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语言和古代汉语修辞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9 21:08:16

隐性语言和古代汉语修辞教学研究
作者:朱云红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2014年第14

        摘要:显性与潜性是一组对立的哲学概念。语言中可以分为显性语言和潜性语言,语言显性、隐性的区分具有相对性和广泛性,它可以用在语言研究的各个层面,探究两者之间的联系、区别,是非常有意义的。古代汉语的修辞教学则是从三个方面入手的:第一,古代汉语修辞和现代汉语修辞间的相同、不同之处;第二,运用现代汉语知识加强对古代汉语中词汇和修辞的理解;第三,通过对古代汉语修辞的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那么隐性语言和古代汉语修辞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本文就将对此进行探究。

        关键词:隐性语言 古代汉语修辞 教学研究

        潜显语言的理论是在上世纪末逐渐形成的,是一种语言观念,表示着语言发展的形式。在我国,王希杰先生最先提出了此理论,在他认为,语言是由显性语言和隐性语言共同组成的,语言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一、隐性语言与显性语言

        隐性语言也就是潜性语言,潜显语言都是相对来说的,显性语言是表现在表层的、得到社会大众认可的并被人们广泛使用的一种语言现象。潜性语言表达的则是潜在的、还没被人们使用过的语言现象。索绪尔说,语言在发出之前其实是隐性存在的,它存在人们的脑海中,但却并不能被看见摸到,不能直接地出现在我们面前。音位是属于语言的,但它也是隐性的,没人能发出一个音位,能发出的也就不再叫做音位了,它就成为言语中的声音了。而这里所说的言语和语言是相对的,言语就是显性存在的,言语可以直接的出现在我们眼前,被我们认识和理解。随着潜显语言理论的提出,隐性语言也加入了语言学的探索研究中,这不仅增大了研究语言学时的研究视野,还有利于研究者发现更多更新的研究方法,强化人们对语言学的理解和解释能力,使语言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品味大大提升。

        二、古代汉语修辞教学

隐性语言和古代汉语修辞教学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