入驻。

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开发模式

5 _ 3 _ 1 _ 保护

划定上下杭历史风貌区核心风貌区范围,其原则为: 1 有比较完整的历史风貌; 2 构成历史风貌的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基本上是历史存留的原物; 3 历史核心风貌区用地面积不小于 1hm2。划定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和协调文物古迹及历史风貌区的核心风貌区的完好,控制范围通常指沿历史文化街区核心风貌区范围向外约 50m 的区域, 在上下杭历史风貌区以历史上的上下杭的范围为依据, 结合并兼顾建筑物用地边界或道路、河沟等环境要素景观界面的完整性而划定。

确立点、线、面的整体保护框架, 点指上下杭历史风貌区所包含的各文保单位、 保护建筑、 历史环境要素和历史建筑,分别采取有效的保护与整治措施。线指上下杭历史风貌区各个传统街巷、 三捷河(星安河) 沿街沿河的风貌与环境,保证对该历史风貌区环境历史风貌、整体空间形态、原有街巷格局的严格保护。面指上下杭历史风貌区整体风貌的系统保护控制以及历史文化特征的继承与发扬。通过点、线、面有机结合的整体保护框架,不仅对上下杭历史风貌区从整体(外围景观风貌, 整体空间格局与原有街巷肌理) 到局部( 文保建筑、优秀近现代建筑、特色构筑、古树名木等) 的历史风貌都进行严格保护,并采取相应的保护与整治措施, 以保证对该历史风貌区历史风貌的严格保护与有效传承, 并进一步通过对物质载体的保护与整治,以保证对其所富含的文化内涵与地域特征进行良好的保护、传承与更新。确定完善的保护要素选择及保护要求和保护方式, 这主要涉及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建筑、街道及格局、商业街市等人工环境,地形地势、河流树木等自然环境,以及具有重要历史记忆的故事、传说等。

5 _ 3 _ 2 _ 开发

1 片区开发

开发两片区:一是以上杭街为中心的、 以居住功能为主体,以及包括名人(杨鸿斌) 故居展示、 会馆等文化旅游展示的功能片区。二是以下杭街为中心的、 以商业功能为主体的商业休闲区。

2 街道开发

结合下杭街的建筑风貌、 建筑质量以及建筑的现有使用功能,兼顾考虑其综合价值以及传统使用功能,将隆平路、 下杭街定位为上下杭历史风貌区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商业轴; 由于隆平路南段有较为大量的交通需求, 路面采用现状的沥青路面,以满足现代功能需要。

3 建筑开发

通过修复、 修缮、 局部保留、 更新、 暂留等方式,对现有建筑进行整治,使其适宜居住、 旅游展示、 商业等功能。

4 三捷河(星安河) 滨水区开发利用

通过滨河沿线的建筑和景观整治,形成的三捷河(星安河)景观风貌带。通过对三捷河( 星安河) 周边地段内现有建筑的整治与更新设计,保持原有空间肌理, 结合环境特点, 提升强化商业氛围,营造宜人的滨水休闲商业区。

5 完善道路、 绿化、 相关配套等支撑系统借鉴先进交通组织理论, 在大范围内组织道路系统, 并完善内部交通,特别注重静态交通的组织, 提高上下杭的交通可达性;通过绿化景观环境的营造, 提升空间品质;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有力支撑上下杭的健康持续发展。

结论

城市传统历史风貌街区的衰落最直接的表现是活力的丧失,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包括城市发展重心的转移, 人口的同质化、 环境的恶化, 交通可达性的弱化等,综合起来可概括为功能和活动多样性的缺失; 在历史风貌区的改造重生过程中,须注重其核心价值即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社会发展现状的有机衔接,具体而言, 宜采用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策略, 延续其文脉及部分功能,并注入与时代相适应的新功能, 最终实现新的功能及活动的多样化,激发城市传统历史风貌区的活力。

上下杭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