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全国金太阳联考新高考原创考前信息试卷(十二)生物

发布时间:2020-05-25 09:10:06

2020届全国金太阳联考新高考原创考前信息试卷(十二

生物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8、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单选题

1.下列描述和“稻田内所有生物”生命系统层次相同的是

①一个大肠杆菌  ②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 ③培养基被污染后,滋生了含大肠杆菌在内的细菌和真菌

A. ②③ B. ③ C. ① D. ②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详解】A、稻田内所有生物属于群落,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属于种群,A不符合;

B、培养基被污染后,滋生了含大肠杆菌在内的细菌和真菌属于群落,B符合;

C、一个大肠杆菌属于个体层次,C不符合;

D、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属于种群,D不符合;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命系统组成层次的知识点,正确分析题干各选项所属层次是解题关键。

2. 下列化合物中,不含无机盐的是

A. 叶绿素 B. ATP C. 血红蛋白 D. 糖原

【答案】D

【解析】

【详解】叶绿素中含有Mg,ATP中含有NP,血红蛋白中含有Fe,而糖原不含无机盐,故选D

3.艾滋病由 HIV引起的,下列关于 HIV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没有细胞结构 B.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C. 含有8种核苷酸 D. 组成元素与DNA基本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于遗传物质不同,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种。HIV属于RNA病毒。

【详解】AHIV病毒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没有细胞结构,A正确;

BHIV病毒属于高度寄生的生物,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必须用活细胞培养,B正确;

CHIV属于RNA病毒,只含有4种核苷酸,C错误;

DHIV病毒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组成元素与DNA基本相同,D正确;

故选C

【点睛】HIV病毒是RNA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有生命活动必须依赖活细胞完成。

4.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B. 不同功能的细胞,其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相同

C. 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

D. 细胞膜在细胞的物质交换、信息交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膜主要由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2、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

【详解】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A正确;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的作用,不同功能的细胞,其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相同,B错误;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C正确;细胞膜作为细胞的边界,能够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割开。此外,在细胞的物质交换、信息交流等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D正确。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和细胞膜的功能。

5.下表中动物细胞的部分结构与其功能配对错误的是(  )

选项

细胞结构

功能

A

内质网

蛋白质的合成与加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B

中心体

在有丝分裂前期能发出星射线,从而牵引染色体运动

C

溶酶体

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与病菌

D

核仁

在有丝分裂中,调节核膜的消失与重新形成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内质网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与加工,是脂质等有机物的合成车间,A正确;

B、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中心体能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B正确;

C、溶酶体能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与病菌,C正确;

D、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和核膜都会周期性的重建和消失,D错误。

故选:D。

6.某人去外地出差,因生活习惯发生改变而表现出明显的高血压症状,经调查发现其在当地喜食偏咸的食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Na与神经细胞上的兴奋传导有关,动作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Na外流

B. 过多Na和Cl进入血液会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

C. 过多Na和Cl进入人体,会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D. 上述现象说明人体维持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钠离子和钾离子在人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钠离子的浓度细胞外高于细胞内,钾离子的浓度细胞内高于细胞外,这是动作电位的基础,也是维持细胞渗透压的基础。

【详解】A、神经细胞上兴奋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与钠离子内流有关,A错误;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无机盐中主要是NaCl,当过多的NaCl进入血液会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B正确;

C、过多NaCl进入血液会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从而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C正确;

D、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察无机盐的作用,知识点包括兴奋的传导、渗透压的维持,看似不相关的知识点,其实有着很大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无论神经细胞还是血细胞,细胞内外的钾离子浓度都是细胞内高于细胞外,钠离子浓度细胞外高于细胞内,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这种联系,就可以将知识融合到一起。

7.科学家已知伞藻的细胞核位于假根中,他们假设伞藻的伞帽形态主要由细胞核控制,并用伞形帽和菊花形帽两种伞藻进行了一个嫁接实验,如图表示其中的一组。对此实验的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伞柄和假根中都有细胞质,但细胞质中没有遗传物质

B. 本实验中的另一组应该将甲的伞柄移植到乙的假根上

C. 由本实验可以推测伞帽的形态可能主要与细胞核有关

D. 若要进一步验证细胞核的功能,还应进行核移植实验

【答案】A

【解析】

【详解】A、伞柄和假根中都有细胞质,但细胞质的线粒体中有少量的遗传物质DNA,A错误;

B、图示的实验是将乙的伞柄移植到甲的假根上,所以本实验中的另一组应该将甲的伞柄移植到乙的假根上,B正确;

CD、题图显示:伞藻的细胞核位于假根中将乙的伞柄移植到甲的假根上,长出的伞帽与甲的相同,由本实验可以推测伞帽的形态可能主要与细胞核有关,但不能排出假根中其他物质的作用,若要进一步验证细胞核的功能,还应进行核移植实验,以排除假根中其他物质的作用,从而证明是细胞核控制伞藻“帽”的形状,C、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以教材中的资料分析之一为依托,考查细胞核的功能。解答此题的先决条件是:从实验过程到实验结论的形成角度去分析教材中的资料,抓住图中呈现的信息“嫁接后的伞藻长出的伞帽形态与提供细胞核的个体一致”,据此分析各选项。

