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说课稿全集

发布时间:2019-03-29 11:48:52

买文具说课稿

今天我上课的课题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下面把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及处理教学内容时采用的教学策略简单的说一说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册书及单元的地位: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第五单元除法第一课时。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二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除法的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相关内容,基本掌握了除数计算的试商方法。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其基本方法与前面的相同,不同的是商的数值可能较大。在试商时又涉及商的定位。教材这里安排竖式计算是为了分散难点,理解算理,确定商的位置为后续的学习除数是任意的两位数及三位数打下伏笔。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个层次:一、教学两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理解算理,确定商的位置。二、教学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也是一位数,归纳计算方法。在解决第一个层次上教材安排一个教学情景,解决80 元可以买几个书包?给处理不同层次的计算方法:减法、乘法、摆一摆、竖式对于这几种方法。我是这样理解的:第一种减法其实就是除法的含义;乘法是为了后面的试商作准备;摆人民币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算理。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以及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在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的过程中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②在归纳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上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陈述算理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用数学语言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体会做数学。

②在具体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情感与态度:

①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向学生渗透“未知”转化“已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事物间是有“联系的”,是可“变化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通过买文具送给希望工程的情景使学生分享到关爱他人快乐,与别人共享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是本单元后面要学习除数是任意两位数的基础。 因此,理解算法掌握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除数是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在从教法学法上谈:

(四)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把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尊重差异,交流互动。如在讨论80/20为什么等于4时,因为学生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也就不同,这样的差异为数学提供了资源, 我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对不同方法的交流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在思维上发生交往,促使参与数学活动的每个人都有所思。

2把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如在理解算理上,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孩子们摆一摆,说一说去感受体验理解算理。而不是老师直接的告诉怎样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孩子们自己尝试着总结计算方法,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3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出答案。这里的给问题不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答,而是教师很巧妙的设计一个冲突,让学生主动思考。如在教学竖式的必要性时,我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口算简单为什么还要学习笔算呢?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首先会倾听,注意提醒学生要倾听他人的发言:你听懂了吗?能重复吗?其次,会合作会交流。如在讨论80/20为什么等于4?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合作在交流多种方法中互补、反思自己的方法。再有,学会用动手操作摆一摆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我经常在思考: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事实上,数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这既是体现横向数学化的思想又体现了纵向数学化的思想。

1、情境中探索算理发现方法

1)由生活中的为希望小学买文具这一情景引出除法竖式

2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

2讨论中理解算理概括方法(正确书写商的位置)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安排独立探究、交流验证、归纳概括三个层次进行

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竖式的书写,尝试探究。在试算中学生有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针对重难点师生进行探究验证

首先引导学生从试商上考虑:20*4=80他的商是40所以错了。在从算理上去考虑:商4为什么一定要写在个位?在从计算过程考虑第二步算什么?所以他写8对吗?得出正确的算式以后引导学生对这个算式进行整体的认识 。和前面口算的方法比较找到联系,理解学习竖式的必要性。在理解算理上如有困难,让学生通过摆人民币进行充分的感知。(因为是重点理解算理的地方,同时也是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一种思维训练。所以我会在这个地方舍得花时间)

教学例2 时,放手让学生独立作,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和例1进行比较教师制造认知冲突:那我就不明白了除数都是20 被除数一个是两位数,一个是三位数商怎么都是一位数?它应该是两位数才对啊?在交流中概括计算方法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挑战中升华算理掌握方法(有余数的除法)

巩固内化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学生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安排了连个层次一个是基础练习一个是有余数的除法练习最后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机动)

先做一道基础的90/30,在教师挑战性的语言中激起学生向困难挑战的欲望:师:这么多同学都做对了是不是这道题太简单了阿。下面来一个稍微难一点的敢挑战吗?理解余数:还剩8 ,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阿?

4、回顾中升华(知识的,情感的)

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对在获取新知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师:同学们不但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了不起!知道吗?认识你们是我今天最大的收获!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看到他们捐资助学的行动,你想说些什么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到的!使学生分享关爱他人的快乐!

整节课教学活动中我想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所以在教学时间上可能会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练习。但我想这节课可能没做练习,但预设的三维目标都已达到,算理理解透彻,思维活跃,认识到位,下一节课进行专门的练习,就不是没有练习,而是还没到练习的时间。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移与平行》说课稿

邵玉萍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第二单元《平移与平行》,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三个方面进行说课,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一、说教材

《平移与平行》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的有关知识后,来认识一组线之间的关系的第一课。在这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教材突破以往仅仅依靠直接观察得出平行线概念的做法,将平移的操作方法移植到平行线的认识上。学生画平行线也变得容易,有利于学生把运动的物体与静止的图形结合在一起,给学生认识图形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教材在编写上与以往最大不同的是加强了操作活动,所以本课平行线的认识主要是让学生感知、体会平行线。是在具体的情景中和实际的操作中认识平行线,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有趣的数学活动。

平移是过程,平行是结果。让学生充分经历“具体、抽象、概括、表示”的概念学习过程,学习用整体认识的眼光来观察一组线,体会两条直线间的距离相等的共同特征。在日常生活中能用是否平行来判断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组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2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探究过程,认识平行线,学会借助工具画平行线。

3、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从直观上进行定义的描述,侧重放在学生能够意会,能够认识。这样的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材处理

1、主题图、练一练1处理,课本在主题图下抽象平行线,学生已有线的认识,已有一些实际生活例子。这节课安排在课件2铅笔平移后,结合练一练1,进行学生操作活动。这样组织,给学生提供了上下平移和斜的平移训练,丰富学生的感知,学生通过自己尝试,正确建立起两条直线的内在关系,又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

2、对练一练2处理,主要是整个图形的平移,关键是找斜的一组平行线。这个练习还是强调平移得到平行,考虑到学生已有这样的认识,因此删除了这个练习。

3、对学生实践活动处理:找立体图形中找平行线,从立体图形上寻找平行线比在平面上找平行线要困难得多,这里有从面上找的,比较容易,也有隐藏在面的对角线上的平行线,学生找这样的平行线就非常困难,而且学生不易理解。这个内容可以安排在数学实践活动课进行探究比较合适。因此本节课不利用这个实践活动。

二、说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

1、认识“平行线”

2、判断平行线

3、折一折创造平行线

4、找平行线、欣赏生活中的平行线、

5、画平行线

设计意图:以下三个方面努力在教学达成

1、精心预设,关注数学问题的动态发展

为什么你移动的这么慢,而且这么小心?(认知的关键处)

你觉得画平行线最应该注意什么地方?(问题的难点处)

2、驾驭教材,关注数学知识的动态生成

活动1:学生小棒移一移,体验平移过程。

活动2:折一折创造平行线,拓宽、加深对平行线的认识,不管是窄窄的,还是宽宽的,不管是斜的,还是正的。只要两条直线间的距离相等,它们就是平行线。)

活动3:欣赏生活中的平行线、找平行线。(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提升一个新高度,关注学生知识的动态生成。在棋盘中横着的都是互相平行的,竖着的也是,这两组斜的也是)

3、感受数学,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和渗透。

移平行线、折平行线、画平行线、检验平行线等一系列操作活动,教师进行引导渗透,学生主动参与到有效学习的全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中感悟数学思想,努力做到学生有体验,有启发,有发展。

路程、时间与速度 

  一、 说教材《路程、时间与速度》是九义教材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1、说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2、说预期效果

  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预想达成的教学效果如下:

  (1 知识目标:通过对生活材料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会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 情感目标:养成学生积极关注、收集、处理生活中数学信息的习惯,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3 说教学重、难点

  要想达成预期的效果,教学中必须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

  对个九、十岁的孩子来说,速度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像路程那么明确,不像时间那么常见,并且速度的单位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它的表示形式学生们从未见过,因此,教学关键是让学生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感知并理解速度的含义,归纳出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本节课我运用了迁移法、复合的现实数学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

  2、学法:教学中运用了分析综合法、经验归纳法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法指导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达成预期效果,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再现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因此本节课一开始就再现了同学们都非常熟悉和喜爱的运动会场景,今年10月,我校举行了运动会,学校打算选出一位运动员参加埇桥区径赛明星的比赛,你会怎么选?同学们当然会选跑的快的运动员。由此自然地进入第二环节。

  (二)主动探究模型,探究新知。

  观察运动员的两张比赛成绩表,从表中你能得出哪些数学信息?谁跑的最快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思考,从表1中得出200径赛中张方最快,因为他用的时间最少,而1分钟定时往返跑中丁勇跑的路程最长,所以他跑的最快,从而领会路程一定时,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间一定时,路程越长速度越快。在上面的两组快慢比较中,表面上看是比较路程或时间,实质上比的就是速度。怎样让学生透过表面看实质呢?于是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现在学校要在这两名运动员中选出一名参加区径赛明星的比赛,该选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是啊,路程、时间都不相同,又怎么比呢?情境条件和已有知识的矛盾、冲突,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发现欲,也激发了他们畅谈选择理由的愿望,积极调动原有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那就是要找一个统一的标准:他们每秒钟各跑了多少米?速度的概念应运而生。

  要比快慢,先求速度,通过列式,计算出他们每秒钟跑多少米。(板书:每秒各跑多少米?200÷40=5(米)360÷60=6(米))这些数量各表示什么?一起听智慧老人说说吧!(智慧老人讲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定义)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相关联的量,学生原来只能模糊地感知,不能清晰地表达,所以,我借助智慧老人之口,直截了当地揭示概念,多媒体的演示,既能形象地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又节省了时间,建立了速度的概念,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速度的单位,每秒跑5,,每秒跑6,用另一种形式说是5/秒,6/秒。那么速度单位可以写成……(板书速度单位)通过提问:速度单位与我们学过的单位有什么不同?剖析出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共同组成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含义,知道速度是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长度,这样就架构起行程问题中三个数量之间联系的桥梁。 接着提问:你还知道哪些速度单位呢?引导学生创造出其他的速度单位,并进行板书。接下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同学们想知道你写的这些速度哪里会用到吗?让大家读一读,它们分别表示人、飞机、声音、光的速度。以上的说一说、读一读能让学生联系生活,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感知并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并让学生认识了更多的速度单位,突破难点。在学生充分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这些数分别表示什么?根据回答进行板书。那怎样求速度呢?在这个教学重点环节里,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数量关系,进而得出:路程÷时间=速度,这里围绕总结---归纳二个环节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深刻领会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密切联系。

  为了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我充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开始情境的延伸:(课件)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能使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更只管、更形象,解答问题后,通过提问:每道算式分别表示什么?让学生总结归纳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速度×时间=路程,仔细观察这三道数量关系式,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数量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多元分层训练,巩固内化。

  在巩固练习中,我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设计了分层训练。第一层:基本训练,通过练习明确,已知路程、时间、速度中的任意两个数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第二层:综合训练,这三道图文结合题,通过学生观察、分析,从纷繁复杂的条件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第一题求时间,第二题求速度,提别是第三题,它的解答方法多样化,可以比路程,也可以比时间,还可以比速度。在练习中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能让他们积极地思考,轻松地练习,感受着数学的魅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四)联系实际应用,拓展提高。

  通过前面的学与练,学生对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到底学的这些知识有什么作用呢?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应用这些数学知识呢?

