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乌克兰爱恨交织的千年历史

发布时间:2019-04-17

俄罗斯乌克兰爱恨交织的千年历史

非常历史 3天前
乌克兰和俄罗斯这几年对着干的事情确实不少,克里米亚半岛问题、天然气争端、乌克兰东部危机,两国撕得不可开交。一边是乌克兰不断指责俄罗斯支持分裂势力和恐怖分子,干涉乌克兰内政,而在另一边俄罗斯则批评乌克兰借题发挥,甘为西方国家“鹰犬”不断破坏俄罗斯的边境安全。
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都是东斯拉夫人,在语言和文化上同出一源,双方都视自己为基辅罗斯的历史继承者,而在沙皇俄国和苏联时代两者更是同属一个国家,那到底是怎样的“深仇大恨”令两个国家间的关系走到今天这样势不两立的地步呢?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为您讲述两国之间1000多年的爱恨情仇。 乌克兰:俄罗斯的发源地
公元9世纪,乌克兰民族的第一个国家基辅罗斯崛起。基辅罗斯是东欧平原上最早出现的文明古国之一,在弗拉基米尔大公及其子雅罗斯拉夫统治时期,基辅罗斯的人口达到500余万,疆界空前广阔,成了当时欧洲最大的国家。基辅罗斯与拜占庭、西欧北欧各国、东方阿拉伯各国有着频繁的贸易关系。基辅城也被誉为第聂伯河上的帝王之城 弗拉基米尔父子统治时期,基辅罗斯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繁荣昌盛,由此奠定了今天俄罗斯、乌克兰共同的文化基础。公元988年,弗拉基米尔娶拜占庭帝国的安娜公主为妻,宣布基督教为国教。所以,今天俄罗斯的国徽上带有拜占庭文化的标记———双头鹰。历代沙皇也以拜占庭文化的继承人自居。 弗拉基米尔父子之后,基辅罗斯逐渐衰落,被后来沙俄的始祖———莫斯科公国所灭。所以,从沙俄时代直至苏联时期,乃至在今天的俄罗斯,基辅罗斯一直被奉为俄罗斯历史的发端,基辅城也被称为“俄罗斯诸城之母” 抗击波兰统治,乌克兰主动加入俄罗斯
约在1213世纪,乌克兰”(本意为边区一词开始使用,随后,这一称谓逐步扩大到今天乌克兰的大部分地区,并以这一称谓为纽带,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然而,乌克兰当时只是作为一个地理学概念和民族学概念存在,却不是一个政治学概念,因为不存在乌克兰这样一个国家,它的土地分别被划入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王国的版图,乌克兰人成为一个丧失了自己国家的民族。
1648年,乌克兰人民在鲍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的率领下起义,反对波兰的统治。他致函沙俄政府,希望得到同样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的帮助。在信中,赫梅利尼茨基表示,乌克兰哥萨克愿意接受俄罗斯沙皇的领导。随后,在给沙皇的一系列的信件中,赫梅利尼茨基又多次表示愿意服从沙俄的领导。但沙俄政府反应谨慎,没有迅速给予答复。 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乌克兰起义军依靠智谋,两次击败了当时的欧洲军事强国波兰。
在文尼察保卫战中,乌克兰哥萨克首领博贡率军在冰河之上迎击波军。交战中,哥萨克佯装溃退,波兰军队在身后紧追不舍,没有注意到冰面上许多地方散扔着脏乱的稻草。波兰军队眼看就要追上哥萨克了,但刚一踏上这些稻草,脚下的冰就破裂了。原来,博贡下令事先砸了许多冰窟窿,当这些冰窟窿上又结了一层薄冰后,在上面盖上稻草,以作伪装。乌军趁波军陷入混乱时大举反攻,将其打了个落花流水。然而,由于波兰收买了克里米亚汗国,后者在乌克兰背后发起了进攻,腹背受敌的乌克兰起义军被包围,不得不再次向沙俄求援。
1650年,沙俄与波兰之间的领土问题谈判破裂,沙俄决心援助乌克兰。16543月,乌克兰代表团在莫斯科觐见了俄国沙皇。随后,双方签订了《鲍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基本条约》,亦称《三月条约》,乌克兰在得到了高度的自治权力之后,与俄罗斯正式结盟。 沙皇将乌克兰变成“小俄罗斯”
与乌克兰的结盟,一方面使俄罗斯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出海口,另一方面也打开了俄罗斯通往欧洲的大门,欧洲的先进文化通过乌克兰的黑土地,源源不断地传入俄罗斯。与俄罗斯的结盟也成为乌克兰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此前,乌克兰的文化主要受西方影响;此后,乌克兰历史发展的轨迹转向了俄罗斯的沃土。 彼得大帝
1700年,俄罗斯沙皇彼得一世发动与瑞典争夺波罗的海的北方战争。战争期间,彼得征调大批乌克兰哥萨克充当炮灰。彼得还以战争为由,强行取消了乌克兰的地方自治,引起了乌克兰贵族的不满。1708年,乌克兰首领玛泽帕与瑞典结盟,寻求重获民族独立。闻听此讯,沙皇彼得大怒,派军队血洗了哥萨克营地,俄乌自此结下深怨。
1709年,俄军在乌克兰境内彻底击败了瑞典军队,乌克兰的独立梦想破灭。随后,彼得大帝专门组成了小俄罗斯部,在乌推行全面俄罗斯化的殖民政策,按照俄罗斯的社会模式、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重新构建乌社会结构。沙俄用刚柔并济的办法,同化了乌上层统治阶级,确立俄语的官方地位,把乌克兰语贬为乡巴佬语言,禁止乌克兰文书籍和教科书的出版,强制乌克兰人抛弃自己的母语和文化传统。此后200年间,沙俄一直牢牢控制着乌克兰。
乌克兰投靠德国寻求独立
1917年,沙俄发生二月革命,帝国瞬间解体。19173月,乌克兰成立了代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中央政权拉达。为了获得德国的承认,拉达抢在苏俄政府之前与德国媾和,以提供粮食和农副产品为代价,换取德国派遣45万军队进入乌克兰,抵抗苏维埃武装。但没想到,德军一进入乌克兰,就找借口推翻了拉达政权,扶植了一个亲德的傀儡政府。德国投降后,苏俄红军展开反攻,乌克兰重回苏俄版图,然而在随后与波兰的战争中,苏俄红军先胜后败,被迫将西乌克兰地区割让给了波兰等国。