8.如图为人体体液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A、C、D参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

B. DNA解旋酶可以存在于B内

C. D可以运输养料、二氧化碳、尿素和糖原等物质

D. 乙酰胆碱和激素可存在于C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A、据图分析,A是淋巴、B是细胞内液、C是组织液、D是血浆,其中A、C、D共同构成了内环境,A正确;

B、DNA解旋酶是胞内酶,存在于细胞内液,B正确;

C、糖原存在于肝脏和肌肉细胞中,不会出现于血浆中,C错误;

D、乙酰胆碱和激素都是由细胞分泌的,可以出现于组织液中,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人体体液和内环境的内容,并根据图中箭头之间的关系确定A是淋巴、B是细胞内液、C是组织液、D是血浆。

9.关于科学发现史说法正确的是(  )

A. 魏尔肖修正了细胞学说中关于细胞的来源说法

B. 欧文顿通过化学分析证明了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C. 贝利斯和斯他林发现了促胰液素由胰腺分泌产生

D. 达尔文发现促使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激素是生长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了解各位科学家的基本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及实验结论,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详解】A、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修正了细胞学说中关于细胞的来源说法,A正确;

B、欧文顿通过化学分析表明,膜是由脂质组成的,B错误;

C、.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不受神经调节控制,C错误;

D、达尔文没有发现生长素,只说明存在某种刺激,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识记各位科学家的基本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及实验结论。

10.反射是机体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如图所示为某反射活动的反射弧,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都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

B. 该图可代表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的反射弧

C. 若切断A处,刺激F处,D仍能完成反射活动

D. 在该反射活动中,B和C所产生的神经递质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2、反射必需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实现。

【详解】A、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都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A正确;

B、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由两个神经元组成,与图不符合,B错误;

C、反射弧的五个部分完整才能完成反射,C错误;

DBC属于两个不同的突触,突触前膜可释放兴奋或抑制性递质,故BC所产生的神经递质不一定相同,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反射的过程、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在植物体内,生长素和乙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从图中可知,生长素和乙烯在促进菠萝开花方面起拮抗作用

B. 在植物体内,有色氨酸的部位都可能会合成生长素

C. 在植物体内,有蛋氨酸的部位都可能会合成乙烯

D. 此实例说明基因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答案】C

【解析】

由上图可知,生长素能促进ACG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合成乙烯,乙烯能促进菠萝开花,因此生长素和乙烯在促进菠萝开花方面起协同作用,A错误;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才可以转变成生长素,而乙烯可以在植物体内的各个部位合成,B错误,C正确此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错误

12. 如图表示基因突变鼠和正常鼠运动对血糖浓度的影响。基因突变鼠出现图中状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胰岛B细胞受损

B. 细胞缺乏胰岛素受体

C. 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受体

D. 细胞无法吸收葡萄糖合成肝糖原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突变鼠的血糖浓度降低后不能再上升恢复到正常血糖浓度,升血糖与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有关,原因可能是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不足或缺乏胰高血糖素受体,C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动物激素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信息的分析能力。

13.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能里流动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草固定的太阳能

B. 能量流动的过程总是伴随着物质循环,二者同时进行

C. 若图中X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则X4>X3>X2>X1

D. 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①之间数量的变化呈正反馈调节

【答案】B

【解析】

【详解】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包括草在内的所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错误;

B、能量流动的过程总是伴随着物质循环,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B正确;

C、若图中X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则X4X3X2X1C错误;

D、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①之间数量的变化呈负反馈调节,D错误。

故选B。

14.我国借用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打造“一带一路”。小麦原产西亚,不少学者推断大约在4600多年前小麦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在人们拓荒种麦的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初生演替

B. 如今我国的小麦与原产地小麦的基因库之间有区别

C. 麦田群落与森林群落相比,不存在空间结构

D. 引入外来物种均会对本地原有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库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详解】荒地本来有生物存在,故在人们拓荒种麦的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A错误;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不一致,如今我国的小麦与原产地小麦的基因库之间有区别,B正确;麦田群落与森林群落均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错误;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可能增加当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故选B。

15.研究发现,T细胞中一种名为Sprouty-2的蛋白能够使抗击HIV的T细胞功能缺失。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T细胞具有摄取、处理、传递HIV抗原的功能

B. HIV含有控制Sprouty-2蛋白合成的基因

C. HIV侵入正常人体后,会引起B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增殖分化

D. 抑制Sprouty-2蛋白基因的表达,有助于T细胞保留抗击HIV的能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A、吞噬细胞具有摄取、处理、传递HIV抗原的功能,A错误;

B、T细胞中含有Sprouty-2的蛋白,说明T细胞含有控制Sprouty-2蛋白合成的基因,B错误;

C、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没有增殖分化能力,C错误;

D、Sprouty-2蛋白能够使抗击HIV的T细胞功能缺失,因此抑制Sprouty-2蛋白基因的表达,有助于T细胞保留抗击HIV的能力,D正确。

故选D。

16.如图是外来物种互花米草与本地植物秋茄在不同水盐度样地中的光合速率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互花米草和秋茄属于互利共生关系

