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阅读—模拟题组(2)

发布时间:2019-06-26 07:41:26

专题集训19 古代诗歌阅读——模拟题组(2)

一、单首鉴赏

1.(2018·广西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有改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9)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

刘长卿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首联第一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均是人生艰难,从而将深沉的感慨寓于其中,令人伤感。

B.首联第二句中,诗人借景抒情,用遇风飞转的蓬草形象写出自己飘泊无定的生活,隐含着羁旅中飘泊不定的苦味。

C.本诗是送别诗,题目点出了主要事件,语句平易晓畅,但情感真切自然,读后让人有种惆怅的心绪。

D.尾联写两人分别后相距千万里,所以离别的时候有无尽的伤感,照应了题中的“送”,惜别之意尽显。

解析:B B,“借景抒情”理解错误。这里应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比作居无定所的蓬草。

(2)诗的颔联语言浅近但情感深沉,请结合全诗分析。(6)

 

 

 

解析:颔联中诗人用“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这些浅显的语言描写了在战乱后,和自己有相同际遇的朋友相逢。自己与朋友均已老去,青春和青春的锐气在战乱流离中已消磨尽。“相逢征战后”流露出朋友相逢的喜悦之情,“白首”“青春已过”流露出对时光飞逝,青春岁月流逝的感慨,“征战”“乱离”表达了对社会战乱动荡、个人身世坎坷的痛苦之情。

答案:①诗的颔联运用较通俗的语言,说年老的时候在征战后相逢,青春早已在乱世中离去,承首联“多难”二字,又与结尾的“恨无穷”遥相呼应;②在战乱流离中,青春不再,青春的锐气也早已消磨尽,抒发对青春岁月流逝的感慨;③同时也发出了对社会动乱的悲叹,个人身世坎坷,社会战乱动荡,诗人的痛苦充溢于诗句之中。

2.(2018·云南师大附中第八次月考,有改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

落 花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注】①本诗写于会昌六年(公元846),作者正闲居永业,因陷入牛李党争之中,境况不佳,心情郁闷。②迢递:高远貌,此处指落花飞舞之高远者。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全诗吟咏“落花”,表明所写是暮春时节,洋溢着伤春惜花之感,情思如痴,委婉动人。

B.颔联从时间到空间的角度,写出了花影翻飞迷离连接着弯弯的小径,落花飞舞到达高远之处,迎来脉脉斜晖。

C.全诗基本采用白描,而落花与惜花者之悄态全出,在淡淡的背景下,稀疏的笔意中,表达了诗人细致微妙的情思,把落花季节写得愁肠 寸断。

D.“沾衣”,是指落花的花瓣飘落在诗人的衣襟上,也指泪落衣襟,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在春尽花谢之时看花的心意,徒留伤感。

解析:B B,“颔联从时间到空间的角度”错误,从诗中来看,颔联大致意思是“花影参差迷离接连着弯弯小径;远望落花回舞映着斜阳的余晖”,可见应该是从空间到时间的角度。

(2)结合全诗,分析尾联中“芳心”的多层含义。(6)

 

 

解析:“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意思是“爱花惜花自然要怨春去得太早;春尽花谢所得的只是落泪沾衣”,结合诗歌标题“落花”,可以知道此处是叹息花落,再结合注释,可见诗人是借叹息落花来叹息自己。语义双关,诗中借对落花命运的怜惜,表现了诗人对一切美好事物被摧残的深深惋惜;诗人的一腔幽怨、缕缕情思在对落花深情的怜惜中含蓄婉转地透出。

答案:尾联运用了双关的手法,一是叹花,多情的花朵用自己的美艳点缀春色,最终得到的却是凋落飘零沾人衣裙的结局;二是叹己,“我”虽有怜惜芳菲之心,然而无计留春,最终只落得怆然泣下,泪沾衣襟的结果,借落花抒发自己素怀壮志,却不见用于世的凄婉和感慨。

3.(2018·河北石家庄高三模拟,有改动)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

春 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①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金兵南侵,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巴陵(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花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A.第一句,诗人先用“日日风”三字写出早春二月的洞庭湖畔春寒料峭的天气特点。

B.第二句,接着再作渲染,直陈“春寒未了”,一个“怯”字写出了诗人心里的畏惧。

C.第三句,诗人写出了海棠鲜洁艳丽,像少女一样具有胭脂美色且敛眉含羞的神态。

D.第四句,写海棠花毫不吝惜自己鲜红的花朵,挺身独立,毅然在寒风冷雨中绽放。

解析:C 第三句没有写海棠像少女含羞,实际意思是说:海棠不惜污损胭脂之色也要开放。

(2)这首绝句题为“春寒”,但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海棠,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理解。(6)

 

 

 

