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李时珍的经络观

发布时间:2012-08-13 15:43:02

感悟李时珍的经络观

马献军

(河南洛阳市中心医院)

李时珍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他著述颇丰,《本草纲目》之外,尚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命门考》、《五脏图论》、《濒湖医案》等书。他的研究,除本草和临床运用外,还广泛涉及其它学科的内容,其中对内丹术研究就是例证之一。他力僻服食“水银”等外丹以求长生之谬说,而肯定了内丹术之健身作用。这一思想在《奇经八脉考》中体现最切,明确提出“内景遂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的论点。这里,“内”是指体内;“景”是景象、现象;“遂道”是指经络通路;“惟”是只有;“观”是对体外的观看,是外视;“返观”是从把对体外的观看返回到对自我的观看,是内视;“返观者”是内视的人;“照察”是视察、洞察。意思是说:人体内经络的景象,只有自我内视的人,才能洞察感知到,经络以气机的形式被感知是任何精密仪器所无法检测的。

李时珍的经络观(也有称为“内景学说”的),提示了气功健身的实质,是对中医经络学说的继承和发挥。承前启后,使我们对祖国医学中关于气功理论的论述以及其与经络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1 承前

经络是气机运行的通道,是一种信息感应,而不是一种实质结构,只要通过松静自然地调身、调心、调神,达到一定境界,就能自我“内视”到经络的存在。犹如无绳电话、犹如航线,有联络、有航行才有通路,否则是无法找到通路的。所以,从实体结构上去找经络实质完全是徒劳的。有此顿悟之后再去审视古典医籍、研究古代医家,就会有一种全新的认识。历代许多有成就的医家大多又都是练气养生家,在练气养生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不少人是先因为气功有名而后在医学界有名的。如:歧伯、扁鹊、华佗、王叔和、皇甫谧、王冰、孙思邈、巢元方、张介宾、杨继洲、王惟一、刘完素、李杲、叶天士、朱震享、李时珍。许多有价值的中医著作也无不包含气功养生的内容。

经络最早系统记载于《内经》,《内经》包含养生学和治疗学两个方面。治疗学和养生学都以经络学说为基础。后来治疗学和养生学异流两支,治疗学以治疗疾病为先务,“病已成而后药之”,淡化了治未病,形成了中医体系;养生学以修身养性为宗旨,“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形成了养生体系。换言之,《内经》论述的是包括中医、养生在内的理论,记述的都是健身治病的方法。经络学说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一部分,也是气功唯一的理论基础。因此研究经络的起源都有两个用途:其一,从治疗学——即中医方面着手;其二,从养生学——即气功方面问津。何者是找到经络起源的正确途径,让我们做一简析。

现行中医理论认为经络学说由“以痛为俞”逐步固定针灸穴位的治疗作用,结合针刺的感应情况和古代解剖知识,把那些具有相同或类似作用的散在俞穴进行归类,并从理论上加以阐述逐步形成的(《针灸学》1979 年版)。然而,如果说先发现穴,后连成经,那么内脏之间的联系是怎样发现的?络又是怎么认识的呢?显然这种说法只是一种推测,并没有揭示经络的实质,只是运用了它的治疗作用治疗疾病,而气功师练功通过练精化气,通任督二脉,练气化神,通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练神返虚通全身三百六十五络脉,工夫老成可以亲自“听”每条经络的循行交接、俞穴流注,“视”见经络如水流,穴似旋涡,并可循他人之经络触摸、确定穴位,很明显,经络起源于自我气机的训练。葛洪在《抱朴子》中说:“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至要者,在于宝精行气”。“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病恶。养生之尽理者,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 可以不病。”隋代医学气功家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载有导引、吐纳方法二百六十余条。他主张用导引治疗疾病,注意吸取名家流派之长,动功导引和意念存想兼收并蓄。导引时,内观五脏六腑,经络百骸,用意念引导内气运行,以疏通经络,调畅气机,祛除病邪。

金代气功养生家李杲,提出“气为本”,其气功学说以养神为主,如“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他自身也注重气功实践,“夜半收心静坐,乃生发元气”。北宋科学家、思想家、气功养生家沈括《梦溪笔谈》、《苏沈良方》,论述了气功养生法治疗疾病,提倡闭息内视五脏,静坐专一即能成功。

2 启后

李时珍之后的众多医家也不乏对气功研究有造诣者,其中他们受李时珍思想的影响也是不能排除的。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有许多关于气功的论述。如注重用导引法调理五脏,提出导引心经应“燕居静同志坐,调神息气 返光内照,降心火于丹田,使神气相抱”;导引肺经应“想气遍毛孔出入,通用无障,令息微微”等。“学习针灸者,必先自愿练习 静坐功夫,则人身内经脉之流行及气化之开闭,始有确实根据,然后循经取穴,心目洞明,否则无法可以证实”。他明确指出了经络是气机的运行通道,必须练功返观才能认识,这与李时珍的经络观是一种呼应。

清代医学气功家叶天士认为,医家应将气功与方药配合应用:“子午参以静功,俾水火交,阴阳偶,是药饵以外功法,皆植生气之助。”“用元功经年按法,使阴阳交,而生生自振。徒求诸医药恐未必当。”

近代人们把古人养生中练气的方法叫做气功。严格来讲,称气功是很局限的,仍这样称呼只是因为人们已经能够理解这个称呼所包含的更加广泛的内涵。练气能够健身治病,是毫无疑问的,究其根源,它与中医是一脉相承的。可见中医与气功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

近代随着西方医学的进步,西医以直观、量化、细化、易为人接受的优势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中医以其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的哲理深奥、定性的变数、诊断的不确定性退居附属地位,为了跟上现代医学步伐,中医自觉不自觉地向直观、量化、细化上靠拢,这或多或少与中医本旨有些脱离,中医医疗行为也与气日益疏远。这不能不说是中医发展中的一种遗憾,因为中医本来就是养生之术,“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养生在先,调理在后,从一定意义上讲,治疗是对养生失误的一种补充,古代医籍多把摄生置于首篇,足见重视程度。

近代中医发展迟缓,中医学术上没有重大突破,这很大程度上与从事中医者放弃练功有关,名医少有精气功者,而在气功上有造诣的多不是医生,兼而有之的也只是普通医生。

尽管中医继承了经络学说,针灸经络俞穴可以产生和练内气相似的治疗作用,但是中医学术上要有所突破、有所发展,就必须有通周天,视经络、触俞穴的亲自体验,这种程度需要一定的方法,经过多年的刻苦修炼才能达到。虽然,练功方法并非高不可攀,但是,社会流弊——秘而不传,使得很多人“无舟莫适”、“非径奚为”,因而,世袭者难得几个是医生,医者中没有几个能得法。没有练气功、通经络的切身体会,就很难认识到经络的起源、形成和实质。

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说的“内景遂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的话,从字面上简直不知所云,殊不知,这正是他自我练气至高境界对经络感应的精辟描述。如果没有练气体验,根本就不可能去理解它的深刻内涵,反过来也就无从以此去指导临床实践。李氏的“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的精辟论述,足以说明练气是查知经络的唯一方法,气功感知到的,甚至比任何精密仪器测验的结果精确得多,深刻得多。因此,我们说,经络学说是通过练气,对人体内气运行规律的理论总结。研究经络的起源、形成,探讨经络的实质,以至于揭示人体生命的奥秘,都必须把对气的锻炼放在首位。

历史是一面镜子,中医要挖掘整理,发扬光大,就必须深入探究练气养生方法与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真正把二者有机结合,才是解开中医高深奥妙的钥匙。

感悟李时珍的经络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