B. 用样方法调查互花米草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的最大值、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C. 对互花米草进行适当遮光处理,可以控制互花米草种群数量

D. 因为互花米草比秋茄更耐盐,可以在沿海滩涂大面积种植互花米草来保滩护堤,促淤造林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水盐度对互花米草和秋茄的光合速率都有影响,但互花米草的耐盐度强于秋茄。

【详解】A、互花米草和秋茄都属于植物,两者间关系为竞争,A错误;

B、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B错误;

C、对互花米草进行适当遮光处理,降低其光合速率,可以控制互花米草种群数量,C正确;

D、互花米草为外来物种,不应大面积种植,D错误;

故选C

【点睛】互花米草如果大量繁殖会破坏沿海生物的栖息环境,使得原生物大量减少,用不透光的布或者遮光的材料掩盖,这样能限制它的光合作用。

17.如图是根据细胞器的相似或不同点进行分类的,下列选项中不是此图分类依据的是

A. 有无色素

B. 单层膜还是双层膜

C. 有无膜结构

D. 是否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A、液泡和叶绿体具有色素,而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没有色素,A不符合题意;

B、线粒体和叶绿体含有两层摸,高尔基体和液泡含有单层膜,B不符合题意

C、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和液泡都含有膜结构,C符合题意

D、叶绿体和液泡只存在于植物细胞,而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设计巧妙,以概念图的形式考查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提升了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18.下图表示番茄随环境中氧浓度的变化,从培养液中吸收Ca2+和Si4+的曲线。 影响A、B两点与B、C两点吸收量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 离子浓度、载体数量 B. 离子浓度、呼吸作用强度

C. 载体数量、离子浓度 D. 载体数量、呼吸作用强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番茄细胞吸收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需要消耗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因此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会主动运输,凡是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也会影响主动运输

【详解】分析题图曲线可知,A、B两点的氧气浓度相同,有氧呼吸的强度相同,即供应的能量相同,因此影响A、B两点吸收离子量不同的原因是载体的数量不同;B、C两点是番茄吸收Ca2+数量随氧气浓度的变化,C点氧气浓度高,细胞呼吸作用加强,释放的能量多,所以运输Ca2+数量多,即影响B、C两点吸收量的主要因素是呼吸作用强度,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9.如图1是微型电压表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图2是神经纤维某处由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的膜电位变化曲线,该过程中存在Na外流和K内流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2中BD段的电位

B. 图2中C和E点神经纤维膜上Na的跨膜运输速率相同

C. 图2中Na外流和K内流现象最可能发生在FG段

D. 由图2曲线走势可以得出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中电流表两极分别在膜内、外,测的是静息电位;图2AB段为静息电位,BD段是形成动作电位过程,FG段是动作电位逐渐恢复为静息电位的过程。

【详解】A、图1测得的为静息电位,相当于图2中的AB区段的电位,A错误;

B、图2BD段是Na内流造成的,是形成动作电位的过程,Na内流速率由B点到D点逐渐下降,到D点内流量为0DF段是K+通道打开,K+外流造成的,B错误;

CFG段是动作电位逐渐恢复为静息电位的过程,而FG段由Na+-K+泵运转,消耗1ATP泵出3Na+泵入2K+,所以能同时发生Na+泵出和K+泵入现象,C正确。

D、图2曲线只能测得静息电位的值的大小,不能得出传导的方向,D错误。

故选C

【点睛】要注意微型电压表两极的位置,如果都在外侧或都在膜内,微型电压表的指针不动,当受到刺激后才会出现指针偏转的情况,如果微型电压表的两极一个在外侧一个在内侧,则测得静息电位的值。图2中曲线的识别的关键在于起始端和终端,题干中已告之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的膜电位变化曲线,其次要深刻理解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机理才能知道各点的生物意义。

20.如图是外源性过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当该过敏原再一次进入机体后,肥大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白三烯等各种过敏介质。图中甲、乙、丙、丁是相关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过程是体液免疫所特有的,丙过程是由浆细胞完成的

B. 乙过程为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B细胞,随后B细胞增殖、分化为抗体

C. 丁过程只属于体液调节,不属于体液免疫

D. 哮喘发生的过程既有体液免疫,也有细胞免疫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表示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病原体过程,以表示T细胞将病原体呈递给B细胞的过程,丙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分泌抗体的过程;然后抗体作用于肥大细胞表面的受体,导致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白三烯等各种过敏介质

【详解】A、甲过程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有的,丙过程有浆细胞的参与,A错误;

B、乙过程为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B细胞,随后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再由浆细胞分泌抗体,B错误;

C、丁过程只属于体液调节,不属于体液免疫,C正确;

D、据图分析可知,哮喘发生的过程只有体液免疫,没有细胞免疫,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体液免疫的详细过程,进而根据图形分析甲乙丙丁代表的过程的名称以及确定哮喘发生的机理。

21.某兴趣小组将某生长状态相同的植物进行不同处理,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植物激素对顶端优势的影响

B. D和E实验说明生长素运输抑制剂和细胞分裂素作用的原理相同

C. 要证实内源生长素维持了顶端优势,至少要进行A、B、C三个实验

D. 此实验可知,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调控顶端优势中表现为相互拮抗关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

