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 爱因斯坦

发布时间:2011-10-31 07:24:29

《爱因斯坦自述》

【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2010年版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伯尔尼专利局任职,在苏黎世工业大学、布拉格德意志担任大学教授。1913年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国国籍。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为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获奖者之一。(其他两位是1964年和平奖得主马丁·路德金、1979年和平奖得主德兰修女。)2009104诺贝尔基金会评选1921年物理学奖得主爱因斯坦

A=X+Y+Z A是成功,X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说废话

“不曾犯错的人,是因为他从来不曾尝试新事物”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能畅游整个世界”

“你必须去学习游戏规则。然后,你还要比别人玩得更好。”

“任何回忆都会多少染上眼前的色彩”

“大多数人花毕生时间去追逐一些毫无价值的希望与努力”

“我会对所有权威产生怀疑。敢于对任何社会环境里既存的信念完全吃一种怀疑态度。”

“有一个不可知的世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它的存在并不取决于我们人类的主观意愿。尽管它是一个高深而永恒的谜,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人类至少可以部分地用观察和思维触及到它,这个世界深具魅力,有如争求自由、得到解放一样。吸引我们的凝视深思。而我不久就注意到,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中,许多我所尊敬和钦佩的人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详。我总是会有意无意地浮现一个最高目标,那就是借助一切既有力量与条件在向我们提供的一切可能的范围里,我们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外部世界。”

“就我而言,在我的主要兴趣方面,逐渐远远地摆脱了短暂的和仅仅作为个人的方面,开始转向力求从思想上去理解和掌握事物,这就是我人生发展的转折点。”

“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它的后面。”

“我在这个领域里(物理学)很快就学会了怎样挑选识别东西,将那种有用的知识挑出来,撇下其他多余的东西,尤其是那些只会充塞大脑,并引领我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

“现代教学方法就像一株脆弱不堪的幼苗,除了鼓励,更需要自由;只有自由才能挽救它,使它不至于过早地夭折。我认为,使用强制手段,或给人灌输责任感,让学生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确实是犯了严重的错误。在一头猛兽不饿的时候,用鞭子强迫它不断进食,特别使人们提供的食物还是经过千挑万选的,它肯定会逐渐厌食的。”

“对我这种人,他所想的是什么和他是怎样想的才是一生中主要的东西,而那些他所做的或者经受的事情,是他不关心的。”

————1945年的自述

“我读书很少背诵,加上记忆力又不强,对所有问题,只是喜欢深入理解。”

“但我那时还不是一个好学生,我做不到还学生的标准:要遵守秩序,老师讲课时要做笔记,然后自觉地做作业;人们所教给你的那些东西,你要不惜一切代价学好;必须有能力去轻快地理解所学习的东西。可惜的是,我发现上述的这些条件自己一个也做不到,为此我老再有一种负疚感。在这个自由自在的学习环境里,我以极大的兴趣去听某些课,我依然还不是一好学生,只能让自己多学一些感兴趣的东西,与此同时,我不感兴趣的很多课程也都漏掉了。在家里,我以极大的热情学习理论物理学,这样做平衡了我的呢新,减轻了我的负疚感。我依然保持着原有的习惯:广泛地自学。”

————1955年的自述

论教育

爱因斯坦

在纪念日,我们首先要追溯往事,尤其要怀念那些为发展文化作出贡献的人们。这种亲切的纪念仪式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过去最美好的事物能鼓励今天善良的人们去战斗。

在教育学领域中,我是个门外汉,去除个人经验和个人信念以外,我的见解就一文不值。

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作是传授知识的一种工具。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知识是死的;学校是活的。学校应当发展青年人为社会服务的品质和才能。同时要保护学生的个性,不能将个人变成像一只蜂蜜或蚂蚁那样的一种工具。因为一个由没有个性和个人意愿组成的实惠,将是一个不可能发展的不幸的社会。相反地,学校应当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要让他们把为社会服务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理想。就我所知道的来说,应该学校制度是最接近于这种理想的。

人们如何来实现这种理想呢?是用道德说教来实现这个目标吗?完全不是。言辞永远是空洞的,而且通向毁灭的道路总是伴随着理想的空谈。但是人格绝不是靠虚空的言语形成的,而是靠劳动和行动形成的。

