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与规划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18 03:30:25

小城镇建设与规划论文

河北农业大学

小城镇建设与规划论文

论 文 题 目

小城镇建设与生态规划

学 院:

专 业:

姓 名:

学 号:

小城镇建设与生态规划

摘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目标中,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城镇化质量要明显提高,这为推进城镇化发展明确了目标和方向。因此,加快生态型小城镇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法律和制度保障,将生态小城镇建设从一开始就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关键词 小城镇建设 生态规划 现状问题 建议

一、加强生态小城镇建设的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的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小城镇建设的实际过程中,人们在注重其外在的直接的经济效益时,往往忽视了其内在的间接的社会和环境效益,致使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影响了小城镇健康发展。当前保护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使子孙后代有一个永续利用和安居乐业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时代的紧迫要求和人们的强烈愿望。

二、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按照生态文明理念,小城镇建设应该结合本地区实际,积极探索了其“生态化”发展模式。具体来说,首先,搞好生态化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第二,建立“三区联动”的核心发展模式。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为解决村镇建设滞后于工业化、农业边缘化的发展问题。第三,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生态型城镇社区建立了指导园区居民绿色低碳生活的社区建设指标;按照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目标,以循环经济思想为指导,建立了四类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以指导循环、低碳的生态型产业发展;而生态农业的建设指标以构建一个安全、高效、集约、生态的农业为发展目标,建立了农业建设指标体系。

在推进我国生态型小城镇建设方面,我们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合理规划空间布局。生态小城镇的建设应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地理特征和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等

情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构筑与生态文明理念一致的生态城市框架。第二,建立以“三区联动”为核心内容导向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可重点考虑:有效地节约能源、资源;按循环经济模式建设小城镇工业生态

园及农业生态园;大力推进农村循环生产模式;确立循环经济试点小城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模式;建立试点小城镇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第三,构建农业面源污染管控体系,加强生态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一个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与评价体系,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的地理信息系统,提高监测效率与决策准确性。第四,构建生态小城镇社会文化体系,增强公众环境意识,树立生态文化理念。第五,加快生态型小城镇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法律和制度保障,将生态小城镇建设从一开始就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三、生态型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在加速乡镇企业发展、转移农村劳动力、支撑城镇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力量,但同时,在小城镇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1.小城镇建设中环保意识不强。部分小城镇领导环保意识比较淡薄,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够,忽略了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使小城镇的持续发展面临较大的隐患。

2.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配套落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类问题突出存在,不少小城镇缺乏自来水、集中供热,有的甚至没有排水设施,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或湖泊,垃圾多数采用简单的填埋或焚烧方式进行处理,二次污染极为严重。

3.城镇周边农村及农业污染严重。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及农膜产生的 “白色污染”大量增多,村镇居民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规模化养殖及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也愈加严重,特别是以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农田污染日益严重。

4.乡镇工业污染不断加剧。改革开放带来了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小城镇的复苏和兴起,但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也使得周边环境污染严重。支撑小城镇经济基础的是乡镇企业。而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大多以原料开采、冶炼及简单的加工制造业为主,对环境的污染相当严重。“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公报”显示,乡镇工业主要污染物在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中均达到或超过半数,成为我国环境的突出问题和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部分地区的乡镇企业甚至对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破坏。特别需要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一些大中城市正在将大量有污染的工业向小城镇和农村转移。因此,小城镇面临的环境问题将会更加严峻。

5.农村工业企业占用和毁坏了大量农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人地矛盾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农村工业还污染和破坏了大

量农田。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业废水而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亿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左右;每年因污染而减少的粮食超过了100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其中因为农村工业污染和破坏而引起的达47%以上。

6.资源利用率不高。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中规划不够完善与不重视规划延续性的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建设不能严格按照规则实施。同时,由于资金和其他原因,编制的规划未能付诸实施,致使重复建设较为普遍,小城镇的内部工业、商业、住宅等功能区分布不合理,相互混杂,因而使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小城

镇与村镇之间、小城镇与大中城市之间及小城镇内部各功能区发展不够协调,各自为了发展互争资源的问题比较突出,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不够,有的地方已经造成生态的严重破坏。

7.土地浪费比较普遍。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在小城镇发展初期,许多地方对小城镇的功能、性质和定位认识不够明确。一味求大求全,盲目向外扩张,有的甚至放弃已经形成的旧集镇,重新征地建设,这样就使小城镇占用土地面积过大,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使农村人口和土地矛盾显得更加突出。