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顶端产生较多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导致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升高,这种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而顶芽处则由于生长素向下运输,生长素的浓度较低,所以生长的较快,这样就出现了,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而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生长的现象。

【详解】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去除顶芽、是否涂抹细胞分裂素,因变量是侧芽的生长,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植物激素对顶端优势的影响,A正确;

B、生长素运输抑制剂抑制生长素的运输,细胞分裂素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二者作用不同,B错误;

C、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顶端产生较多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导致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升高,这种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而顶芽处则由于生长素向下运输,生长素的浓度较低,所以生长的较快,这样就出现了,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而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生长的现象,要证实内源生长素维持了顶端优势,需要设计空白对照组,即A组;实验组去除顶芽,之后在切口添加生长素进行验证,即BC组,C正确;

D、通过实验的结果,可得知:茎尖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并抑制侧芽的萌发;生长素的作用促进细胞伸长;顶端产生较多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导致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升高,这种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导致顶端优势的产生;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细胞分裂,主要分布在尖端,促进侧芽的生长,因此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调控顶端优势中的相互关系为拮抗关系,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植物激素的生理功能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2.小王的手不慎被生锈的铁钉刺破,他马上缩手并感觉到痛;为了防止感染破伤风,小王到医院进行打针治疗,在打针过程中小王虽感觉到痛,但是他并没有缩手。针对以上两个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件事在正常情况下都是先疼痛后缩手

B. 两者都会导致支配肾上腺的神经末梢兴奋

C. 两者都会使肌细胞膜外侧钠离子大量内流

D. 打针后小王体内的B细胞会大量增殖分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痛觉等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脊髓是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控制。

【详解】A、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痛觉等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正常情况下是先缩手后疼痛,A错误;

B、两者都会导致支配肾上腺的神经末梢兴奋,B正确;

C、打针过程中小王虽感觉到痛,但是他并没有缩手,说明肌细胞没有产生兴奋,肌细胞膜外侧钠离子没有大量内流,C错误;

D、据题干可知,小王到医院进行打针治疗,注射的是抗体,打针后体内的B细胞不会大量增殖分化,D错误;

故选B

【点睛】破伤风针有两种:一种是破伤风类毒素,是抗原制成的破伤风疫苗,以预防为主;另一种是免疫球蛋白,是抗体,以治疗为主。

23.正常人体静脉注射一定量葡萄糖后,可诱导胰岛素分泌呈“双峰曲线”,两个峰分别代表胰岛素分泌的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基线指24小时胰岛细胞持续分泌的微量胰岛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0~5 min内胰岛素可能来自胰岛B细胞中之前贮存的

B. 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会降低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

C. 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D. 第二时相胰岛素的分泌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该过程有下丘脑参与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在维持高血糖的刺激下,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可分为两个时相:第一时相是血糖升高开始35min,胰岛B细胞贮存的胰岛素释放,第二时相是血糖升高15min后,胰岛素合成酶被激活,胰岛素合成并释放。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05 min内胰岛素可能来自胰岛B细胞中之前贮存的,A正确;

B、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转化和利用,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会提高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B错误;

C、血糖调节过程中,当血糖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即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C正确;

D、机体对血糖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中枢,D正确;

故选B

【点睛】血糖调节中,高血糖一方面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另一方面通过神经细胞传入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胰岛B细胞作为效应器分泌胰岛素。故血糖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24.用含15N标记的氨基酸培养液来培养某哺乳动物的乳腺细胞,测得与合成和分泌乳蛋白有关的膜结构的膜面积变化曲线如图甲所示,相关的一些细胞器放射性强度变化的曲线如图乙所示。下面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和e是相同结构

B. b和f是相同结构

C. c和e是相同结构

D. a和d是相同结构

【答案】A

【解析】

【详解】15N标记的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哺乳动物的乳腺细胞具有合成分泌蛋白的功能。分泌蛋白最初是在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合成的多肽,多肽合成后进入内质网腔中进行初步的加工,然后内质网出芽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囊泡,转移到高尔基体(囊泡膜与高尔基体膜融合),做进一步的修饰加工,成为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再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囊泡,运输到细胞膜,囊泡膜与细胞膜融合,经胞吐释放到细胞外;整个过程中,内质网膜减少,高尔基体膜先增加后减少,细胞膜面积增大,且由线粒体提供能量。综上分析可知:图甲中的abc曲线所指代的膜结构分别是内质网、细胞膜、高尔基体,图乙中的def曲线所指代的细胞器分别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形成如下的知识网络,并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建立联系。

做到这一点,与此相关的变式训练也就能够做到迎刃而解。

25.某课题小组对当地喜鹊数量变化进行了连续10年的跟踪调查,其结果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喜鹊在某时间范围内的出生率(Ⅰ)和死亡率(Ⅱ)的关系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图甲中,第0〜6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第7〜10年间种群数量先升高后保持不变

