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读后感100字 - 读后感 - 模板

发布时间:2019-08-21 02:08:22

红岩读后感100_读后感_模板

篇一:红岩读后感100

  

  《红岩》描写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在山城重庆,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下工作者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机关的残酷镇压和迫害,但是他们不畏强敌在监狱中与之进行不泄的斗争。虽然他们大部分的人都牺牲了但他们的精神激励了剩下的革命同志坚持到了革命胜利的英雄事迹。

  

  篇二:红岩读后感100

  

  今天我读了《红岩》这本书,使我印象最深的是江姐,她为了革命,忍受敌人的毒性拷打,也不说出党的一点秘密。

  

  江姐的大名叫江雪琴。她在受敌人的十指连心折磨时,自己咬着牙,直到晕倒为止。俗话说得好竹签是用竹子做的,人们的意识是用铁做的。

  

  想想我以前,一点小小的疼痛我就叫的翻天动地。江姐呢?忍受那么大的痛苦却一声也不吭。

  

  我以后也要学习江姐。要坚强,勇敢。

  

  篇三:红岩读后感100

  

  最近,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这本书写得非常好,我很喜欢,在读的过程中,我知道了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江姐受尽各种酷刑,从不畏惧,许云峰舍己为人,()刘思扬出身豪门,却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瑶的故事给了我极大的熏陶。

  

  在这些英雄的熏陶和鼓舞下,我渐渐地成长了,也渐渐地懂事了,以后我要向他们学习,做一个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四:红岩读后感100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革命小说《红岩》,这本书讲述了重庆地下党河国民党斗争的故事,这种热情为党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而最让人感动的就是江姐,她的形象深深的树立在了我的心中。

  

  面对这些敬佩的同志,国民党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一分一毫。在他们面前,我深感愧疚。我只要遇到小小的挫折,就会想到放弃。读了红岩之后,我知道越是充满困难的路我们越要走,越是艰巨的任务,我们更要坚定不移。

  

  篇五:红岩读后感100

  

  最近,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着。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从不畏惧;刘思扬出身豪门却参与革命;成瑶在共产党的熏陶下,渐渐成长,懂得处理各种事;渣滓洞的难友们,相互帮助,智斗敌人;白公馆的人们战胜敌人,迎来新中国。读红岩有感读《红岩》有感红岩读后感500字《八十天环游地球》读后感

  

  梁仕权

  

  这个寒假我和妈妈阅读了许多书籍,其中有《海底两万里》和《格列夫游记》……可是我最喜欢看的《八十天环游地球》了。它是法国著名的儒尔·凡尔纳写的。

  

  这本书是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是中外儿童的经典读物。《八十天环游地球》主要讲了:有一个叫福克的有钱人,有一天,他带着仆人去改良俱乐部,因朋友说了几句话,竟引出一场以两百万英镑为赌注的八十天环游地球的赌局。环游过程中,他遇到许多挫折,比如说:铁路断修、暴风骤雨,被警察误会等等,不过,他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克服了种种困难,最后取得了成功,并且还与艾娥达举行了婚礼。

  

  我看了这本书懂得了要克服种种困难,有一次,我在画画,可是,我画了一个多小时也没有画好,我就读妈妈说:妈妈我不想画画了,这么难画又花了我这么多白纸。妈妈说:别灰心,看花的多好呀。在妈妈的鼓励下,我终于把画画好了。

  

  通过这次的读书活动,让我获得了许多的课外知识。

  读《断魂枪》有感(一):英

  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小说将故事背景放在晚清,以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这样一个看似模糊,却已经十分清晰的社会状况拉开序幕。在帝国主义的火枪利炮中,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在这样的社会中,有一位名震西北,没遇见过敌手五虎断魂枪的传承者———”神枪沙子龙”.

  昔日短瘦、利落、硬棒、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的沙子龙,没遇见过敌手,威震西北,可以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英雄。而这条枪与这套枪法,陪了他二十多年的时间,使他获得了神枪沙子龙的称号,这早已不同于一般的兵器,断魂枪有着自己的尊严,而这种尊严是体现在野店荒林的威风里,离开了这个,他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可是在国术还没有被革命家与教育家所提倡的时代中,断魂枪没必要传了,同时也无人可传。

  断魂枪应该传给谁呢?是那些学了点武艺,就打着沙子龙徒弟的旗号,摆场子,出风头的一介武夫?如果传给了他们,断魂枪就只不过是赚掌声,得银子的花拳绣腿而已。这对于一个夜晚要将断魂枪拿起这样一个爱枪如命的人,他又如何舍得如此糟践呢!

