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下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1)概要

发布时间:2018-11-20 04:43:24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是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支点。

一、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一资金供给制约

资金供给短缺是制约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之一。要加快建立、完善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农村产业尤其是农业,作为一个高风险、弱质性产业,要推动其转换和升级,必须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做后盾。传统方式上的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依赖于农民被动式的自有资金的积累,这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往往带来市场竞争力弱化和风险增加以及农民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信心的丧失。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构建财政、金融、城乡、社会全方位、多元化农业投入格局,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信贷向农村的倾斜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二科技力量不足的制约

在我国农业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条件下,科技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依靠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要素的质量,特别是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也会促进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依靠科技创新,会促使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大大增强,逐步实现农业优势产业区域化、农产品生产的技术标准化、产品销售的品牌化、农业生产者的知识化以及对农业生产全程管理的工业化。无论

是提高农业的产量、质量和效益,还是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要依赖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最大的问题就是效率不高,要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最重要的就是利用科技创新手段提高生产效率。

(三体制机制的制约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困难,最根本的还是在于其深刻的体制机制性根源。因此,要探索一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路,主要的办法就是坚持深化农村改革,实现经济运行机制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制度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变量,按制度学派诺斯的说法,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投入要素的增长只是增长带来的结果”,真正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要素是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变迁过程,中国农村的改革呈现报酬递增和路径依赖的性质。人们一旦选择了某个体制,由于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协调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等因素的存在,路径依赖会导致该体制沿着既定的方向不断得以自我强化。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而言,体制机制的路径依赖体现得非常明显。这些体制机制问题是长时期内存在的,其运行惯性十分强大,只有施加外力才能使之摆脱原有路径。

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的新要求(一要求扩大农村消费

我国经济增长正在进入新阶段,内需不足,特别是农村消费需求不足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政府推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可以看出

基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下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蒋昭侠

【摘

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深入分析和正确把握这些新要求,

才能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更有针对性、更富成效。本文分析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探讨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要求,提供了当前农村产业结构政策调整的新取向。【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调整新取向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07SJ

B790023;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09J D006。【作者简介】蒋昭侠,徐州师范大学淮海发展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农村经济。

经济论坛Econom ic Forum

Sep.2010Gen.481No.09

20109月总第481

09

·161

·

政府调控着力点重在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消费加速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乘数效应,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决定了在今后一个时期,要积极强化中国内在经济动力的作用。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拉动农村消费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长久之策和立足之本,这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大背景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扩大消费的力量最主要是在农村。有关研究表明,目前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中,投资的贡献率在41%,消费的贡献率在40%,出口的贡献率在19%。而投资、消费与出口又大部分集中在城市。以消费为例,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的比例为1:3,而在居民消费部分,农村居民消费与城市居民消费的比例又是1:3。我国城市的边际消费倾向大概在0.72,农村为0.85。也就是说,每增加一块钱收入,城市人花掉0.72,农村人花掉0.85元。考虑到有2/3的人口集中在农村,农村的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重点。从短期看,重点是提升农产品价格,确保农民增收,促进一般消费的增长。从长期看,首先,要培育农村消费力量。农村消费的力量很弱小,需要一个长期的成长过程。要大力开拓农村市场。针对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加快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适时出台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的新办法、新措施。加大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下乡实施力度,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严禁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农村。培育消费的力量,就是要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降低农民经营成本,合理调整城乡和区域间的经济布局,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其次,就是要通过公共政策来改变农民对未来的预期,以公共消费来促进居民个人消费。

(二要求城乡的统筹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们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个着力点。农民收入水平低和增长缓慢,是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工业和经济发展的表现。在社会主义发展初期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城市工业提供积累,这是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具有规律性的过程。但在工业化进行到一定时期时,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应该共同发展,这也是工业立国的发展过程。因此,我国工业化基础建立后,工业应该回报和支持农业发展,这种转变必须依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来完成。农村产业结构本身是一个多层次系统,其组成要素的变化、结构的变化以及环境条件的变化都会导致该系统发生质的变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可以