B. 图乙中,能够用曲线Ⅰ和曲线Ⅱ来预测将来喜鹊种群数量的变化

C. 图甲的第3〜9年间种群数量的变化对应图乙的c〜d段的数量变化

D. 该喜鹊种群在图甲的第1年和图乙的b点时的年龄组成都为增长型

【答案】D

【解析】

据图甲可知,在第0~3年间λ>1,种群数量增加,第3~9年间λ<1,表示种群数量在下降,因此第9年以前喜鹊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第9~10λ=1,喜鹊种群数量维持稳定,故A项错误;图乙表示喜鹊在某时间范围内的出生率(Ⅰ)和死亡率(Ⅱ)的关系曲线,出生率和死亡率只能直接影响当前种群数量变化,一般用年龄组成来预测将来喜鹊种群数量的变化,B项错误;图甲的第39年间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但在6~9年间λ值逐渐增大并接近1,说明种群数量减少速率变慢,最后趋于相对稳定。而图乙中的cd段时种群的死亡率>出生率,而且死亡率与出生率的差值逐渐加大,说明种群数量减少的速率逐渐加快,所以C项错误;图甲的第1年λ>1,种群数量增加,说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图乙的b点时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说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因此D项正确。

【点睛】

本题利用曲线图考查了种群数量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读懂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是本题解题的关键。λ值为相邻两年的种群数量相对比值,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下降。图甲中开始时种群增长最大,在0-3年之间种群增长逐渐减慢;第三年以后λ值小于1,种群数量开始有所下降,到第9年时,种群数量达到最低。图乙中,a-c段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表示种群数量逐渐增加,c-d段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表示种群速率逐渐减少。

26.将含有放射性碘的注射液注射到体重和生理状况相同的A、B、C三组兔子的体内,然后定时测定兔子甲状腺的放射量。4天后,向A组兔子注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向B组兔子注射等量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向C组兔子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下列图中能正确反映三组兔子体内甲状腺放射量变化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所以前4天因为甲状腺摄入碘而使甲状腺的放射量增加;4天后因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而使甲状腺的放射量降低,其降低快慢与甲状腺的分泌量直接相关;C组注射生理盐水,属于空白对照。

【详解】据分析可知,A组注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因为反馈调节的结果,甲状腺的分泌量减少,所以A组比C组(对照组)甲状腺的放射量下降慢;B组注射促甲状腺激素,促进了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所以B组比C组甲状腺的放射量下降快;上述变化与A项中曲线变化相符,因此A正确

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分级调节,同时存在反馈调节,再根据题意作答。

27.进食可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多肽GIP,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并转化为脂肪,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1~4代表细胞膜上的不同结构)。请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结构1~4是细胞膜上的受体,一种物质只能与其中的一种受体结合

B. GIP和胰岛素分别通过结构1、2作用于脂肪细胞,属于机体的体液调节

C. 据图推测,人体口服适量葡萄糖后血浆胰岛素水平可能高于静脉注射适量葡萄糖

D. 从某糖尿病患者体内检测出能作用于结构3的抗体,则这种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1为脂肪细胞表面与GIP特异性结合的受体,2为脂肪细胞表面与胰岛素特异性结合的受体,3为胰岛细胞表面识别葡萄糖的受体,4为胰岛细胞表面识别GIP的受体。

【详解】A、由图可知,GIP可分别与脂肪细胞与胰岛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A错误;

B、由图可知,GIP和胰岛素分别通过结构12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并转化为脂肪,此调节方式属于机体的体液调节,B正确;

C、人体口服适量葡萄糖后,可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多肽GIP作用于胰岛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故推测,人体口服适量葡萄糖后血浆胰岛素水平可能高于静脉注射适量葡萄糖,C正确;

D、某糖尿病患者体内检测出能作用于结构3的抗体,则这种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对题图的解读:图中所示为血糖的体液调节两个过程:进食可直接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GIP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另一方面由于进食导致血糖升高,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28.下图为人体某器官中血液的流动情况示意图,①②表示物质,①促进或抑制②的产生,②产生后将释放到血液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该器官为骨骼肌,①可表示胰高血糖素,②可表示肌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

B. 若该器官为下丘脑,则①可能是甲状腺激素,②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 若该器官为胰腺,则①可能是促胰液素,②可能是胰液

D. 若该器官为性腺,则①可能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可表示性激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A、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葡萄糖,只能用于氧化分解供能,A错误;

B、根据反馈调节可知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可以抑制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产生,B正确;

C、促胰液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上皮细胞产生的,作用于胰腺的外分泌部,促进分泌胰液,但胰液分泌在消化道而不是血管,C错误;

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在垂体,不在性腺,D错误。

故选B。

29.如图表示多种植物激素对黄瓜幼苗生长的调节作用,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②③代表的植物激素分别是赤霉素、生长素、乙烯

B. 植物生长发育从根本上来讲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

C. a浓度的激素②抑制细胞伸长,b浓度的激素②促进细胞伸长,激素②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 除了激素的作用外,阳光、温度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答案】B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中的生长素和赤霉素都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生长的作用,且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图中的激素②a浓度抑制细胞伸长,b浓度促进细胞伸长,激素②为生长素。

【详解】A、据题图分析可知,①是赤霉素,②是生长素,③是乙烯,A正确;

B、植物生长发育从根本上讲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错误;