解析:首句写出时间、地点,“日日风”三字,写出“倒春寒”。二句用倒装句法,写“春寒”带来的阴冷天气令人难以忍受,怯园公道出了他此时的心境。三、四两句,笔锋一转,描写娇嫩的海棠,鲜红花朵不惜受到寒风冷雨的侵凌,居然冒寒在风雨中开放了。诗人将海棠人格化,认为海棠花在此时冒寒开放,表现了一种昂扬挺拔,不惜自我牺牲的精神,这也是诗人自我情怀的表达,全诗虽写的是雨中之景,却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气息。

答案:①诗的开头两句“风”“寒”二字,点出自然界的寒冷,其实是为海棠花的绽放渲染氛围。②后两句诗人正面写海棠,说它傲然“独立”于寒风冷雨之中,不惜自己美丽的“胭脂色”,目的在于充分展现海棠的风骨。③本诗托物言志,借海棠歌颂勇敢不屈、无私无畏的 精神。

4.(2018·陕西咸阳高三模拟,有改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

春 夕

崔 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首联照应题目,捕捉暮春时节的景物,春水远流,春花凋谢,诗人在异乡送春归,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

B.颔联描写想象之景,诗人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夜深人静,子规声声哀啼,营造了凄凉的氛围。

C.这首七言律诗,以写景始,以抒情结,意境深婉,风格沉郁。结尾深刻反映了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的苦闷、彷徨心理。

D.尾联运用典故,耐人寻味,五湖风光,无人与争,只是不愿归去,这里的“归”字,还含有归隐田园之意。

解析:B B,“想象之景”说法错误,颔联虚实结合,上句是虚景,下句是实景。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解析:答题时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梦中家万里”既写了漂泊异乡的孤寂之情,又表现了思家难归的愁苦之情。“故园书动经年绝”写出对社会动荡、家书经年断绝的担忧之情。“华发春唯满镜生”写出了年华易逝的自伤之情。“自是不归归便得”表现了诗人想要归隐而又不能的无奈之情。

答案:①漂泊异乡的孤寂之情。②思家难归的愁苦之情。③社会动荡、家书经年断绝的担忧之情。④年华易逝的自伤之情。⑤想要归隐而又不能的无奈之情。

5.(2018·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六次模拟,有改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9)

岁夜咏怀

刘禹锡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注】①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刘禹锡老母病逝,在护送灵柩过衡阳时又接到好友柳宗元去世的消息。诗人闻讯异常悲痛,写下许多悼友之作,《岁夜咏怀》即是其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首联一反常情,写自己多年来的坎坷、不得意,即使新年来临也不会有新的希望了。

B.颔联将“昔”与“今”,“同游者”与“有几多”进行对比,蕴含着对岁月无情的伤感。

C.颈联说自己闲居、自由自在,只一味想长寿;表面写自己的颓伤,实是饱含愤激。

D.此诗表面上写诗人的平静、闲适,甚至有些颓伤;但真正隐透出诗人极端的苦闷。

解析:B “蕴含着对岁月无情的伤感”错误,应是既是伤悼众友早逝,更是对挚友柳宗元的痛悼,表现了“一人突逝,举目寂空”的沉痛之情。

(2)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试简要分析。(6)

 

 

 

解析:此题注意根据首联的“不得意”“又如何”可见诗人“对过往坎坷命运的愤慨”;通过第二联中的“同游者”“有几多”和注释中的“悼友之作”可知“对众友早逝的哀痛”之情;最后两联表面似乎是表现诗人的平静、闲适,但字里行间隐透出诗人的伤感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极端苦闷。

答案:①对过往坎坷命运的愤慨。首联写自己多年来就在坎坷不得意中度过,新的一年又当如何呢?言外之意是不会有新的希望了,由此体现了对命运坎坷的愤慨与无奈。②对众友早逝的哀痛,尤其是对挚友柳宗元的痛悼。诗中说“而今有几多”,用反问写出了朋友只剩下几个人了,以此表达对逝世朋友的哀痛;根据注释可知,主要表达出对挚友柳宗元逝世的痛悼。③对国家颓败的伤感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苦闷。末联写年年春色如故,在贬谪幽居时也是如此。表面似乎是表现诗人的平静、闲适,但字里行间隐透出诗人的伤感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极端苦闷。

6.(2018·河北张家口高三模拟,有改动)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

君之任永康

欧阳修

剑峰云栈未尝行,图画曾看已可惊。

险若登天悬鸟道,下临无地泻江声。

折腰莫以微官耻,为政须通异俗情。

况子多才兼美行,荐章期即达承明①。

【注】①承明: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厅,此处代指皇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A.题目内涵颇丰,“送”点明事件,“永康”杨君所往之地。“任”暗示其身份。

B.首联表明杨君不曾到过永康,看到去永康道路的图画就吃惊,暗示其有畏难之意。

C.“折腰”暗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然该句是劝慰杨君不要学陶渊明。

D.“为政”句嘱咐杨君要深入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因地制宜,多为当地百姓造福。