  (1 限速标志我知道

  这是高速公路上限制速度快慢的标志牌。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限速牌?

  (2 为什么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呢?

  其实光的速度比声音的速度快得多,所以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

  (3 气象台预测台风到达的时间

  台风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今年8月,台风泰利在西太平洋生成,沿西北方向在我国登陆,台风距离大陆2160千米,中心最大风速60/秒,你能预测台风到达的时间吗?

  现在台风距九江约900千米,预计24小时后到达九江,你能估计台风的速度吗?

  这一环节充分利用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让学生看到自己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四、板书设计

  路程、时间与速度

  路程=时间×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线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者对教材的理解

《线的认识》这一课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的第一课时,是在认识角、直角、锐角、钝角基础上学习对线的认识,为了适应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易于接受,教材采取了小步子的编排方法,先从现实情境中出发结合具体的图片,抽象出线段,射线和直线,通过“认一认”活动,直观的认识和具体比较。

因此,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会用线段,射线,直线来表示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也为以后学习三角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设计理念,结合教材重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直线与射线的概念,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线段、射线与直线,能在简单图形中找出线段。

3.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有关线的问题。

4.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

2. 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 是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二、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观察、相互讨论、亲自操作,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三、本节课我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在新课开始,出示手电筒,打开电源开关,让光线射向黑板提问:同学们看到这条光线了吗?这是什么线?这条线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们畅所欲言,然后我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图片。引出课题“线的认识”。

本环节我结合学生已有的表象,从生活中常见的线出发,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离生活很近,并不陌生。

(二)让学生初步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我首先播放课件出示乐器竖琴图片,让学生看看这竖琴的琴弦,它有一定的长度,有头有尾,以此让学生感受线段的特点。

接着我利用生活中的物体手电筒来启发它所发出的光线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结合身边的事物从中提练出射线,学生容易接受,而且画起来也比较容易。

接下来我播放课件课件出示笔直的铁轨图片,让学生看到笔直的铁轨好像是无头无尾,以此让学生感受无限延伸。

(三)进一步区分三种线,

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我用课件向学生出示表格,让他们明确这三种线的特点如:端点,延伸情况,与直线的联系,我先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以四人为一小组共同商讨,把商量好的结果填写在表中。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找出三种线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交流活动中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这三种线特点的理解,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

(四)联系生活,内化知识。

我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这三种线的实例,完全让学生展开想象,想到什么线就说什么线,有的学生说:铁轨的一部分是直线、红外线是射线、激光也是射线……可见学生都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大家留心观察就会有所发现。

(五)三种线的读法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时,我采用自学的方式来学习“读一读”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学懂得直线有两种读法,射线有一种读法,而且明确射线只有一种读法,线段有两种读法。

本环节我结合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自学,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效果。

(六)感受“点与线”的关系。

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过两点又可以画几条直线呢?让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经过画一画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学生汇报的过程中为了更直观的让学生便于理解,我用课件展示了画的过程,来加深学生对点与线的认识。在练习题环节中,我创设了老虎山到狐狸洞路线的情境,让学生找出第4条线是最短的路,从而小结出两点间的无数连线中,线段最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七)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而且让学生明确认识了这三种线对于以后学习线与线之间的关系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

线的认识说课稿

古浪县海子滩中心小学 刘彦文

一、教者对教材的理解

《线的认识》这一课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的第一课时,是在认识角、直角、锐角、钝角基础上学习对线的认识,为了适应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易于接受,教材采取了小步子的编排方法,先从现实情境中出发结合具体的图片,抽象出线段,射线和直线,通过“认一认”活动,直观的认识和具体比较。

因此,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会用线段,射线,直线来表示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也为以后学习三角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设计理念,结合教材重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直线与射线的概念,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线段、射线与直线,能在简单图形中找出线段。

3.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有关线的问题。

4.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

2. 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 是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二、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观察、相互讨论、亲自操作,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三、本节课我的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在新课开始,出示手电筒,打开电源开关,让光线射向黑板提问:同学们看到这条光线了吗?这是什么线?这条线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们畅所欲言,然后我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图片。引出课题“线的认识”。

本环节我结合学生已有的表象,从生活中常见的线出发,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离生活很近,并不陌生。

让学生初步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我首先播放课件出示乐器竖琴图片,让学生看看这竖琴的琴弦,它有一定的长度,有头有尾,以此让学生感受线段的特点。

接着我利用生活中的物体手电筒来启发它所发出的光线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结合身边的事物从中提练出射线,学生容易接受,而且画起来也比较容易。

接下来我播放课件课件出示笔直的铁轨图片,让学生看到笔直的铁轨好像是无头无尾,以此让学生感受无限延伸。

进一步区分三种线,

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我用课件向学生出示表格,让他们明确这三种线的特点如:端点,延伸情况,与直线的联系,我先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以四人为一小组共同商讨,把商量好的结果填写在表中。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找出三种线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交流活动中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这三种线特点的理解,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

联系生活,内化知识。

我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这三种线的实例,完全让学生展开想象,想到什么线就说什么线,有的学生说:铁轨的一部分是直线、红外线是射线、激光也是射线……可见学生都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大家留心观察就会有所发现。

三种线的读法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时,我采用自学的方式来学习“读一读”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学懂得直线有两种读法,射线有一种读法,而且明确射线只有一种读法,线段有两种读法。

本环节我结合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自学,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效果。

感受“点与线”的关系。

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过两点又可以画几条直线呢?让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经过画一画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学生汇报的过程中为了更直观的让学生便于理解,我用课件展示了画的过程,来加深学生对点与线的认识。在练习题环节中,我创设了老虎山到狐狸洞路线的情境,让学生找出第4条线是最短的路,从而小结出两点间的无数连线中,线段最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而且让学生明确认识了这三种线对于以后学习线与线之间的关系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

北师大小学数学四年级上《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它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和初次体验有趣算式规律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乘法结合律这一内容与以往教材安排不同的是把认识乘法结合律放在学生自主探索中,通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逐步发现乘法计算中的特殊现象。这样安排不仅是让学生能发现乘法运算定律,懂得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变得更简便;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通过对乘法结合律探索基本步骤的体验为学生今后的数学探索活动打下基础。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在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过程与方法:经历数学探索过程,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其中将引导学生探索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并初步理解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进行简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说学情:

  学习方式上:四年级的学生,经历四年的课改实验,已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之间能够较好地合作交流与倾听。能比较主动地探究新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学习新知。知识技能上: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知道:25×4=100 125×8=1000以及整十整百整千数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说教法:

  在对教材和学生进行充分分析后,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自主探索学习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教材通过数、计算长方体中小正方体的个数这一活动来体现结合律。所以在教学时也特意创设了这样一个场景让学生进行活动开展情景教学,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说学法:

  新课程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本节课主要的学习方式有:自主探索、交流讨论、操作练习。在活动中发现规律,并通过自主验证,来总结规律是本节课的特点,所以自主探索成了学生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与学生间、老师与老师间的交流讨论是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在概括规律建立模型后,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练习,让所学得到巩固加深。

  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调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舒缓紧张环境。

  (二)、课前游戏 主要是为了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对简算的中如何交换结合作渗透准备。

  (三)、在新课时有意识地设计了“创设情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概括规律”三个教学环节,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注意渗透“探索与发现”的一般方法,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这也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和新课程的理念。

  (4)、在发现学习了结合律的规律后,安排了一个及时巩固的环节,主要是通过这样的环节,让所学的规律得到进一步的检验和巩固。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并能很好的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实用性、有用性的渗入)

  (5)、在探索完乘法结合的规律后,直接引出两组算式,并由此让学生推导、验证出乘法的交换律。这种简约的设计主要是基于在乘法结合的理解基础上,并且乘法交换律相对简单易理解。

  (6)、最后是运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是在学习完这两种规律后,在学生心中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后,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主要是根据认知的特点,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同时也是感受数学学习带来的快乐与方便。

《探索与发现(四)商不变的规律》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 说课内容:北师大版第七册P7475 《探索与发现(四)商不变规律》

2 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商不变的规律是在学生掌握了乘法交换率、结合率、分配率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内容是通过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并巩固商不变规律。它的学习,不仅为学生清晰准确地理解商不变定律,也为今后运用多种定律更简便地运算打下基础。同时,商不变定律在实际应用中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3 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的知识结构呈现为:(1)计算出示的一组除法算式,并且细心观察找出算式的规律。(2)把观察出的规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归纳规律。(3)运用商不变规律,尝试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鉴于以上教材简析以及我对教材的理解,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4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商不变定律。

2 能运用商不变定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3 进一步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规律,而理解商不变定律以及在实际中的运用是教学的难点。

二、 说教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法为主,辅以谈话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老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规律、分析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 说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的探索规律,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如教学商不变规律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找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接着让学生从下往上观察,迁移类推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概括归纳能力。

四、 说教学程序

一、 导入新课。

谈话形式:在前些日子,老师和你们一起探索和发现了许多的数学规律,数学中蕴含着无数的有趣的规律。今天,我们能再找寻一种新的规律吗?(能)【以谈话形式导入新课,亲切自然,激起求知欲】

二、 探索过程。

1、幻灯片出示:

8 ÷ 2 = 4 要求:

80 ÷ 20 = 先计算,再想一想。

800 ÷ 200 =

8000 ÷ 2000 =

师:细心的观察,你发现这组算式有什么规律?

