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已亥杂诗》教案

发布时间:2020-07-21 11:46:08

古诗三首

示儿

题临安邸

已亥杂诗

示儿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示儿》的生字新词。

2、理解《示儿》,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1、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 

    2、出示《示儿》。 

教学过程 

一、 初读全诗 感受诗意 

    1、先以自己的理解读读这首诗 

    2、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 

    (借助资料,并讲给同桌听,并能纠正有错误的地方) 

    3、解释诗意并板书。(讲清楚难懂字词并翻译) 

二、出示自学指导一:

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3分钟后比比谁读得最准确)

1、自学质疑:自由读古诗。

2、合作释疑:小组内互读,正音。

3展示评价:指名读诗句,正音,相机评价引导。

4、巩固深化:齐读诗句。

三、自学自导

(1)借助书后的注释或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在书上批注,圈划,并认真思考,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分享你的学习收获,说说诗句的意思,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5分钟后我展示)

1、自学质疑:生读诗,思考。

2、合作释疑: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疑难,说诗意。

3展示评价:

(1)指名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并小结每句诗的意思。

(2)结合学生体会的感情指导朗读。

指名朗读,点拨读诗方法,注意指导读出一、二句的“悲”,三、四句的“激昂”。)

(3)体验感情。

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板书:悲)

作者“悲”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渴望“九州同”,那么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样的景象呢?(教师描述画面。)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城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陆游在世时看到的九州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景象。他看到的九州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学生想象说话。

小结: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陆游看到的——一个被侵略者糟蹋的满目疮痍的九州啊!(多媒体出示资料:介绍南宋和北宋的国土面积对比及遭受战乱的惨况。)

(4)巩固深化:

学生感情诵读全诗。

小结:是啊!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吧!(配乐背诵。)

四、拓展延伸 深化理解 

    1、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读这首诗,理解此诗并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异:时间,地点 同:国家统一的愿望) 

    3、读这首诗最让人心痛的是那个字? (“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又”字) 

总结

1师: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报效祖国。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他的绝笔诗——《示儿》,来表达我们对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崇敬吧。(再次朗读。)

(2)课堂小结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加,真挚感人。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和同学交流课后搜集到的边塞诗。

板书设计: 

示儿 

死去无知万事空, 国不统一 

但悲不见九州同。 死不瞑目 

王师北定中原日, 至死不变 

家祭无忘告乃翁。 收复失地

题临安邸

教学目标

1.会认、写课后要求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3.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会认写课后要求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理解本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情境课文。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掌握诗歌大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古人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陆游的《示儿》,感受了诗人直接表达的方式。这节课,我们看看林升是怎样表达爱国情感的。

二、出示地图

    师述:这就是被金兵占领的土地,占去了宋朝的一半,可想而知,那里的老百姓在金国的统治之下过着怎样的悲惨的生活,他们痛失亲人,他们家破人亡,他们流离失所。同学们,你们说这大片的被占领的土地,该不该收回来?

    师述:然而陆游在《示儿》中所说的“王师北定中原日”,那些“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又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在旅店的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来,看一看,南宋的王师都干什么去了?看一看,南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还有南宋的皇帝都必须干什么去了?

  三、出示《题临安邸》

   1、师读书中⑴介绍诗人及背景。

   2、同学们,看了这段介绍,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

   3、听课件朗读。

   4、男生读,女生读。

   5、教师范读

   6、全班齐读。

   7、诗人把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们都看成了什么人?你如何理解“游人”?

     我觉得这些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们不配做人,说他们是“家伙”更为确切,大家说好不好?

     (对,游山玩水的家伙,寻欢作乐的家伙)

   8、他们玩得都怎么样了?(醉了)

   9、读着这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想象说话)

   10、你怎样理解这一句话?

