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后感对古代游记散文教学的一点认识

发布时间:2020-08-17 02:28:09

教后感 对古代游记散文教学的一点认识


  学习了何郁老师的《古代游记散文的研读与教学》相关讲座后,我也想简要谈谈自己对于古代游记散文教学的一点粗浅认识,以期求教于大方之家。
  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教材如何变化,这一题材的教学内容始终为教材编写者所重视。因为游记散文大多反应了中国人最为原始的生于原野山泽、长于原野山泽并进而不断怀恋质朴原始生存状态的冲动与追求,因此从古至今涌现和流传了大量描写山形水态,向往田园风情的优秀篇章。从《诗经》到《楚辞》、从汉魏乐府到唐诗宋词、从宋元小品到明清散文我们都不难发现游记散文的身影。这些作品或者反映作者钟情自然山水,向往纯真生活;或者描写春花秋月,感慨人生无常;或者咏叹自然之美,向往理想境界,总之在散文游记的外形之下,包裹的是作者的身世之感、人生旨趣与价值追求等。那么如何组织这类文章的教学呢?本人认为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理清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游记散文大多是在作者亲历亲验自然景物的基础之上书写情感寄托,作者读者眼中的景物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山风水月,而是承载了作者身世经历、人生感慨与精神成长的客观对应物,这时教师要带领学生着重理解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分析景的身上到底打上了作者哪些强烈的主观色彩,从景物的色泽、数量、动静、虚实等方面去感受景物背后所承载的情感意蕴。从意象、意境层面去推敲景物之于情感表达的功能与意义。比如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西山原本凡常无奇的自然景物为什么在作者的眼中成了不可多得的神异之物,让作者爱不释手、乐此不疲,以至于得失俱忘,荣辱尽去?这势必要带领学生理解作者的仕途遭遇,柳宗元命运多舛、怀才不遇、郁郁寡欢,在平凡的西山之中他了解和赏识西山的自然风物与自己的遭遇惊人的相似,二者在特定的时空之中找到了精神的共鸣点,惺惺相惜、互为知己、相见恨晚,景物的上面打上了柳氏浓重的个人特征,“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景与情之间的关系理清了,作品的主旨寄寓也就水到渠成了。欧阳修与滁州山水,苏东坡与赤壁水月、范仲淹与浩瀚洞庭、王勃与滕王阁、王羲之与兰亭、杜甫与夔州、李白与天门山等等,只要抓住了景与情之间的关系,作品的意义也就昭然若揭了。
  二、揭示景与理之间的联系
  山水游记往往会在景物描摹的基础之上抒发作者某种或明或暗的对于社会、人生或者自然地认识与理趣,特别是宋元明清散文这种倾向更趋明显。抓住了这一特性,那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有意识的启发与诱导学生厘清景物与哲理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哲理意味是怎样熔铸在景物之中的。比如《小石潭记》中潭水周围凄清寂寥的景物与作者冷清落寞的人生感受之间的关系便是解读作品的重要抓手,景物本身的特点曲折的指向作者的政治遭遇、人生态度与价值归宿;再比如《后赤壁赋》中作者在描写了赤壁的自然风光后,陡然笔锋一转,从客人落寞消极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人生认识出发,在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的哲理思辨之中归结出悠闲自适、旷达乐观的人生旨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景与理之间的微妙关系,让学生明白文章前面的景物刻画是如何为后面的哲理抒发做铺垫准备的,使学生有意识的挖掘相关山水游记散文类似的写作特色,举一反三,从而为同质异构的阅读活动储备理性的经验与手段。在这类文章中,作者一般看似毫不经心的景物点染,往往对文章的主旨凸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是一门魅力恒久、充满挑战的艺术,需要每一个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认真领悟、不断思考,从而为语文教学的丰富多彩献计出力。
  

教后感对古代游记散文教学的一点认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