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课时教学详案

发布时间:2020-07-23 09:53:23

诫子书

1.易错字

慢(yín) 险(zào) 年与时(chí) 成枯落(suì)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

非志无以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成)

不接世(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多数人)

非宁静无以致(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高远的目标)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阳都(今山东临沂)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作诸葛连弩。

【文题解说】

“诫”有告诫、劝勉的意思,“书”是书信,本文是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信。

【创作背景】

本文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废险躁。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废险躁。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诸葛亮这位历史伟人的高风亮节。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句以自励。可以说《诫子书》是一篇勉学劝善的优秀之作。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这篇家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在提高学生文言水平的同时,还可以结合《诫子书》的深刻内容,对学生进行治学、做人和修养方面的教育,升华他们的灵魂和良知,启迪他们的思维。

本课为1课时。

1.积累文言实词。

2.熟读成诵。

3.培养文言语感。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

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

新课导入预习诊断疏通文意研读文本背诵积累拓展迁移

导入一:简介型

 介绍诸葛亮的生平,了解诸葛亮的品质,进而引出课题,让学生心中有数。

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根据课前预习,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

教师总结: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导入二:背景型

 介绍《诫子书》的出现背景,然后引出课题,为学生阅读课文扫清障碍。

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去世的,在去世前他曾经对他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它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一、预习诊断

 了解学生课前掌握字词情况,为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扫清文字和阅读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慢(    )  险(    )

年与时(    )  成枯落(   )

2.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答案〕 1.yín zào chí suì 2.(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通过层层推进,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疏通文意,教会学生翻译课文的方法。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3.师强调重点词。

(1)广才:

(2)学:

(3)精:

(4)与时驰:

(5)与日去:

(6)成枯落:

〔答案〕 (1)使……广博 (2)成就 (3)振奋 (4)年华 (5)意志 (6)最终

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破房子,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三、研读文本

 通过问题引领,指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本,了解文中的论证结构和“志、学、才”之间的关系。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此想到了哪些诗句

这一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 (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于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层次关系,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弄清本文的逻辑层次。

〔明确〕 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

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几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这一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 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四、背诵积累

学生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注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注意句间停顿,开始时,要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五、拓展迁移

 指导学生搜集并理解警句,其实也是学生接受自觉思想教育的一个过程。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个环节我采取让学生谈收获的形式来进行。学生可以从写作特点上,也可以从思想内容上来谈。

1.学习精辟严密的论证。

2.从总结作者写这封家书的用意中感受诸葛亮的高洁的人格魅力。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整理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诗词。

提出论点

一、积累与运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夫之行

(2)俭养德

(3)非宁静无以

(4)则不能励精

(5)险躁则不能

(6)多不

2.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君子之行

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C.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4.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        

二、课内语段阅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广大:

(2)学:

(3)精:

(4)与时驰:

(5)与日去:

(6)成枯落:

6.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7.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8.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9.为本文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10.本文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什么

三、课外类文阅读

【甲】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周公诫子》)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11.说说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守之以浅者

(2)非学无以广

(3)悲守穷

(4)又天子

12.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               ;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1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答案与解析】

1.(1)品德高尚的人 (2)用、凭借、依靠 (3)实现远大目标 (4)放纵懈怠 (5)修养性情 (6)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2.(1)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2)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3)年华随着光阴逝去,意志随着岁月消磨。 3.D

4.(1)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3)险躁则不能治性 5.(1)使……广博 (2)成就 (3)振奋 (4)年华 (5)意志

(6)最终 6.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 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7.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9.示例:薛谭学讴,自足而归,知不足而得返。就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10.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1. (1)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2)扩展 (3)屋子 (4)辅佐 12.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要立德、修身 13.(1)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2)(如果)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附【甲】文译文:

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道德品行宽容,并用谦逊的品行来保有它的人,必会得到荣耀;封地辽阔,并凭借行为约束而有节制来保有它的人,他的封地必定安定;官职显赫,并用谦卑来保有它的人,必定高贵;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并用威严来统御它的人,必定会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见识广博,并用浅陋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拥有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谨慎吗”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课时教学详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