     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11、是啊,他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歌舞升平,醉生梦死,同学公益事业看两幅图画。(课件出示寻欢作乐图)

   12、在这帮酒囊饭袋人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吧?(汴州)

     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

   13、谁能解释一下,“直把杭州当汴州”

     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

     师:也就是说他们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教师解说: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今天,我把这幅图带来了,请大家看一看。

  四、出示《清明上河图》

    大家看——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景象啊!在东阳横店影视城依照这幅《清明上河图》进行了重建,我们学校在去年五一组织教师曾经去旅游,真是美丽如画。如果你有机会去,一定会被那美景所折服。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金兵攻破城门是,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的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百姓遭殃,美丽的河山就断送在这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家伙手中。

    我们再来看看杭州,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没有想到如何懒得失地,而是在建宫殿,大修街道,因此诗人在诗的第一句就说:“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周围的青山楼阁重重叠叠,风光极其美丽。)

   1、这些楼是谁建的?杭州本来应是他们什么的地方?他们建了作什么?(出示课件)师:是啊,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多美啊!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美丽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

   2、想到这里,我们着不着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3、想到这里,我们担忧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想到这里,我们愤怒不愤怒?我们和诗人再和诗人一起指着他们的鼻子问一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西湖歌舞几时休”是什么意思?

     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这种寻欢作乐的生活要到什么时候才停止呢?

   4、南方的权贵们醉生梦死,而北方的老百姓却把眼泪都要流干了,面对权贵面对皇帝,你想说些什么?(自由发言)

     师:如果我们的祖国被占去了一产,你们愿意吗?会怎样?

   5、学到这里,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边起来说一说吗?

  五、拓展延伸,课外阅读

1.《示儿》、《题临安邸》比较:《示儿》《题临安邸》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两首诗都有盼望南宋重振雄风,收复失地,恢复大好河山的期待,立意相同,但表达的方式不同。不同:

1)《示儿》是以“悲”写情,诗人在临终时还在关心着国家的统一,希望儿子在家祭的时候把国统一的消息告诉他;

2)《题临安邸》以“怒”写情,通过对统治者沉迷于骄奢淫逸的生活,无所作加讽刺,表达渴望国家统一的感情2.你还知道哪些爱国诗歌?和同学们分享交流。

课堂小结: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古诗,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诗人在讽刺的语言中,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激愤之情。

  板书:

              题临安邸

            权贵 醉生梦死

            林升 忧国忧民

己亥杂诗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

3. 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4.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⒈言为心声。今天,我们就看看清代的龚自珍是怎样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心声的。

板书:己亥杂诗

2.题解:(出示课件18)

“己亥” 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我们要学的这首诗。这是第220首。

作者简介(出示课件19)

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幻,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二、进背景

 ⒈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己在天干的第六位,亥在地支的最后一位,组合在一起就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己亥杂诗》。

⒉ 小结: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

三、说作者

 四、读诗文

 1、指名读,齐读,练读。

(纠正字音与停顿) 

2、师配乐范读。

 3、学生再配乐读整首诗

4、全班齐读。

五、看注释

九州:中国。    

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恃(shì):依靠。

喑(yīn):哑。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语出苏轼《三马图赞序》:“振鬣(马鬃)长鸣,万马皆喑。

究:终究、毕竟。

天公:造物主。 

重:重新。

抖擞:振作精神。    

降:降生。 

六、译诗文,解诗意 

1、九州内生机勃勃要有风雷激荡,

 2、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实在可哀。

 3、我劝告天公要重新把精神振作,

4、打破一切清规戒律去选用人才。 中国要有生气,要凭借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现在人们都不敢说话,沉闷得令人可悲。我奉劝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规,把有用的人才降到人间来吧。 

七、悟诗情,品意境

()、我们大体了解了诗意,从诗意中我们知道了社会政治毫无生气,这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

 (1)“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在清朝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难怪龚自珍说要“改革”了。 

(2)“暖风熏得游人醉,西湖歌舞几时休。”清朝的官员又何尝不是呢!怪不得作者说要“改革了。

(3)林则徐在上表朝庭的奏书中也这样写道:“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啊!这要的局面还不要“改革”

?再不,就来不及了。

(4)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改革。

 B、这万千情绪也同样在龚自珍的脑海翻滚,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情绪的一个字:“哀”,大家读读这行诗。 

C、正因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风雷变革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啊!

D、小结: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叫人怎么不感慨!那么应该怎样“变革呢”“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5)、全班读全诗

 (6)、诗已经在同学们的嘴里,心里,让我们把背出来吧。

八、背全诗

九、探技巧

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作者通过创造了“万马”“风雷”“天公”这样浩大的意象来表达。这样“创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

 十、作业

 1、拓展延伸

龚自珍的已亥杂诗还有很多首,下面我们来看看第5: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作业:课后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创景抒情---希望社会变革,期待人才辈出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已亥杂诗》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