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译本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18 06:43:02

2012年2月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Feb.2012 第26卷第1期 Joural of Xinxiang Universiy(Social Sciences Ediion) Vo1.26 No.1 ●语言学研究 《天净沙・秋思》译本对比分析 姜 峰 (中华女子学院外语系,北京100101) 要:通过对《天净沙・秋思》三个典型译例的探索性对比分析,认为诗歌翻译应该尽量追求“形”“神”兼 备,做到这一点才能成为上乘之作。 关键词:诗歌翻译;对比分析;“形”“神”兼备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34(2012)01—0121—03 收稿日期:2011—11—21 作者简介:姜峰,女,河北沧州人,中华女子学院教师,文学硕士。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元朝散曲中的杰 子。第一个句子由九个名词(词组)构成,这九个名 作,它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被誉为“秋思之祖”。作 词词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者以凝练的笔法,苍凉的情调,富有诗意的图景,烘 西风、瘦马)列举了九种景物。九个名词词组又分 托出天涯游子、失意文人,倦于漂泊的思乡之情。一 为三小组,每三件事物合成一组,凝练简洁,词语之 向脍炙人口,广为传诵。要将这样一首高度凝练隽 间和分句之间未使用任何连接形式,文字流畅自然, 永的古诗译成英文,并最大限度地保持或再现原作 分句间丝丝人扣,话了而句终,意尽则语绝,体现了 的意境与神韵,绝非易事。 重意合的语义型句子特征。这些词看似没有关联, 很多学者认为翻译诗歌会让诗歌面目全非,中 但都为了烘托最后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 西文化与语言的巨大差异,意味着二语之间必然存 涯”,每个意象都做到情与景的自然统一。作为特 在着不可译性。纵观不可译论者的论据,其中对诗 殊的意合手段,古代汉语往往略去大部分关联词,只 体形式的不可译性探讨颇多。中西诗体形式差异的 用表具体事物的词语即可表达丰富的感情。该曲仅 确使译者面l临不易跨越的障碍。为解决这一障碍, 用景物构建意象,勾画出一幅凄美的秋景图,以景触 引发了得“意”忘“形”的诗歌翻译“神似”论。然而 “情”,不但表达了漂泊天涯的游子的思乡之情,同 正是因为诗歌不可译者的提醒使我们认识到诗体形 时也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不同的译者对 式对于诗歌的重要性,如果解决好诗歌翻译中的形 此有不同的理解,产生了不同的英译本。 美问题,使诗歌翻译形神兼备,必将会对诗歌翻译起 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天净沙・秋思》的译本分析 本文根据译文风格的不同选取了三种具有代表 《天净沙・秋思》的原文分析 性的英译本。 天净沙・秋思 (一)翁显良的译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Autumn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trees wreathed with 马致远的这只曲子总共有28个字,组成两个句 oten vine——the day i about done.Yonder i a tny 121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and on the far bank,a prety le viage.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his ancient road,the west wind moaning,his bony horse groaning,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fr— 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乍一看,翁显良的译文已不是一首诗歌,而是一 篇优美的散文。翁显良对古诗的英译采用散文释义 (paraphrase)方法,他的译法属于“表意派”或“神似 派”。翁显良认为:“汉诗英译要保持本色,首先要 辨明什么是本色。这本色,一不在于辞藻,二不在于 典故,三不在于形式,而是在于意象以及加强其艺术 效果的节奏。只要能再现原作的意象,不一定模仿 其章法字法。”_ 翁显良的散文体译文虽然摆脱了诗歌格律的束 缚,用更直接、更具体的语言,使译文读者能够更好 地理解原作的精神,体会该曲的意境,但是译文没有 明显的韵律和节奏,已不再是诗歌的形式,失去了原 作外在的形美。 朱光潜曾说过,如果诗的方式的表现用散文也 可以表现,甚至于可以表现得更好,那么,诗就失去 了它的生存理由了 J。诗歌高度浓缩,凝练的语言 形式正适于抒发情感、讴歌人生,以引起读者的共 鸣。诗歌的神韵历来是大家关注的重点,诗歌的 “神”必须以“形”作为支撑物,也就是说“神”并不 能够凭空存在,必须有形式作为依托 。