2、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小组汇报。

生:我发现这组算式的商都是4

生:这组算式的被除数一个比一个大,都比前一个扩大了10倍;

生:这组算式的除数也是一个比一个大,都比前一个除数扩大了10倍;……

师引导说:我们是从怎样观察的?(丛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生抢着表现自己,让学生接着说)【激起兴趣,积极思考,结合数学术语描述】

师:那我们从下往上看,你还有发现吗?(一语激起千尺浪,学生又进行积极的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

师继续引导说:从下往上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学生在前一句的基础上能很快地接着说下去)【学生在前面的基础上更容易发现这个规律】

师总体描述一次,让学生再加深一次印象。

3、能再举一些例子说明你的发现吗?【用例证法教学开阔学生的眼界,启发学生发现规律,巩固知识】

师:你们和老师比比看,看谁写得好。

学生小组研究 尝试写算式 个别汇报算式

幻灯片出示算式组(如下:)【以老师与学生比赛的形式进行,学生的竞争心理促使学生更积极认真地探讨,也可以顺理地把新一组算式自然地展示给学生发现扩大的倍数不止是整十数,其他的数也可以】

6÷3=

24÷12=

48÷24=

120÷60=

4、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的发现。

组织形式:说给同桌听 说给老师和同学听(汇报)【知识内化的过程】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板书。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学生齐读一遍。【学生观察,发现这组除法算式的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 巩固过程

1 出示:950÷50

想一想 做一做 说一说

生可能做出这两种算法:

发现第二种算法时故意问: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让学生说出运用的是商不变定律。【进一步理解商不变定律】

2 师小结:(表扬说得好的同学)原来商不变规律在我们的计算中起那么大的作用啊,你们的发现使我们的数学计算更简便呢!

四、 尝试运用过程

1 根据每组算式结果,直接写得数。(对应性练习)

118÷3=3 2480÷10=48

18×2)÷(6×2= 480÷2)÷(10÷2=

18×3)÷(6×6= 480÷5)÷(10÷5=

【通过观察,直观地再认识商不变定律。】

2 计算下列各题,并与同学进行交流。(综合性练习)

240÷30= 80÷20= 360÷90= 4800÷400=

440÷20= 9600÷800= 120÷40= 2400÷60=

用自己的方法独立完成后,与同桌说说自己的算法。在交流的过程中,让会用定律的同学更能巩固知识,没有运用定律计算的同学,感受到原来有更简便的方法来解决,优化解法。

3 一捆铁丝有多长?(提高性练习)

1 让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两个小朋友是怎样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

2 学生讨论,要求运用定律解决的过程要说出来。

4 观察与思考(拓展性练习)

出示题目:

400÷25=400×4)÷(25×4=1600÷100

1 先让学生思考:观察算式特点,怎样使除法变得简便?为使除法简便,在被除数1400和除数25中,首先要对哪个数扩大倍数?根据什么可以同时扩大相同倍数?

2 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独立完成。

3 完成后找个别学生说说自己的运算过程。

【如何利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课难点,利用这个练习把知识的利用具体化了,更具体显示了定律给我们带来的方便。】

五、 你们今天有什么收获?

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最后齐读商不变规律。

六、 布置作业。

《有趣的算式》说课稿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有趣的算式》,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部分完成说课。

一、说教材。

《有趣的算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一)》中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和分配率打下基础。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使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4~6学段数与代数中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  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数学的奇妙,养成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鼓励学生对算式及其结果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定为: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  教学中,我将通过谈话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  观察分析、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

3  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4  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首先创设有趣的情境——挖掘宝藏。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根据小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有趣的闯关游戏活动,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获得探索规律的体验,懂得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通过四次闯关,在每一关中经历“计算、观察、思考、交流、归纳”这一过程,主动获取知识,探索规律。

第一关:奇妙的宝塔。在每个同学都想一想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议一议、全班交流、老师板书等启发引导。

第二关:奇怪的142857。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疑问,进行讨论总结出规律。

第三关:神奇的9。通过设置“9999999×9999999=?”的难题,经历解决问题的挫折,激发寻找新办法的探索欲望。

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通过“卖关子计算得到的最后结果如果是6174的就是

好孩子,否则就不是好孩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探究与合作的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环节:联系生活,深化应用。让学生学以致用,从山脚到山顶有2222222层,每一层有5555555级台阶,要走多少级台阶才能到达山顶?解决22222222×5555555=?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用学到的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

《栽蒜苗》说课

一、说教材:

《栽蒜苗》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内容。

《栽蒜苗》是在学生已学了1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它是发展学生统计观念的重要的一课。由1格表示一个单位到1格表示多个单位,在认识上是一个飞跃,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为,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是象形统计图,它所表示的数据与学生的直观认识相一致,容易理解。而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其每1格代表的意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学生需在处理实验数据中逐步加以理解。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条: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根据实验数据画统计图的活动,体会统计图中1格还可以表示2351050100……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在方格图中画条形统计图,发现格子不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寻找怎么办的过程,体会到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同时,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是根据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难点是体会1格表示多个单位。

二、说教、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采取以自主探究为主,结合运用观察法、发现法、启发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适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空间更多的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积极探索;在合作与交流中,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和运用,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发起话题,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习内躯力的强心剂,是一切探究活动的基本动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上课前半个月就要求学生回家栽蒜苗,并仔细观察。新课伊始,我说想了解小小种植家们的种植情况,以此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想告诉大家自己种植的蒜苗的生长情况,很快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

(二)创设活动,深化认识

在本节课的探究新知环节,我创设了以下5环节的活动:

1、填一填。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实验数据之后,我选其中一个学生的数据填进黑板的统计表中。

2、试一试。给学生每人一张6×6的方格图让学生在方格图中根据黑板的统计表画出条形统计图。学生会兴趣盎然地拿起笔画起来。画着画着,就会有学生发现格子不够。此时,我会抓住这一有意的预设,佯装问学生:什么格子不够啊?学生会争着举手说出自己的发现。接着,我会问,那怎么办啊?你们有什么好主意吗?学生思考之后,小主意会一个接一个出现。有人会说:在上面加格子啊。还有人会说:画到顶之后,再接着从下面画。根据学生的主意,我会一一故意设障,比如说:格子上面已经有标题了,无法加格子了。又比如说:建一栋10层的楼房,能不能建到8层以后,再双从地面上建2层,这还算是10层楼吗?经过这一激烈的对话,自然就会有人说:能不能一格表示2?这正是教者我想要的答案。于是接着让学生试着画条形统计图。

画着画着,也会有学生提出:一格表示2,那么3怎么表示啊?这个问题我可以不直接回答,而是集思广义,让学生说出怎么办。

3、画一画。问题都解决了,让学生自己着手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画出统计图。

4、评一评。投影展示学生画出的统计图,让学生进行评价。

5、问一问:在学生明白1格可以表示2之后,我设问:如果有一天,蒜苗长得更高,给你的表格1格表示2还不够,怎么办?此时,学生自然就会说出办法:可以表示3、表示5等等。我又追问:那到底什么时候1格表示2,什么时候1格表示3,什么时候1格表示10啊?你们能帮帮我吗?如果学生能说出要看具体数据的大小和画条形统计图的方格来定时,那就是本节课最理想的生成了。

以上是探究新知环节,也是让学生完整地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制作统计图的过程。著名心里学家皮亚杰指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将不能发展。”因此,我在突破难点教学1格表示多个单位量这个环节里,不是把这一做法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等活动,思考解决办法。这样,也就较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三)     综合运用,拓展思维

新课程标准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这节课的练习中我注重,数学与生活相联系,让课堂的知识得到拓展延伸,并发展学生的思维。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1个活动:

1看图获取信息。此时,我会用课件出示两个课前收集到的学生贴近学生生活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说出1格表示几,并且从图中你还能知道哪些信息。

2   根据统计表制一个条形统计图。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与价值,他们在 “玩”中“乐”,“乐”中“思”,“思”中“学”,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四)归纳梳理,课后延伸

这节课最后我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小结,让学生梳理和归纳本课的知识内容,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为了进一步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还安排了一个课外实践活动: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映?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2中制成条形统计图。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法去进行调查统计,让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知识得到拓展和延伸。从而也很好地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四、说预设效果:

在这节课中,一开始,我故意设障,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然后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完善自己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学习主动权,自主探索,课堂上不断地出现生成,师生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交流构成了本课堂的精彩。我也会深深被孩子们活跃的思维和激烈的辩论所陶醉。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确定位置(二)》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关于教材

1、课时教学内容:《确定位置(二)》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P83—P84第六单元 “方向与位置”第二课时的内容。

2、地位与作用:本课时内容是“空间与图形”这个学习领域的一部分不仅是在一、二年级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以及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基础上的发展。而且也是为后面学习 “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及“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等知识基础。

2)关于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理解方向、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掌握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

思维与发展目标:使学生从现实空间中学会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与态度目标:在用方向与位置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根据方向与位置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能根据不同的观察点来判断方向。

3)关于教学流程

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实践应用——交流评价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1、多媒体呈现法

2、启发式教学法

3、情境教学法

学法

1、小组合作交流

2、动手操作

3、自主探究

三、说教学程序(相关内容见课件)

(一)设疑激情

1、创设“笑笑元旦要去动物园游览”的情境,结合导游图:

1)笑笑可以去那些景点游玩?你能用学过的数对知识确定它们的位置吗?——生活化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并且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旧知识。

2)撤去方格图,将新的问题抛给学生:“没有方格,你们还能够确定它们具体的位置吗?——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

(二)探索新知

1、探索物体具体方向

1)点名回答刚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方向来表示位置(其它方法只要正确也给于肯定),此时及时引导学生说一说熊猫馆、虎山在什么方向?学生可能会说:熊猫馆、虎山都在猴山的东北方向,还有可能说北偏东一点。通过观察和比较,还是不能准确地描述它们的位置。

2)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方案A:学生如果能想到结合角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则因势利导,出示30°角的虚线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归纳出熊猫馆在猴山北偏东30°(或东偏北60°)的方向上,虎山在北偏东60°(或东偏北30°)方向上;

方案B:如果学生不能想出这种方法,教师则以合作学习者的身份,提出建议:能不能运用我们在第二单元学过的有关角的知识来帮帮我们呢?