理解为根据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影响,从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高度,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有取有舍、有进有退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体现在生产要素的再配置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改组上。就生产要素的再配置而言,必须有来自于城市非农产业提供的足够的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我国农业在经历了巨大牺牲支持工业发展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效应已大为递减,农业的发展需要来自于城市非农产业的协助推进,需要城市非农产业的反哺”,需要城市非农产业发展的物质和技术积累来扶植农业的发展。但这种反哺和支持需要建立在农村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上,这也符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

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新取向

(一致力于系统的制度安排

产业结构转换是自然的历史过程,人们不能用外在的人为因素去代替需求结构、收入弹性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对产业变动的内在机制。但是,作为经济生活从属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们有目的的社会实践,产业结构变动又无法独立于体现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社会价值取向的体制安排之外。结构调整的深层便是制度安排,制度安排既影响资源配置方式又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制度安排是通过不断的变迁和演化来完成它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政府的有效启动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得以顺利进行的决定性因素,要重新审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政府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强有力的作用。政府作用的有效发挥,必须以农村经济体制及有关方面的配套改革为前提。特别是目前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在市场与资源双重约束下进行的,面对资源环境和公共需求增长的巨大压力,需要政府切实承担起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主导作用和最终责任。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体制作为一种制度环境,直接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效益。政府是决定正式制度的主体,它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目标和愿景虽早已明确,但与其适应的健全的市场结构、土地制度、金融支持制度建设滞后。由于城乡二元的公共服务制度安排,农民和农民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呈现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为此,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重在通过系统的制度安排来实现,要通过制定产业政策释放产业结构调整的功能。

(二立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就是在一定的经济组织范围内,

·162·

农产品的生产链上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在经济利益上实现各生产环节间一体化,形成生产、利益共同体,把农户与市场连接在一起。通过农业产业化形成的龙头企业与农户生产经营的联结,可以促进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农产品基地的发展,形成各种有特色农产品的产业。龙头企业是连接千变万化大市场与千家万户小生产之间的桥梁,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依托,也是推进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介质。产业化的关键是发挥区域优势,获取比较利益。在制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时,既要考虑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动,又要深入分析当地的特点和优势。要立足当地经济和生产发展中所独具的资源与有利条件确定主导产业,充分考虑生物的生理特性,考虑当地的地理、人文、资金、技术等因素,发挥比较优势,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三着力于推进农村城镇化

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这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题中之义。从长远看,农村城镇化发展,如果缺乏产业支撑的集镇是

不能长久发展的。因此,推进城镇化要以产业的发展为依托,实行产业托镇。按照当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资源,因地制宜、因镇制宜地确定每个小城镇的主导产业。未来城镇产业的发展可采取农业服务牵引型、工业催生型、城市辐射型、旅游开发型、矿产资源型、流通带动型、农产品加工型、工贸综合型等多种模式,使城镇建设得到有力的产业支撑。高度重视和综合运用城镇产业资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容量等经济要素,从整体上运作城镇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中。将城镇资源资本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盘活土地资本存量,使农民手中的资产资本化;允许土地及其附着物合法出售、出租、抵押、传承和馈赠,在整个城镇范围内实现产业资源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8-10-20.

[2]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66-76.

(责任编辑:夏明芳

在西方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已经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我国,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机构投资者也逐渐成长壮大。基金公司、

QFII 、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信托公

司、财务公司、银行等作为我国机构投资者的主体,在资本市场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机构投资者是否真如政策所期望的那样对资本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机构投资者作为最大的流通股股东,是否对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通过研究2007~2009年部分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对此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通过各种行为,提升了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

同时,本人在收集数据时发现很多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为独立法人,它们的持股比例远远大于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价值的关系研究

/国政阮青松

【摘

要】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股权分置改革后,对公司的股价影响更

加明显。那么,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增加究竟是损害还是提升了公司的价值呢?本文通过收集2007年至

2009年部分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机构投

资者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增加促进了公司价值的增加。

【关键词】机构投资者;上市公司;公司价值

【作者简介】国政,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阮青松,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公司金融、项目投融资、企业战略、公共经济政策。

经济论坛Econom ic Forum

Sep.2010Gen.481No.09

20109月总第481

09

·163

·

基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下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1)概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