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边界问题

发布时间:2013-02-06 01:23:44

仔细分解中朝边境的争论的焦点,可以分为五个点,由南至北分别是:鸭绿江口、长白山、图们江正源、间岛,以及图们江口。我们接下来的解读重点,就是其中的间岛、图们江正源,以及半岛最为关注的长白山
  附:中朝边境主要焦点示意图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中朝鲜边境的主要特征是两江一山,即鸭绿江和图们江,以及两江中间,号称两江发源地的长白山。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长白山,与之前我们一直在提的长白山脉不是同一个概念。后者是呈连贯状态的,中国东北边境山地的总称。而这一节我们所指的长白山,就是一个山头,而这个山头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中间有个由火山口积水而成了天池。也就是中国所称的长白山天池,和朝韩所指的白头山天池
  如果中朝两国是由一条贯通日本海与黄海的大河所分割的,那么无论是在约定俗成的古典时期,还是精确划界的现代社会,都不会有太大争议。河道中间的主航道就是最公平的国境线。当然,在寸土寸金的今天,即使是有明确的划界原则,也还是会存在争议的。特别是在呈喇叭状的出海口处。中朝之间所涉及的图们江口以及鸭绿江的故事,我们之前已经分别分析过了。应该说,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在那两个地区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其中缘由不再叙述。而中朝之间的所谓领土纠纷,在政治层面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两国在40多年前就已经正式签订了边境条约。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近些年来之所以在民间成为热点,并不是由于中国的民间,有什么特别的举动(最多也就是网上发发牢骚),希望改变鸭绿江口和图们江口的现状。而是三八线以南的韩国,在民间热炒。
  如果从法理上来说,韩国对中朝鲜边境指手划脚当然是没有道理的。不过考虑到朝韩两国之间有统一的共识,并且将来半岛肯定还是会以某种形式统一的。这些来自韩国民间的声音,难保在某一天不上升到政治层面上。因此虽然觉得现状并无多少改变的机会,也还是做个专题,正好也通过这个案例,让大家清楚地理特征的认定,在划定国境线时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了解双方诉求的地缘背景。

在古典时期,东亚其实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边境线。不是说两国之间就没有界线了,只不过一般不会特意的去打界碑,而是约定一条明显的地理特征(或山,或水)作为双方的分割线。从分割的角度来看,河流的作用比山脉要明确的多。最起码无论是河岸,还是主航道,都比分水岭要容易确认。
  从这个角度看,在古典时期结束后,中朝之间的边境线应该是比较容易确认的。因为鸭绿江一线的南部边境,在明朝承认高丽的属国地位时,就很明确了。而图们江作为中、朝的北部边境,最迟在清朝也明确了。之所以不能确定要明朝就已经明确了图们江的概念,是因为那里是满人与朝鲜人相交的地区,而就以中华上国自据的明帝国来说,当时是不会为两个定位虽有不同,但都属于附庸民族之间的划界,耗费太多精力的(所谓不分化外,一视同仁)。
  不过后来兴起于东北的满洲人入主中原,中朝两国的北部边境也被明确为图们江了(图们就是满语)。换句话说,到了清朝末年,中朝双方对于依据鸭绿江、图们江两江作为划界的基础,是没有异议的。只不过确定的江名,并不代表就没有问题了。河流在下游地区的走势一般是比较明确的,但在上游地区,就不一定了,就像现在很多著名的大江大河都在争议源头地一样。在国内出这种事情,也就是争夺一点旅游资源,但如果争议出现在界河上,问题就严重多了(上游河流一般都是呈树冠状分部的,南北支流之间的距离很大)。而中朝两国之间最先出现问题的,就是北线的图们江。这一次所争议的焦点,就是图们江正源的问题,只不过半岛的胃口比较大,直接从中游就动手了,也就是把在图们江中游合流的北支流——海兰江,认定为图们江了。而图们江与海兰江之间的土地(现属延边管辖)争议,在后来也被扩大为所谓的间岛问题了

:中朝主要历史争议区地理示意图

实际上在确定一条河流正源的问题上,一般是看谁更长,长的那一支就是正源,反之就是支流。而如果按照这个原则来看,朝鲜国方面在清末所认定的图们江,也就是现在的海兰江,甚至都不是图们江下游的直接支流。在海兰江水汇入图们江之前,先需要在现在的延吉市东面,流入布尔哈通河,然后布尔哈通河再在现在的图们市西面注入嘎呀河,最后嘎呀河水带着海兰江水在现在图们市这个点上与图们江合流。要想在地图上找到这个合流点,其实也很容易,就是中朝边境最北端的那个点。
  按照现在的河流归类原则,长度较短的海兰江,是不可能有资格与众水合流的图们江下游共用一个名字的。但这并不妨碍朝鲜国在当时向清政府反映,海兰江与真正的图们江下游合在一起,才是图们江的正流,而我们刚才所说的,连接海兰江与图们江的那段布尔哈通河以及嘎呀河自然也就归于这条新的图们江了。
  于是在朝方看来,真正的图们江是叫豆满江,而反对这点的部分人则认为,朝方所认定的图们江,是叫土们江。事实上无论是图们江土们江豆满江,都是同一条满语江名的,不同汉译名。之所以要在这条江的汉语名称上做文章,是因为图们江做为中朝边境的北部界河,已经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了。如果朝方要想在双国正式划界时扩张自己的土地,只有在概念上做文章,即选定一条较北的支流做为所谓的图们江。
  这个问题在现在看来,应该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因为从地图上看,两江虽然属于相互连通的同一水系,但相距还是有一段距离的,难道就这么难以认定谁是李逵,谁是李鬼吗?如果要想了解这点,我们就必须回到100多年前,就看看当时的地缘背景。
  
  附:间岛地理结构图

我们今天分析的方向是100多年前,东北亚移民的地缘背景,这和间岛问题的产生,有直接的关系。
  对于100多年前,中国境内向东北地区的那场移民运动,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有些了解。由于整个东北地区(核心地区包括东北平原和辽东半岛)在方位上位于山海关以东,因此这场前后跨越一将近一个世纪的移动运动被概括为闯关东。而这次人口迁移的历史背景就是,随着东亚的大门被欧洲人打开,东北渔猎民族出身的满清政权也走向了没路。从历史的角度看,这并不是满洲人无能所造成的。东亚封建制度下的农耕文明,发展到19世纪末,被优势更为明显的海洋文明所攻破,是再所难免的。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叫还是叫并不是最重要的。
  不过满洲人入主中原,对于中国的地缘结构还是造成了不小了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满洲入关之后,对东北地区以及蒙古高原的封禁政策。这种封禁延缓了燕山——阴山以南的汉民族向东北及蒙古高原移民的时间,使得在19世纪中叶以后,清政府在内外压的共同作用下,不得不解除封禁政策以后,总人口已经膨胀到4亿之巨的汉族农民,象潮水一般涌入那片未开耕的处女地,而这其中,地理条件优越的东北平原则是汉族农民重点的开发区。
  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很难说满清两百年的封禁政策,对汉族进入东北地区是否造成了根本影响。这就好象三峡大坝被建起来了,长江的水流固然是受到了控制,但最后流入下游和大海的水量,却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以汉族的人口压力,进入东北是迟早的)。从这个角度看,封禁东北的客观结果更象是让东北地区周边的民族先蓄势,然后在同一时间段开闸放水。这样做与自然状态下的渗透区别在于,本来可能要经过数百年才能够决出结果的地缘竞争,可能浓缩到几十年就会见分晓了。而最终加入这场移民竞争的,除了与东北地区地理相连的中国核心区和朝鲜半岛的农民以外,还有凭借海洋优势开始向东亚大陆渗透的日本农民。而所谓间岛问题,正是在这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出现的。

无论从汉族还是朝鲜族农民的角度来看,东北地区最具吸引力的当然还是核心的东北平原以及三面沿海,气候条件较好的辽东半岛。问题是如果在东北平原进行竞争,无论是从人口数量、政治优势来说,能够通过辽西走廊和渤海湾海陆并进的汉族农民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因此无论是来自朝鲜半岛的农民,还是后来在朝鲜半岛登陆成功,并凭借技术和军事优势控制了东北地区的日本人,都无法在移民数量上,与汉族农民在东北地区的核心区PK。就日本的情况而言,他们固然能够凭借当时的强势地位,为日本移民获得最肥美的土地,但即使是最终没有因为军事上的失败,而彻底退出东北地区,这些日本移民也不会在东北核心区占据数量及文化优势。而相比于日本人,无论是附庸中国的时代,还是日据时期,都没有多少政治优势的朝鲜农民,在向东北渗透时,所遵循的原则更多的是自然渗透原则。并且这种自然渗透的结果,由于中国宽松的民族政策,其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
  刚才我们说了,在东北平原和辽东半岛之上,朝鲜移民是无法与汉族移民竞争的,但这并不代表朝鲜移民在某些汉族移民暂时无法渗透的点上,占据地缘优势。而这些能够体现朝鲜半岛地缘优势的地区,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分析的方向。

之前我们说了,在划分国境线时,走向明确的河流比之山脉更有优势,也更容易确认双方的政治控制线。但如果抛开政治上因素(也就是让人民自然流动),那么山脉所起到的自然分割作用,要远大于河流(比如黄河南北的地缘文化区别,要小于秦岭南北)。也就是说,如果让承载两种文化的移民,从相反的两个方向同时移民的话,那么最有可能成为二者之间地缘分割线的,会是一有定海拔和密度的山脉。而最终成为汉族、朝鲜族移民分水岭的正是横亘在中国东北边境的长白山脉
  对于长白山脉,我们在分析燕国时已经做过解读了。总得来说,长白山脉的主体是在中国境内,而向南覆盖辽东半岛的辽东丘陵(主体为千山山脉、吉林哈达岭)则是长白山脉的南部延伸。如果不考虑中国方面的情况,朝鲜移民会在鸭绿江——图们江一线,全面向西北方向进行渗透。而这其中由于朝鲜半岛的平原区都集中在西南方向,靠近黄海一线,东北方面靠近日本海一侧,则基本为山地覆盖。从这个角度看由人口密集,道路平坦的鸭绿江一线向中国境内移民的朝鲜农民,数量应该是最多的。但实际的问题是,如果朝鲜移民希望越过鸭绿江下游,向辽东丘陵以及辽东半岛的沿海平原渗透的话,他们会遇到汉族移民,以及残存的满族势力的双重阻力。对于汉族移民来说,如果不是因为满清入关的缘故,辽东半岛的沿海地区早就是汉族所开发的熟地了(历史上汉族控制辽东半岛的时间是很长的);而对于满族来说,辽东丘陵的北部是他们的龙兴之地(包括爱新觉罗家族在内的建州三卫,都是由松嫩流域迁至辽东丘陵,为帝国屏障东北边疆的。也正因为此,他们才有机会窥视明帝国直接控制下的下辽河平原),即使帝国已经衰弱,也不会正式向朝鲜农民开放。满族在辽东丘陵北部的优势地区,我们参照现在的民族自治地区的分部状况,也可以窥探一二,当年建州三卫所辖的那部分辽东丘陵地带,现在已经变成为几个满族自治县了(详见《中国境内朝鲜族分布区域地缘示意图》中的〈东北地区自治州、县示意图〉)。

既然由于地缘上的劣势地位,使得朝鲜农民在鸭绿江下游无法获得实质性突破,那么本来最难开发的东北方向,也就是图们江流域反而成为了朝鲜移民的主要移民方向。实际上,朝鲜半岛东北方向的山地,其海拔甚至比长白山脉还要高。如果从朝鲜的西南沿海地区横穿这些山地向图们江北岸移民的话,并不符合地缘渗透的自然规律。但现在的问题是,你向西北方向移民,会遇到强大的对手,政治又过于敏感(最开始没有正式解禁的时候,清政府即使对汉族移民的自发移民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对于朝鲜移民还是很严厉的。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朝鲜人没的剃发,识别度太高),那就只有退而求其次了。另一个原因就是,由于明清两代均与朝鲜半岛划定了相对容易识别的国境线(鸭绿江——图们江),朝鲜半岛一直处于地缘封闭状态,在无法向外释放人口压力的情况下,即使是东北部的那些山地当中,只要是能够开耕的区域,都承受了不小的人口压力。而且这些生活在山地之中的农民,更为渴望移民至条件相对较好的河谷平原地带。
  如果仔细观察中国境内的长白山脉,与朝鲜东北部山地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现,在两片山地之间,存在一片轮廓呈三角形,点状分布、地势相对较低的盆地带。这条盆地带起于鸭绿江上游(朝鲜境内盖马高原以北,包括长白山天池所在地区),绝大部分位于图们江以北地区,也就是中国境内。对于看惯了大平原的汉族农民来说,这些散布于长白山脉与图们江之间的小型甚至微型盆地,的确有些不入眼。特别是在他们可以在更为广阔的东北平原圈地的时候。但对于人、地矛盾更为尖锐的朝鲜东北部农民来说,这些体量很小的河谷盆地,比之他们原来的居住地还是要强上许多的。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长白山脉的阻隔,无论是清政府,还是后来的民国政府,对于长白山脉以东,至图们江之间的控制,都相对薄弱。而这种相对弱势的控制,又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汉族移民数量充斥其间。当然,如果依汉族所拥有的强大人口基数,即使是向朝鲜半岛移民,在数代之后也可以占据优势。但在当时东北平原还拥有很大移民空间的时候,朝鲜半岛无论是从动机还是地缘结构上,在这片山地都有明显的地缘优势了(现在的情况不一样的,汉族人口差不多占6成了)。