归纳:可以结合角度来确定物体的具体方向。

3)动手操作:用量角器量出需要的角度。

4)说一说:大象馆、鹿苑的具体方向

2、结合具体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

1)创设问题情境:笑笑想去熊猫馆的附近新建的一个百鸟林,可是笑笑发现熊猫馆和百鸟林都在北偏东30°(或东偏北60°)的方向上,她给妈妈说不清鸟林的确切的位置,你能帮帮她吗?

2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总结:给出(量出、知道)百鸟林、熊猫馆到猴山的距离再加上方向就可以确定了。

3)给出各景点到猴山的距离,让学生起来说一说它们的具体位置。——抓住学生错误资源,及时改正,突破重点。

(三)实践应用——设计上由浅入深、形式上灵活多样,注重课外的拓展延伸。

1、练习一:“夺宝游戏”—— 巩固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确定位置需要知道方向距离

2、练习二:“中心广场”—— 是上一个“夺宝游戏”练习的延伸与提高。本题给出了距离与景点,需要学生具体测量角度并填写位置,有助于学生在操作中积累感性经验,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这一抽象的概念。

3、练习三:“说位置,找区别”——让学生进行观察,先确定不同的观察点,再判断方向,体会物体的方向是相对的。此题也是为了下节课84页第二题,即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做准备。(突破难点)

4、练习四:“气象雷达如何确定位置”—— 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以及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愿望。

5、练习五:辨析题——让学生在讨论辨析中突破难点,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条理的观察,在确定基本方向的基础上观察角度。

1、西偏南20°和南偏西20°的方向是一样的。(

2、电影院和超市都在车站的南偏东40°方向,它们的位置肯定在一起。(

(四)交流评价——总结这节课的效果

提出问题:你如何把动物园的景点介绍给你的爸爸、妈妈?

活动:先小组模拟说一说,然后老师扮演妈妈,请同学来介绍。

四、板书设计——直观、简明,帮助学生归纳方法,突出重难点

确定位置

方向 距离

五、关于我的设计

《生活中的负数·温度》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8889“温度”

【教材分析】

依据《标准》的要求,本单元生活中的负数,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运用负数的现象,以及这些负数所代表的意义。这个单元主要安排的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一是,从每天都能接触的气温中,了解表示零下温度的一种方法;二是,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见负数的意义。

单元第88-89页“温度”,也就是让学生知道,这种平时经常看到的负数,比如温度,“零下温度”,数学上是怎么表示的,让学生了解这种数表示了什么意义,让学生根据实际生活情景,体会正负所表示的含义。教材里安排了一些学生十分熟悉、常见的一些内容,也就是让学生能够感受、体验的。

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本单元学习内容属于对数的认识,是学生认识数的一个发展过程。已学过的相关内容有:一、二、三、年级各册中,认识万以内的数;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分数;四年级上册,体会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正数和负数的意义;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对0的再认识。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有:四年级下册,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意义;五年级上册,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六年级上册,进一步认识正负数。

这个单元的重点是放在生活中的负数,所以有关负数的运算,以及有关负数的相关概念,教材里基本没有出现,这个在后续的学习中会学习的。

【教学目标】

1、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会比较两个以下温度的高低。

3、通过读、写温度,初步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会用负数表示零下温度。

2、会较两个温度的高低,特别是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可件,测量水温的器材。

2、学生准备:

调查记录全国一些城市的气温情况。

二、说教法与学法

抓住温度这一个主题,创设情境,以情导航,引导学生参与说一说、报一报、标一标、写一写、读一读、比一比等教学活动。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本课是认识课的特点。

三、说教学突破

1)通过先让学生试读,再指导学生正确读法,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影象,来突破零上温度的读法。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上的刻度的排列顺序,明确温度计上的刻度的排列顺序;通过测量水温的观察实验,感知温度计的液面是随水温的升高而升高的;进而感悟温度的高低,顺利地完成比较温度高低的教学。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一)汇报课前调查。(二)读、写温度;(三)比较温度;(四)实践、应用;(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汇报课前调查

1说一说昨天布置调查记录全国一些城市的气温情况;2板书课题、讲述:什么是温度?温度主要有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最常用的摄氏温度的表示、读法和相关内容;摄氏温度的规定。

(二)读、写温度

1)构建读写模型:①播报一段天气预报:“今天北京最高气温5℃,最低气温零下2℃”提出数学问题“你怎么表示5℃和零下2℃?”③让学生思考后展示教材中的表示结果“我们通常用+5℃表示零上5℃,用-2℃表示零下2℃。”④让学生读教材中的表示结果“我们通常用+5℃表示零上5℃,用-2℃表示零下2℃。”⑤纠正学生读法中的错误,建立读写模型。(2)应用发展:①播报200731日的几个主要城市的天气预报,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看着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写出、读出这些城那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在温度计图中标出这些城市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0 ℃是什么意思?完成对0的再认识。

(三)比较温度

1)介绍常见的温度计:体温计、家庭气温计、实验用温度计(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上的刻度是怎样排列的)。

2)动手实验并亲自观察:实验过程中温度计上的温度是任何变化的?由温度的变化感悟温度的高低。

3在上述铺垫的基础上比较温度的高低:

两个零上温度:+3℃和+5 16℃和25

零上温度和0摄氏度:+1℃和0 9℃和0

零下温度和0摄氏度:-20℃和0 0℃和-92

两个零下温度:-2℃和-30 -77℃和-65

归纳小结:怎样比较温度的高低?

两个零上温度,数值大的比较高;

零上温度和0,零上温度高;

零下温度和0℃,0℃高;

两个零下温度,数值大的反而低。

(四)实践、应用

1、你能把“零上温度、零下温度和0摄氏度”从小到大排列吗?

2、在里填上>、<或 =

2℃○5 1℃○0 0 ℃〇 -2 2℃〇―5

3、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在写出来。

4、说一说-5℃和-20℃哪个温度低?

5、看图回答问题。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①让学生回顾本课教学;②展示板书总结浓缩本课精华。

2)调查全国部分地区同一天的气温。如:

五、说教学反思

1)由于课前准备不足,课件制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由于过于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备课时设置的内容过多,而导致部分内容没有完成。

(在此,我诚恳的请求各位前辈、各位同仁提出宝贵意见,给予大力帮助,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生活中的正负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教学内容)

下午好!我是来自深圳市南山区同乐学校的孙绍建老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活中的正负数》。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及学生)

小学四年级学生认识负数,无论知识的积累还是认知水平,都有一定的难度。在本单元第一课时《温度》的学习的基础上,四年级的学生接触并简单了解与正数相对应的负数,可行又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非常高。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是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表示方法,尝试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感受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二个是在游戏性学习中体验合作学习、共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教学策略)

设计教学活动时,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一、创设教学情境,生动呈现教学素材。科学选用教材中“天气预报、收支记录表、比赛记录表、乘电梯”等教学资源,巧妙地创设了大头儿子要来深圳旅游,遇到了一个个急需解决的困难的生活情景,并运用电子邮件的形式巧妙地将深圳的课堂与北京的大头儿子联系起来,引导同学们在生动的教学情景中兴致勃勃地感受、了解正负数产生的背景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使教学设计合理、科学、灵活、趣味性强,同时极大地激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游戏性学习是小学课堂教学的最有效方法,教学中,改变传统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采用摸乒乓球、数字转盘游戏选号等游戏性反馈教学方式,引导同学们愉快、兴趣盎然地汇报自己的认识、体会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兼顾每位学生,公平、合理、趣味性强。

(学习评价设计)

游戏性课堂教学反馈方式运用的同时,适时引入竞争机制,根据每组同学的表现在评比栏中及时进行评比,科学实现了与学习评价的有机联系,更加有效地发挥了学习评价的激励作用

下面,是第一个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第一个教学活动,同学们了解了正负数及0的意义,初步感受了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寒假里,大头儿子能来深圳旅游吗?过了两天,他又发来一封邮件,他们家十一月份的收支记录表令他烦恼不已、难以入眠。这里,哪些数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同学们理解了记录表内容后,小组合作完成记录表,同时用数字转盘形式选三名同学在电脑上填。小组合作完成后,选三个小组填写的记录表进行讲评。

要来深圳旅游,大头儿子遇到了经济困难,同学们纷纷给他出主意,孙老师给他发了一封电子邮件,也出了一个好主意,原来是象棋比赛,五战三胜,如果他能战胜孙老师,孙老师就承担他来深圳旅游的费用,一个北京、一个深圳,这象棋怎么下?同学们建议:在网上下。周末,孙老师和大头儿子在网上下了三场,大头儿子只赢了一场,想来深圳可不容易。同学们兴高彩烈地帮大头儿子设计剩下两场比赛的结果。

在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下,大头儿子来深圳的愿望终于能实现了,看,大头儿子发来了感谢信。他搬了新家,在一座大厦的第35层,每天乘电梯从35层到地下停车场,然后坐车去上学,这里面有正负数吗?