C、据图可知,激素②的a浓度抑制细胞伸长,b浓度促进细胞伸长,可知激素②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正确;

D、由图可知,阳光、温度等环境因素可通过影响激素的分泌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对题图的解读,提取相关信息,结合教材的知识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各选项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

30.如图是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物质Ⅰ和物质Ⅱ都能与病菌特异性结合

B. 病菌被细胞A特异性识别并处理后会暴露出它特有的抗原

C. 与细胞C相比,细胞D含特有的与分泌物质Ⅱ相关的细胞器

D. 细胞A和B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过程表示体液免疫的过程,图中细胞A表示吞噬细胞,细胞BT细胞,细胞CB细胞,细胞D为浆细胞,物质Ⅰ为淋巴因子,物质Ⅱ为抗体。

【详解】A、物质Ⅰ为淋巴因子,物质Ⅱ为抗体,淋巴因子不能与病菌特异性结合,A错误;

B、细胞A为吞噬细胞能识别大多数病菌,无特异性识别作用,B错误;

C、细胞D与分泌物质Ⅱ抗体相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这些细胞器在细胞C中都具有,C错误;

D、细胞A表示吞噬细胞,细胞B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以体液免疫的图解为载体考查了特异性免疫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首先能够根据体液免疫的过程确定图中的物质和细胞的名称,然后根据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分析各项。

二、非选择题

31.瘦素是动物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机体脂肪储存量越大,瘦素分泌越多。下丘脑的某些细胞接受到瘦素信号后,机体能通过复杂的神经内分泌网络调节摄食行为。

(1)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_________物质,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氧的含量________。氧化分解等质量的脂肪和糖类,___________释放的能量多。

(2)组成瘦素的单体结构通式是__________。瘦素通过与下丘脑中的靶细胞的细胞膜上的_________结合发挥作用,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功能。

(3)现有两类患肥胖症的小鼠,A类小鼠肥胖是瘦素受体基因缺陷所致,B类小鼠肥胖原因未知。分析以下实验:

组别

处理措施

正常饲喂一段时间后的实验结果

1

正常小鼠与A小鼠连体共生

正常小鼠摄食量明显减少,A小鼠无变化

2

正常小鼠与B小鼠连体共生

正常小鼠无变化,B小鼠摄食量略微减少

3

A小鼠与B小鼠连体共生

A小鼠无变化,B小鼠摄食量明显减少

(注:连体共生即通过手术使两只小鼠的血液循环贯通)

①根据实验结果推测,连体前A小鼠体内瘦素的含量比正常小鼠______,B小鼠肥胖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

②为排除手术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可增设一组处理措施为________的对照实验。

【答案】 (1). 储能 (2). 更少 (3). 脂肪 (4). (5). 受体(糖蛋白) (6).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 (7). 高 (8). 不能正常产生瘦素 (9). 两只正常小鼠连体共生

【解析】

【分析】

1、脂肪和糖类一样,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但与糖类相比脂肪的氧原子含量较少,氢的含量高,所以相同质量的脂肪和糖类氧化分解时,脂肪消耗的氧多,释放的能量多。2、由题干信息“瘦素是一种蛋白质激素” 可知,瘦素分泌到细胞外,随体液运送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下丘脑),靶细胞通过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受体)来识别瘦素。

【详解】(1)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当生命活动需要时可以氧化分解利用。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氧的含量少。氧化分解等质量的脂肪和糖类,脂肪释放的能量多。

2)由题干信息“瘦素是一种蛋白质激素”可知瘦素是一种蛋白质,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结构通式为。下丘脑的细胞通过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受体)来识别瘦素,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3)①分析题干和表格信息可知,A类小鼠肥胖是瘦素受体基因缺陷所致,故其瘦素含量比正常小鼠高;由实验23可知B组小鼠最可能是不能正常产生瘦素而导致肥胖。

②为排除手术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可增高一组处理措施为两只正常小鼠连体共生的对照实验。

【点睛】本题借助生物实验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和实验设计的理解、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结合题干信息对表格所示实验内容分析。

32.如图,图1为高等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2表示细胞间通讯中信号分子对靶细胞作用的一种方式。

(1)图1的①是__________,⑧是_______,其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①为信号分子,结构②的功能是______

(3)从化学成分角度分析,禽流感病毒与图1中结构______(填序号)的化学组成最相似。

(4)研究推测,水分子的跨膜运输不是真正的自由扩散,它最可能与膜上的蛋白质有关。美国科学家试图从人血红细胞膜上寻找这种蛋白质,以这种细胞作实验材料的最可能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5)若图1所示的分泌物是抗体(免疫球蛋白),该细胞核内何种结构被破坏,上述抗体合成阶段将不能正常进行?________(填序号),原因是该结构与____的形成有关,被破坏后,不能形成相应结构,抗体蛋白的合成不能正常进行。

(6)若图1所示的分泌物是胰岛素,写出胰岛素在产生、运输、加工、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中依次经过的膜结构___________ (填序号)。

【答案】 (1). 线粒体 (2). 细胞核 (3). 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4). 识别作用(或信息交流) (5). ③ (6). 成熟的红细胞除细胞膜外无其他的膜结构,便于获得纯净的细胞膜 (7). ⑤ (8). 核糖体 (9). ②⑦⑨