  孙老者,诚心求艺,但却不知武术有何用处,如果要传给他,他有断魂枪的童子功吗?在今天是火车、快枪,通商与恐怖中,他又如何将断魂枪发扬光大呢?断魂枪的尊严又将如何继续保持呢?正是基于这样清醒的认识,沙子龙才会成为撤换招牌,养养楼鸽,看看 《封神》,就连身上的肉也放松了的清闲人。

  但是夜深人稀,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而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而在这叹声和微笑中,包含了对社会的无奈和绝望,又体现出一个英雄对于尊严的坚守和对于社会的反抗。

  小说中的题记生命是闹着玩的,事事显出如此,从前我这么想过,现在我懂了。这是沙子龙的无奈和绝望,也是他的坚守和自尊。

  读《断魂枪》有感(二)

  末路英雄,魂断长枪

  生命是闹着玩,事事显出如此,以前我这么想过,现在我懂了。

  -------题记

  除了这篇《断魂枪》是清明放假回家读的,这一段时间读的文章都是在学校看完的,所以对这篇文章记忆犹新。记得那天天有点阴,我就站在书店把这一篇不算很长的小说一口气读完了。读完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心里很压抑,而且还有点悲凉,那时还没有考虑到上升至传统文化的高度,只是单纯的为沙子龙悲哀,为他那套在社会上已经没有用的,也即将失传的五虎断魂枪悲哀。

  悲哀过后细细品味,曾经短瘦,利落,硬棒,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的沙子龙,在火车代替马帮,快枪代替神枪,炮声,镖旗,钢刀,口马逐渐消失的时代,把镖局改成了客栈,把身上的肉也放了。因为他明白在这样一个时代,曾经属于他的世界已经被狂风吹走了,行走于荒林野店里的豪放的事业一去不复返,江湖不再。

  再留着镖局也是一种摆设,所以沙子龙作了最理智的判断,做出了最坚决的行动,为了不传给别人这套没用的枪法,他放了身上的肉,整天白天躺在床上看《封神榜》。可人们看到的只是沙子龙白天的情形,却不知在深夜他锁上大门,对着天上的群星一气刺出六十四枪的无奈。难道他不想让自己的枪法传下去吗?想,肯定想。可是在他心里已经认定这套枪法现在是无用的,既然是无用之功,当然无需留传下去。

  不传绝学,不传后人,只在苍月下摸一把滑亮的枪。顺流而行,可至千里;若逆流而上,死守镖局,必将惨淡经营,无处立命,识时务者为俊杰,这样的生存智慧沙子龙做到了,而且做的坚决果断。可沙子龙走了一辈子镖,怎么可能说放下就放下呢,他身上仍然有着一股义气。在外自称是他徒弟的人若在金钱上有困难,他都会慷慨解囊,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但就是有一条,不传枪法。

  读完之后我也会有疑问,为什么沙子龙不去像别人一样把耍枪当做一种赚钱的手段,也就是在街上卖艺?后来看到他两次在群星下耍枪才顿悟,尽管在当今他的枪法没有用,但是这套枪曾经给他带来过无上的荣耀,他不容许任何人玷污它。或许沙子龙正是考虑到若把这套枪法传给别人,那些人保不定就会在大街上卖艺,做给那些围观的百姓看,顺便赚上几个钱,够每一天的吃饭钱。沙子龙是绝对不能容忍这曾经带给他威名和荣誉的断魂枪沦落到这种境地的,与其让它成为逗乐的玩意,倒不如让它和自己一起进棺材。

  所以在孙老者两次用略带命令的口吻告诉沙子龙:教给我那套枪。后,沙子龙才说出:那条枪和那套枪都跟我入棺材,一起入棺材。看到这儿心里泛起一阵阵的悲凉,沙子龙这个末路英雄,还是免不了这样悲剧的结局。

  沙子龙无疑是清醒的,他认识到了现状,但却无能为力,由现实这么发展下去,而孙老者则还存在于自己的幻想的世界中不肯出来。他深藏不露的性格和沙子龙比较相似,但他靠着坚持,为学习传统的武林绝技而风尘仆仆地奔走江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一个大梦未醒或者是一个本该醒来却不愿醒来的沙子龙的形象。他悲壮的努力中终究是无果的,他也注定和沙子龙一样是一个末路英雄。