其实图们江以北,至长白山脉之间的这片区域,最早是由女真人所覆盖的。只不过后来的后金政权,在与明帝国对抗中,将东北的这些渔猎民族都集中了起来,以对抗明帝国强大的人口基数。再后来,满洲人成为了中央之国的控制者,大部分人能够居住在温暖舒适的华北平原,自然不会想着回去了。即使是留守在东北地区的原住民,也多数向下辽河平原和辽东丘陵靠拢了。在这种情况下,图们江以北地区也就相对成为了一个真空地带。由于帝国的衰弱,更由于清政府实质上已经无力控制朝鲜移民向图们江北岸的自然渗透,因此在1881年,清政府终于有条件的向朝鲜移民开放图们江以北地区。而到日本通过中日、日俄两场战争,确立了自己在东北亚的优势地位后,朝鲜也随之纳入了日本的势力范围,直至1910年被正式兼并(1905年就已经是日本属国了)。如果从常理上来说,已经成为日本国民的朝鲜人,在向中国的东北地区渗透时应该会更加容易,最起码在他们在政治上有了日本这棵大树可以依靠。但问题是,朝鲜农民更为渴望,也更容易移民的的辽东半岛、东北平原也是日本所最为重视的战略要地,特别是在越过鸭绿江下游后,所能最先到达的辽东半岛,不仅关系到日本的登陆战略,更是日本在东北亚地区海洋优势的重要保障。因此日本人更倾向于让自己人填满辽东半岛,特别是南端的大连地区。所以朝鲜族移民,在鸭绿江以北地区,仍然没有太大空间,只是在辽东丘陵的北部,渗透进了一些人口。
  不过朝鲜半岛也并非没有从日本人那里得到一点支持。最起码他们在日本人同样兴趣不大的长白山脉——图们江之间的区域,能够获得更大的自由度(日本人的移民方向同样是更肥美的东北核心区)。并且由于这一区域在日本的东北亚战略中,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日本也由此转而开始主动支持他们眼中的二等公民,在图们江以北地区的利益,并由于引发了1909年的所谓间岛事件
  关于间岛事件是明天的分析内容,到时候会有东北亚地区的另一个主角——俄国出场。

所谓间岛这个名词,相信关心国际关系的朋友都有所耳闻,在很多中国人脑海里,这已经成为韩国民间某些人窥视中国领土的代名词了。今天我们就要来聊聊,间岛问题是怎么出来的,又牵扯到什么样的历史背景。
  在分析古典时期的地缘结构时,我们曾经将辽河下流的下辽河平原定义为四战之地。即它是西面的蒙古高原、北部的松嫩平原、南部的华北平原、东部的朝鲜半岛,地缘博弈的焦点。来源于这几个地缘板块的族群,在下辽河平原上演了一出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剧。而到了古典时期末期,由于东北渔猎民族的代表——满洲人入主中原,促使了这几个地理单元在政治上归于一体。而真正改变地缘结构的情况,则发生在19世纪末。满清政权所统治下的汉族农民,被获许开发东北地区。这使得包括下辽河平原、辽东半岛在内的整个东北地区,历史性的和中国核心区融为了一体。换句话说也就是,汉族人口终于填满了东北地区。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无疑是华夏文明的一场重大胜利,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并不是满汉一体所带来的政治优势,而是汉族巨大的人口压力。问题是在汉族依靠人口数量在东北地区取得地缘优势其,满族所统治下的中央帝国,却陷入了有史以来最为衰弱的时期。之所以说这个时期最为衰弱,是因为两个从来没有对东亚大陆,造成过实质压力的地缘板块:欧洲和日本列岛,同时开始向这个老大帝国发难了。

 自从19世纪中叶,大英帝国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华帝国的大门后,那些从西洋而来的欧洲人,都想在东亚大陆分得些利益;而位于东洋,一直以来唯中华文化马首是瞻的日本列岛,此时也凭借海洋优势,希望跻身殖民帝国的行列了。就东北地区的情况而言,真正承受的来自欧洲的地缘压力,倒不是来源于海上。在这个方向,那个兴起于东欧平原,征服了西伯利亚,并从清政府手中割取了外东北的俄国,才是欧洲殖民者在东北地区的代表。换句话说,已经在陆地上对东北地区呈半包围状态的俄国,是最希望也最有机会,将东北地区据为自己势力范围的国家。
  俄国横跨欧亚所获得的大陆优势,是需要远涉重洋,才能到达东北地区的西欧国家所不能比拟的。为了能够更好的控制并消化东北地区,俄国人海陆并进,依东北地区的地缘结构,做了两手布局。其一就是在东北平原腹地,修筑了与西伯利亚大铁路相通的中东铁路;其二就是在辽东半岛的最南端,向清政府租借了旅顺港。以从海路封堵其他殖民帝国,向东北地区渗透的路线。

我们可以从刚才上的那张《西伯利亚大铁路示意图》中看到一条以哈尔滨为中心,东西向贯穿黑龙江省铁路线。这条修建于1903年的铁路,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中东路主干线。俄国人修建这条铁路的战略目的,一是为了控制东北地区的北部,二是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东段,找到一条直线通道。由于俄国在太平洋最重要的战略要点——海参崴,纬度与哈尔滨基本持平。俄国在将西伯利亚铁路铺向东方时,不得不围着东北地区的外延转个圈子,这无疑会延缓俄国人沟通通东西国土的效率。因此从中国境内修筑一条直线铁路,连通海参崴,就成为了战略上的最佳选择。至于说把自己的战略补给线,修在邻国的国土上是否安全,俄国人倒是不担心,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控制整个东北地区。逼迫清政府授权俄国,修筑这条横贯东北地区的铁路线,正好可以让俄国人渗透中国东北的计划,获得实质性的进展。所以这条全称为中国东清铁路的铁路,其建成时间甚至要早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贯通。也因为中东铁路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中的重要作用,俄国人也将之称为西伯利亚铁路满洲支线
  如果从辐射范围来看,一条横贯东北地区的铁路,显然无法控制住整个东北平原。因此俄国在沟通西伯利亚铁路的同时,又以哈尔滨为起点,向南穿越整个东北平原腹地,直至辽东半岛南端的旅顺口(大连),为中东铁路修建了一条支线。这就使得俄国人,不仅能够以一张字型的铁路网,控制整个东北平原和辽东半岛;更能让俄国在辽东半岛南端的海军力量,通过陆地交通线与俄国本部相连,在战略上堪称完美

要是俄国人面对的仅仅是积弱的中央帝国,那么他们在东北的渗透计划,并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问题是在朝鲜半岛的南端,日本列岛通过发掘自己的海洋潜力,也已经有实力和欲望,跻身一流强国了。对于日本来说,如果想确立自己强国的地位,东亚大陆是他们必然的扩张空间,这也是日本人千百年来的梦想。而要想进军东亚大陆,就必须先行控制朝鲜半岛这座桥头堡。从历史上来看,朝鲜半岛在东北亚的地缘实力,一直是属于较弱的。即使是在古典时期,面对隔海相望的日本,也处于劣势。唯一可以仰仗的是得到东亚大陆的保护。因此决定朝鲜半岛归属的第一场战争,在中日两国之间展开了,这也就是中国近代史上引为第一国耻的中日甲午战争1904——1905年)。战争的结果,自不必言,中国海军完败于倾全国之力打造出的日本海军。这场战争对东北亚地缘结构的影响就是:朝鲜半岛解除了与中国的藩属关系,成为了独立的大韩帝国;而东北亚地区的另一个重要半岛,辽东半岛被迫割让给了日本。
  对于日本来说,这样的结果如果实现的话,可以打80分,之所以不能打100分,是因为没有直接将朝鲜纳为殖民地。从表面上看,朝鲜半岛历史性的获得了独立,并以帝国的面目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之前只是王国)。但这个结果的出现,并非是因为朝鲜人民奋勇抵抗而产生的,而是多方地缘博弈所产生的暂时性平衡,因为同样意图控制整个东北亚地区的俄国人,并不愿意看到日本人登陆成功,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这种排他性的思维,也促使俄国人在中日两国签订《马关条约》后,联手德法等国,逼迫日本向中国退还了辽东半岛。从中国官员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场值得称颂的以夷制夷的经典案例。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无非是前门拒狼,后门进虎。自觉还辽有功的俄国人,顺势获得了中东铁路的修建权,以及旅顺港的租借权。也就是说日本辛苦一场的结果,等于是为俄国人做了嫁衣。对于这个结果,日本人当然不会甘心的,日、俄之间也必须通过一场战争,才能够决出谁才是东北亚的老大。

日俄之间的这场战争,想必大家也有所了解。这场发生在1904——1905年之间的战争,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要高于我们所熟知的中日甲午战争。因为这场战争是第一次有一个亚洲国家,战胜了一个欧洲强国(尽管在一般情况下,西欧国家并不认为俄国人是真正的欧洲人)。如果说十年前那场战争,确立了日本亚洲霸主的地位,那么十年之后的这场战争,则让日本真正成为世界级的强国,并有资格和其他西方列强平起平坐了。
  日俄战争的爆发点,就是在辽东半岛南端的旅顺口,这个战略要点对于双方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俄国人需要它阻止海洋国家染指东北地区;而日本人则需要它直接登陆东北地区。之所以选择在1904年初进行攻击,是因为字型的中东铁路已经完工,而整个西伯利亚大铁路也已经接近完工,仅剩余环贝加尔湖的那一段,没有修好。如果坐视俄国人构筑好它的东北亚铁路网,那么日本所失去的就不仅仅是登陆东北地区的机会。就连势在必得的朝鲜半岛,也会被俄国人快速渗透。
  在日俄战争之前,日俄双方就已经在独立的朝鲜半岛展开了竞争。双方不仅在朝鲜半岛都驻扎有军队(俄国在仁川的军舰,在第一时间也遭到日本海军攻击而自沉。这个仁川,就是汉城边上那个,后来美军登陆的地方),更是展开了朝鲜铁路修建权的争夺。从俄国人的地缘战略来看,是希望独霸东北地区,然后和日本平分朝鲜半岛;而从日本的角度来看,是希望独霸朝鲜半岛,然后暂时和俄国人平分东北地区。这场地缘博弈的结果是,日、俄之间表面上达成了妥协。俄国人暂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中东铁路的修建上,日本人则获得了朝鲜铁路的修建权(这其中的细节其实有很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专题研究)。
  当时所谓大韩帝国的首都是在朝鲜半岛的中部,也就是现在的汉城。如果要在朝鲜境内修建一条贯穿南北的铁路大动脉,西南靠近的沿黄海平原,是最为合适的路线。因此以汉城为中心,分别依这条路线设计了京义铁路(相当于贯穿现在的朝鲜,直至鸭绿江畔的新义州);以及京釜铁路(相当于贯穿现在的韩国,直至对朝鲜半岛南端的釜山)。在俄国人抢修西伯利亚铁路的同时,日本人也在抢修这条朝鲜半岛的交通大动脉。希望在即将进行的战争中,能够由朝鲜半岛发起陆地进攻。
  最终在这场战争中,双方都采用了一些非常规的手段来完成自己的交通线。俄国人为了让西伯利亚铁路尽早投入使用,在贝加尔湖的冰面上铺设临时铁轨,以缩短工期;而日本人则对工程进度较快的京釜铁路改用了窄轨,以减少工程量。这两条铁路最终都在战争开始后不久投入了使用。
  当日本海军全歼了俄国太平洋舰队,以及远道驰援而来的波罗的海舰队后,俄国在辽东半岛的败局其实就已经注定了。失去了海军力量,俄国人是无法凭借陆军力量守住辽东半岛的,更何况日本人还可以从朝鲜半岛,直插辽东丘陵腹地,将俄国人割裂开来。不过在脱离了海洋以及朝鲜半岛的攻击范围后,俄国人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最起码东北平原的北部,还是处在外东北地区的半包围之中,而俄国人对于西伯利亚大铁路,超常规的铺设方法,也让俄国在远东的利益,可以直接得到欧洲核心区的保护。
  因此在日俄战争结束之后,日俄双方依据各自所有的地缘优势,正式的划定了东北亚地区的势力范围。即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以北的半个东北地区,归于日本的势力范围;而东北半岛的北部,则归属俄国势力。在双方切割东北地区势力范围的协议中,铁路是重要的划分标志。即长春以南的那部分中东铁路支线,归日本所有,日本将这段铁路命名为南满铁路。在战争期间为了赶进度,也为了适应日本机车的需要,日本沿铁道线由旅顺口向北推进时,将俄国人的中东铁路(宽轨)改为窄轨了。而到了战争之后,日本又花费时力,将窄轨改为标准轨(宽度介于两种轨距之间)。这样做当然不是为了单纯的增加动力,否则可以象俄国人那样铺设宽轨,还能利用俄国人丢弃的车皮。
  日本之所以决定将东北地区(包括朝鲜半岛)的轨距变为标准轨,根本原因是因为中国政府在关内外所铺设的铁轨是标准轨,特别是1912年修通的,由英国人承包的,北京连通沈阳的京奉铁路(又称关内外铁路)。从中国政府选择英国人来修筑铁路,并选择不同于俄、日的轨距,当然是出于防御思维的考虑;而日本反过来适应中国的轨距,其战略扩张方向如何,就路人皆知了。说到这里,想起前些日子看到的一则新闻。说是印度之所以很少在其东北地区及藏南地区,修筑公路铁路,是害怕中国方面发起进攻后,利用这些交通网快速攻入印度腹地。无论这种思维方式是否合理,但的确可以显示出,中印之间陆地上的地缘优势在哪一边。