【解析】

【分析】

1所示细胞结构中,具有⑨细胞膜,⑧细胞核(④为染色质,⑤为核仁,⑥为核膜),各种复杂的细胞器:①为线粒体,②内质网,③为核糖体,⑦为高尔基体;图2中①为信号分子,结构②为细胞膜上的受体。

【详解】(1)图1的①是线粒体,⑧是细胞核,其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图2中①为信号分子,结构②是信号分子的受体,其组成成分是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①与②的特异性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

3)禽流感病毒的组成成分为RNA和蛋白质,与图1中结构③核糖体化学组成最相似。

4)哺乳动物和人成熟的红细胞除细胞膜外无其他的膜结构,便于获得纯净的细胞膜,可作为制取细胞膜的实验材料。

5)图1中⑤为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而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场所,如果核仁被破坏,将不能形成核糖体,则抗体蛋白的合成就不能正常进行。

6)若图1所示的分泌物是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运输,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中依次经过的膜结构为②内质网、⑦高尔基体、⑨细胞膜。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的结构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根据细胞器的形态结构,识别图1中各种结构和细胞器。

33.回答下列与褪黑激素有关的问题:

(1)褪黑激素是哺乳动物和人类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内源激素,该激素晚上分泌得多,白天分泌得少,具有调整睡眠的作用。

①睡前玩手机或者iPad不利于睡眠,原因是手机和iPad发出的光线会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褪黑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熬夜时还会导致免疫力下降,褪黑激素能通过多种途径来调节免疫功能,研究表明在淋巴细胞中含有特异性褪黑激素受体,由此可推测,熬夜导致免疫力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研究发现,睡眠过度的感觉和醉酒的感觉非常相似,称为“睡醉”;睡眠不足会导致强制起床后有一段不清醒的状态,称为“睡眠惯性”,原因是人体分泌褪黑激素具有昼夜____性,睡眠过度或不足都会影响褪黑激素发挥作用。

(2)性反转是发生在生殖腺性别水平以及由此引起的表型性征的变化,而不涉及染色体变化。图1表示某种动物在自然状态下性反转的相关生理机制。有关研究表明,与对照组(正常饲喂幼体)相比,实验组(饥饿处理幼体)个体体内褪黑激素含量高、雄性个体多。

结合题目所给文字信息,由图1可以看出,该动物的性别表现直接取决于体内____(激素)相对含量的变化;与对照组(正常饲喂幼体)相比,实验组(饥饿处理幼体)个体垂体分泌的________(激素)偏多。

(3)图2表示不同浓度的褪黑激素对某种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褪黑激素对该种植物的作用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分析两条曲线的走势可发现,叶面积大的植物的株高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抑制 (2). 褪黑激素能(直接)作用于淋巴细胞,从而影响免疫力 (3). 节律(规律、交替等) (4). 促黄体素和卵泡刺激素 (5). 促黄体素 (6). 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或两重性) (7). 较高 (8). 叶面积大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合成有机物多,促进植株生长

【解析】

【分析】

1.分析图1,下丘脑可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该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激素,其中促黄体素促进精巢发育,卵泡刺激素促进卵巢发育,动物的性别表现直接取决于体内促黄体素和卵泡刺激素相对含量的变化。

2.分析图2,与褪黑激素浓度为0相比,褪黑激素浓度在低浓度时,对植物株高和叶面积有促进作用,超过一定浓度后,株高和叶面积反受到抑制。

【详解】(1)①据题分析,褪黑激素对睡眠具有促进作用;人的视网膜接受光照以后,产生兴奋,最终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故睡前玩手机或者看iPad不利于睡眠。在淋巴细胞中含有特异性褪黑激素受体,由此可推测,熬夜导致免疫力下降的原因是褪黑激素能(直接)作用于淋巴细胞,从而影响免疫力。

②人体分泌褪黑激素具有昼夜节律(规律、交替等)性,睡眠过度或不足都会影响褪黑激素发挥作用。

2)据题图1可知,该动物的性别表现直接取决于体内促黄体素和卵泡刺激素相对含量的变化。实验组(饥饿处理幼体)个体体内褪黑激素含量高、雄性个体多,可见实验组(饥饿处理幼体)个体垂体分泌的促黄体素偏多。

3)分析图2曲线变化可知,低浓度的褪黑激素对植物生长有促进作用,高浓度对植物生长有抑制作用,说明褪黑激素对该种植物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分析两条曲线的走势可发现,叶面积大的植物的株高较高,可见叶面积大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合成有机物多,从而促进植株生长。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1. 认真阅读材料,分析其中的关键语句,充分联系教材,找到与教材的衔接点;2. 分析图2时先要看横坐标和纵坐标,找出它们间的关系,再看图中曲线的变化,分析关键点(如起点、拐点),分析其中的含义,根据题干,找出与教材的衔接点,用科学规范的语言答题。