  也许在那个年代还有很多像沙子龙一样的末路英雄,他们有的放弃了,有的在坚守,那些传统的记忆也随着那个时代的消逝而销声匿迹了。那些挣扎在传统边缘的文化,最终是不是都得落得和断魂枪一样的下场,我不得而知。但单看这一枪就知道情形不容乐观。老舍先生写下这一篇《断魂枪》也正是看到了这样的一种现状希望唤起人们的意识。不知道别人读完是怎么想的,但我确实是有把那支枪和那套枪找回来的冲动,虽然我知道这只是一篇小说。

  断魂枪,断魂枪,到底是断了沙子龙的魂,也断了这支枪自己的魂,没有了用武之地,他们只能独自站在墙角,等着自己老去。

  我想沙子龙最终也明白了生命是闹着玩的,他就这样被命运戏弄了,明明这枪给他带来无上的荣光,到头来却还是一无所有,还是都得放下,回到原点。但不同的是,至少沙子龙在进棺材的时候,有那条枪和那套枪法陪着他,谁也带不走。

  这不是在用断魂枪来给沙子龙殉葬,而是在用沙子龙给断魂枪殉葬。

  读白杨有感400

  篇一:读《白杨》有感

  这个星期天我预习了《白杨》这篇课文,收获很多。

  首先我把课文通读了一遍,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标注出拼音,了解到了文章是在赞美白杨,白杨虽然在戈壁中生长,却长得很直,说明它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接着我又细读了一遍,把文章中的四字词及一些优美的句子用铅笔勾划出来。然后我把课后的问题看了一遍,带着问题去读,针对课后提出的问题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我就用心揣摩,慢慢领会它的含义。等把这些句子揣摩透了,我对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也就很清楚了,文章表面是在赞美白杨,赞美它不管扎根在哪里,环境是多么的恶劣,都能顽强地生长,其实是借白杨来讴歌爸爸那样的建设者和保卫者,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出现在哪里,为边疆的快速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当然,课后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知道了老师和妈妈的要求是正确的,要想把语文学好就要认真读好每一篇文章,对每一篇文章都要读通读顺读准,要反复地读,而且一遍比一遍细,同时还要带着问题去读,这样更能快速领会文章的内容。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我会加油的,一定把语文学好。

  篇二:读《白杨》有感

  说起白杨大家肯定再熟悉不过了。一般人会说它不就是一颗普通的树罢了吗?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但是它在我心目中不是这样,自从我看完《白杨》这一课,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几棵坚强的白杨树。

  这是借物喻人的文章。作者借大戈壁的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们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父亲也同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就在哪生根,发芽。如果我是父亲,我自己宁死也不会去边疆,何况把自己的孩子送走。但是读完以后我才了解了父亲这种一心想要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宁愿送走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也要为祖国做出贡献,都么朴实的一位父亲啊他博大的胸怀,坚韧的意志,无私的奉献,为西部人民构成了一个美好的生活。西部这个原本干枯的词语,变得越来越富饶,越来越美丽。他们是荒原最早的住户,是第一个踏进戈壁的人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在哪住下,任凭风吹雨打,他们仍然要建设祖国。换一个工地就搬一次家,他们带走的是荒凉,留下的是无尽的繁华。

  白杨,建设者的精神,让我永久的停留在了这篇文章上,慢慢的回味着他们的无限精神。无论是白杨也好,建设者也好,他们都是那么坚强,永不向困难服输,他们都为西部点缀上了完美的符号。

  篇三:读《白杨》有感

  白杨树虽然不是那么美丽,枝干虽然没有柳树姑娘的枝干那么柔美,但它有一定不可抿灭的精神,它不管在多恶劣、多么艰苦的环境都能茁壮成长。为了祖国的需要一直无私的奉献,今天我们学了《白杨》这篇文章。

  这一课对我的启发很深,文章记叙了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白杨那种忠诚无私、尽职尽职、不择环境、坚强执著。让我知道做人要有白杨的那种精神。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人,都在为祖国的发展,为人民做着共献。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着,他们都是我们大家学习的好榜样,比如说建筑工人。

  提起他们,有的人可能会说;他们有什么了不起,那就是他们应该做的?其实不对,他们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工作,不管风吹雨打,还是下着鹅毛大雪,他们都坚守在自己的辛勤岗位上,尽职尽责,走到那里都为祖国添加繁华的一面。为了大家,他们愿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出,为大家建造更安全、更舒适、更漂亮的房子,付出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住的房屋都是用他们的汗水凝结而成的。让我们一起向他们致敬,道一声;您们辛苦了,谢谢。

  让我们在生活、学习中有白杨树一样,挺拔、坚强执著、不屈不挠的精神!

