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鲜素材:《夺冠》刷屏:中国女排背后的12个扎心真相

发布时间:2020-10-18 13:02:12

高考作文鲜素材:《夺冠》刷屏:中国女排背后的12个扎心真相

今天我想聊聊《夺冠》这部讲述体育竞技的电影背后,所折射的具有普适性的人生道理。

1.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电影用大量的镜头,再现了过去30多年里,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条件落后、饱受质疑的情况下,克服困难,重塑自我,杀出重围,登上巅峰,没日没夜重复训练的情景:

日日练,夜夜练,受伤练,生病练,绝望时练,激情时练,过年时练,放假时练,在冲突和矛盾中练,在团结和互助中练。

正是这日复一日的训练,才有了后来的五连冠、十度成为世界冠军的佳绩。

电影中有句台词说:

“当你的判断成为下意识的时候,你才能在球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言外之意,你闭着眼也能打球时,球才成为你的一部分,才不会出错。

枯燥的重复和练习,不停的强化和纠错,十年磨一剑的坚韧和蛰伏,才有了一时的荣耀和收获。

不止是女排,各行各业的王者,都是如此。

那些在业界取得骄人成绩的人,都有着不为人知的伤痛、病患、压力、误解,乃至牺牲。

人们看到的,往往是夺冠那一刻的璀璨和荣光。

人们没有看到的,是刹那繁华背后,年复一年的孤独跋涉。

有些人为什么那么优秀?

因为他们吃了太多苦头。

2.

技术固然重要,但不死的永远是精神。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已经用计算机,分析我们每个球员的优缺点,而我们女排的教练,还不知道计算机是什么。

没有技术,只能凭苦练。

最后,就是凭着这不认输的毅力,中国女排一举打败日本,拿下来第一个世界冠军。

后来,由于队员青黄不接,技术打法落后,成绩一落千丈,陷入自我怀疑,中国女排沦为世界第二阶梯的队伍。

2013年,郎平从美国归来,临危受命,带来技术革新的同时,更是从唤醒精神上,激发了每个球员的潜能和热望,再次送中国女排登上世界之巅。

岁月更迭,时代发展,技术和算法为王。

但是,不管时光如何流转,不管算法如何精准,最终不死的永远都是精神。

因为,它都有着超时代和超技术的普适性:

比如,坚韧不拔的毅力,绝不放弃的勇气,悲天怜人的良善,尊重对手的格局,来自灵魂的热爱,回归本心的选择,大局为重的赤诚。

3.

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才走得更远。

“中国女排没有我,没有你,只有我们。”

电影虽然以郎平的成长为线,但最突出的内核,却是团队精神:

一个人,打不下来一场排球赛;

一个人,也不可能拿下所有对手。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光面和暗面,所以才需要和队友互相搀扶,共同协作。

体育和生存的形式,表面都是竞争,内核却是合作。

包括这场新冠肺炎,中国的打法和胜利,也印证了这一点:

所有真正的胜利,都是合作的结果。

因为,我们需要相互扶持。

4.

特别的狠心,往往也藏着特别的爱。

电影中,让我落泪的第一个细节,是1981年世界杯前,因为我们国家很落后,女排技术也跟不上,中国女子排球队时任主教练袁伟民,对女排的姑娘们苛刻冷血到极点:

受伤也不能停止练球,错了就要以数倍训练量惩罚,大年三十的晚上在训练场上练到大年初一。

当姑娘们训练结束,到食堂吃饭时,看到冷血暴君般的袁教练,不知什么时候,已偷偷把他们的家人都叫来一起团圆。

姑娘们在委屈感动中,和家人拥抱,泪流满面。

我觉得袁教练,特别像那些严慈一体、奖惩分明的师者、长者和父母:

因为知道,一个人的成长,来自自我的体验、阅历和奋斗,所以不当和事佬,不扮假慈悲,不去和稀泥。

而是像把幼鹰推向悬崖练习飞翔的老鹰一样,把他们深爱的学生、晚辈和孩子,推向暴风雨中,接受考验,承担起自我的责任和使命。

年少不懂严师情,懂时我已不年轻。

年少不懂父母恩,懂时父母已龙钟。

就是这样的道理。

5.

大海上没有不带伤的船。

在赛场上驰骋一生的郎平,因为早年的训练和比赛,“脖子以下的骨头,没有一块是完好的”。

其实,不仅仅是郎平,那些为国争光的所有运动员,都有伤。

也不仅仅是运动员,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做出成绩的人,创造辉煌的人,拥有大我的人,几乎都有着这样那样的病患:

万物是守恒的,上苍是公平的,荣耀都是透支生命换来的。

大海上为什么没有不带伤的船?

因为,大海上的船都经历过大风大浪,都触碰过险滩暗礁,都负重前行去过远方。

伤,就是它们的岁月,也是它们的勋章。

6.

内心的觉醒,永远是成功的第一步。

电影中有个细节,就是郎平挂帅中国女排后,问姑娘们同一个问题:

“你为什么要打排球?”