附:东北亚铁路干线网(日据时期)

在日俄双方就势力分割点进行谈判时,就以哪个车站作为分界线还发生过多回合的交锋,最终还是胜利方日本提出的方案得到了通过。这个方案的中心点,就是要获得长春的控制权(铁路站名是长春城南的宽城子站)。至于日本为什么一定要得到这个点,我们一会会分析到。
  如果从现有的区划来看,俄国人所保有的势力范围相当于黑龙江省以及长春以北的半个吉林省;而日本则获得了整个辽宁省,以及包含长春在内的半个吉林省。当然,这种说法会让很多朋友感觉到不舒服,毕竟这是中国的土地,而且后来也诞生了奉系——东北军这支中国人自己的军事力量。但对于日、俄双方来说,他们所关注的对手,只会是对方。在他们看来只要能够把对方挤出去,中国方面并不会有太大障碍。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控制的就是路权,也就是铁路的控制权。如果你关注东北历史的话,会发现后来所发生的种种故事,都是围绕着铁路线而展开的(比如中东路事件,皇姑屯事件)。
  当日本控制半个东北之后,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尽快修建、改建好南满铁路和朝鲜境内的铁路。而与此同时,日本更需要修建一条连通东北平原与朝鲜半岛的铁路。实际上,在日俄战争期间,日本已经抢修了一条由沈阳(奉天)向东南方向直通丹东(原名安东,位处鸭绿江北岸,与朝鲜的新义州隔江相望)的铁路线——安奉铁路。现在所要做的,无非是尽快把朝鲜境内的京义铁路修好,并与之对接。这一切的计划,都以非常快的速度在进行的,及至1906年就大致完成了。
  现在日本与拥有了一条覆盖南东北地区”——朝鲜半岛的字型铁路网了。如果用来保护日本在辽东半岛——朝鲜半岛之上的利益,相信是足够了。但对于日本来说,仍然控制长春以北的中东铁路的俄国人,远没有退到双方所能共存的地缘平衡线。也就是说,在东北地区只可能有一个强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本必须着手准备第二条交通线,以让日本在东北的控制区,能够多管道的获得来自朝鲜半岛的支援。或者说,日本需要一条,由朝鲜半岛北部,连接长春的铁路线,以让日本在东北亚的势力范围,处在一张覆盖面更广的口字型铁路网中。而为打造这条新的战略通道,1909年发生在中朝之间的间岛事件,被日本充分利用了。

 从地缘属性上来说,高句丽族和建立渤海国的靺鞨族,都是属于东北渔猎民族。至于说二者之间的关系,韩国人认为是一体的。中国人认为已经分化为两个不同的民族了。应该说自唐灭高句丽以后,就不存在民族意义上的高句丽族了,后世东北渔猎民族,基本上都是由靺鞨一系传下来的(女真、满族都是)。当然,现在的韩国人以高句丽文化的继承者自居,那也是他们的权利。就像埃塞俄比亚的黑人也有权利认为自己是大卫王和所罗门王的后代一样。如果从发掘和保护高句丽文化上来看,有人愿意认高句丽为祖,倒也不是坏事,不过要是用它来图谋改变现有的地缘格局,就是在YY了。
  本来唐帝国收缩以后,渤海国的确有机会向平壤平原渗透的。只是刚才我们也说了,靺鞨并不是朝鲜半岛的本土民族。也就是说,汉族走了并不代表靺鞨就能接收朝鲜北部平原,(唐帝国也只是在鼎盛时期短暂占据了平壤平原)。更为致命的是,契丹人已经乘机崛起了,最终成为了整个东北地区的主人。而在渤海国即将被契丹人灭亡时,平壤平原上算是诞生了第一个真正的本土政权——王氏高丽。而辽国与王氏高丽之间的博弈,一如当年的燕国和箕子朝鲜一样,大体将管辖区域延伸到大宁江一线为止。之所以有这些相似的历史,是因为相比华北平原,平壤平原所能拥有的地缘潜力,实在是微不足道(没有足够的动力)

之前我们分析过了,图们江——长白山脉之间,是朝鲜移民渗透的优势地区。这种优势体现在,尽管清政府明令朝鲜移民不得越境开垦,但还是无力阻止朝鲜移民越过图们江,并在这一地区的人口比例上,占据优势地位。尽管在现代的国际关系中,一块土地上哪一个民族的数量占优,并不能与政治上的国境划分挂沟。但因这种人口结构变化,而产生一些想法是正常的(就像很多朋友对于缅北一些华人优势区,也有想法一样)。
  当然,这类想法并不一定都有机会上升到政治层面。不过在中朝双方于1885年开始的第一次正式勘界行动中,朝鲜方面还是找到了一个自认为合适的借口,来希望从政治上解决这个问题。朝鲜方面所提的理由,就是海兰江才是真正的图们江。而朝鲜之所以敢这样瞒天过海,就是因为中国方面在图们江北地区的移民数量过低,而引发的控制力不足。这种不足表现在,在海兰江沿线的居民,将海兰江也称之为图(土)们江,而将图们江称之为豆满江。事实上,这三个江名,都是指的同一江名。之所以会有概念的混淆,是因为朝鲜移民已经在此取得了优势地位,只有将水搞浑,才有机会混水摸鱼。
  最终的结果是,朝鲜方面试图将海兰江定性为图们江的愿望落空,中朝双方后来还是依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图们江来勘定国境线(问题当然还有,不过那是后面分析的方向了)。其实如果是在甲午战争之前,朝鲜是不可能有机会对等的和清政府讨论边境问题的,更不用提海兰江变图们江的异议了。但中国在甲午战争的失败,直接导致了朝鲜在法理上的独立(1895417,《马关条约》签订),双方正式的划界工作也随着关系的改变而迫在眉睫了。
  中朝双方在188593开始的这次边界谈判,最终能够确定图们江干流的走向,期间的故事自然不少。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朝双方都认可一个概念,即鸭绿江与图们江同源。这个同源的概念,当然不是说两江是一个源头,而是说两江的源头非常接近,甚至说可以指向同一座山峰。而这个孕育了鸭绿江和图们江的山峰,就是后来争议不断的长白山,也就是朝鲜半岛眼中的白头山
  从《中朝主要历史争议区地理示意图》,海兰江的源头明显与长白山还有相当长的距离,这个距离甚至与海兰江的长度相仿。如果将海兰江确定为图们江的话,明显与两江同源的说法相违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海兰江源头与鸭绿江源头之间,这样长一段的国境线如何划定。从朝鲜的角度来看,后一个问题倒不是问题。因为如果能让清政府认可海兰江为图们江干流,无论在海兰江与鸭绿江之间划出怎样的连接线,朝鲜方面都能获得不少土地。只不过在两江同源的问题上,海兰江为图们江之说,始终是无法自圈其说的。因此在最终放弃了这个不切实际的提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过在国际政治中,一个提法成立于否,往往并不在于它有几分道理或者法理上的依据,而在于它有没有。只要有,就有机会凭借自身实力的增长把它实现。就拿将国境线推至海兰江这件事来说,依朝鲜的实力而言,即使是中国再衰弱,也没有机会实现,但当朝鲜半岛有了日本作为后盾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现在在韩国民间,间岛这个概念被无限扩大,差不多已经将半个东北、外东北地区都包进去了(依据是为高句丽故土)。当然,还有一种更夸张的民间说法,将韩国的固有领土外延到小亚细亚去了。不过这种只能称之为幻想的划法,即使是连韩国人也不好意思用间岛这个概念来概括了。所依据的也是从来没有成划界准则的语系,即使朝(韩)语与突厥语,同属阿尔泰语系(日本也是,所以把日本也划进去了)。由于本贴还是立足于讲道理的基础上,所开的技术贴,对于这种无厘头说法就不做展开了。
  间岛问题的产生,主要还是在于朝鲜移民在图们江北的存在。在当年清、朝政府之间明确图们江作为国境线的基本概念之后,中国方面还是做出了一定让步,即承认朝鲜移民,移居图们江北的现实。也就是说,在不退让中国主权的情况下,允许朝鲜移民保有在图们江北所开垦的土地。这固然可以看做是谈判中的一种妥协,但也反应出,中国政府对于这一区域,的确有些鞭长莫及,无法实施有效的直接控制。而随着朝鲜半岛逐渐被日本所控制,日本也成为了图们江北的朝鲜移民的保护者。或者说,中国政府的谈判对手变成了新跻身世界强国行列的日本,从谈判双方的实力对比而言,中国方面开始处于下风了。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朝双方在图们江流域的划界问题被重新提起。
  我们说过,在图们江北至长白山脉之间,存在许多小型,甚至微型的河谷盆地。而这些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就成为了朝鲜移民所向往的新大陆。而最初的间岛,又叫做垦岛,所指向的只是现在的龙井市东,图们江西侧的一片长约5公里,宽约0.5公里的河滩地。其面积小到我甚至无法在图上标出它的具体形态,只能用一个点来代替了。从地形上看,这边河滩地正是属于一块微型的河谷盆地,也是朝鲜农民移居图们江北的桥头堡。
  假如日、朝双方,就是为了图谋这么一小块河滩地,倒还真的有一定机会,尽管这个机会是他们创造出来的。因为这了开垦这片河滩地,朝鲜移民又在河滩地的外侧挖掘出了一条新的河道。这们做的最初目的,当然是为了农业灌溉的需要,以让离河道较远的土地,也能够有充足的水源。问题是这样做了以后,这片河滩地事实上就成了河中央的一个岛屿了(垦岛、间岛之称就是这样来的)。更为敏感的是,图们江本身是一条界河,到底是应该以这样新的河道,作为中朝双方的分界线;还是旧有河道作为双方的分界线,就成为中、朝双方争议的焦点了。从客观事实上来说,在中、朝双方签订边境条约时,所存在的河道才是划界的依据。不过从朝鲜移民的角度看,当然是希望自己所开垦的这片土地,是属于自己的国家,因此与试图管理其的中国方面人员爆发了冲突。而此时距离日本正式吞并朝鲜,只有一年时间了(1897年,朝鲜王国已经变身为大韩帝国了,为了行文的方便,就不变换这身马甲了),日本当然责无旁贷的要为朝鲜移民出头了。
  刚才说了,如果日本方面仅仅是就垦岛这个点来与中国交涉,还有一定机会。这个机会当然不是说日、朝方面有道理,而是说这种变换边境的方法,还算是走的技术流,比从6000多年前的神话人物身上找依据,要务实的多。当然,真的要搞起来,朝鲜方面划走这片河滩地的机会也不大。毕竟这条新河道诞生的时间太短,基本事实还是比较容易确定的(过个百八十年就不一定了),也正因为它是人工挖掘的,所以也被叫作假江
  尽管现在中国方面的民众,都认定日本是间岛问题的幕后黑手,并且在中朝土地纠纷中,为朝鲜出头。但从日本的角度来看,如果单纯是想为朝鲜人民争地,那就把他们想得太伟大了。

 当时的朝鲜半岛,已经是日本的囊中之物。假如日本的野心止于此,倒真有可能以间岛问题为借口,希望和中国方面重商国界。不过要是只为了图们江畔的那点地,就大动干戈,未免也太不值得了。重新挑起图们江正流之争,倒是一个不错的想法。即使海兰江的李鬼身份,当初已经被中朝双方所明确。但这种提法毕竟曾经上过正式的谈判桌,从技术上来说,也相对务实,只要想办法迫使中国重新认定海兰江为图们江即可。至于说当年的协议,那完全可以以朝鲜方面受到中国的压力,而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即可。再揪出几个参与谈判的朝鲜官员作为卖国朝(韩)奸,就算把戏唱足了。
  依照当时中日双方的实力对比,日本如果盯死海兰江方案,成功的机会还是很大的,即使当时不能逼迫中国同意,在他们控制中国东北地区,成立伪满洲国后,也可以轻易实现。只是日本参与所谓间岛问题,真实目的并非是为傀儡般的大韩帝国争取土地。因为日本的战略目标,并不止是朝鲜半岛。即使是相对保守的日本政治家,也认定东北地区才是他们的龙兴之地。而在当时,已经通过两场战争击败的中国和俄国的日本,是很有希望做到这一点的。在你将要获得邻居的一整片森林时,你还会为了森林边上的一棵歪脖树而大费周折吗?