以上几个教学活动,从天气预报、到收支记录表、比赛记录表,到乘电梯,离同学们的生活越来越近,大家对正负数在生活中应用的感受也越来越丰富,大头儿子遇到了这么多正负数的情况,同学们遇到过吗?

大家快乐地学习了一节课,收获一定特别多,这节课还没有课题,最后大家一致同意用“生活中的正负数”作这节课的课题。同学们自己总结,为本节课的学习起课题名称,更好的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教学效果及反思)

善用“情境”是本教学设计的突出特色。大头儿子是同学们非常熟悉、喜爱的动画人物,“大头儿子要来深圳了” 、“大头儿子遇到了麻烦,来不了” 、“网上象棋比赛战胜了孙老师” 、“到深圳后想到深圳的同学家做客” 。随着教学情境的发展,同学们高兴、失望、兴奋、激动,情感在波动、变化,学习情绪却一直高涨着。

本节课创造性地将摸乒乓球、数字转盘选号等游戏活动引入数学课堂,课堂教学轻松、活跃、民主、科学,整节课,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轻松、愉悦、兴奋的情感体验、经历过程。

“游戏性学习”教学策略科学地实现了与学习评价的有机结合,更加有效地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使课堂学习评价更加及时、高效、民主、科学。

在教学应用中,本教学设计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00411月,参加深圳市南山区教学竞赛获得一等奖,12月在深圳市龙岗区小学数学教师课改培训活动中进行了教学示范,20053月本教学课例选送北师大国家课程中心。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数一数》说课稿

教材解读

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拓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基础之一。本册教材先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再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并对数的理论进行整理,在两部分认识数教学中间安排十进制计数法,知道数位,数级,对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也对亿以上数的认识起承上启下作用。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的渗透,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教材提供了较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不仅为学生认识大数提供丰富的内容,也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突出数概念教学,从数学的高度把握十进制原理,培养数感。教学内容的呈现给了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交流的空间,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如:读、写数的法则教材上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通探究自主过讨论得到。

教法学法: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 第二页到第五页的例15,练习一的1-5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 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数。

3.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认识,读法。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读法。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CAI课件,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数位表。师生都备计数器。

过程设计:

一、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CAI课件出示我国行政区划图,用点按热健的方法突出演示六省市、自治区的地理、文化图片,同时伴音介绍我国的人口普查数,让学生认真观察,提问:你收到了那些数学信息?(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你发现什么?(数很大,很大。)由此这节课你想探讨什么问题?(这些大数怎样读?他们的计数单位是什么?这些大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怎么样认识大数?等等)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 探究交流 获取新知

1. 以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为例试读。

2. 认识万以上的计数单位,十万、一百万、一千万、一亿,问题:观察计数器你发现什么?老师拨珠,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一千,问: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怎么办?(千位满十向万位进一),也就是“十个一千是一万”板书“万”。

3. 让学生拿出计数器,边拨边数边想,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认识10个一万是“十万”,同样的方法,同学们自己同位交流说说,认识10个十万是一百万。(板书)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板书)

10个一千万是一亿。(板书)

(给足时间拨、想、说,然后全班交流)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以往我们学习了那些计数单位?万以上的计数单位今天我们学习了那些?(十万、百万、千万、亿)

4. 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问题: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你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1:我发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

210个一千万是一亿。

3:我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哪一位上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

4:每相邻是什么意思我有点不太明白?

5:我可以告诉你,……

师:同学们怎样证明你的发现是对的?

5可以进行证明,如:……

师:同学们真有数学头脑,通过拨珠、数数、观察发现了它们的规律。

5. 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

请同学们整理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亿位。(出示数位顺序黑板帖)

2)拨数,将13819000人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来。

3)写出13819000并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4)全班交流,抽查:十万位上的8表示什么?百万位上是几,表示什么?千万位上是几,计数单位又是什么?

6. 学习“数级”。

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在数位表上增加拦,并标明数级)从右向左四位一分级,第一级是个级,第二级是万级,第三级是亿级。同时告诉学生分级线。按级读出北京市人口数。

7. 巩固联系完成第4页“做一做”。

1 让学生通过数数,理解并掌握计数规律。

2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地方常用到万以上的数,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8. 学习“读数”。

1CAI课件出示例2,读出下面各数。继续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数位表下,分别呈现教材上的4个数,2496 24960000 6407000 85000300

a) 让学生在下面与同学说一说并写出读作多少?

b) 集体交流,读出每一个数,并进行评价,纠正错误读法。

c) 课件出示正确读法。

2)小组讨论。

a) 含两极的数怎么读?

b) 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

c) 数位上出现0,又该怎么样读?

(给足时间让学生讨论)

3 反馈交流信息,学生归纳总结。

4 巩固练习,完成第5页“做一做”。读后说说你发现这3个数有什么共同点?

三、 小结强化,增强自信

小结学习内容,让学生说说学习体会、收获。

四、 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一的1—5题。1题让学生做数位顺序表,加深了学生对数位排列顺序和数级划分的认识。2题按排的是4组读数练习,每组都是两个数对比出现,体会同样的数字,放在个级和万级读法不同数的大下意义不同,也为后面学习大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作铺垫。3题创设一个情境,小组交流不同的读数方法,探索比较方便的读法,体现了由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读数方法。45题,进一步加深对亿以内数的读法的理解,提高读数能力。

运算律《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运算律《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中呈现的步骤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归纳规律。

(二)说教学目标

过去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将教学目标分为了三维。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将教学目标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

1.教学重点:理解应用乘法分配律。

2.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运算及逆运算。

二、说学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在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运用这些定律使一些运算得到简便。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的能力,但运用能力不够,抽象概括能力不强,形象思维占主导,个人思维常受一些定势思维的干扰。对于复杂些的计算题,其理解、掌握还不够,有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法学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第一步,温故而知新,巩固前面学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我出示课件,口算题。

125×8   25×4     25×6×4   7×8×5    2×3×50

课件设计可以使学生看得清楚,也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步,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五一就要举行艺术节的比赛了,为了这次艺术节,教师和同学们都花了很多的精力,老师正利用星期天,去为舞蹈组的小演员们挑选漂亮的演出服呢?创设这样一个充满现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地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课件出示商店场景,出示的衣服是上衣、下衣,主要是要求学生进行搭配)

【创设情境,师生比赛。出示一组题中选取两道谁能一眼看题目说出得数。

(40+4)×25                37×4555×37

68×3268×68            (808)×125

比赛的结果:老师算得快,学生算得慢,学生心里就想老师怎么你算得那么快?这时老师导入,刚才的比赛老师比较快,是因为教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你们想知识吗?此时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高潮,老师告诉学生乘法的又一法宝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进入新知。】

(现代数学论指出: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温故知新者,可以为师矣。可见从古到今都在重视新、旧知识间联系。因此,通过复习旧知,可以起到搭桥铺路、分散难点的作用。) 强化学生说理,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探索新知,初步感知

第一步,探索新知

我会提出要求: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买这些些服装,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钱呢?你能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吗?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引发思考,有旧知导入新知。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要求列式,教师巡视,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接下来是,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列式,得出板书

板书:65×5+45×5     (65+45×5

请学生生交流解题思路,并比较哪种解法更简便。

通过计算,会发现这两种解法虽列式不同,但是结果一样,都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在这两个算式之间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得数是相等的呢?

第二步, 类比展开,通过变式,感知规律

提出类比问题:如果施老师选择选择的是另两种服装,买的数量都是6件或8件的,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来求一共要付多少元吗?

32×6+65×6   (32+65×6

32×8+65×8   (32+65×8

32×6+45×6   (32+45×6

32×8+45×8   (32+45×8

让学生列式计算,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概括出规律。

从而得到乘法分配律:(a+c×b=a×b+c×b

以及其逆运算:a×b+c×b=a+c×b

(三)巩固练习。

我将布置课本上的习题试一试,第一题,以及填一填第一题,巩固所学过的乘法分配律。    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重练习的层次和坡度。基本练习形式多样,达到了双基训练扎实的效果。由于刚刚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为使学到的知识能更好地纳入到原有的已有知识体系里,必须进行一定量的、针对性强、有实效的基本练习。在这个环节中,将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并通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小结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主动回答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那些问题,学以致用。

(五)布置作业

在布置作业时,我设计了有层次的习题,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

五、说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 a + b ) ×c = a×cb×c

a×cb×c=( a + b ) ×c

教学设想:板书简单,思想清楚,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相交与垂直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1-23页)

2、教材的编排意图及地位、作用

1)、编排意图是通过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创造能力。

2)、地位及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直线、角以及平行的基础上展开的,以引出相交与垂直的概念。在平面几何的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及不可替代的作用。

3、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4、教学重点

1)、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2)、画垂线,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

5、教学难点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6、①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框架一个、三角板一套。②学具准备三角板一套、一张长方形纸。

二、学生分析

1 学生的认知背景分析。《相交与垂直》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直线、角以及平行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学习几何图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但也觉得比较陌生,受图形空间观念和动手技能的影响,有部分学生学起来还感到吃力,动手操作灵活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 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学习方法。

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⑵使学生学会手、口、脑、眼并用,善于通过有序观察、归纳、总结理解新知的方法。

⑶通过汇报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教学理念

首先,力求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以教学内容为基准,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创设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其次,以学生发展为本,采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第三,在实践应用知识上,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一思想.