为父母而打?为奖牌而打?为冠军而打?

都不是。

为了成为我们自己而打。为内心的热望和使命而打。为让自己回首青春时不后悔而打。

就像今天,我们问孩子:“为什么学习?”

满足父母的期待?考上清华北大?为了颜如玉、千钟粟、黄金屋?

这些都是目标,而不是信仰。

学习唯一且重要的信仰,就是为了在一路奋战中,看清我们自己,拥抱我们自己,不负我们自己,点燃我们自己,选择我们自己,热爱我们自己。

7.

外行指挥内行,

是很多行业的内伤。

2013年,郎平回到中国任教时,中国女排处于历史最低谷。究其原因,就是官僚作风导致的技术和思想的落后。

掌权的人,不懂球。

懂球的人,没有权。

所幸的是,郎平国际化视野的格局,和说一不二的狼性,最终带领中国女排走出了困境,也用实力让领导明白:

放权,把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的人做,并对这些人保持敬意,才能推动一个行业、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向前。

这是一个隐喻。

任何一个单位、一个集体、一个行业,走向衰落,乃至被淘汰,其实都是有迹可循的。

早在被时代抛弃之前,行业的决策者已在瞎指挥中,离时代越来越远。

8.

不是所有金子,都会闪闪发光。

“鹰暂时会落到地上,但鸡永远飞不了鹰那么高。”

这是当年,18岁的郎平以替补队员的身份,被选拔到国家队,因为体能不达标,一年也没有摸到球,只能埋头训练。

被劝“还不如回北京队”时,她这样说。

她拼命练也要留在国家队,不仅因为丢不起这个人,还因为她要想实现夺冠的梦,就必须从这里开始起飞。

这让我想到,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选择:

如果可以,哪怕暂时吃点苦,也要选择平台高、前路宽的那一个。

比如,去一线城市读大学,工作尽量留在大城市,和三观正、走得远的人合作。

要知道,不是所有藏在污泥里的金子,最终都会闪闪发光。

有些金子会一辈子也没有出头之日,因为它想发光时,发现污泥已经把它埋得太深。

9.

把输赢看得太重,是不够强大的表现。

电影中,再现了郎平的这样一句话:

“曾经有个国外记者问我,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看重一场比赛的输赢?

我回答,因为我们还不够强大。当我们足够强大,就不会再把赢当作唯一的目标。”

我听到这句话,有种被击穿的感觉:

输不起,说到底是不够强。

总以成败论英雄,说到底是对自我不够接纳。

站在结果上去否定过程,就很难拥有快乐的人生,因为这忽略了经历的恩赐和滋养。

虽然,比赛是残酷的,冠军是璀璨的,但每个努力的人,更是需要被看见的。

所幸的是,不管是我们的国家,还是我们自己,都在一步步从误区中走出来,更立体客观地看到我们、他人和世界。

10.

除了工作,我们更要有热爱。

“排球是我们的工作,不是我们的生命。我们不仅要培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也要培养一个优秀的人。”

这是郎平挂帅中国女排时说的话。

我们的女排姑娘,不能除了打球,什么都不会。她们在打球之外,应该拥有更丰富的体验,更饱满的人生。

这句话,说出一切教育的本质:

看见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工具。

成就一个人,而不是一个木偶。

影响一个人,而不是一个残品。

11.

做自己,别人已经有人做了。

现任中国女排国家队队长的朱婷,出身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农民,在贫困和饥饿中,一度自卑而胆怯。

郎平在选拔她时,洞穿了她的优势,也看见了她的卑微。所以,就一个劲儿问她:“为什么打球?”

朱婷说:“为了我爸妈。”

郎平说:“不对,接着想,为什么打球?”

朱婷恼火了:“为了成为你,满意了吧!”

郎平走过去对她说:“你不必成为我,你要成为自己。”

最后,在2015年的世界杯中,中国女排时隔11年再次夺冠,而朱婷也首次获得三大赛MVP称号,并在里约奥运会上被加冕最佳主攻。

她终于成了她自己,独一无二的自己。

就像出身底层的所有孩子,在一路迷茫和自卑中,不停跌倒不停站起,最终用行动和结果、疼痛和碰撞,确认了自己。

接受自己,理解自己,锤炼自己,成为自己。

这是每个人的修行之路。

12.

个人即国家,球运即国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女排的30多年,正是中国崛起的30多年。女排的命运里,藏着时代起伏和家国命运:

国家弱,则体育弱。

国家强,则体育强。

决策者与时俱进,尊重技术,爱惜人才,体育就能赛出水平,赛出格局,赛出中国风。

女排姑娘的故事,也再次印证了这样的道理:

球运里,藏着国运。

很多时候,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

你是怎样的,中国就是怎样的。

因为,这片土地,就铺展在我们每个人的脚下。而这个国家,就由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个人组成。

最好的爱国,其实就是做好自己。

高考作文鲜素材:《夺冠》刷屏:中国女排背后的12个扎心真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