一般情况下你当然不会为了一棵树而影响你得到整片森林的计划,除非这棵树正好堵在你进入邻居家森林的道路上。而所谓的间岛地区,正是处在这样一个战略通道之上。昨天我们说了,日本需要在朝鲜的东北地区修建一条新的铁路,并最终越过中、朝北部边境与日本在东北地区的北方前沿——“长春相连。这样的话,不仅能够将日本在东北亚地区的控制区全面覆盖,还能够在将来与俄国的决战当中,拥有南、北两条战略补给通道。
  由汉城向朝鲜半岛的东北角修筑铁路,在政治上当然没有什么障碍。在技术上,也可以先横穿那些山地,然后再沿日本海向北延伸铁路线(沿海多少有点沿海平原带)。现在的问题在于如何越过图们江,在中国境内修建连接图们江与长春之间的这段铁路线。在南线,连接鸭绿江和沈阳之间的安奉铁路,是日俄战争期间,日本借口战争需要,强行修筑的。在即成事实后,中国方面就默认它的存在了。只是现在日俄战争已经结束了,算是处在和平时期,再想在中国的领土上建筑铁路,必要的法律程序还是要走的。也就是说,日本需要的是取得中国方面的同意,才能顺利的进行下一步计划(战争之后,中、日、俄三方等于又回到了一种暂时的平衡状态,如果日本强行为之,中、俄双方就会联合对之)。
  在这种背景下,间岛事件的爆发,其意思并不在于争议的土地有多少,而在于日本需要这样一个筹码,与中国换取从北线连接南满铁路和朝鲜铁路的权利。日本的这种战略意图,还体现在选择引爆间岛事件的时间点上。要知道,中国方面与朝鲜移民方面的矛盾,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之前甚至出现过朝鲜军队越境保护朝鲜移民的案例,其实严重程度较之这次间岛事件要严重多了。也就是说,如果从时机的选择上来看,日本如果想挑起事端,随时都有大把的,更好的机会。而为什么选择在1909年借助间岛的归属问题挑起事端,则是因为中国方面自己准备由长春向东修筑铁路了。

相信通过昨天对于西伯利亚大铁路、中东铁路、朝鲜铁路的解读,大家已经清楚了铁路在地缘渗透和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了。在陆地上,修建和控制铁路,是激发地缘潜力,和连接各地缘板块最有效的手段,将之称之为大动脉一点也不为过。对于这一点,不仅那些试图殖民中国的西洋、东洋帝国看到了,中国内部的改革派、革命派也看到了。因此中国力量也开始参与到这场铁路竞争当中去了。说起来也的确有些讽刺意味,中国人要在自己的领土上参与铁路控制权的竞争,但这就是当时的现实。
  在俄国人修筑中东铁路(包括它的南满支线,也就是后来日本控制下的南满铁路)后,因路而兴,诞生了两座新兴的城市:哈尔滨和长春。前者成为了现在黑龙江的省会;后者则成为了现在吉林省的省会。这种情况在中国并非孤立,华北平原之上的石家庄、郑州两市,也是凭借铁路枢纽的地位,而迅速由村级单位成长为省会城市的。
  当年清帝国控制东北地区的体制是采用军政合一的方法。即将东北地区划分为三个军管区,交由三个将军管理。即: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盛京将军。而到了20世纪初,随着东北移民的爆炸性增长。再用军事体制来管理东北地区,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因此在1907年,三个将军府也就身成了黑龙江、吉林、奉天三个省级行政单位了。其中黑龙江将军的治所在现在的齐齐哈尔市;吉林将军的治所则在现在的吉林市;而盛京将军的治所则在历史最长的沈阳市(奉天就是盛京,也就是后来的沈阳,奉天省也就是现在的辽宁省)。
  现在我们所说的黑、吉、辽三省,其管辖区域与当年建省初期还是有所不同的。不过基本的地缘关系并没有变化,却由北至南将东北地区切割成三块管理。需要说明的是,最早在盛京以北,是只有一个宁古塔将军的,只不过后来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康熙为了护卫北方而分设出了黑龙江将军,之前的宁古塔将军也就变成为吉林将军了。(在俄国人到来之前,这个方向本来是不存在战略威胁的)。所以大家经常能够在以清朝为背景的历史事件、小说中,看到发配宁古塔的说法。封禁状态下的东北地区,就是靠这种方法补充人口的。
  引出东北的三个将军府来,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为大家普及历史知识。而是为了让大家清楚铁路的修建,对于地缘结构究竟有哪些实质影响。最为明显的,就是随着铁路的修建,那些新兴的枢纽地区,成为了所在地缘板块新的地缘中心,而旧有的地缘中心,则就此失去了往日的光环。就黑龙江的情况而言,中东铁路的干线,倒也穿过了齐齐哈尔市,如果在东北地区多划几个省份的话,齐齐哈尔倒还能保住省会的地位(满洲国时期,就是龙江省的省会)。但当东北北部只划出一个省的话,齐齐哈尔的位置,就不如中东铁路的枢纽城市——哈尔滨市了。也正因为铁路枢纽的地位,哈尔滨北东北地区的地缘中心,和黑龙江省的省会。
  与齐齐哈尔相比,在中东铁路修建之时,吉林市的战略地位就下降的更厉害了。因为无论是俄国人修建的中东铁路南满支线,还是日本人改建的南满铁路,因为吉林市地处丘陵地带,都没有走吉林市过,而是选择了从吉林西面的平原腹地通过。线路的选择,最终成就了吉林地区新的地缘中心——长春市。而在间岛事件爆发前,中国方面为了让这个旧有的地缘中心,搭上新兴的交通大动脉——铁路,而决定在长春和吉林之间修筑一条新的铁路:吉长铁路(齐齐哈尔和沈阳本身都在型的铁路网上)。如果我们观察吉长铁路的方位,则可以看出,如果将吉长铁路继承向东穿越长白山脉的话,那么它就会到达图们江北的所谓间岛地区,也就是朝鲜移民的优势区。在越过图们江后,恰好能够和朝鲜半岛东北部的铁路线对接

对于日本来说,征服所谓满洲才是他们的战略目标,从这个角度看,地缘潜力有限的朝鲜半岛,只不是一个跳板而已。因此日本人强力介入间岛事件的真实目的,其实并不在为所谓大韩帝国争取土地,而在于制造筹码,以期获得朝鲜铁路与吉长铁路对接的权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图们江边的那点河滩地当然是不够的。以为海兰江正名来要挟中国方面的想法固然不错,但既然只是用来交换的筹码,就不妨把筹码做的再大点,即把朝鲜移民在图们江北的主要覆盖区域都包进间岛这个概念中去。以这样大的领土要求,来交换一个路权,日本成功的概率还是很高的。
  我们先来看看日本扩张之后的所谓间岛概念,即朝鲜移民的优势区域,究竟包括哪些区域。之前说过,图们江北直至长白山脉之间,存在一些小型、微型河谷盆地。在这些盆地中相对较大的有两个,一个就是主要由海兰江——布尔哈通河冲积而成了延吉盆地。前者下游目前的主要城市为龙井市(上游则是和龙市);后者则是边上则诞生了间岛地区的地缘中心:延吉市。另一个较大的盆地则在延吉盆地的东侧,地理名称为珲春盆地,图们江入海之前所经过的最后一个较大城市(相对)——珲春市,就是兴起于这个盆地。

虽然说1885年,中朝双方开始划界谈判时,朝鲜方面所希望的国境线是海兰江,但并不代表朝鲜移民就会止步于海兰江以南地区。虽然图们江以北地区,最具地缘潜力的延吉盆地(大部分)和晖春盆地,都不在朝鲜方面的土地要求中。但对于农民来说,能够吸引他们目光的永远是那些最肥美的土地,至于所谓的国境线,并不是他们所关注的。更何况中国方面当初也还是同意朝鲜移民,有条件的开垦图们江以北地区。在这种政治背景之下,以延吉——晖春盆地为核心的图们江北地区,都迅速成为了朝鲜移民的优势区。而日本之所以能够将间岛问题扩大化,所依仗的正是朝鲜移民的这种实际渗入。
  如果为日、韩当时提出的所谓间岛,也就是朝鲜移民在图们江北的优势区,划定一个范围的话,我们可以参考一下伪满洲国时期的行政规划图。在伪满时期间岛地区被归为一个新成立的间岛省。其管辖范围南至长白山,北过晖春盆地,按现有的行政区划来看,包括了延吉市、 珲春市、 图们、龙井、和龙5市,和安图、汪清两县。基本上覆盖了图们江至〈长白山脉〉之间的地区。1949年以后,在伪满洲国间岛省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北面〈长白山脉〉南麓的敦化市,共同组成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也正是由于这两次行政区的设定,让现在的一些韩国民族主义者,为所谓的间岛地区找到了准确范围。与其说他们是在找间岛,不如说是在圈定朝鲜族的优势地区。不过前面我们也说过了,依照汉族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只要没有政治因素影响,在任何地区移民都不会处于劣势的。现在的延边,汉族人口已经占到59%(朝鲜族39%),即使人口因素真的能够影响土地的归属,这种可能性也基本不存在了。
  其实说到中国境内的朝鲜族,包括其他少数民族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就现在的地缘文化特点而言,随着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出现,国家的概念已经超越了之前依靠自然博弈而形成的民族概念,成为了最高是超越民族的。在这种情况下,认定自己是一个国家的国民,与在行为文化上,认定自己与另一个国家的主体民族同源,并不冲突。只要认定这个国家是自己的祖国,那他就是我们中的一份子;反之如果混淆了民族感情和国家认同,那就另当别论了。当然,要想让一个民族认同所在国家,这个国家的主体民族也要有足够的包容性。对于这一点,我们的民族还是具备的。先不说被很多汉族所诟病的民族政策是否公平,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好不好是要比较才能出来的。当年朝鲜农民的移民方向,并非只是在中国境内。北面的乌苏里江流域直至整个外东北的沿海地区,也都留下了朝鲜移民的足迹,总数约有二十万。不过现在我们已经很难在俄国境内,看到这些老移民的影子了(新的也有进去的,毕竟俄国本身的人口基数太低了),因为期大林同志,觉得他们和日耳曼人一样,都是不安定因素,所以都给迁到中亚去了(也就是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境内)。

附:伪满洲国地图

注意看延边与间岛省的区别

说完了间岛地区的前世今生,我们要回过头来看看日本的战略目标有没有达到了。应该说日本完全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中日双方所签订的《间岛条约》中第六条明确规定了:将来将吉长铁路延长到延吉南境,在韩国会宁同韩国铁路接轨。而对于中国来说,从表面上也没有吃亏,因为所答应的还是之前中朝条约所明确的内容,即国境线不变的基础上,允许朝鲜移民在间岛地区合法居住和贸易。只不过加上了,要在通商地点建日本领事馆的条款。鉴于日本已经是韩国的保护国了,这个条款并不能算是中方退让。
  我们刚才说了,日本的的目的只在路权,根本没有想过为朝鲜移民争取土地的事,因此清政府这次出乎意料的外交胜利,其实算不上真的胜利,甚至可以说是上了日本的套。日本的真实战略目的,从日本将图们江北所有的朝鲜移民区,都做为谈判基础就可以看出来。因为国与国之间谈判,无论一方有多么强势,在提出自己诉求的时候,也一定是要有一定依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搞垦岛那片河滩地,或者为海兰江正名,都还算有个说法(并不是说有理,而是说可以厚着脸皮提出来)。试图将所以朝鲜移民区都划给朝鲜,就根本没有任何依据了。更何况,要想通过协议的方式,划走一个国家的土地,特别是中国这样视土地为生命的国家(无论大小),其实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起码要花费很多时间,而急于构筑自己的满——朝铁路系统的日本,并不可能真的为了这棵树的归属,而延缓占据整片森林的计划(北面还有一个有同样想法的俄国呢)。
  现在看来,最受伤的应该是本来对日本寄予厚望大韩帝国政府和那些移民了。本来在日本控制整个东北地区,并扶植满洲国后,朝鲜方面还有机会就间岛问题与伪满洲国重新协调,前提是日本人想这样做。不过日本当时的战略重点已经在如何整合满洲了,为了这都在锅里的肉怎么分配的问题,而让新生的满洲政权徒生不满,产生不稳定因素,着实没有必要。因此从韩国人的角度来看,直到现在都认为日本人出卖了朝鲜半岛的利益。从日本的角度看,倒也的确是拿朝鲜移民和所谓间岛做棋子的;而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本来就是无事生非。
  通过间岛事件,日本终于有机会构筑它的北方战略通道了。按照之前日本构筑南满铁路和朝鲜铁路字型铁路网的效率,日本应该很快能够实现他的战略构思的。但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一直不被日本人视为主要对手的中国方面,出现了重大变故,也由此将日本实现计划的速度,后推了二十年。这个重大变故就是——大清帝国完了。