四、教学流程

本节课教学分五个层次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知道相交。

1、请同学们观察我们的教室,在教室里有没有互相平行的线呢?再看这里的两条线,它们互相平行吗(不平行,它们相交了。)

2、引入课题: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相交的线,相交的两条直线会组成角,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与相交有关。(板书相交与垂直)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中,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实践探究,建立概念,认识 “互相垂直”

1、两根小棒相交可以得出角,大家想动手玩玩吗(要求)同桌合作摆小棒,把两根小棒相交得出的角摆出来。 然后汇报

2、刚才许多同学说了自己的摆法。摆成锐角和钝角用眼睛也可以判断出来。可是直角是90度,用眼睛判断不够精确,你有什么方法证明自己摆的角是直角吗

(生用量角器量一量、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用30度和60度角拼、用书的角去比……)。

3、老师用两条直线代替小棒,表示出你们摆的直角(课件出示)。在直角上还要标上直角符号“┐”。

这三组直线都相交成什么角(板书成直角)它是由几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板书两条直线相交)

像这样,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4、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都有一个交点,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用字母O表示垂足)

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关键是看什么(相交成直角)

5、质疑对于互相垂直你们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吗“互相”是什么意思

师举高一根小棒,能不能说这根小棒垂直 (不能)必须有另一根小棒与它垂直

6、我们以图①为例,为了区别它们,在直线上取一点。我们不能说线段OA是垂直的。

应该是OA垂直于OB,还可以说OB也垂直于OA。记作OAOB

7、(出示长方体铁框架)谁能说说长方体的哪些边是互相垂直的(两三名学生说)

打开电脑找到这个立体图形,同桌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玩中学,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说一说等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

(三)、学生动手尝试,

1、折一折,加深认识“互相垂直”

1)、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

2)、 怎样验证你的折痕是相互垂直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互相垂直。

2、画一画,画垂线

师指导画垂线的两种情况一是过直线上的一点画一条与这直线垂直的直线;一是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与这直线垂直的直线。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新知识,又体验到数学的基本实用性。

3、做中得

1)、综合练习(出示课件)

判断对错。(用手势来表示)

    两条直线相交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下面图中的AC线段最短。(

2)、实践应用

完成教科书23页小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通过小实验让学生体会点与线段之间垂直线段最短。

(四)、再次观察教室,发现教室里互相垂直现象到处都是。

师小结互相垂直是一种很常见,又很实用的现象,在我们周围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同学们想亲自验证一下我们身边的互相垂直现象吗请同学们在课外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测量,并把结果记录在纸上。

〖设计意图〗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跨越了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真正培养了学生应用意识,合作意识和研究能力。

(五)、归纳整理,概括总结

同学们今天学得高兴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全课总结有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注意点,加深对互相垂直的理解、巩固、记忆,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一、 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四年级上册第18—19页)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度量》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时,教材的主要内容是怎样学好角的度量,从学生在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想好的这部分知识,让学生从各种学习方向进行,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帮助他们学习空间的观念。这样可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周围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角的度量打好基础。

(三) 教学目标定以下三点:

1、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探索,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初学用量角器量角。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元的需要,认识角的计量单元,建立1度角的表象,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观念,能联系操作结果,发现三角尺的三个内容角和特点,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关系。

3、要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究量角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实践中产生发现数学规律的兴趣。

(四)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精彩的内容编排和本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运用量角器量角。教学难点是:在应用量角器进行度量角的大小情况下,怎样确定量角器对准角的顶点,边上是怎样放置的。

二、说学情:

根据学生已经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探究过角的认识,通过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创新能力。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课时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任,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我教学角的度量这课内容是:一是教学目标要明确,二是突出重点,三是突破难点,我放手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进一步分析,比一比,量一量,所以,学生在学习角的度量的同时完成。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节课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清净,导入新课。

让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图形有角?向大家说说?这样可以让同学对生活周围的数学距离,学生为了弄清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哪些角的大小关系,有什么不同,引出深思,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再结合课文的主题图,形象直观的把教学内容呈现出来,有了学习的兴趣活动,学生就能很快的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为学习新课的内容作好铺垫,很自然地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二)师生共同合作,探究新知。

首先出示活动角,感受角形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通过观察这个活动角,动手把这个角度大一些,也可以怎样做?变小呢?这样学生就能认识到角是有大有小的,把角的两条边又开一些,把两条边收拢一些,角就小一些。这样把学习的动权让给了学生使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等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

其次,出示量角器,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的结构和计量单元是什么?并观察1度角的大小,接着让学生动手把量角器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在量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到量角时要分几步进行,并说出量出各个角的度数,以小组里交流所量的结果,从而让学生认识到量角的过程。

(三)实际运用,巩固新知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以下结构。

1、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第二题,动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面各个角的度数,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题,从图上看估计这三个角的度书,然后用量角器量一量后,提问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3、小组活动,动手,动脑,制作各种各样的角来进行巩固好本节课的内容,还可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今天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的小结后,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近似数》说课稿

近似数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1:近似数,完成例10及相应做一做题目..

 

2,教材内容的地位及其作用:近似数的概念学生虽然没有接触过,但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多的.通过学生对生活事例的调查和直观描述,不仅让学生了解近似数,同时也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体现数学学习的有用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的教学,一方面为学习求较大数的近似数(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积的近似值,求商的近似值以及为除法试商等内容做好知识上的铺垫;另一方面通过数学小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四舍五入法进行计算的国家,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好数学的热情.

3,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近似数的概念,会写,会用;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⑵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四舍五入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 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5,教学难点 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根据哪一位上的数来决定是四舍还是五入.

6,教学准备 布置调查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描述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一定要说出它们的准确数量,只要知道它们大概是多少就可以了,如同学们量得自己的身高、数学课本的宽度等、像这样的大概数在生活当中还有很多很多,收集有关这方面的数据.

二、说教法,学法

1,近似数的概念虽然学生没有接触过,但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多的.教学近似数的概念,教师采用调查法和直观描述法,让学生在调查和直观描述中了解近似数的用处,体会到近似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1. 实例导入,让学生猜老师有多大岁数了,找到一个最接近的答案,然后出示喜羊羊图像,通过问答调查学生的情况,问学生你几岁了?学生回答1011)岁了,班里有多少学生,学校有多少学生。分别出哪是准确数,哪是近似数,并告诉学生近似数是一个与准确数比较接近的数.板书课题。另外,再判断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出示一些题目。到2003年末,我国有公共图书馆2709个,图书馆藏书约47776万册。 2003年末,我国共有自然保护区1999个,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大约有14398万公顷。我有10个手指头。世界的人口大约是60亿。学生理解了近似数的概念以后,再举几个例子加深印像。

2,通过喜羊羊的口吻讲故事,羊村超市开业了,懒羊羊买东西的时候发生了纠纷,一斤米1.9元,一斤半大米共2.85元,可是,懒羊羊没有5分钱的,村长又不愿意,懒羊羊给了村长3元,村长又没办法找。怎么办呢?喜羊羊总是有办法。他想了什么办法呢?原来是四舍五入。板书。四舍五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3.实例引导,尝试运用四舍五入法,学习约等于的写法。

告诉学生,2.85用四舍五入法,就是2.9元,这下,问题解决了。2.85约等于2.9.认识约等于号,让学生观察,这个符号是两段波浪线组成的。激发学生了解可是喜羊羊是怎么算的,引出方法,介绍,四舍五入就是指尾数不满五的省略,满五的进一,尾数用零占位。然后再出示例题,把下面的数字分别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让学生在练习,讨论中,交流四舍五入的四步方法。先是找准位数,然后看后面一位,满五进一不满省略,尾数用零占位。用总结得来的方法解决四舍五入到万位的问题。大家要是做得好的话,喜羊羊还会给大家讲故事呢。这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设计的训练意图: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通过讨论、让学生搞清求近似数的关键确定省略的最高位是谁、是否满5或不满5来决定舍还是入,总结交流、提炼方法揭示四舍五入法。

4,教师讲叙编创的故事。羊村的超市自从采用了四舍五入法,生意兴隆,灰太狼知道了,心里很羡慕,也在狼堡开了家超市,懒羊羊非要吃棒棒糖,没办法,喜羊羊他们只好到狼堡超市去买,没想到 灰太狼真是太黑了,一根棒棒糖竟然要4块钱,喜羊羊拿了就走,对灰太狼说,因为是4所以省略了。第二天,灰太狼想报复,就到羊村去买东西,他看中了一件衣服,48元,他想,4可以省去,只要8元就行了,可是,村长却告诉他,得50块钱,因为对灰太狼,得四舍五入到十位。

通过讲故事,来让学生们的思想暂时放松,也让学生们更加明子四舍五入的概念。然后鼓励大家,能不能接受喜羊羊更难的挑战。对更大的数进行近似数的练习。

出示亿以上的数,指名来黑板上做。要求用学过的方法,正确地得出近似数的答案。并且给大家讲出做题的思路。从而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四舍五入的方法。

5.小结:今天,我们和聪明的喜羊羊一起度过了愉快的一节课,我们明白了近似数的重要性,也知道了用四舍五入来求近似数的方法,后面的第一位数满五就向前进一,不足就省略,用零占位。

6,布置作业.要求完成书面上的作业。

附板书:

近似数

四舍五入法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卫星运行时间》,首先我对本节课的教材来做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中的第一课时,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教学,位于书本的第33页到34页。

  卫星运行时间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要求,对乘法的整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在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运算意义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充分的交流。

  而教材中呈现的情境虽然离学生生活比较远,但是学生通过媒体、网络和书籍已经了解了许多相关的知识,通过情境教学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掌握竖式计算的技巧和算理。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竖式计算。

  难点:掌握竖式计算的技巧和算理。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教法:

  《卫星运行时间》一课是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拓展的。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学习本课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来获得新的知识。所以在教法上,我采取自主探索、观察的教法来进行,同时结合实际操作、思考等辅助教学方式。

  学法:作为学生在目前阶段已有的知识机构,对竖式计算的方法已经能够掌握。因而在学法上,我将采取引导及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