  篇四:读《白杨》有感

  前一段,我拜读了作家袁鹰著的《白杨》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语句生动、优美,内容耐人寻味,是一块百啃不厌的骨头”.

  文中讲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子女也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其中,爸爸的一段话我记忆犹新——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以前,我总认为白杨树,既开不出绚丽的花朵,又结不出美味的果实,是一种很平凡的树。今天,白杨树的形象在我脑海里变得高大起来。我热爱白杨树!我敬仰白杨树坚强,不软弱,不动摇的精神。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明白了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它比喻了父辈的建设者们像白杨树那样扎根戈壁,建设祖国。他们的身体已经衰老,建设祖国的重担将来要落在我们身上。所以,我们要像小白杨一样,哪儿需要我们,我们就在哪儿生根、发芽。

  文中的父亲,让我想到了我们伟大祖国千千万万无私奉献的建设者,他们精神是那样高尚,他们的形象是那样高大,我敬仰他们,我要永远以他们为榜样,建设祖国,奉献祖国。

  我想:我们现在必须好好学习,练好本领,学习更多知识,将来扎根祖国”,报效祖国,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出我的一切力量。

  篇五:读《白杨》有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三课——《白杨》,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行驶在大戈壁的列车上,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并介绍了白杨树的精神,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希望他们也在边疆工作。

  人在成功时,会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用能力换来优越的生活,一种是用自己的能力在人们心里刻下一个名字。虽然很多人会选择前者,但是有的人国为重家为轻。

  新中国成立之前,钱学森在美国可是重要人物,他使美国空军螺旋桨飞机向喷气式飞机过渡,并最后向无人飞行器过渡。让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

  194910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的科技和国外差了一大截他知道后焦急万分,急于回国效力。美国政府怕钱学森回国后,中国的科技超过他们就万分阻拦,()拘留了他。美国海军高级将领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

  经过中美政府的谈判,他被释放。回国后便一头扎进了大西北,冒着狂暴的风沙,顶着火辣辣的烈日,在人迹罕至的大沙漠中研制原子弹,由于他的回国,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明至少提高了20年。

  钱学森就是这样一位有这白杨品格的人。

  篇六:读《白杨》有感

  陶光颖

  我读了著名作家袁鹰的《白杨》知道了白杨生长在茫茫的,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大戈壁上。那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白杨那坚强不屈的精神令我敬佩不已,同时也不经让我们想起了哪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将自己的青春丰献的建设者们。

  在生活条件艰苦,经济,文化落后的西部地区,谁会愿意到哪里去呢?你错了,然而就是有那么一群不择环境,不讲条件的边疆战士们正在为我们的祖国西部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建设我们的祖国,使我们祖国的西部能更快的发展。

  在文中父亲的眼中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在父亲的心中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我读了这篇文章不禁眼眶湿润,因为我被白杨的精神——建设者的精神所感动。所以,我长大以后也希望能去到边疆,做一个具有白杨精神的建设者,为祖国的西部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会为我的这一远大理想一直努力下去,直到有一天我成为一棵能经得起风吹雨打的白杨树”.

  篇七:读《白杨》有感

  邵楠

  在荒凉的大戈壁上种着一排白杨树,那些白杨树高大挺秀,就像保卫边疆的卫士一样。白杨其实是最普通的了,但他那种不挑环境、服从需要的精神是伟大的。

  《白杨》这篇文章描写的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该文章作者是袁鹰,通过介绍白杨来体现具有白杨精神的边疆建设者。文章同时也是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表面上是写白杨高大挺秀、生命力顽强,实际上是写边疆建设者服从国家需要、无私奉献的精神。

  掩卷沉思。我敬佩生命力顽强的白杨,敬佩他们服从需要,哪需要他们,他们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的精神。但我更敬佩默默无闻的边疆建设者,敬佩他们那种用自己的汗水和坚持不懈的信念去建设边疆的精神。他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写到这里,让我想起现在生活幸福的孩子,他们不仅不能接管边疆建设者这种重大的任务,就连边疆的艰苦生活都接受不了,更何况还要去建设边疆。

  现在,每当我看到白杨,就会想起扎根边疆的建设者……

红岩读后感100字 - 读后感 - 模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