在《间岛协议》签订后的第三年,即1911年,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就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而那时吉长铁路甚至还没有修筑完工(1912年修通的),日本的计划尚来不及全面展开,就要面临新的谈判对手了。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统一固然是最佳的选择。不过如果这个国家的内部矛盾已经发展到不可调和的程度,暂时的动乱和分裂,往往倒能激发出一些之前被掩盖的潜力来。日本所要面对的中国,当时就是这样一个情况。如果日本一直面对的是那些高坐在北京的满洲贵族,和汉族谋臣的话,他们在东北的计划会更顺利些。因为地理上所产生的距离感,会让政治中心的统治阶层,比较容易放弃边缘地区的利益,特别是在这个政权处在内忧外患的阶段时。结束满洲贵族统治的中国,不仅在政治上面临重新洗牌,在地缘结构上也是如此。各种政治力量纷纷抢占有利地形,以期在乱世中分得一块蛋糕。这种格局对地缘的影响就是,一些之前被帝国中央所忽视,或者说开发度不够的地缘板块,潜力被激发了出来。而这其中,奉系军阀所控制的东北地区,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东北地区之所以为俄、日所窥视,就是因为它潜力巨大,即使不考虑它的可耕种面积,白山黑水之间所蕴含的丰富自然资源,也足以抵得过一个中等国家。尽管俄、日两国在东北亚地区保有军事优势,并控制了主要的交通线(铁路)。但从基本面来看,中国的优势还是十分明显的。毕竟东北的主权还是在中国政府手上;另外连续几代的移民史,也让中国方面,在东北地区占据了绝对的人口优势。如果能够有利利用这些优势,并在俄、日两国之间寻求平衡(又是以夷制夷的老办法),占据东北地区的政治力量,最低限度能够在军阀割剧的局面下,脱颖而出的。而最终抓住了这个机会的,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了。
  本土出身的奉系军阀,独立经营东北的局面,让日本所面临的局势发生了变化。由本来重点博弈俄国人,变为不得不更多关注中国方面的变化。而张作霖显然也十分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里,除了在日、俄之间周旋之外,更是在增强自身地缘实力方面,下足了工夫。加大对东北资源的开发力度是一个重要举措,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加速从关内移民的速度。我们知道,之前的闯关东式的移民,还是内地缺地农民的自发行为,属于自然渗透的范畴。而取得东北控制权的张作霖,则将之上升到政治层面——用火车从关内大批的,有组织的向东北地区移民。其高峰期甚至达到一年300万的数量。强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尚能控制的丰富资源,使得奉系军阀有机会,也有实力(相对之前),作为中国方面的代表,与俄、日两国展开一场三足角力了。
  在奉系依靠数量宠大的移民,来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日本当然也清楚人口数量的对比,才是决定地缘属性及文化的终极力量(看看曾经成功入主中国的满洲人的下场就知道了)。因此在日本全面控制东北地区以后,也试图通过增加移民的数量,来达到融合东北地区的目的。其计划是通过20年的时间,移民500万人,并在东北繁衍到1000万人。这个数量预计可以占到东北总人口的1/5,虽然仍不能取得优势地位,但最起码可以避免同化,巩固自己在东北地区的地缘基础。当然,最终要想完全融合东北地区,日本还需要对东北境内的汉族进行皇民化教育,以期从汉族人口中分化出相当数量的,有日本文化认同感的群体来。这种做法跟当年的满洲人抬亲满汉族入旗的做法,如出一辙,只不过目的性更明显。不过由于日本后来卷入战争的程度过深,人口消耗过大,影响了移民数量。另外就是东北地区毕竟与中央之国的其他区域山水相连,很难孤立性的进行同化政策,因此日本试图改变东北地区地缘基本面的企图并没有实现。而在另一个,在地缘上属于孤立状态,日本统治时间又较长(半个世纪)的台湾岛,日本就要成功的多。以至于接蒋经国班的那位总统,至今仍以做过日本人为荣。

奉系军阀,或者说东北本土的地缘力量崛起,以及中国当时混乱的政治局面(在和名义上的中央政府谈判时,就有可能换总统了),延缓了日本控制东北的时间,其中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日本计划中的朝满铁路(北线),进行的就那么顺利了。从时间上来看,由将铁路由吉林穿越长白山脉,铺入长白山脉南麓的时间是1926年(吉林至敦化之间的吉敦铁路,日本向中国方面提供贷款,并控制路权);而再由长白山脉南麓(敦化市)穿越整个间岛地区,到达图们江北岸( 图们市)的计划,则要到1932年才开始动工,1933年完工。至此,长春到图们的铁路线才算全面完工,这条分段完工的铁路线,也因此被叫作长图铁路。而这时朝鲜境内的铁路线早就在等着对接了。
  之所以日本的战略计划迟延了二十年才算全部完成,当然不会是技术上的问题(一年多就修好了敦图铁路)。大家注意下时间点就明白其中的原因了,在敦图铁路正式开工的前一年,即1931年的918,是一个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而对于日本来说,他们终于可以彻底的将中国方面的势力,赶出东北了。只不过鉴于东北地区中国方面在人口数量上所具有的强大基数,日本方面在敦图铁路开建的同时(1932)年,不得不暂时扶植了那位从北京退位的末代皇帝,边渡性的成立了伪满洲国。从日本人的角度来看,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以华制华呢。
  需要说明的是,日本在张作霖时代,也曾经取得过一些进展,即在1921——1924年间,由吉林经延吉,向图们江畔修筑过一条窄轨轻便铁路。只不过张作霖的这种妥协并不彻底,这条因起于吉林市天宝山的窄轨铁路,并不能真正与两端的朝、满铁路网对接,战略作用更多是方便日本控制间岛地区(1933年,标准轨的长图铁路完工后,就废弃不用了)。不过可以注意的是,这条因从天宝山出发到达图们江的临时铁路线(叫作天图铁路),东端的终点并非是图们江拐角处的图们市,而是在当年爆发间岛事件的垦岛边上,那里现在还有个叫作开山屯的小火车站,如果将来北朝鲜决定与中国铁路网对接,这里将很可能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将中国势力逐出东北后,日本所面临的对手就只剩下控制中东铁路的俄国人了。这时已经是苏联时代了,永远将地缘利益置于意识形态之上的俄国人,并没有履行他们作为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义务,当仁不让的接过了沙皇俄国在东北的一切权益。在中(奉)、日、俄三方角逐的时代,意气风发的少帅张学良,曾经在日本人的支持下,于1929年向红色的俄国人发起了挑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中东路事件。其结果自然是以东北军落败而告终,胜利后的俄国人除了保住中东铁路的控制权外,还稍带拿走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江口的黑瞎子岛,以惩罚东北军的这种自不量力的行动。当时所拉下的这些饥荒,直到前几年才算有了个了结。
  不过此时的苏联,由于意识形态的问题,在欧洲方面所承受的压力是相当大的,并且当时欧洲的地缘格局已经有出现质变的迹象了。因此在1935年,俄国人最终还是暂时放弃了在东北地区的利益,在收到日本一笔巨额的赎买费后,向日本方面交出了中东铁路的控制权(日本是势在必得,俄国如果坚持下去,有两线作战的风险)。而全面控制东北局势的日本,又人图们市,向西北方向修通了连通中东铁路干线的连接铁路——图宁铁路(终点为牡丹江市)。至此,日本算是拥有了一张三横两纵,将朝鲜半岛分别与沈阳、长春、哈尔滨连通在一起的铁路干线网。接下来,日本可以集中精力向中国的腹地——华北平原渗透了。
  关于间岛的情况,就解读到这了。这其中技术层面的东西,除了包含一些边境划分的游戏规则,重点还在于解读铁路网建设,在经营大陆战略时的重要作用。由此而联想到中国目前在高铁上所取得的进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已经认识到自己应该如何经营和利用自己的大陆优势了(这一点是美国所欠缺的)。当我们回首历史时,我们不应该忘记一个人,他就是被国共两党同称为国父的孙中山。尽管现在否定一切的风潮,也刮到了这位伟人身上。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孙中山是一个纯粹的,超越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者。这一点,不仅能够从他退让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来又提出联俄联共的口号中看出;更能从他对于中国铁路网建设的规划和实施上看到(中国提出全国铁路网建设的第一人,并身体力行的去推广实施)。对于灾难浓厚的中国来说,并不是每一个政治人物,都能够从争权夺利的意识形态斗争中解脱出来,去真正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一点实事的。仅这一点,国父的称号也是当之无愧的。

先把图上上来,文字部分稍后开始。
  附:〈长白山——图们江源〉地缘结构图1

在解读完间岛问题后,我们该把视线西移了,因为中朝边境的历史纠葛还没有结束。因为即使中、朝(韩)双方能够就图们江正流问题达成共识,也并不代表对于整个图们江的走势有一致的看法。而对于一条界河来说,最容易产生分歧的一般有两个地方。一是呈喇叭形的入海口;二是水量不大,分支甚多的源头处。而自从俄国人将中国地区从日本海沿岸国家剥离出去后,图们江口其实就没中国什么事了,当然也不会与朝鲜产生边境纠纷(出海权还是要搞一搞的)。因此在历史上,中朝之间的主要边境矛盾集中在图们江的源头上,而在这个区域,由于已经临近朝、满两族的圣山——长白山(白头山)。其划界问题对于朝鲜半岛的重要性和敏感度,甚至还要高于间岛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长白山的地理位置,看看是什么原因让它在东北亚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如果从地理形态上来看,长白山及其周边的一些山体,其实是位于长白山脉,与朝鲜东北部山地之间的,具有分水岭性质的一组山体。之所以说长白山具有分水岭性质,是因为它恰好处在长白山脉,与朝鲜东北部山地之间的那个夹角处(东面就是三角形的间岛地区)。发源于其北麓的河流,流向长白山脉,并最终汇集成为松花江的南支;而发源于其南麓的河流,却并没有能够穿越朝鲜东北部山地(这部分的山地海拔太高),而是贴着朝鲜东北部山地的北沿,汇集而成了鸭绿江,流入黄海。从这个意义上说,长白山与其说是分水岭,不如说是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山地的分割点

也正是因为能够兼顾南北,长白山才被其北面,纵横于长白山脉中的满族,以及其南面,活跃于半岛山地之中的朝鲜族,共同视为圣山。对于这样一个在地缘文化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山体,中朝双方都在试图从文化上将其包容在自己一方的地理结构中。典型的表现就是长白山白头山之争。实际上对于中国方面来说,在长白山问题没有政治化倾向之前,并没有刻意去区分这两个概念。在我找到的一本,70年代末的中学地图册中,山头上那池圣水,还是被标注为白头山天池。而在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地图上,其正式名称都已经被改称为长白山天池了,只是在这个名称下面,会用括号标注出白头山天池这个曾用名。(相关的风景区,也是以长白山为抬头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改变,当然不会有相关的文件公之与众。不过这种微妙的变化,确实是随着三八线以南那部分朝鲜半岛的经济实力提升,并开始对中朝边境现状指手划脚后,才发生变化的。实际上,名字只是一个符合,如果不被迫承担太多的责任,叫什么真的无所谓。不过既然半岛内部有这种想法,并且将圣山南面的一条小山脉命名为白头山脉;那么中国方面自然也有权利将长白山,作为整个东北边境的山地的一部分,合称为长白山脉。虽然双方在地理名称上的这些做法,并不会真的对地缘政治产生实质性影响。但如果中国境内的这座名山,跟朝鲜半岛内的一条山脉同名的话,难免会让不了解情况的人产生联想。更为重要的是,白头山这个称谓,已经被写进了韩国的国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方面开始重视这个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也可以说是正常的反应。
  记得有一种诈骗的手段就是,在某幢新交工的大厦中租个办公室,然后注册一家跟大楼名相同的公司名。之后以发包整幢大楼装修工程的名义,向诸多装潢公司收取保证金(一家几十万的收完后跑路)。让自己国内的某条山脉名,与邻国境内的某座山体,产生不必要的联想,与这个案例倒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正因为此,对于中国的正名行为,韩国境内的某些群体,是非常愤怒的;其最经典的举动,便是几名韩国运动员在2007年长春亚冬会上举出白头山是我们的领土的标语,以抗议组委会将她们心目中的白头山,称之为长白山。虽然这种行为并不会对政治家们的决断有丝毫影响,但却让这几个运动员收获了意外之喜,在中国的网络PS领域,超越了中国本土选手——网络小胖,成为当时露镜率最高的网络名人。当然,负面作用也有,就是让一些迷恋韩国偶像的中国韩剧迷,第一次有机会从公众媒体上,看到真实的韩国。

抛开政治和文化因素,长白山也好,白头山也罢,之所以能够成为地缘焦点,除了它的地理位置以外,其独特的地理形态,也是让它成为圣山的重要原因。因为与东北地区和半岛北部的其他山体不同,长白山是座死火山(也有说是休眠火山,那样的话,说不定哪天就喷了)。相比于其他山体,火山更容易成为崇拜的对象。这倒不是因为火山喷发的样子壮观(那样的话,躲还躲不及),而是因为很多火山的轮廓都呈优美的圆锥状,下宽上窄的形态与人工建筑的祭台神似。如果上面再有些白雪(比如富士山),火山口再积点水的话(这样的话,圣水也有了),那从形态上就更有神圣感了。在敬畏自然力量的古典时期,中朝边境唯一兼具上述特质的长白山和它上面的天池,被满、朝两族共同视为圣地,也算是名至实归了。

 事实上长白山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它只是一组火山体中最为出挑的一个。在长白山的西南方向,有一个体量相当,侧看形似天鹅的火山体,叫作望天鹅山;而在它的东南方向,对称的位置也有一个同级别的火山体,叫作胞胎山。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很可能是因为整个山体在外观上分为紧密相连的南北两部分——北胞胎山、南胞山(所以外观看着比另两座火山稍长些)。这三个呈品字型排列的火山,共同组成了一个地质学意义上的长白山火山区
  由于发源于长白山南麓的鸭绿江的走势比较清晰,并且是从望天鹅山胞胎山之间南北向的穿越而过,再西流入黄海的。因此位于鸭绿江西、北侧的望天鹅山地区,归属于中国,在历史上并没有异议(但也同样有朝鲜移民)。主要的边界纠纷集中在长白山胞胎山之间。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出现,是因为作为中朝界河的另一位主角——图们江,在此走向不明。

在历史上,长白山地区有三江之源之说。即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这其中松花江的正源(南源)——二道白河,是发源于长白山的北麓,并且是唯一接入天池的河流。从这个角度看,当年生活在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满洲人),倒真的是最有可能先溯江而上,到达天池朝圣的族群。
  而与松花江相对称的,就是发源于鸭绿江南麓的鸭绿江。不过鸭绿江的源头,虽然能够上溯到长白山的山腰之上,但却没有与天池相接。从朝鲜半岛的角度来看,这也为他们索要天池的所有权,埋下了隐患。不过相比于鸭绿江,同样声称发源于长白山的图们江,就麻烦了许多。正是由于它的源头不清,使得中朝双方在划界时,所牵扯的领土问题就不止一池圣水那么简单了。