8.环境监管不力。在小城镇的发展上,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有的地方小城镇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但在小城镇的管理上仍没有专门的机构、专业的队伍、必备的设施以及相关的法律制度,致使小城镇的管理特别是环境卫生的管理比较薄弱。加之,小城镇人口以进城居住、经营、打工的农民为主,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适应和转变过程。因此,就目前大多数小城镇的环境卫生状况而言,脏、乱、差的现象比较普遍。

四、建设生态小城镇的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小城镇建设的普及,如果不重视环境问题,势必出现农村环境污染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的局面,这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不相宜的。因此,对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和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要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把培育主导产业作为小城镇建设的着力点,依据资源、地缘和产业基础情况,结合小城镇体系规划,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的发展思路,因时、因地制宜推进小城镇化建设。

2.坚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按照"搞好分类指导、区分轻重缓急"的原则,科学

编制城镇发展规划,协调新城和旧城的关系。按照自然资源条件、产业基础以及发展潜力,量力而行,突出特色,引导扶持,分层次推进小城镇建设。

3.大力改善农村环境。按照"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探索建立低成本、可持续的农村垃圾处理机制。逐步解决农村污水量大面广、有机物浓度高、日变化系数大、间歇排放、控制困难等难题,建立多样化的农村污水治理模式。

4.注重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农村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观念,建立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

5.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应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以资源环境倒逼发展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提高生态环境效益。

6.科学分析、准确把握,充分利用小城镇自身资源优势。我国的许多小城镇,拥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物质容量和资源储存。但是,在小城镇建设中忽视本身的天然生态资源,以粗放型增长资源经济方式,滥采乱挖、采富弃贫地抢占不可再生资源型初加工项目的粗放型经济,虽然能够带来眼前的效益,但却是以牺牲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因此,小城镇必须依靠科学地分析和准确

地把握发展优势,合理地规划资源开发。在条件允许的小城镇科学地利用天然生态资源,合理开发,既可以切实避免无序开采,又能够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获得长久的经济效益。国家可以有重点地发展生态小城镇,在部分省份的县做试点,对试点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当前村镇建设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要顺应改革要求推进生态小城镇规划建设。

7.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对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小城镇建设只有做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和协调,才能健康有序发展。这就要求小城镇的决策者、建设者和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小城镇的生态环境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量避免和克服短期行为,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造成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影响小城镇今后的长远发展。

同时,要注重加强对小城镇居民的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着力培养小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法律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增强人口综合素质,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持。

8.确定以生态小城镇为发展目标的规划原则,以法律规范的强制力来监督小城镇规划的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的小城镇建设,常常会由于缺乏长远规划或规划缺乏科学性,给小城镇建设带来很大盲目性,导致小城镇的人口、资源、环境各不协调,从而影响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为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使小城镇建

设在规划科学化、法律化、适度超前化的前提下,以法律规范的强制力来监督小城镇规划的实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在修编新一轮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的同时,要制定环境保护规划。

9.严格对小城镇企业的环境管理,建设具有超前意识的基础设施。粗放型增长的小城镇经济,重复投资、乱铺摊子,浪费现象极为严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后的小城镇,则会加强对企业的管理,使乡镇企业相对集中和连片发展,以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节约资金和土地。在小城镇建设上,要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城镇供水、供电、供气等设施的完善以及排污设施规划建设,尤其是小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及管网等基础设施,要一次规划、分期建设,避免以后的重复建设。

10.克服地域封锁、条块分割的弊端,鼓励区域联合,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小城镇新格局。粗放型增长的小城镇经济,由于地域封锁,各自为政,导致产业结构雷同,产品缺乏特色,科技含量不高,以致在竞争中失去优势,造成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鼓励小城镇走区域联合道路。

11.发展环境资源市场,克服“环境无价”的偏见,改善小城镇生态环境。粗放型增长的小城镇建设,为了追求眼前利益,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兴办了不少“污染企业”,明显地危害着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着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要建立生态小城镇,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对环境资源的管理,发展环境资源市场,依靠供求关系来调整环境资源价格。

参考文献

[1]《生态小城镇建设》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赵金成 2007-03;

[2]《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性》 作者:马朝梅;

小城镇建设与规划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