34.为探究两种生长素类似物甲、乙对红薯幼茎插条生根的影响,某兴趣小组开展了如下实验:选取生长良好、生理状态相似的红薯苗若干株,将其幼茎切成5 cm的插条,将插条在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均匀分组,在不同浓度的甲、乙两种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中沾蘸5 s,再接种到基本培养基上,在适宜且相同的条件下培养10 d后统计插条的生根数,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幼茎插条在分组处理前先在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是为了______________。

(2)据图分析,用0.5 μmol/L的生长素类似物乙溶液处理幼茎插条,对其生根的作用效果_________。如果用100 μmol/L的生长素类似物甲溶液处理红薯幼茎,会_____________其生长。(填“促进”“抑制”或“无法确定”)

(3)根据图中信息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生长素类似物甲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需确定生长素类似物甲促进红薯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应在________μmol/L范围内设置更小的浓度梯度进一步进行实验。

【答案】 (1). 除去插条中的内源性激素 (2). 无法确定 (3). 促进 (4). 不能 (5). 图中信息显示生长素类似物甲均促进生根,并没有抑制生根 (6). 10~100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数据:与生长素浓度为0相比较,生长素类似物甲的各个浓度下生根数均较多,说明图中所示生长素类似物甲的浓度均促进生根;而生长素类似物乙的各个浓度下生根数均较少,说明图中所示生长素类似物乙的浓度均抑制生根。

【详解】(1)由于植物幼茎在生长过程中含有植物激素,所以实验前应将切段放入清水中浸泡以消除切段内源有激素的影响。

2)与生长素浓度为0相比,生长素类似物乙为1μmol/L时对生根有抑制作用,但不能据此确定浓度为0.5 μmol/L时处理幼茎插条对生根的作用效果。据图中数据分析,当100 μmol/L的生长素类似物甲溶液处理红薯幼茎,其生根数多于浓度为0时生根数,故100 μmol/L的生长素类似物甲溶液处理红薯幼茎,会促进其生长。

3)图中信息显示生长素类似物甲均促进生根,并没有抑制生根,不能说明生长素类似物甲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若需确定生长素类似物甲促进红薯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应在10100μmol/L范围内设置更小的浓度梯度进一步进行实验。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图中的数据变化,注意不同浓度与浓度为0时的数据比较;易错点是对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理解。

35.生物工程在人类遗传病的研究和治疗有较大的突破。阅读下列资料,回答相应问题。

资料一 通过转入特定基因可将体细胞诱导形成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可以产生各种类型的体细胞。下图是应用iPS细胞技术治疗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技术流程,请回答:

(1)过程①是体外培养由患者身体分离的体细胞,需要在配制的______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血清、血浆等天然成分。除对上述培养液进行无菌处理,通常还要加入一定量的抗生素,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程②中,科研人员首先要利用PCR技术,把所需的c-Myc(c-Myc属于Myc家族的原癌基因)等四种目的基因扩增,然后将目的基因与逆转录病毒结合,以构建________,然后导入人体的体细胞,诱导形成iPS细胞,并在_______培养箱中依次进行_________培养、_________培养,获得iPS细胞系。

(3)科研人员在iPS细胞中,用健康的基因取代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致病基因,并在加入______________的培养液中培养,使其定向分化成造血干细胞,移植入患者体内,使患者能够产生正常的红细胞。

资料二 人类疾病的转基因动物模型常用于致病机理的探讨及治疗药物的筛选。利用正常大鼠制备遗传性高血压转基因模型大鼠的流程如图所示。

(4)子代大鼠如果________和_________,即可分别在分子水平和个体水平上说明高血压相关基因已成功表达,然后可用其建立高血压转基因动物模型。

(5)在上述转基因大鼠的培育过程中,所用到的主要胚胎工程技术是______、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

【答案】 (1). 合成 (2). 防止培养过程中的污染 (3). 基因表达载体 (4). CO2 (5). 原代 (6). 传代 (7). 分化诱导因子 (8). 检测到相应蛋白质 (9). 出现高血压 (10). 体外受精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用iPS细胞技术治疗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流程,其中①表示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中获取体细胞;②表示将四种基因导入患者体细胞,使其成为iPS细胞;③表示将正常血红蛋白基因导入iPS细胞,得到遗传改造的iPS细胞;④细胞培养;⑤为移植治疗过程。

【详解】(1)培养人体细胞的培养基各种成分及含量明确,属于合成培养基;培养液需进行无菌处理,还要加入一定量的抗生素,防止培养过程中的污染。

2)目的基因扩增后,将目的基因与逆转录病毒结合,以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再导入人体的体细胞,诱导形成iPS细胞,并在CO2培养箱中依次进行原代培养、传代培养,获得iPS细胞系。

3)在加入分化诱导因子培养液中培养,可使iPS细胞定向分化成造血干细胞。

4)基因成功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故检测到相应蛋白质在分子水平说明基因已表达;而只有个体出现高血压的症状才能在个体水平说明相关基因已经表达。

5)由图可知,转基因大鼠的培育过程中,所用到的主要胚胎工程技术有:体外受精,试胚胎(早期胚胎培养),移植到母体内培养(胚胎移植)。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的知识要点,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分析对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及能从图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2020届全国金太阳联考新高考原创考前信息试卷(十二)生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