关于图们江正源之争,实际上在康熙年间有产生了。1712年康熙帝派大臣穆克登前往中朝边境勘界。按道理说,古典时期的边界是不用特别去勘察的,尤其是朝鲜与中国之间的这种藩属关系。不过我们前面说过了,为了给自己留后路,入主中原的满洲人决定封禁东北。这样的话,燕山以南的汉人,和朝鲜半岛的朝鲜人就都不能进入东北地区了。
  不过既然你为大家订了条善入者死的要求,那最起码要让人家知道,过了哪条线才会死。出于成本考虑,长城没有被再次利用起来(这些蜿蜒于山脉之中的长城,驻军和维修成本都太高)。阻挡汉族向东北移民的办法,靠的是在辽宁南部挖壕堆土,插植柳条作为边墙,称之为柳条边。而在中、朝边境,问题看似要简单的多,鸭绿江和图们江应该可以成为天然的红线。只是当双方勘人员到达两江地区时,才发现,鸭绿江上游的流水走向,还是很清晰的,但图们江上游却已经很模糊了。你甚至无法确认,图们江的正源,究竟是发源于长白山东麓,还是胞胎山的北麓。
  300多年前的那次勘界行为,到底是定了一条什么样的边界。现在也是众说纷纭。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长白山天池肯定是没有被包进去的。因为无论是鸭绿江,还是图们江,都没有与天池相连。最终在二者源头之间划的那条连接线,也不可能绕到天池中去的。
  由于历史是人写的,因此也就不可避免的带有偏向性了。因此我们在看待一些史料时,重点不应该在双方的记录者(很多还不是亲历者),是怎么说的,而是他们所提供的客观依据究竟有哪些。中、朝双方的历次勘界行动,一共为图们江的正源提供了三个选择答案,分别是:红丹水、石乙水、红土水。而如何在这三个分支之间选定一条,作为两国的边境线。就不仅仅要考虑长度问题,而是要综合考虑长白山以及鸭绿江的情况了

一般情况下,考虑一条河流的正源问题时,通常是选择最长的那条支流作为正源的。而无论从当时而现在的情况来看,三源之中最南边的红丹水都是最长的一条。这条流向清晰的河流,很有作为地缘分割线的潜质。最起码你现在在常规比例的朝鲜地图上,还能够找到它的存在。如果从走向上看,它甚至成为了朝鲜大红湍郡南部的行政边境(这个郡名有可能也是得自于此)。关于朝鲜境内的一些地理现状,我只能是说是判断,不能说是结论。因为众所周之的原因,我无法从公开的资料中,得到更多的信息(这个问题甚至各国官方也在面对)。
  如果从中国的利益来说,选择红丹水作为国境线当然是最好的选择。这样的话,不仅长白山没有争议了,包括胞胎山以北的区域,都会被划入中国国土。粗略的估计,在确定红丹水为图们江正源的情况下,朝鲜的大红湍郡和半个三池渊郡会被划为中国国土。

 要想让红丹水作为国境线,最大的问题是,它偏离长白山太远。事实的它的发源地是在胞胎山的西北部。在这里有个朝鲜国内著名的旅游景点三池渊。三池渊的得名是来源于三个相互连接的湖泊(中国方面称之为三汲泡)。不过这组湖泊的总数实际上有七个,因此比之三汲泡这个泥土气息浓厚的称谓,七星湖的名称会更正式些。
  一般认为,红丹水除了发源于北胞胎山上的支流外,主要源头是在三池渊(支流还有支流,这就是河流的特点)。不过现在你在为数不多的,介绍朝鲜的网站上,会看到关于三池渊的介绍中,有意无意的写到:即没有流出,也没有流入的河流。对于这样一个在历史上有机会成为界河的河流,真的通过一些手段来改变它的结构,也并不会让人感到意外。
  之所以说红丹水远离长白山,是因为在长白山与胞胎山之间,并非就是两山之间的谷地了。实际上在长白山的南面,还有一个和它联系紧密的,形态较小的山体——小白山。如果俯视整个长白山火山区的话,我们会发现,小白山处在长白山、望天鹅山、胞胎山组成的三角形结构之中。只不过就具体位置而言,小白山略微偏北,与长白山联系紧密。也正因为此才被称之为小白山(你理解为小长白山”“小白头山都可以)。
  也就是说,红丹水实际上是发源于小白山与胞胎山之间的谷地,如果要成为界河,就必须推翻图们江发源于长白山的历史说法。而另一个难点则在于,如果与鸭绿江相源头相连接。如果按照通常所认定的那样,那势必要从小白山的西侧划出一条连接线,通过长白山南麓。还有一种更简便的方法,就是在小白山与胞胎山之间,寻找一条河流,作为鸭绿江的正源。要想找到这样一条河流,并不是难事,因为鸭绿江沿线的山体之中,或大或小都有些河流汇入鸭绿江中。即使是在胞胎山的主体之上,找出这类支流也是很容易的。在胞胎山与小白山之间寻找这条支流的好处在于,其发源地可以尽量接近三池渊,也就是更容易在它与红丹水之间划条连接线(地理特征明显)。
  最终,这个重任一条叫作银川河(银川沟)的河流之上,它的源头地就是三池渊的南面,在绕过一个叫虚项岭(中国方面叫黄沙岭)的山峰后,与长白山南麓流下来的鸭绿江水,汇集在一起。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朝鲜国内的现状太难掌握,我并不能十分确认这条有界河潜质的河流是否叫做银川河(它后来真的在地图上成为过界河),不过它的存在是确定无疑的,并且接受了朝鲜著名旅游地鲤明水瀑布水流。在现有的地图中,你可以找到以鲤明水命名的城市名,只不过河流及瀑布的位置要向西位移一点。
  如果红丹水——银川河被分别确定为图们江、鸭绿江的源头,那么就意味着朝鲜现在的大红湍郡三池渊郡绝大部分要划入中国。而就双方所认可的划界规则而言,这样做,固然能解决两江同源的问题,但共同发源于长白山(白头山)的说法却难以成立了。要做的这一点,除非将长白山白头山的概念剥离。即认定满洲人的圣山是带天池的长白山;而朝鲜人所祭拜的圣山是南面较小的小白山。这样就可以按照朝鲜人所认定的鸭绿江、图们江同源于白头山的说法,顺水推舟的将边境线推至小白山南了。
  对于上述说法,从清末到现在,都有很多中国方面的民间学者,试图寻找资料加以证明。不过无论是中国境内的朝鲜族、还是南韩北朝,都认定那带一池子水,形态又好的火山才是真正的白头山
  问题的难点还在于,鸭绿江的正源源自于长白山南麓,是很明确的。这条生命力顽强的河流,从古至今的走势都没有什么改变,因此所招惹的麻烦也较图们江要少的多。因此试图以红丹水作为图们江源,小白山作为白头山的提案,并没有在正式的谈判桌上被提及。在清末的的几次边境谈判中,红丹水以北的石乙水和红土山水,才是双方争议的焦点。

自从图们江正流问题被确定以后,影响范围相对较小的图们江正源问题就成为了中、朝(韩)双方争议的焦点。而在18851887年的中(清)、朝两次谈判中,究竟是以位置更北的红土山水,还是位置更南的石乙水作为图们江正源,中朝双方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换名话说,这个问题实际上被暂时搁置了起来。有一种说法是,清政府的代表曾经在第一次谈判时提出过以红丹水作为图们江正源。但正如我昨天所分析的那样,依红丹水划界,会遇到很多问题(包括历史共识),因此在历代谈判中,都没有再涉及到红丹水了(当时如果有提出,其实也就是个要价的筹码)。
  无论是从三江同源还是两江同源的角度看,清朝以前,图们江很有可能的确是发源于长白山东麓的。如果单从走向上来看,从红土山水的源头处,向正西方向划线的话,正好可以到达长白山东麓;而如果按长度稍长的石乙水的走向,逆向划线的话,其指向的山体会是小白山。遵照这个几何原则,朝鲜方面的说法似乎更有道理。即消失了了那段图们江河道,更有可能是红土山水的西向延伸。不过在实际环境下,很少有天然河道是呈直线状态的,在地形复杂的长白山地区,更不可能存在。因此用这个方法来比较谁更应该成为界河并不适合。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资料中,一般都是说红土山水是发源于一个叫红土山的山峰脚下。如果真的是这样,它在历史当中,就更不可能与长白山相连了。如果我们现在想在GOOGLE地图中,找到这座红土山的话,其实也很容易,在地图上我们会看到长白山东面有一段国境线是甚直线状的,而这条直线的最东端有一个点叫赤峰,而这个赤峰就是当年的红土山,过了这个点,就会看到身为界河的图们江了。也许是觉得之前的名字比较土吧,中朝边境的很多地标,现在更书面化的名字了(又如三汲泡变成了三池渊)。至于这其中有没有什么深意,就不得而知了。
  要想找到长白山以东那段消失的河道,无论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就找不到了),还是现在,都不可能了。如果从现实的长度上看,石乙水要比红土山水要长点。但如果以长度来论正源的话,倒不如力争红丹水了;而如果与长白山的方位关系上来看,红土山水则略胜一筹。不过与石乙水并没有本质区别(红丹水就不行了,明显是不会指向长白山的)。
  所以说单从讲理的角度看,中、朝之间在这个问题上都没有更胜过对方的依据。最终以哪条水作为图们江正源,就要取决于政治因素了。

最终图们江的划界问题以条约的形式被固定下来,就是1909年那次由清朝和日本方面所签订的《间岛条约》。我们之前也说了,这次谈判,解决了图们江正流问题,确定了所谓间岛地区的所有权为中国。而在确立了正流问题后,正源问题也随之一并解决了。如果从结果上来看,在正源问题上,最终还是采用了中方的意见,即以石乙水为正源,然后通过石乙水的源头,西北方向划了条弧线,在长白山东南麓,与鸭绿江源交汇。而这个点,据说当年有穆克登留下的一块石碑,作为两江源头的标志。不过在力图考证小白山为两江分水岭的中国学者眼中,这块石碑很可能是从小白山上搬过来的。
  所谓历史是人创造的,这句话的意义并不在于,谁才是历史的经历者。而在于记载和评论历史的人是怎么理解的。所以说,如果真的想从历史文字中考证出这块石碑最初到底是放在哪。或者说长白山还是小白山,才是两江源头,只能是一笔糊涂帐。从这个角度上看,依据现代的国际规则,所定立的《间岛条约》,其法律效力和记载的准确性反而是最有力的。
  在我们所学习的历史当中,经常会碰到不平等条约这个说法,其实从国际法的角度看,并不存在不平等条约这个概念。如果签订条约的双方,都是当时的合法政府,那么不管这个国家今后的政权如何更迭都是必须承认这些条约的有效性的。就象现时的中国,为什么可以在藏南问题上咬住不放,就是因为当时和代表印度的英国人,签订协议的是西藏地方政府,从法律的角度看,是有瑕疵的(外东北就不行了,有正式条约。黑瞎子岛可以要,因为是俄国人强占的)。而支持印度的西方观点则是,西藏政府在签订条约,放弃藏南时,已经处于独立状态了。也就是说,认定西藏当时有权力签约。当然,如果要打官司的话,中方的胜算还是很大的。因为西藏地方政府一直到被和平解放那天,也没有正式宣布过独立。更没有独立与其他国家,建立过正式的外交关系。相信这一点,也是让很多精英级的ZD分子非常扼腕的。而同一时期的外蒙古,做的就正式的多了(怎么处理,和他们的后台老板是谁有关。让这些分裂主义者自己想是想不出的)。

经常有朋友对韩国人跳出来,对中朝边境指手划脚感到不满。认为朝鲜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从法理上看,中朝边境问题与韩国无关。这个问题要看怎么说了,如果单就间岛问题来说,韩国倒还真的有发言权。因为放弃所谓间岛,与中国按照石乙水划界的协议,正是由当时的清政府与韩国签订的。所谓的《间岛条约》,全名叫作《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其实正式的法律主体,是当时掌握中国政权的清政府,和在1907年更名的大韩帝国。而从法律上看,现在的韩国正是所谓大韩帝国的直接继承者(所以后来流亡在上海的半岛政权代表,叫作韩国流亡政府,而不是朝鲜流亡政府)。也就是说,尽管日本以保护国的身份,替韩方主导了这次谈判,但韩国政府肯定是直接的签约者。所以韩国民间,甚至一些拉选票的议员,可以骂日本出卖了韩国的利益,也可以递交试图否定《间岛条约》的方案,但你从来不会在正式的外交场合看到这个问题。
  当然,对于中国来说,《间岛条约》所划定的国境线,只是一个相对公平的结果。实际上国与国之间划界,从来就没有绝对公平一说。按照中国和朝鲜半岛之间的地缘关系来看,如果在没有外力的干涉情况下进入现代社会,中朝之间的国境线很有可能会比《间岛条约》更向南推进些。最起码图们江口和鸭绿江口不会是现在这种状态。而日本当时之所以看似对中国作出了让步,其实是为了更大的利益。这一点,我们在间岛一节已经分析过了。