  五、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1. 复习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乘法运算?接着让学生帮忙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式,从而使得已学的竖式计算方法得到复习和巩固,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供书上的主题图:围绕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与绕21这两个信息,让学生非常明确地提出问题:21圈要多少时间?并列出算式:114×21

  这样的设计,减少了学生在此时提出与本课无关的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分析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

3. 估算

  让学生先估算一下卫星绕地球21圈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在具体的情境中,鼓励学生进行估算,用自己对数及数量关系的理解,培养数感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把握,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为下面解决问题提供了多种策略。

  4. 自主探究114×21的计算方法114×21如何解决这道乘法题的计算,是学生面临的新问题。前面的估算环节就为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计算提供了多种策略。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完全可以自主探究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学生提出:114×20114×1114×3×7 和竖式计算等。将学生反馈的计算方法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反思。通过观察发现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中算理与竖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竖式计算,重点讲解竖式计算的算理。让学生在评价和倾听的过程中,发现、感悟,从而得到提升。

  5.形成性练习

  算一算书本34页练习第一题。

  这样的练习意在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对竖式计算有一定的把握。

  在学生计算时,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和疑问作为纠错题,再次让学生自己出诊,找出病因,提高运算能力。

  针对学生学习实际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改错题,更有指向性和针对性。

  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刚才的计算,在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并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情况。

  6.巩固性练习

  集体独立计算书本34页练一练第三题。

  数学课是做数学而不是说数学,加强学生的计算练习,从中找到计算的技巧和计算时应注意的地方,也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掌握计算算理。

  7.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这样的提问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小结能力和自信心,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六、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神奇的计算工具

  我说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北师大版第七册第三单元乘法中的神奇的计算工具第一课时。

  计算器(即电子计算器)是一种现代计算工具。它体积小,运算快,操作简便,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使用。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或多或少的接触和使用过计算器,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计算器的知识,引导他们正确使用和合理的运用,就显得很有必要。教材在乘法单元后专门安排了神奇的计算器这一教学内容,既可以集中进行一些大数目的计算,又可以用来探索数学规律,引导学生辩证的对待计算器,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电子计算器打下基础。

  本节课内容的编排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非常吻合。主要突出以下三个注重:一是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二是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三是注重引导学生探究数学规律。

  二、说教学目标:

  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能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计算。技能目标:引导学生探索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计算中体会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激发学生使用计算器的兴趣,从小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计算;教学难点是,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四、说教法、学法

  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新课程指出: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我设计这节课时,主要以各种教学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努力营造一个学生乐学,课堂气氛轻松愉悦的立体的开放式教学环境。

  为了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我设计了下面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尝试使用,探索交流。

  (三)、灵活应用,辩证对待。

  (四)、善于应用,探索规律。

  (五)、知识拓展,介绍电脑。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一环节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引入新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计算练习活动将学生引入正题;接着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计算器的实例,使学生对计算器有一种亲近感,感到它与生活同在;随即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都会使用计算器呢?当学生回答使用计算器 计算快、准、方便、快捷等优点时,我追问:那你想掌握使用计算器的本领吗?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这时的学习已经成为了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

二)尝试使用,探索交流。

  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于计算器这个现代的计算工具来说,学生并不陌生,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他们对计算器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通过调查,四年级绝大多数学生都用过计算器。所以在突出: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这一教学重点时,我设 计了当小老师向大家介绍计算器的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很好的促进了学生间的互相交流和学习。同时运用电脑课件介绍相关功能键的使用。

  (三)灵活应用,辩证对待。

  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也是教学的重点之一。目的是让学生在尝试使用时规范操作方法;在掌握操作方法后熟悉键盘,进行熟练操作;在熟练操作中总结操作的经验,养成操作技巧。

  教是因为需要教,因大多数学生已经有了使用计算器的经历,所以在初试本领时,我出示书上的例题,直接放手让学生练习,在交流答案时,再适时地提问:你是怎样输入的?然后结合电脑演示,让操作不熟练或操作错误的学生有一次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互相学习的意识。

  在学生掌握操作方法后,我便让学生大显身手。这一组的六道题目,数值比较大,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我让最先做好的学生把算得快的秘诀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并请不小心算错的同学说说使用计算器时应注意什么?在大家交流形成共识后,我归纳为整体读数,细心输入。看清数字,小心按键。供大家一起学习。这样安排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机会,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善于应用,探索规律。

  探索规律是体现用计算器计算的数学价值,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主要通过下列步骤来突破。

  同桌做数学游戏。目的是活跃气氛,激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课本中试一试第一题:用题目中的数字组成不同的乘法算式,同桌相互出题计算,全班交流时让学生把自己组的算式写在黑板上。全班讨论黑板上积最大的算式的特点,并请学生再举例。经讨论让学生体会如何组合才能获得积最大的规律。同样积最小的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玩的过程中体会。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同时也让学生领略了数学的神奇。

  (五)知识拓展,介绍电脑。

  这一环节是介绍用电脑来计算,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从小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电子计算机打下基础。

  六、说作业设计

  课本中试一试第二题:括号内可以填几,先估计,再用计算器检验,找到合适的答案。这是一道逆向思维的估计题,先复习估计两个因数的积的练习,再做这道练习题。可以单独行动,也可以小组合作。学生的思维活了,手脚放开了,在活动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这样安排的目的是着眼于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本节课我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把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粗浅的认识,恳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秋游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67——69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与代数方面,重视在具体情境中体验、理解有关知识;注重过程,提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活动,培养发现规律、探求模式的能力。为以后学习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会用“ 四舍五入 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是与它相接近的整十数去试商的基础上,再对所估得的商进行调试,从而掌握除数是 两位数的除法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本套教材里整数除法的最后一部分内容。让学生掌握这部分 内容,不可以完整地掌握整数除法的计算,而且也是 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除法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四舍五入法试商后进行调商的探索过程,理解试商后不同结果的原因。并能正确地进行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

2、数学思考: 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多次练习中,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3、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用估算判断结果,养成估算的习惯,并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4、情感与态度: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让学生在不断调商的过程中,养成主动探索、互相合作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四、说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在学生掌握四舍五入法试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此前,学生学习的所有除法都是一次试商成功不需要调商的。教材由秋游搭车的事件引出,先安排三年级学生坐小客车,计算车的辆数,先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计算,发现初商和除数相乘的积大于被除数,无法相减感知不是所有的除法计算一次试商就能成功,(试商时用四舍原则,结果商9,大了)。接着,再计算四年级学生搭乘大客车,求所需的辆数,(试商用五入原则,结果商3,小了)。在教师的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下,学生讨论商改大、改小的原因,这是此次探索的重点。

在“试一试”中,通过让学生计算4道题目,经过多次试商,从而让学生归纳出不同取整所对应的商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两个不同情况的对比,让学生小组自由交流,探索发现调商的方法。当然,如果学生有一定的困难,也可以适当再补充一些练习进行讨论,以便让学生积累经验。

在“练一练”中,加强训练下,学生掌握今天的调商方法。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难点:在试商探究过程中,学生理解试商后不同变化的原因,并掌握初

商后需要调商的试商方法。在教学中要通过把除数四舍五入的试 本文地址:商练习,达到掌握。

【说教法与学法】

一、注重新课导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针对儿童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设置秋游搭车的有趣问题情境,既贴近生活,又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求知的欲望。还达到了数学走进生活的目标。

二、注重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从素质教育着眼点来看,要贯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要使学生会学、乐学、主动去 学。 鉴于本课内容实践性强,学生参与面广的特点,我又采用以动手操作为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的方式组织教学。使学生通过估一估、想一想、算一算等多种活动亲身体验,探究新知。

三、注重主体参与,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测,并且通过组内交流的形式,去验证自己猜测的种种可能性,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这些全都需要学生的主体参与。

四、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在快乐学习中巩固新知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谈话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即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互动。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堂数学课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练习的设计,尤其是每堂课上的后20分钟以巩固练习为主,充分体现以训练为主的指导思想。后半堂课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面带倦意,兴趣开始转移,这就要求教师开始调控,我便把练习设计得新颖有趣,如游戏式、问答式、竞赛式等,进而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注重思维过程,提倡一题多解

教材很注意这一要求的具体落实,例题中编了试商过程的虚线方框图和计算思路“想”的过程。从这些过程中探索出算理和算法。利用设问,诱导和板演相结合,分散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提倡学生一题多解,

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的纵横联系,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本文地址:http://www.wyrj.com/teacher/shuoke/xshuxue/35519/index_2.html

一、教材分析:

1、《参观苗圃》一课是本册书第五单元第三个学习内容,是在经历了探索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它处于 除法这一单元的中间位置,可以说在本单元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既 巩固了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又为下节课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 数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这一课的教学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这节课的知识点 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如何进行试商,这个过程既 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二是在学会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基础上继 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第三个层面是验算,通过 验算总结出被除数与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根据对本课的细致分析, 我们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以下三点: 2、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过程,能把除数看做整十数试商, 并能正确计算。 2)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细心检查的习惯,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 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准确的试商。

二、教法运用:

经过对教材进行细致透彻的分析之后,我们师徒二人共同研究了一 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抓住一条主线,三个知识点展开教学。 本节课教材中为我们设计了参观苗圃的情景,我们抓住这一主线,运用 多媒体课件从引入到中间的知识过渡到最后教学活动结束始终以参观苗 圃贯穿始终,旨在把学生带入一个优美的教学情境当中去,集中学生的 注意力,把枯燥无味的数学计算课变得鲜活有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 中获取数学知识。并向学生渗透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三个知识点即: 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过程,即能把除数看做整十数进行试商。 第二个知识点:在学会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基础上继续学习三 位数除以两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第三个知识点是:验算,通过 验算总结出被除数与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思维。 教师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以疑点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引导学 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增长能力。如在教学本节课的 重点: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于老师有意识的设计让学生进行 大胆质疑、试商,探索计算方法。 3、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效益。适时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变静 为动,画面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一是为了创设生动有趣的 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二是让计算过程更直观、生动的展现在学 生面前、便于理解。

三、学法指导:

根据本课知识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学习 经验,我们有针对性的设计了如下学法: 1、扶放结合,引导学习。新课改要求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自学 能力,教给方法,达到自主学习。在教学例1中,教师出示例题 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解决问题,自主探索试商的过程。这样 扶放结合,指导学生学习,改变以往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 真正体现精讲巧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协作,能够 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优越性与不足。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 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同时,学生通过合作促进主体的自我 意识与自我反省。教师只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 者。在试商的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意设计合作学 习的环节,让学生分享合作学习的喜悦与收获。



四、教学流程:

一、热身运动: 在这个环节中于老师设计了有针对性的复习题,为新课做了必要的铺垫。 二、学习新课: 1、情境引入,板书课题。 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美丽的苗圃让同学欣赏,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中去,激 发兴趣、引出新课。 2、提出问题,学生说感受。 3、引出例一,让学生找出条件和问题,弄清题意,然后列出算式。 4、引导学生先估算,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合理即可。 5、引导用竖式计算,重点让学生说出试商的过程。(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6、巩固练习。 教学例二: 1、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2、在例一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独立解决,估算、试商。组内交流。 3、验算,归纳出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之间的关系。 三、归纳算法小组交流。 四、巩固练习 设计了一定梯度的练习题进行巩固新课。



谢谢大家!再见! 谢谢大家!再见!

