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6-06-09 10:37:32

文艺评论大观018大观 2015.08牵牵绊绊的情爱悲剧,但大量的“情爱”故事中却无法找到一个纯粹精神意义上的“健康的,正常的”爱。男女间无真情,情爱在游戏中进行,他们进行着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的精神游戏,最终的结局是指向虚无。男女间虚伪、欺骗,男女的世界灰暗、肮脏、弥漫着窒息的腐烂的气味。婚姻无爱,脱离感情的范畴,婚姻披戴着诸多的枷锁。张爱玲笔下“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婚姻在张爱玲笔下是无爱的,“有爱的婚姻是痛苦的”,爱成就不了婚姻,但婚姻又受不了爱的诱惑。婚姻是枷锁,妄想用它来锁住别人,锁住爱情,都是不可能办到,结果只能毁了自己。爱情总是发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间。各自为了捍卫那一点自由或者追逐物质上的相互算计着不妥协。当终于有一天,精神上的追求再寻不到现实的依托时,两个人方始彼此亲近。但究竟与爱情不大相干了。张爱玲作品中婚恋观基本走向之一:有情人终不能成眷属,成了眷属的却不一定是有情人。张爱玲婚恋观的基本走向之二:以交易为目的的互相算计的爱。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没有朋友,也没有亲人,更没有“爱”,即使在爱的名目下走到一起的男女,那“爱”也是掺杂了不少杂色的。三、悲凉语言渲染的悲凉氛围张爱玲善于运用苍凉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渲染悲凉的小说氛围,从而形成了悲凉的艺术风格。她的小说像一幅幅苍凉没落的风俗画,又像一幅幅人欲横流的百丑图。张爱玲的文字有一种冷漠、傲然、惨淡和苍凉的彻底和坚决。张爱玲的小说,比喻奇巧,色彩运用诡异,善于运用独特的想象创造小说的氛围。在语言上,她的小说,一是制造氛围的手腕高,二是“凉”字用得多,读了有一种忧郁感。在意象上,张爱玲常用月亮、玫瑰、绣在屏风上的鸟等悲凉的意象,来引发人们对小说人物命运的思考。读张爱玲的小说,苍凉的语言氛围总是让人陷入沉闷的悲凉,象征性的意象却又让读者感慨人生。张爱玲是一个感受性的作家,她将她创作的悲剧意识注入文学,以悲凉的语言和苍凉的意象表现出来,形成了小说的苍凉的艺术特色。张爱玲小说悲凉的氛围还在于她叙述的基调,那种特有的回忆,冷漠淡然的调子。张爱玲是冷静的,她笔下的文字也是冷静的,她用一种淡然的笔调冷静地表达现实,表达人性,翻来覆去地感叹同一种悲凉的情绪。四、结语作为一个小说家,张爱玲并没有一套完善的悲剧理论,但她的悲剧意识却无时无刻不强烈渗透在她的小说创作中,使得她的小说文本呈现出一种苍凉的悲剧色彩。她在创作中不仅向读者展示了人生永恒的悲剧性,还揭示了人性的自私、孤独的本原。总而言之,张爱玲的悲剧意识是深刻的,其创作中的浓厚的悲剧意识是在充满失落的生活中逐渐积累而形成的,它折射出作者复杂的心灵,体现出作者对人性、对历史、对现实的悲观。这种独特的悲情的艺术审美感不是淡淡的哀愁和美丽的忧伤,而是令人彻骨的冰凉的悲观。这一文风和魅力,也使她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树一帜的、极富传奇色彩的作家。【参考文献】[1]宋明炜.浮世的悲哀——张爱玲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2]陈涛.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探析[J].中州大学学报,2006(04).[3]蔡敏燕.苍凉——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审美定势[J].南京师范大学,2002.[4]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作者简介:刁晓丹,大学本科,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浅析《红楼梦》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刁晓丹(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辽宁 辽阳 111000)摘要:张爱玲秉承了曹雪芹式的女性悲哀,关注女性,表现女性,尤其是表现她们的悲剧命运。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无论何种身份何种性格,都无一例外的浸泡在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剧感中,主要的就是女性独立意识的缺失,这一点《红楼梦》中有明显体现,而张爱玲也有着力描写,张爱玲小说的语言明显受到《红楼梦》的影响,她的叙事策略也无不深受《红楼梦》末世奢华铺陈的影响。关键词:悲悯苍凉;殊途同归;女性悲剧;独立意识;创作视角张爱玲八岁便读《红楼梦》,并且对于它有一种痴迷的热爱。到最后是一种近乎疯狂的状态——读红、续红(十四五岁创写《摩登红楼梦》)、研红(十年写就《红楼梦魇》),也因此形成了张爱玲纠结在心的复杂情绪。张爱玲的这种郁结与心的情绪是有一定的客观原因的,复杂的家庭生长环境,大家族生活的经历,直至后来生活上富贵与困顿的强烈对比,在大起大落之间,张爱玲心理的落差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悟也就比常人深刻得多。这样特殊的生存境遇不仅形成了张爱玲罕异的性格,也使她很容易在《红楼梦》中找到与曹雪芹相同的感受:盛世繁华之中掩盖不住没落和衰颓,于热闹之处眼见荒凉与沧桑。对于这样一个从小就浸湮在《红楼梦》奇幻的艺术境界中的作家来说,其小说创作受到《红楼梦》的影响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一、末世苍凉 女性悲剧张爱玲的小说里总是弥漫着一种悲悯苍凉的意味,,这种悲剧意识映照在作品里便是悲剧的人和悲观的人生,在她的笔下人和社会都是往下沉的,是没有希望和光明的,最终也许便是整体的“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这种末世消亡之感和曹雪芹的末世悲哀有种殊途同归的情味,王国维说过《红楼梦》是“彻头彻尾之悲剧也”,夏志清认为张爱玲是一个 “彻底的悲观主义者”,这两种评价可以给我们一种启示,也许张爱玲受到《红楼梦》的“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种最终一切终将消逝的影响,她得出了“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曹雪芹笔下的悲剧是把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美好的情感在时代里摧残以致破坏消亡,而张爱玲是把丑陋的事物、扭曲的人性、压抑的情感赤裸裸的不加掩饰的摆在人的面前,是把丑陋呈现的悲剧。(一)女性命运安排的相近性《红楼梦》人物的悲剧,换言之就是女性的悲剧,这一点,张爱玲秉承了曹雪芹式的女性悲哀,曹雪芹笔下的众多可爱而又才华横溢的女性形象,她们灵动、娟秀、淡雅,个性鲜明,风姿各异,却又都结局凄惨,才情绝佳的黛玉最终被人剥夺了爱情吐血而亡,一身薄命泪尽而亡;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的王熙凤;“可怜金玉质”的妙玉“欲洁何曾洁”“终陷泥淖中”;而宝钗虽是搏了一个名分,却不过是个没有爱情的空名罢了。正是这种人物的不幸结局,才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性,显示出现实人生的严酷和令人绝望。关注女性,表现女性,尤其是表现她

浅析《红楼梦》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