估计很多朋友还是搞不清韩国朝鲜的法律关系,那我们就花点时间来理顺一下。朝鲜王国是在1895年,甲午战争后和中国解除藩属关系的(《马关条约》所定的);之后日本并没有当然的取得了朝鲜的保护权,而是由俄国人乘机插入(俄国人还逼迫日本放弃了辽东半岛)。从朝鲜的角度,也希望由于俄国人的介入,来摆脱日本这个千年死敌的控制,所以当时也是积极向俄国靠拢。这种情况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后才得到彻底改变。日本在战胜俄国后,完全控制了朝鲜半岛,并与之签订正式的保护条约。在现在的国际关系中,这种保护与被保护性质的国家关系也有,并不能算是非常规做法。比如不丹就是受印度保护的,军事和外交权都交由印度打理(所以现在还没和中国建交)。
  朝鲜王国变身为大韩帝国是在1897年(前段打成1907年了,特此更正)。脱离了中国控制,又暂时没有与日本建立正式保护关系的朝鲜国,终于有机会过一把皇帝瘾了。所以不要说韩国历史上只有王,没有帝。那位1895年死在日本人手上的闵妃,在二年后也的确被追封为明成皇后。不过朝鲜半岛的皇帝,注定是个过客,13年后,也就是1910年,日本就正式吞并了大韩帝国。从此朝鲜半岛的最高领导者就变成日本派驻的朝鲜总督了。1909年《间岛条约》签订时,正是现在韩国的前身:大韩帝国时期。所以说韩国人对间岛问题发声也是可以的。只是正因为是大韩帝国签的约,韩国政府才更没有理由来否定这个条约的有效性。要是后来的朝鲜签的,倒还可以先认定朝鲜是一个分裂国家的伪政府,具体的做法就是不承认朝鲜的政权合法性,在每一次正式的外交场合,都要求来访的外国领导人宣誓般的说一遍“**国方面重申,承认大韩民国政府是代表全朝鲜半岛的唯一合法政府,北韩是韩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同北韩只进行非官方经贸往来,绝不同台湾发展官方...”云云。别小看了这种做法,真要是韩国统一了朝鲜,可以以这点为由,否定朝鲜所签订的对外条约。

先不说韩国是否真的有想法,有能力按照中国政府对台湾岛的路子,来处理朝鲜的法律地位问题。即使他真的这样做了,也是没有办法否认间岛条约的效力的,反而有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后来与韩国分治朝鲜半岛的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在边境问题上其实比韩国人做的更好。当然这种,是站在朝鲜半岛的角度来说的,从中国的角度看,只能说这种结果是个利空。因为中朝之间的边界,向中国一方收缩了。

不知道昨天出什么错了,本来想先发近景的“<长白山——图们江源地缘结构图1”的,结果发了两次都成图2了。再发一次,这张图算是特写,在帖子里应该就可以看清细节了。

刚才说我说了韩国的法律继承关系,现在要谈谈朝鲜了。从现在朝鲜的法律继承关系来看,应该是认定1895年之前的朝鲜王国,才是自己的继承对象。这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名称就可以看出。至于说其后的大韩帝国,从朝鲜的角度看,会被认定为日本控制下的伪政权,由此也可以认定现在的大韩民国是个伪政权,只不过主子换成美国了(就是这样宣传的)。当然,金家父子到底是怎么想的,我还真没办法给个准确的答案。上述观点只是依法律和逻辑做出的推断。如果有人能够采访到朝鲜第二、三代领导人,可以就上述观点求证一下。
  认定自己是继承朝鲜王国,而非大韩帝国,除了以此而确定自己的正统地位,认定韩国的伪政权性质以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大韩帝国所签订的一切条约,都可以以伪政权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而加以否认。这其中就包括了《间岛条约》。如果中朝两国当时只是正常的邻国关系,其实是可以不必理会这种区分的,毕竟这只是朝鲜半岛的家务,不能由此而影响对外关系(好象两子争位,但家族之前所对外的债权债务不能就算了)。但当时中国与朝鲜出于意识形态的影响,在地缘上成为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对于朝方所提出的要求,就不能以置之不理的态度来应对了。还有一点就是,签订《间岛条约》的中国方面代表,是被认定为腐朽、封建、卖国的清政府。这个政府所签订的对外条约,包括间岛条约所定立的一些条款,也中国方面认定为是不平等条款。正是因为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在中朝之间进行的边境谈判中。中国方面也没有以《间岛条约》作为依据,而是完全另起炉灶,划出了一条自己所要求边境线,来和朝鲜方面博弈。

中国方面的所提出的中朝边境线,和我们昨天所分析出的,红丹水——七星湖(三池渊)——银川河,这条理论上对中国最有利的边境线很相似。所不同的只是北线并没有以红丹水为界,而是以石乙水为界,并从其源头处向南延伸至三池渊、虚项岭,并与银川河相接。如果从朝鲜现有的行政区划而言,相当于放弃了通过红丹水划归大红湍郡的权利(理论上的),而基本将主权覆盖了朝鲜的三池渊郡)。至于说,为什么没有采取《间岛协议》,所划定的那条国界,即以石乙水源头,向西北方向延伸国境至长白山,应该是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在当时的人看,这个条约是由腐朽的清政府,和万恶的日本帝国主义者签订的,根本就不应该具备有法律效力。二是从务实的角度看,朝鲜方面当时所要求的国境线,在中国的实际控制线之内,仅仅从谈判的角度来看,也必须把自己的主张,延伸到对方的实际控制线内。
  如果从历史和地缘现状来看,双方在整个图们江源和长白山地区,算是各有优势。中国方面的优势在于,朝鲜在明清两代与中国都是藩属关系。如果一定要在故纸堆里找依据的话,那么中国方面是可以找到相关历史来佐证自己的要求的。另外就是从地缘实力对比上来看,无论对面的是朝鲜,还是韩国,优势都在中国一方。换句话说,中国要是来硬的话,象藏南那种打过去,又不得不撤回来的情况,出现的几率是不大的。
  而朝鲜方面的优势则在于,在这一区域的民族成分上占有一定优势,这一点我们在间岛部分已经分析过了。还有就是,朝鲜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在东北地区的缓冲国了。为了保证中国在东北那些重工业基地的安全,中国对于朝鲜政权是一直采取扶植态度的,抗美援朝的决定,就是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出台的。实际上中、朝两国在当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从依存度上来看,朝方对于中国的依靠度要高得多。简单的说就是,如果没有朝鲜的缓冲,中国的政权和地缘结构并不会有影响;而如果反过来没有中国的支持,三八线这个地缘概念应该就不存在了。
  不管怎么说,中朝双方当时需要在一种同志兄弟的气氛下来商定边境问题。而正常国际关系中,所重点考虑的前朝条约,人口结构和实力对比关系,暂时都不能起作用了。既然大家是平等的谈判,那么是否能够提出过硬的理由,让服对方做出让步,就成为了问题的关键。说白了,就是看谁的道理站得住脚了。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朝鲜方面所要求的边境线是什么样子的。首先就图们江源的确定而言,朝鲜方面当然是坚持以红土山水作为正源了。而在以红土山水与长白山之间,朝鲜方面并没有划出一条直线。而是划出了一条倒先向南转折,再向西北方向延伸的倒三角形状的折线。之所以要这样划,是因为需要充分考虑地形的原因,所确定的边境线,尽量从山脚下的谷地穿过。也可以说朝鲜方面是在试图寻找一条,连接红土山水的,与长白山相边的图们江故道。不过这条边境线在将至长白山时,还是没有遵循这个原则,而是横向切割了数条谷地、河流。之所以要这样做,为了就是把长白山天池完全包进去。(长白山的侧坡,有几十条,均匀分布的河道。想把山头全包进去,必须要让国境线违反一些地理规则)。而为了显示自己没有以大欺小的意思,当时中国方面的军事控制线,还是以朝鲜方面确定的这条边境线为准的(朝鲜方面应该也是这样处理的)

朝鲜方面希望把天池包进去的想法可以理解,毕竟他们的整个民族一直以天池作为民族发源地。但如果要这样做,仅仅把以前可能在长白山东麓的图们江源头,和明确发源于长白山南麓的鸭绿江源头连接在一起是不够的。那样的话固然能够得到一部分长白山的山体,但与天池就无缘了。因此不仅图们江一线的国境线违反历史共识的和向天池北面延伸,在朝方所划定的边境线中,鸭绿江一线的国境线,也同样围着天池转了一圈。只不过朝鲜方向并不在在接近山顶的鸭绿江源头处,开始划它的弧线。而在在鸭绿江上溯至小白山西麓的峡谷地带时,就开始将国境线偏离鸭绿江了。而所依据的地理特征,就是鸭绿江峡谷西侧山体的最高点。至于围着天池转的那圈国境线,则是选取了天池边上,那些超过2000的山峰了。
  
  就后来的结果而言,在正式的划界谈判中,中方应该是放弃了将边境线划至小白山以南的想法。或者说这个筹码并没有真正的发挥作用(否则就算是以公平原则看,最终的国境线也应该在中、朝双方的要求线中间,最起码是间岛线)。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抛开当时的意识形态背景,其中有两个原因应该是主要的。一是中国方面所划定的那条以石乙水——银川河为地理标识的国境线,并没有过硬的历史依据。最低限度,与长白山这个已成共识的源头地相距甚远(从这个角度看,倒还不如以间岛线为依据更务实)。另一个原因,就是朝鲜方面提出了一个非常过硬的理由,就是长白山南麓,是伟大领袖开展革命工作的圣地。无论从民族感情,还是维护政权的角度看,都势在必得。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分析一下日据时期,东北地区抗日活动的地缘背景了。由于日本当时已经完全控制了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因此中、朝两国不愿意被日本统治的军民,在目标和行动上达成了一致。在东北抗日联军中,朝鲜族也占了相当比例,这其中的来源即有来自朝鲜半岛本土的朝鲜人,也有数代生活在图们江以北,具有中国国籍的朝鲜族。而由于地缘关系,靠近朝鲜半岛的抗日力量,中国方面的游击队主要集中在长白山以西的辽东丘陵也就是所谓的南满地区里的山地中;而朝鲜方面的抵抗力量,则主要分布在长白山以东的间岛地区。而以长白山为核心的长白山火山区,也是朝鲜人(族)游击队活动的重要区域。这其中的领导者,就是后来朝鲜半岛的领袖。
  如果仔细观察长白山火山区的地理构造,就是发现长白山与小白山之间是最适合建立根据地区。与正常的地缘扩张有所不同,对于处在弱势一方的抵抗力量而言,地形复杂的山地才是最可靠的根据地。不过这些山地的海拔也不能太高,结构也不能太复杂,否则不仅敌人进不去,自己也生存不下去(所以井冈山、大别山可以成为红色根据地,秦岭、神农架就不行)。而相互连接紧密,但之间又存在缝隙(河谷)的长白山——小白山之间,就成为朝鲜游击队所选定的根据地所在地。具体的渗透路线则是由小白山西麓,顺着鸭绿江大峡谷逆流而上(这样走虽然比较难走,但可以避开日本人的据点),到达长白山——小白山谷地后,现折向东面,最终建立根据地。朝鲜方面把这些根据地叫作密营,在那里有一条河流叫作小白河,最初的密营就是建立在小白河畔的。
  现在这些分布在长白山——小白山谷地之间的密营已经成为了朝鲜的圣地了。它们不仅是朝鲜第一代领导人开始革命事业的地方;更在第二代领导人上台之前,成为了他的出生地。以至于边上有座海拔1797的山峰,被正名为正日峰。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会有一座海拔较低的山峰被再一次改名。不过如果再在这个革命圣地选择的话,需要有一个合适的理由。
  以上理由,如果是在硬碰硬的划界中当然是不会被考虑进去的。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却是必须认真对待的。当然,完全按照朝鲜方面的要求,来划定边境线也是不现实的。至于说这其中又做出了什么样的调整,今天实在没时间写了。

前面有朋友问了,为什么就不能否认鸭绿江、图们江两江同源于长白山麓这个说法呢?怎么说了,首先在中朝两国没有划界之前,最起码从清朝起就已经认同这个说法了,要想否定的话,需要提供相当的证据。图们江还好说,反正无论哪条水,都已经离长白山有一定距离了。但鸭绿江的源头无论是从走向还是长度上来说,指向长白山南麓的。还有一点就是,在1964年划界以前,中朝(韩)之间对边界进行过两次确认。一次是康熙年间,为了封禁东并而进行的勘界。那时候图们江上游的水已经非常浅了,并且时隐时现。不过这次勘界的价值,并不能与现代意义上的划界行为划等号。毕竟中朝两国的关系摆在那,最终的结果并没有以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更象是领导视察工作)。不过这次勘界对于后世中朝两国划界还是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就是正式以官方的名义,确认了长白山天池东南方向约78里处为两江分水岭,并立碑以做标识。由于中方的代表叫作穆克登,因此这块石碑被称之为穆克登碑。
  穆克登碑也为1909年,中、朝(韩)之间,在现代国际规则下的第一次划界确定了一个基点,因此我们会看到,《间岛协议》中经石乙水源头,向西延伸的边境,最终还是指向的长白山的东南麓,也就是穆克登碑的位置。
  现在提出异议的人,多认定当年穆克登碑是立在小白山南麓,而非长白山上,碑是被朝鲜人移动过了。而且朝鲜人最初所祭拜的是白头山是小白山,而非长白山。不过要想推翻这个说法,是很困难的。毕竟从法律的角度看,鸭绿江、图们江同源于长白山的说法,能够形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链,更何况朝鲜半岛认定的圣地就是长白山和天池。
  抛开民族感情来看,如果从地理结构来看,长白山也的确比小白山更值得拜祭。并且其最起码是鸭绿江和松花江流域的分水岭,如果满、朝两族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同时拜祭这座顶上带雪,中间有水,海拔又最高的火山,并认定是自己民族的发祥地,也是正常的选择。相比之下,如果要选择小白山作为圣山,倒不如退而求其次去拜望天鹅山或者胞胎山。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无论长白还是白头,所指向的都是山头终年积雪的情况,而纵观整个长白山火山带,也只有带天池的那个山头能够做到这点。
  
