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春的历史回眸

发布时间:2016-12-11 18:33:46

2015年11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v.2015第41卷 第6期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Social Sciences)Vol.41No.6“阿拉伯之春”的历史回眸*刘勃然(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00)  〔摘 要〕2010年底“阿拉伯之春”的爆发引起了中东社会的剧烈动荡,其来势之猛、范围之广、破坏之强,令世界震惊。从实质上看,“阿拉伯之春”既是中东地区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发展变化的产物,又是中东各当事国国内经济、政治及社会等多领域矛盾长期积淀的结果,同时,这一动荡亦是网络时代科技后发国在信息化进程中所必然要面对的“阵痛”。直至今天,“阿拉伯之春”的后遗症仍在困扰中东地区乃至整个世界。  〔关键词〕中东;阿拉伯之春;政治动荡  〔中图分类号〕D81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215(2015)06-0014-05  “阿拉伯之春”是指自2010年底爆发于北非、西亚等地区的阿拉伯国家的一系列以“民主”、“民生”为口号的反政府运动,其性质是以政权更迭为主体目标的新型政治革命。“阿拉伯之春”的称谓源自西方媒体,起初,其乐观地预期西方民主将在阿拉伯世界迎来“明媚的春天”,而实际上,这场运动并未给各当事国带来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反而令当事国的各种矛盾趋于复杂,引起了社会的剧烈震荡,至今余震犹存。一、“阿拉伯之春”的发展历程“阿拉伯之春”的导火索,是发生于突尼斯的穆罕默德·布瓦吉吉自焚事件。因国内经济不景气,突尼斯青年穆罕默德·布瓦吉吉无法找到工作而被迫做起小商贩。2010年12月17日,穆罕默德·布瓦吉吉不堪在摆地摊时所遭受的当地警方的粗暴与侮辱,抗议自焚,不治身亡。这一事件博得突尼斯民众的广泛同情,也激起了民众长期以来对政府腐败、失业率高及物价上涨等问题的怨愤,致使当地居民与国民卫队发生冲突。在网络社交媒介的传播影响下,冲突蔓延至全国多处,形成大规模的社会骚乱,并造成多人伤亡。2011年1月14日,大批抗议者包围了内政部大楼,要求总统本·阿里立即下台,面对国内愈演愈烈的骚乱形势,本·阿里被迫放弃长达23年的国家统治权,于1月14日深夜飞往沙特阿拉伯避难。因突尼斯的国花是茉莉花,这一政权更迭事件遂被称作“茉莉花革命”。“茉莉花革命”激发了也门、埃及、利比亚等多国的抗议示威运动,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状况,使反政府浪潮“呈星火燎原之势,在整个中东地区蔓延开来”。〔1-2〕2011年1月23日,也门首都萨那爆发抗议示威运动,反对此前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要求总统萨利赫立即下台。此后,也门境内抗议示威游行不断,局势持续动荡。6月3日,总统府内一清真寺遭袭,造成总统萨利赫与议会发言人受伤。9月4日,数十万民众在首都、荷台达及阿姆朗等省举行规模空前的示威游行,再度要求萨利赫总统下台,9月25日,萨利赫发表电视讲话并承诺“将于数天内放弃权力”。11月23日,萨利赫签署协议并将权力移交副总统,至此,也门长达33年的“萨利赫时代”落下帷幕。2011年1月25日,埃及同样爆发了一系列示威游行运动,参加人数达100万之多,运动波及多座城市,示威者提出“穆巴拉克下台”、“军队结束戒严”、“终止紧急状态法”、“获得自由和正义的权利”等要求。2月11日,埃及副总统奥马尔·苏莱曼宣·4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美国网络信息安全战略对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稳定的影响及应对研究”(项目编号:15CGJ026)。〔作者简介〕刘勃然,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当代国际关系。DOI:10.14045/j.cnki.nmsx.2015.06.003

阿拉伯之春的历史回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