因此,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践。

但是每项工作后面都有着一种动力,它是成绩的基础,反过来,成绩加强会滋养这种动力。这里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同学校的教育有关。同样的工作出发点不一样,可以是专制的,也可以是由于好胜心,也可以是强烈的兴趣和追求真理的愿望,当然也可以是弥足珍贵的好奇心。同样一件工作的完成对于学生产生的教育影响是很不相同的,这主要看推动这项工作进行的动机。人们都知道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态度对塑造学生的心理基础有很大的影响。

我认为学校做的最糟糕的事莫过于用暴力的方法来进行工作。这种做法摧残学生的感情、诚实和自信;它制造出来的事机械的人。…要是学校免除这样的侵袭时比较简单的。首先教师要尽可能减少使用强制手段,用他们的德和才进行教育。

其次是好胜心,好胜心深深地存在于人的本性中。要是没有好胜心,人类就完全不可能合作;一个人希望得到同类赞许的愿望,肯定是社会对他最大的约束力。但在这种复杂的感情中,建设性的力量听破坏性的力量此消彼长。想要得到赞许和表扬的愿望是一种健康的动机,但这种愿望如果表现的太刻意、太偏激,就容易在新心理上长生唯我独尊的态度,对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有害的。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防范这种个人野心的出现。最简单的办法即使引导学生辛勤地工作。

……

因此,人们应当防止向青年人鼓吹那种世俗的成功。因为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卡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

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动机是劳动的乐趣,是劳动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这个结果对社会的价值。这有这样的人生观才能产生一种愉快的愿望,才能去追求知识和艺术技能。培养这种创造性的心理能力不是一件易事,关键在于发展孩子对游戏的天真热爱和获得表扬的天真愿望,并且把孩子引向对于社会很重要的领域;这种教育是建立在创造社会价值的愿望之上的。如果学校从这样的观点出发,按摩它的工作就很成功,就会受到高度尊敬。这样,学校布置的作业就会被当做一种礼物来领受,儿童对上学的喜爱胜过对假期的喜爱。

这样学校里德教师实际就是艺术家。怎样建立学校着的这种精神?没有唯一的答案,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做一些事情。首先,教师本身应当在这样的学校里成长起来。其次,教师有自由选择教材和使用教学方法上的权力。因为强制和外界压力会扼杀教师在安排他工作时的乐趣。

如果你们认真听的话,你们也许会觉得奇怪,我所讲的只是应当以怎样的精神来教导青少年。但是我既没有降到课程设置,也没有将讲到教学方法。那么,究竟应当以文科教育为主,还是应当以理科专业教育为主呢?

对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这一切都是次要的。因为人的肌肉和体力健壮后,他就可以适合任何体力劳动。同样,学习也类似这样。有个名人对教育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一切,那么他就获得了教育。”这很对,就由于这个人的话,对于文科和理科之间的抗争,我一点也不想偏颇任何一方。

另一昂面,我也不赞成学校讲授在以后生活中要直接用到的知识。生活要求的东西太多种多样了,学校不可能完全讲授。另外,我还反对把个人当做死的工具。学校的一贯宗旨应当是:青年人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离开学校,而不是一个专家。照我的见解,在某种意义上,这对于职业技术学校也不例外。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始终放在首位,获得专业知识和次要。一个人只要掌握了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判断,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专家”来讲,他一定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最后,我再次强调一下,我演讲的态度很坚定并不意味着我的见解有多高明,我的见解所根据的只不过是我自己积累的个人经验而已。

对上海的印象

中国人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他们勤劳,对生活要求非常低。以印度人相比,中国人更乐观、更天真。大多数中国人肩负着沉重的负担:不管男人还是女人,每天都在辛苦劳碌着,只为了能挣到五分钱。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命运的可怕。但这对于我来说,实在是悲惨。

上海的访问时爱因斯坦对中国人民的生活有了一种看法。在这个城市里,欧洲人高高在上,是统治阶级,中国人则是他们的奴仆,这种差别刺激了近年来革命事件的爆发。这个国家有着伟大的发明,但这个国家的人们时麻木不开化得。在欧洲人的眼里他们是淳朴的劳动者,但更是智力非常低劣的人群。这个劳动着、呻吟着但是顽强的民族,让爱因斯坦的社会同情心再度被唤醒了。他认为这位是地球上最贫困的民族,他们苟延残喘,所受的待遇还不如牛马。

(这是一篇报道稿。爱因斯坦1922底应邀到日本讲学,途中两次经过上海,受到我国文化界的热烈欢迎)

社会和个人

论教育 爱因斯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