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开放性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 省略 - 0 - 2010年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 周志娟

发布时间:2015-10-08 08:53:25

第32卷第10期2014年10月科学学研究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Vol.32No.10Oct.2014文章编号:1003-2053(2014)10-1559-10创新开放性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基于2000-2010年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周志娟1,何郁冰2,曾益2(1.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08;2.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摘要:从理论上分析了创新的开放性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假设。通过建立一个计量经济模型,以中国制造业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对理论推断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的开放性对中国制造业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产业出口比重等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且,越是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人力资本水平越高,中国产业越就能从开放式创新中获得更大的益处。关键词: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创新开放性;调节作用;经验研究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4-01-28;修回日期:2014-07-0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CGL0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472046);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JA12034S )作者简介:周志娟(1975-),女,湖南衡阳人,讲师,研究方向为科技与创新政策。何郁冰(1974-),男,湖南江永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战略管理。曾益(1986-),女,湖南郴州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中国制造业如何在全球化环境下提升国际竞争力,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表明,开放策略(如FDI [1][2]、技术引进[3]、对外贸易[4]、并购等)有利于中国产业利用外部创新资源来弥补内部研发基础的不足,是中国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缩小国际竞争差距的有效途径之一。尽管开放意味着更激烈的国际竞争,但过于对外封闭的产业结构并不利于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锻炼与成长。在一些开放程度很高的行业(如电信设备产业),中国企业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5]。因此,中国产业如何在保证控制权的前提下,运用技术许可、技术购买或并购、与国际企业合作、战略联盟、海外研发等方式嵌入全球研发与创新网络,进而提升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备受关注的话题。Chesbrough 最早提出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 )的思想[6],但他的概念主要针对美国的大型高新技术产业而展开,其规律是否适合中国产业的创新与发展道路仍有待考察。近年来国内外涌现出大量的开放式创新文献,研究内容涉及开放式创新的概念和动因、知识管理、商业模式变革、价值链重构、外部网络嵌入、开放源、开放模式及作用机理等,研究范围也从高技术产业拓展到传统产业和低技术产业[7][8]、从大企业扩展到中小企业[9]、从技术和研发的开放延伸到价值链的开放[10],并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产业的开放式创新问题[11-13]。但是,相关的实证研究在视角和方法上大多基于企业层面[14],产业层面的实证研究较少,且研究样本多限于单个产业[15]。创新的开放性对中国制造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是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新开放性-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在不同的条件下是否具有动态性?这些问题尚有待深入研究。本文基于中国29个制造业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创新开放性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纵向关系,研究结论将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探索中国制造业在开放条件下构建持续竞争优势的机制及途径。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当今世界,技术创新活动越来越依赖于知识、资源和人才在组织间的流动,内部研发的独占性优势快速下降,没有参与外部知识合作或交换的企业将

创新开放性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 省略 - 0 - 2010年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 周志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