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永远的陶行知》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4-02-01 13:54:32

观《永远的陶行知》有感

在凉风习习的周末,有幸观摩了教育话剧《永远的陶行知》,尽管之前从口口相传或书籍报章中了解到一些关于先生的故事,但是都不比这次百闻不如一见的整体感受来的更为震撼,不管是学生时代还是如今踏上教师工作岗位,先生的伟岸始终感动着我指引着我启迪着我:

一、 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

剧中总是看到先生凡事都亲力亲为,田埂里浇“天然肥料”,树荫下为学生讲课,甚至修建“黄金世界”等等。所以他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论。这一理论既是生活的说明,又是方法的说明先生曾说做是一件事,而非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这对于老师来说,做便是教;对于学生来说,做便是学。其次,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在教育目的上,保证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手脑并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们深刻体会和认真学习。

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古有语: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先生始终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非本领本身。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不能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不禁联想到自己:我现在做到了什么尺寸呢?如何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呢?我想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我要教会我的孩子们学会读、学会听、学会说、学会写、学会思,从单词过渡到语句,从语句再发展到语段,最后从语段升华为语篇,努力实现英语的整体教学。

三、 以褒代贬,给学生正能量

正所谓“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老师怎样对待学生,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以后的命运。剧中最令我动容的便是先生对于犯错学生的引导,他从不以贬义词去评价学生,比如耳熟能详的四颗糖的故事以及摘桃子的故事。学生就像树木一般千姿百态,各有所长,而他们的身上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先生从不以自己的价值观去扼杀学生的个性,而是始终从正面去肯定学生,以宽容之心,尽力找出他们身上的优点,给予正确的引导,让赏识、赞扬、鼓励化作一种正能量,激励他们自省、自律、自强。

最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谨以此自勉之。

话剧《永远的陶行知》观后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