192212月,乌克兰作为第一批四个加盟共和国之一,加入了新成立的苏联。1939年,苏联政府用武力夺回西乌克兰地区,乌克兰就此完成统一。 苏联错误政策加深俄乌裂痕
在苏联时代,乌克兰的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从30年代开始,苏联发起了工业化运动,中央政府向乌克兰投入了大量资金,将乌克兰建成了全苏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如苏联最大的造船厂就设在了乌克兰。乌克兰人民的生活也因此获得了很大的改善。然而,由于苏联政府的一些错误政策,导致乌民族主义情绪不断滋长。 苏联时期,农业发达的乌克兰一直是苏联的“粮仓”,但在苏联建立初期,由于领导人推行强制征粮政策和强行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乌克兰出现大饥荒。上世纪30年代,乌克兰又成了大清洗的重灾区,大批乌克兰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监禁和枪决,还有大批乌克兰民众被迫迁往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这些都让俄乌之间的裂痕不断扩大。 在切尔诺贝利附近被遗弃村庄普里皮亚特
五十多年后,莫斯科又一次使乌克兰人民心寒。1986426日,位于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爆炸,向大气中释放了大量放射性物质,相当于1945年日本的两颗原子弹所释放的有害物质的100倍。
该事故造成6000-8000人死亡,数千人患上癌症或产生先天性畸形。可是在此重大事故面前,苏联政府不仅没有为处理事故的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防辐射保护,还封锁消息,拖延避难,掩盖事实真相,睁着眼睛说瞎话,把核爆地区出现的口腔癌说成牙病,把畸形新生儿说成是近亲通婚的结果。
1989年至1991年苏联解体,乌克兰境内大大小小的罢工、游行、学生运动、民族主义组织活动从未间断。19899月,在群众组织中最具影响力的鲁赫RUKH,全称乌克兰人民争取改革运动)成立,该运动拥有二十八万成员,承诺坚持乌克兰的主权独立,推动乌克兰语言与文化发展,并实现政治、社会和经济的民主化。
鲁赫的兴起开创了乌克兰全新的政治气候,并进一步动摇了苏共在乌克兰的统治。1991“8·19”事件后不久,乌克兰趁着苏联中央政府陷入瘫痪,宣布成立独立国家。
余论
乌克兰的独立并不意味着解决了一切问题,与许多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一样,独立后的乌克兰陷入长期的经济停滞,居民的生活水平滑落到贫困线以下,而在全新的地缘政治格局中,乌克兰究竟是走亲西方的路线,还是亲俄的路线,始终是当政者十分头疼的问题。 由于深刻的历史原因,现在乌克兰的西部地区一直深受波兰影响,其居民在文化上更加偏向西方,相反,乌克兰的东部地区则拥有很多俄罗斯人口,亲俄势力很强。

因而,无论是2005年的橙色革命,还是此后亚努科维奇执政,我们可以看到乌克兰一直在西方和俄罗斯间反反复复、摇摆不定,这也给近几年乌克兰危机的出现埋下了远因。 2014年,随着俄罗斯单方面兼并克里米亚半岛,俄乌关系降至冰点,现在的乌克兰政府坚定地走亲西方道路,不断和俄罗斯叫板。可以说,乌克兰人对俄罗斯人的恶感,既有现实的因素,更是历史上百年积怨的结果。
但必须要看到俄乌关系毕竟也是复杂的。从乌克兰一方面说,无论是地理、种族、还是文化,俄罗斯都是乌克兰的近邻,这一点是不可能改变的,乌克兰想要实现自身的发展,完全依靠西方的支持,而不去改善和邻国俄罗斯的关系,事实上是行不通的。
乌克兰的未来到底在何方,今天的我们只好拭目以待。(来源:环球时报)


俄罗斯乌克兰爱恨交织的千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