《中括号》说课稿

作者:杨嫣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71 更新时间:2011-12-8 20:23:15

咸丰县高乐山镇太平小学:杨嫣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77页内容  

二、教材分析  

《中括号》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小括号意义,会用小括号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创设了游戏,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体会中括号的意义,中括号的运算顺序。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运算顺序打下知识基础。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喜欢在活动中学习;并且每个同学都有一些动手操作的经验和合作学习的基础,这对他们学好《中括号》一课的内容有很大帮助。  

四、教学策略  

1、教学方式  

为了突破"中括号"在学生头脑中抽象性,我充分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小组互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深刻体验"中括号"的意义.  

2、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本节课我们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五、评价方式  

    新理念强调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学生探究学习活动中,评价伴随着学习活动的始终,使学生在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六、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是一段艰难的过程,同时更是一段充满创造与激情的过程,我们针对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教学流程.  

(一)好奇中创造  

授课伊始,通过几个数字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接着的数字符号游戏,通过小括号引出本节课的中括号.这一情节巧妙地.不流痕迹的引入新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热情,激发了学习兴趣,为顺利传授新课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讨论中理解  

       360÷(12 + 6 )×5  

360÷[12 + 6 )×5]  

通过学生的计算,发现了相同的数字,相同的符号,因为有了小括号和中括号,所以运算顺序不一样了,计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了.在学生动手动脑亲自体验的过程中,理解了中括号的在运算过程中的作用.  

(三)尝试中规范  

我们有时在计算中会遇到比较大的数,有的计算比较复杂,那就需要我们有步骤、有层次地把它算出来,怎么办  

   240÷[3×(177)]  

脱式计算怎么做?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在教师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错误和学生一起改正错误,规范中括号在混合运算时的解答过程.  

(四)质疑中发展  

   120÷(8+4)×2 400÷(51-46)×8  

120÷[8+4)×2] 400÷[51-46)×8]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两组共四道算式,看看在有中括号和没有中括号的情况下,算式发生了哪些改变?进一步体会中括号的作用  

课堂是学生和教师生命的历程,师生本是相依为命的。相得益彰当是理想境界。如果教师能促成这种理想境界的达成,那么教师当然是成功的、能干的、快乐的。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确定位置》说课稿

一、深入挖掘,说教材

《确定位置(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的起始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和简单的路线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是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的发展,也是第三学段学习直角坐标系等知识的基础。

教材例题从学生十分熟悉的座位表入手,通过说小青的座位,引出第几组和第几个的话题。再从第几组和第几个抽象出数对表示方法。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基于以上认识和对新课标的理解。我将本课的三维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对的意义,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体验数、符号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数学学习,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在本课中,用数对表示位置是教学的重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则是本课的难点。

二、结合学情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并没有照搬教材中的情境和问题,而是借用这个思路,以真实的课堂情境为教学素材,用教材,将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的探究过程。选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创设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和愉快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解释与应用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三、落实目标,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认识,我设计了激趣导入·快乐揭题生活引导·探索新知紧系生活·巩固练习回归生活·应用拓展的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

(一)激趣导入,快乐揭题

新课伊始,我假借喜羊羊邀请了班上一位同学去动画城做客。却忘记这位同学叫什么,只知道他坐在那儿。你能找出他是谁?我是随手一指的,学生当然找不准。几次后学生就会提出:老师,你不告诉我们具体位置怎么找呀?从而揭示课题—“确定位置。这样的导入让学生体会到确定位置的必要性,还感到本节课的知识将实实在在地解决自己身边的数学问题。

(二)生活引导,探索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解决两个内容:

1.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用数对表示物体的具体位置。

如何开展探索活动呢?我先以喜羊羊不但忘了客人名字还忘了他的位置。让学生在个性卡后面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写出各自的准确位置,准备拿给喜羊羊确认。(个性卡,正面贴有照片和个性签名。)同学们的方法肯定是多种多样的。会有画图的表示、也有用第几组第几行的、可能还有用数字等等。这时选择性地展示一些会让人理解错误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统一用第几组第几行来表示位置。并在个性卡上写好。

接着进行师生口令游戏,我说组数或行数,对应组或行的学生就站起来,让学生形象感知到组是从横方向确定的一纵队,而行是从竖方向确定一横队的。当我说第几组第几行时,每次站起来的同学就只有一位了。让学生直观感知到自己的位置是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和由两个数字决定的。然后我就问: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来描述你们的位置呢?有学生就会想到用几组几行,也有学生会说几、几。对说用几、几的方法学生进行表扬,因为这方法跟科学家的方法很接近了。这时就以这个同学的位置为例讲解数对的表示方法。假设他的位置是第3组第6排,用数对(36)表示,读作:三,六。并让学生说说数字3和数字6各表示什么意义。在明确数对的表示方法后,让学生在个性卡正面用数对表示出自己的位置,同桌进行交流。然后又提问:谁的数对位置和(36)长得像?提出(63),并请(63)和(36)这两个位置的同学站起来,全班观察分析比较,从而得出:两组数对中,如果数字相同,顺序不同,则表示的位置就不相同。然后进行人机对话,看谁说得快。课件出组和行,学生说数对;课件出示数对,学生说具体位置。

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数对的演变过程,也明确了横、竖两个方向与数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2.借助多媒体,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位置的方法。

这是本课的难点,如何进行有效地突破呢?我利用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座位表,再将座位表中的组和行逐渐抽象成直线,学生座位逐渐变成这两条线的交点。然后每组每行都连成线,座位图示隐退,幻化成方格图,标上列数和行数,形成一个直角坐标系。使学生经历了由实物——点阵——方格——坐标逐渐抽象的过程。在头脑中清晰地建构了方格图,所以在方格纸上表示出自己的位置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这时,我以让喜羊羊找到你为由,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把他们的个性卡按数对位置贴在方格纸的对应点上,也就是让学生自己探究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全班展示交流后,再揭示喜羊羊要邀请的客人就是我们班全体同学,因为这星期五电影课的影片就是《喜羊羊和灰太狼》。

(三)紧系生活·巩固练习

新课标要求老师要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为巩固练习(必做题),是来源于教材中的说建筑物的位置和摆出游乐场的平面图。第二层次为提高练习(选做题),有结合甲型H1N1流感配备的中药柜情境—“我有妙招快速配药,根据数对寻找灰太狼游戏数对破译密码写数对走象棋等。

(四)回归生活·应用拓展

数对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但小学生却知之甚少。所以我先让学生谈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关于数对的知识?学生畅所欲言后,又利用课件介绍神舟七号利用经纬线顺利返回地面的视频、火车票的座位等生活信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体现数对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实现了课程回归生活的思想。

四、画龙点睛,说板书

板书设计是教学中的画龙点睛之笔,是一节课知识的精确呈现,根据我对本课的理解,特设计如下:

确定位置(用数对)

 

3 6



位置:



数对: 3   ,6)读作:三,六

 

这样的板书简单明了,科学合理又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以上,是我对《确定位置》一课的粗浅认识,敬请各位专家和同仁多提宝贵意见,您的指点就是我进步的阶梯!

谢谢大家!

《旋转与角》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时《旋转与角》,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教材从旋转纸条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入平角和周角的概念。本科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中仅依靠观察现有图形推出概念的方式,该静态观察为动态描述,通过旋转的过程建立角的动态表象,将平角、周角与直线、射线直观的区分开来,同时在旋转的过程中感悟平角、周角及锐角、直角、钝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本课教材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它是在学生自己旋转纸条的过程中观察、比较,根据自己的直观体验,感悟旋转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角的形状与大小不相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

  2、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个角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平角和周角。

  2、理解各种角的形成过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是根据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之际情况设计的,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看,整个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重温有关角的知识,利用射线引出一个角,由老师引导学生得到角的概念,引起学生对角的知识的回忆,为接下来的角的各部分组成的认识做铺垫,紧接着又让学生说出有关角的一些知识,并画出了锐角、直角、钝角,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充分利用。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在这一环节中有注重小组合作这一方法,一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角的大小变化情况,理解各种角是可以由旋转变化的。在操作中得到平角、周角以及0度角,并让学生感知平角、周角、0度角的特点,并会画平角、周角。二是通过摆一摆,用三角板的直角摆一摆,让学生理解平角、直角和周角的关系:4直角=1周角、2直角=1平角、2平角=1周角。

  3、基础训练: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完成书中练习的同时,了解到我们的身边也有一些地方有平角、周角,并能准备判断各角。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说课稿全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