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综合讲解

发布时间:2019-06-18 10:40:17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汇总

基本知识:

文章的分类

文章根据文体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1.记叙文:因为在表现具体事物中,叙述和描写这两种方式结合得很紧,所以把主要运用这两种表达方式的文章称为记叙文。记叙就是叙述和描写的合称。

2.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3.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可分为社论、评论、科学论文、杂文。

二、记叙文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要素的作用:

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2.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 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3.描写的类型: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

人物描写包含有:外貌(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语言(对话)描写。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公式: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②语言(对话)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刻画人物形象,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性格

公式:……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③动作(细节)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公式:用……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公式:……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4.环境描写的类型:自然环境的描写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自然环境的描写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万物的描写,如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雨雷电等自然景观的描写。

社会环境的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和生活环境等的描写,包括城镇农村工厂军营机关学校商店等人物活动场所和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等社会风情的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等),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反映人物的性格。

推动情节发展。

暗示或升华作品主题。

公式:

……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⑷……的环境描写,烘托一种……的气氛,表达一种……的思想感情

5.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

注意语气或语调。

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

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

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6.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开篇点××题;

总领全文;

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7.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为下文××埋下伏笔

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8.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篇末点××题;

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首尾呼应;

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点题

9.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性格(感情)

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10.记叙文(某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11.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

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特别是抒情散文中)

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

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12.概括段意

(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

例如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议论文)运用××论证方法(或论据)+从××角度(方面)+论证了××观点。

例如4:(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

(3)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合组合成句。

13.解释词语的方法(解释词语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理解)

①组词法:如果要解释一个字,我们可以组一个词语来解释。

②分合法:如“勘测”的意思是“勘探、测量”。

③近义词法:如“不畏”就是“不怕”。

④反义词加否定的方法:“崎岖”就是“不平坦”。

⑤描绘法:如“踉跄”就是“走路不稳的样子”。

14.人称的好处(问题: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Ⅰ、第一人称的好处:内容真实可信。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Ⅱ、第二人称的好处:语气亲切自然。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Ⅲ、第三人称的好处: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

说明文

1.说明文的分类: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的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3.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 说服力。

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作比较:把什么和什么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打比方:将什么比作什么,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 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洁、更直观。

引用:引用事例、数据(作用同上) 引用名言、格言、谚语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如果引用说明在文章的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总;总—分—总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

D、由现象到本质;

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议论文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

1.论点的特点:正确鲜明

归纳论点的方法:

、标题

、文章开头

、结尾

、中间:

Ⅰ.通过归纳总结论据的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

Ⅱ.总结性的词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

Ⅲ.先找出文章的论题,然后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论断性的话,合并同类项,最后归纳。

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2.论据

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理论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归纳论据的要点:××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3.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例证法(摆事实):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引证法(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喻证法(讲道理):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对比法(讲道理):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4.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作用: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作用:更鲜明生动地证明了某一观点。

、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5.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准确

6.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7.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解题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主要题型解题方法

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

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

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

写景的,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

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

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

五、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1.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例:十字树上的柿子好像一个个红灯笼。

2.拟人:……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一幅……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例:小溪唱着歌,欢快地跑向了远方。

3.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事物)的……特点,突出了(人物)……的感情。

例: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4.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例:学好语文要背书吗?必须要!

5.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把问句改成陈述句的意思),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语气更强烈,更发人深省,激发读者思考。或强调,加强语气等;

例:森林不就是一座巨大的水库吗?

6.夸张:突出(什么事物)的(什么)特点,使(什么)的特征更加鲜明,更让人印象深刻。

例:这块地方没有巴掌大,怎样能盖房子呢?

7.借代:用XX代替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例: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8.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文章常见表现手法(或写作手法)的作用

(1)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2)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或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整体感强,主题更加鲜明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6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方法1 顾名思义,采用扩充关键字的意思,然后连接成一句话

方法2 找近义词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顺

方法3 结合这个词所描述的对象具体描述

八、选择恰当的字词

1.仔细阅读字词所在的句子,了解句意,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

2.认真分辨两个词语的区别是什么,以1为依据作出选择。

九、标点符号的作用

1.——的作用

解释说明; 话题的转换; ③表示话语的中断; 时间或声音的延续。

2.……的作用

①引文的省略;②列举的省略;③说话断断续续。

3. ”的作用

①直接引用②特殊含义③强调意思 ④特定称谓

十、给文章加上恰当的题目

1.根据文章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加上简短的修饰语。(比较保险)

2.根据文章的中心,用中心词作为题目。

十一、文章的写作顺序(记叙文)

1.时间先后顺序。

2.地点变换的顺序。

3.事情发展的顺序。

4.总后分、总分总、先分后总的的顺序。

十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并列 ……一面……一面…… ……一会儿……一会儿…… ……既……又……

2.递进 ……不仅……而且…… ……不但……还…… ……连……也……

3.选择 ……不是……就是…… ……或是……或是…… ……宁可……也不……

4.转折 尽管……可是…… 虽然……但是…… ……却…… ……然而……

5.假设 如果……就…… 假使……便…… 要是……那么……

6.条件 只要……就…… 只有……才…… 无论……都…… 不管……也……

7.因果 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 既然……那么……

十三“赏析优美语句”题型

主要有三种题型:

Ⅰ、“XX”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XX”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Ⅱ、“XX”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XX”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不能,删掉“XX”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XX”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Ⅲ、某句话中的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词行吗?(或: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

★答题方式:①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②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答题技巧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文章表达了人物什么样的品质?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诚实守信勤奋专心坚强善良执着勇敢团结爱国坚贞不屈机智勇敢临危不惧舍己为人乐于助人顾全大局知错能改大公无私艰苦朴素铁面无私以身作则纯洁善良见义勇为等

4.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5.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6.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7.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8.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9.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综合讲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