  上述内容只是就表面证据做的一点分析,并无法保证就一定是历史事实。因为即使是在一般案例中,也不是说你表面证据占优,所指向的就一定是事实真象。如果要用古典时期的历史来证明现在的诉求,本来就是一笔糊涂帐。这种方法往往是在现代意义下的证据不占优,而又想对某一区域的所有权,保有权利的时候才会被重点使用(所谓搁置争议,大多是这样的背景下来的)。
  也许中朝边境问题当时用一些模糊的历史概念搁置下来,放在现在解决会有不一样的结果。但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式。中朝双方都不希望因为这个问题,而影响之间的合作。事实上如果完全站在朝方的角度看,他们一定也是很想提间岛问题的。毕竟那一区域是朝鲜移民的优势区,而由日本人主导的《间岛条约》作为划界的依据,双方都觉得怪怪的。因此似乎可以认定一点,中朝双方的默契是,朝方完全放弃重提间岛问题的权利;而中方在长白山地区划界问题上,以朝方的要求为基础商定边界。之所以要用似乎这个模糊用语来推出这个论断,是因为我们没有解密文件,以证明双方当时是否会有这样的交换条件。按照双方的行事风格来看,这很可能永远成为一个秘密。因此我们所能做的,无非是依当时的背景,和合乎客观事实的逻辑,做一点推断罢了。希望引用此观点的朋友,不要将之这种学术意义上的探讨演变为结论

:长白山火山区了卫星图

如果我们以正式划界之前,朝鲜在长白山及鸭绿江源、图们江源区域所要求的国境线为基准,看看与现有的国境线相比有哪些变化时,就会发现这三个点都作出了一定调整。首先图们江源(红土山水)至长白山东麓的国境线,由一条倒三角的折线,变成一条近乎几何意义上的直线了。不过如果我们再仔细看一下的话,会发这还不是一条直线,而是由两段直线组成的。只过不这两段直线所形成的夹角太小,以至于我们可以基本认定为这是一条直线。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确认这段边境线时,并不是单以长白山和红土水源头处的赤峰为基点的,而是在中间还找到了一座山峰作为基点,这座山峰叫作双目峰。也就是说实际上是先在赤峰与双目峰之间划条直线,然后再从双目峰向西与长白山之间划条线。
  其实这究竟是二点一线,还是三点两线都不重要了。相信看到这种情况的朋友都会有个疑问,为什么最终确认的边境线,比朝鲜最初要求的还要靠近中国方向。对于这种情况,我只能判断为交换。即在鸭绿江和长白山这两个点上,有没有相对应的调整。

 当我们把视线转移到鸭绿江源头时,就会发现,中朝双方的国境线又基本上回到了鸭绿江上了。也就是说朝鲜试图从小白山西麓开始,就把鸭绿江两岸的峡谷地带划归己方的想法,没有实现。而当初朝鲜之所以要让这段国境线西向偏离鸭绿江,并非是看中了那些峡谷有什么特别价值,而是为了让围绕着长白山的国境线,能够以一种不太突兀的状态,将天池及周边的山峰包进去。
  而对于中国方面来说,这种划法显然是不能被接受的。因为如果说图们江的源头,由于走向不清而需要采取一些折中的划法的话,那么鸭绿江在长白山南坡之上的源头还是非常清晰的,没有理由偏离这个双方都承认的,天然的界河。更重要的是,如果按照朝鲜的划法,那么天池及其周边山峰,都会归于朝鲜。即使是中国方面认定要给朝鲜领导人一个面子,但也必须考虑到中国国内的情况。因为长白山以及天池,并非只是朝鲜人所认定的圣地,更是满族心目中的圣地。
  尽管随着清帝国的终结,满洲人统治中国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还了。但长期入主中原的经历,已经让这个民族成为华夏民族的重要一员了。并且在对中国这个国家的认同度上,绝大部分与一般汉族人无异。就算不考虑那些满族精英分子(数量还是相当可观的,各行各业都有)的政治文化影响力,仅从民族平等的角度考虑,也没有理由把一个民族的文化圣地,交给另一个国家和民族。
  因此问题的焦点最终并不在于图们江源或者鸭绿江源的国境线应该怎么划,而是长白山的山头要怎么划(前者的问题是围绕着后者而展开的)。从朝鲜一方的要求来看,倒也没有奢望把整个长白山的山体划走。他们所希望的得到天池以及围绕天池而分布的山峰。其实这个要求,已经和朝鲜的领导人是否在此战斗生活过无关了。虽然当时的情况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我可以肯定一点,无论是哪方的军事力量,都不会在天池里面活动过(包括天池边上)。所以朝鲜对天池的主权要求,实际上还是为了完成他们长久以来的那个愿望。那就是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祭祀自己的圣地。这个愿望无论是在明、清,还是日据时期都未曾实现过。
  如果按照以往的惯例,长白山天池从技术上是无法划归朝鲜的。因为双方的共识是,南面的鸭绿江源与东面的图们江源围着山坡连起来。这种划法,当然是因为满洲政权的优势地位而造成的(朝鲜方向在清朝时,被获准去天池祭祀),而在伪满时期,朝鲜方面也无从对这种即成事实发起挑战。而从理论上说,即使是将鸭绿江与图们江上的国境线,延伸到天池中去,对水面也做个划分的话,那么朝鲜方面所得到的也应该是1/4的水面(实际上没那么多,因为天池不是个标准圆,正好在东南方面缺了一块。
  现在的问题是,天池之争已经无关于地缘和技术了,更多的是一种文化需求。从分裂的朝鲜半岛的角度来看,谁能够为自己的民族,争取到圣地的所有权,就能够获得更多的民心。也正是出于这个方面的考虑,与中国有共同意识形态的朝鲜,最终得到了部分天池的所有权。在那些经过长期战火洗礼的政治家、战略家看来。天池的水面其实并没有什么战略价值。虽然有朋友在问,天池下面是否有中国暗藏的导弹发射井。但这种想法多半是受到007系列电影的影响。实际上如果你去现场看过,或者是看过相关记录片的话,就会知道,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是怀着猎奇的心理去长白山旅游,倒不如把注意力放在寻找所谓的天池怪兽身上更现实(虽然我也不信真的有怪兽,特别是史前的)。
  因此在最终与朝鲜划分天池水面的方案中,中国方面慷慨的与朝鲜兄弟达成了一家一半的方案。由于水面不是标准几何图形,很难做到100%精确的划分水面,最终朝鲜方面得到了份额约占52%。也可以认为中方是为了表示大度,而让朝方在水面划分上略占优势。不过天池的水面虽然没有太大军事价值。但在天池周边的高地的划分上,军事思维还是占据了上峰。中国方面并没有因为让出了一半水面,而也朝鲜对分天池周边的山峰。在对于整个长白山的山体划分上,朝鲜方面还是按照正常的国境线延伸,获得了大约1/4的份额。
  对于本来就参杂了太多民族情感、意识形态、政治背景,甚至个人崇拜因素在里面的长白山分割问题上。朝鲜方面虽然没有如愿的取得整个山头包括天池的所有权。但水面份额略占优势的结果,也算是给足了面子。而在天池周边山峰的划分上,虽然中国按照正常的划分规则,取得了大部分的制高点。但朝鲜方面所得到的山体中,却有最高的那座山峰白头峰。这在凡事都讲究象征意义的东方民族看来,也算是在面子上占据了上峰。
  虽然白头峰这个名字,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白头山,并让朝鲜人觉得自己可以不再被中国人所俯视,但同样基于东方文明的传统,这座海拔2749的长白第一峰,还是被更名为将军峰了,以让领袖的光辉形象,可以和民族的象征融为一体。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由于鸭绿江的源头并非是在长白山的正南侧,而是偏东南方向。因此这个点上的国境线其实也还是没有跟着鸭绿江走完,而是在长白山脚下就开始偏向西北方向。这种做法除了能够让朝鲜获得1/4的山体以外,更能让朝鲜所分得的那一半天池,不至于以近乎飞地的形态与朝鲜相连。
  尽管从中国的角度看,就长白山这个点上,似乎是做出了让步。但从朝鲜半岛的角度看,也可以有同样的看法。因为他们之前要求的是全部天池和山峰。而现在韩国国内,也存在一种普遍看法,认为是朝鲜向中国方面出卖了半个天池。不过正如我们昨天所分析的那样。先不论天池在1964年以前,有没有被朝鲜王国或大韩国帝国控制过。单就法律关系而言,明确天池归中方所有的《间岛协议》,也是韩国方面签订的。从这点上来看,韩国方面倒应该感谢朝鲜为民族争取到了半个天池(要是当年韩国统一了朝鲜半岛,然后和中国硬碰硬,韩国有机会吗?)。只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韩国民众如果想祭拜天池的话,现在只能从中国方面入境登山,要是当年都给了朝鲜的话,韩国人要想一睹天池还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
  由于在天池的划分上,朝鲜方面看似做出了让步,因此图们江源至长白山的边境线变成为直线,向中国方面推进的结果,很可能是中国方面做出的一点补偿。当然,如果按照谈判前,将国境线推至三池渊的要求来看,中国方面在长白山这个点上似乎是做出了很大让步。但谈判就是这样,大家都尽可能的找到理论依据,为自己累计更多的筹码以用于交换,所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的东方式的谈判思维,虽然在实际运用上有诸多可取之处,但也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很多负面效果。如果是在商业行为中,开个不切实际的高价,让对方还价,最多是让对方怀疑你的商业信用;但在边境谈判中这种做法,往往会让执行者,背上丢失领土的恶名

中朝边境部分的解读,至此就告一段落了。看过之后,可能会有很多朋友觉得以中国的地缘实力,不应该与朝鲜分享长白山天池。这个问题其实不能用单纯的实力对比来看的。因为对于中国来说,长白山天池更多只是一个旅游胜地而已,不大可能倾尽所有力量来争夺护卫这个点。而对于朝鲜半岛来说,因为它的文化象征意义,却很有可能倾半岛之力,在这个点上长期纠缠下去的。也就是说,即使中国当时暂时搁置天池的所有权划分,最终也不可能让朝鲜,或者统一后的朝鲜半岛,放弃争夺天池的企图。这与中国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东北亚边境的战略是相违背的。因此,当时尽早在缓和的气氛中,将这个矛盾点以正式条约的形式处理掉,也就有它的考虑的。至于说让出的份额多少,已经不是一个战略问题了。
  从战略的角度看,长白山这个点并没有特殊价值。但这并不代表对于它的所有权就可以随意放弃。如果当年能够处理的更务实一点,以天池为筹码在图们江口获得突破,会更符合中国的利益。当然,如果当年这样做的话,最大的阻力可能是来自于另一个意识形态上的盟友——苏联。对于俄国人来说,意识形态只是他们用来进行地缘扩张的武器,而从来没有让他们真的成为无国界主义者。也许将来的某一天,就长白山这个点还会有一些政治纠葛。毕竟对于朝鲜半岛来说,只拿到一半水面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感到不爽的。无论是从中国的角度,还是从朝鲜半岛的角度看,都不会就长白山而引发一场战争(朝鲜半岛是打不起,中国是没必要)。如果朝鲜半岛一定要完成自己心目中的梦想,那就要看能不能提供中国想要的东西了。

最后要说一下,中国国内对于长白山地区的行政划分。我们说过,长白山这个点其实上一个地缘分割线,其东面的长白山脉主脉与图们江之间的区域,是朝鲜族的优势区域(历史上);而它西面长白山脉余脉,包括辽东丘陵部分,则是汉族的优势区域。这点也体现在现现实的行政划分上。长白山以东地区,成为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区的管辖地,而长白山以西地区,则是属于同级别的白山市所辖。
  而就长白山火山区而言,由于地理和文化的原因,在历史上也是朝鲜移民的优势区。在目前划归中国的,长白山——望天鹅山地区,朝鲜移民也具有相当的优势。这种优势最终体现在,望天鹅山以南,直至鸭绿江部分,虽然是白山市所辖,但行政属性为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也就是说,朝鲜族的两个优势区,都成立了州、县一级的自治单位。这也是中国境内,唯一的两个县级及县级以上,朝鲜族自治区域(其他的都是乡级)。
  我昨天说过了,以长白山为分割点,当年的抗日武装,朝鲜方面主要活动区域正是在他们的优势区中。特别是朝鲜境内的长白山火山区,由于曾经是领袖的活动区,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圣地了。对于中国境内的汉族而言,如果也想纪念一下自己的抗联英雄的话,倒不妨去位于白山市内的靖宇县看看,那里正是抗日联军总司令、民族英雄杨靖宇的殉难地。而如果你想去长白山旅游的话,延边境内的安图县,和白山境内的抚松县,都分得了部分的长白山和天池。至于说长白县,它最北面的土地是包括了当年朝鲜想划走的,鸭绿江以西的那条谷地(想看鸭绿江大峡谷可以去那)。只是朝鲜划走部分天池的结果,也让长白县失去了与长白山及天池对接的机会

长白山天池地理结构图

中朝边界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