解析:B “暗示其有畏难之意”错,首联下句的意思是,曾经看到画面,已然为之震惊。写的是去永康的道路难行,突出君此次赴任路途艰险,反衬其精神可敬。

(2)请赏析颔联的妙处。(6)

 

 

 

 

解析:此题注意从遣词造句、艺术手法和情感等角度分析,通过诗句中的“悬”“泻”写出栈道悬在空中令人战栗和听江水声令人心惊肉跳的感觉;通过“登天”“无地”可以看出夸张的手法;“鸟道”“江声”可见是“视听结合”的手法。

答案:①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道路的高峻。②采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道路高险,比如“登天”“鸟道”“无地”。③用词生动。“悬”字写栈道悬在空中令人战栗,“泻”字写出了听到江水声令人心惊肉跳的感觉。

二、比较鉴赏

7.(2018·河北定州中学高三承智班模拟,有改动)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问题。(9)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玉楼春

欧阳修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注】①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②春容:如春风妩媚的颜容。此指别离的佳人。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两首词的正文字数都不足58,属于词中的小令;由上、下两片构成,又属于双调。

B.欧阳修的词首句“尊前”,意为尊重友人,词人准备向朋友提出告别,而对方已惨咽,可见相知之深,相别之苦。

C.苏词写到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词作寄寓了作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D.在苏词中,面对难以排解的苦闷,作者认识到,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于是作者决定暂且抓紧时机,借吟诗饮酒以自娱吧!

解析:B B,“尊前”理解错误,“尊前”即“樽前”。

(2)请指出两词在情感变化上的相同点,并简要分析。(6)

 

 

 

 

 

 

解析:苏词上片写登上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满城大好风光。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下片写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转入愁苦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欧阳修的词上片,开篇写面对欢宴美人,欢快之情不言而喻,可是想到“归期”便“惨咽”“肠寸结”,转入愁苦。下片,离歌一曲,愁肠寸结,离别的忧伤极哀极沉,结尾处却以“看尽洛城花”“容易别”冲淡现实中的苦别,也就是用“看尽洛城花”来排解离别之苦。答题时,根据以上分析同时结合词作具体内容来概括这两首词情感变化的相同 之处。

答案:①都是由快乐——愁苦——超脱(在春日里却生发出无限惆怅,结尾又跳出愁绪,自我调节)(直接说“愁苦——自我调节”,也可以)②欧阳词开篇对欢宴美人,但想到“归期”便“惨咽”“肠寸结”,后又以“看尽洛城花”“容易别”冲淡现实中的苦别。③苏词上片眺望春色烟雨,满城大好风光,下片触景伤情,“咨嗟”思乡。最后以诗酒自娱,自我排遣。两首词情感变化的相同之处,都是由眼前惆怅与悲伤的感情转向洒脱、乐观的心态。

8.(2018·河北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有改动)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

忆少年

曹 组

  年时酒伴,年时去处,年时春色。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   念过眼光阴难再得。想前欢,尽成陈迹。登临恨无语,把阑干暗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这首伤春词,实际抒发的是念旧怀人之情——旧地重游,景色如昔,可是往日的酒伴不能一同游宴了。抚今追昔,于是引起了对同游者的怀思。字里行间传达出无限深情。

B.起首三句追忆往日的一次游宴,“年时”即当年。具体时间从后文可知为临近清明。三句同用“年时”二字开头采用了顶针手法,加重了感情色彩,哀婉极致,却也新颖别致。

C.任何人都曾有过欢乐赏心的事,但事过境迁,良辰不再,往日的欢快事,回头来看就已是陈旧的痕迹。“想前欢,尽成陈迹”明显紧承上句而来,且从中可以窥见《兰亭集序》的影子。

D.全词语言平易精炼,通俗浅出,无矫揉造作,一气呵成。意境清幽,于淡雅中抒浓郁真挚之情,深沉哀婉,情韵悠长。

解析:B “顶针”手法错,“极致”错,三句同用“年时”开头,有哀婉成分,但没到“极致”这个程度,从某个角度看,倒稍有“刚劲” 之味。

(2)辛弃疾词《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中有“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句,试与本词结尾“把阑干暗拍”比较,谈谈两词表现手法与情感的异同。(6)

 

 

 

解析:此题为比较异同,给出了比较的范围,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本题注意区分两首词在情感上的区别,本词中“想前欢”是对旧友的怀念,而今尽成陈迹,是对时过境迁的感慨,因而才有了“恨无语”的心绪,故“暗拍”“阑干”以抒“恨”。辛词则是以“阑干拍遍”这一行为表达报国无门的苦闷。

答案:手法相同:都是通过“拍阑干”的细节(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心情,刻画人物形象。情感不同:本词表现怀旧念友,感慨时过境迁的愁怨之情(如果答成羁旅思乡之愁也给分,关键点落在“愁情”上);辛词表现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2020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阅读—模拟题组(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