如果说诗 歌既是听觉的艺术又是视觉的艺术,那么所谓视觉 的艺术就是依托于形式所表现出的诗歌形式美。确 切地说,翁译文本应该被界定在散文的范畴内,它是 篇颇为优美的散文。 (二)Wayne Schlepp的译文 Tune to“Sand and Sky” Autumn Thoughts Dry vine,old tree,crows at dusk, Low bridge,stream rnning,cottages, Ancient road,wes wind,lean nag The sun welter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在语篇上,Schlepp的译文通篇由十一个由前置 或后置形容词修饰的名词铺就,构成一幅静态组画, 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好似镜头从近景拉到远景,从 枯藤老树拉到天边的夕阳,最后锁定在天涯断肠人 的特写镜头上,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 文字上,Schlepp的译文通篇没有动词和完整的句子 形式,在连接词语之间的显性关联词的使用上,只在 最后一句中出现了一次连接词and,可以说是汉语 122 意合的西化 。Schlepp的译文不禁使人们联想 起美国意象派诗歌(Imagism)。其代表人物庞德 (Pound)在创立意象派的初期借鉴和效仿中国古典 诗歌,在学习汉语、创新诗歌时,常常采用“意象叠 加”和“意象并置”的写作手法,即把不同时间、空间 的两个可见意象并列在一起,借以启发和引起别的 全新的感受。如庞德的作为意象派诗歌里程碑式的 作品《地铁车站》即是完美的例子。与庞德的“意 象”相类似,Schlpp的译文也通过意象并置、功能词 省略来表达诗人的情感。总体来讲,Schlepp的译文 比较贴近原文,形式方面也是对等的 J。美中不足 的是原曲中富有节奏感的词语在Schlepp的译文中 没有得以完全体现,译文也没有明显的韵脚;再者, 译文虽给西方读者一种新鲜感和异国情调,但由于 文化背景的不同,西方读者不一定能会意曲中的意 境和所表达的乡思情绪。 (三)许渊冲的译文 Autumn Thoughts 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 fy eve— ning crows; Under a small bridge near a cottage stream fows; On ancient road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 Far,fr from home i the heartbroken one. 译文中根据英语句法结构,增添了冠词、介词和 动词,使前九个原本模糊的意象具体化亦整体化了。 原诗中的意象组合改换成三个逻辑完整的语句,而 且连带后两个句子,译文皆为倒装句,句式工整,一、 四、五句为全倒装,二、三句为半倒装。倒装的使用 使画面的描绘更为生动,四、五两句尤为神来之笔, 可谓字字珠玑,特别是最后一句“far”一词的重复, 这一简单的处理把漂泊在外的旅人的黯然神伤渲染 得淋漓尽致,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通过此句,西方读 者更易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所传达的特有的思乡情 结。译者已做到了移情和神入。_  译文句式工整,词义贴切对应,语句流畅通顺, 韵律和谐自然,且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诗意象。原 诗中,一个个图景,渲染了作者无尽的羁旅惆怅,引 发了读者无尽的想象。而译诗虽借助不同的句法手 段,其遣词显然经过反复斟酌,是独具匠心的,在忠 实于原曲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再现了原词的 美学价值。其中,evening crows,cotage、lean horse, declne,这些词本身就很诗意而传神,尤其是最后一 句的“the hearbroken one”,令读者产生和读原诗时 
样的震撼。译者的选词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无不 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上差异,个别词语所承载 本人所倡导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三、结语 是苦心孤诣,经过反复推敲的。 的文化含义不尽相同。美中不足的是,这篇译文个 别词语的翻译从文化内涵角度考虑还有待斟酌。例 如对“西风”的理解,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中国人 和英国人对“西风”即“west wind”的理解各有不同。 在中国,西风吹来则意味着深秋或隆冬季将至,天气 变冷,树木凋零,人们由此想到的是萧瑟、悲凉的景 象。如:李白的“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 从总体上看,翁显良的散文体译文摆脱了诗歌 格律的束缚,用更直接、更具体的语言,使译文读者 能够更好地理解原作的精神,体会该曲的意境,但该 译本没有明显的韵律和节奏,失去了原作外在的美, 作为诗词的翻译,似乎有失全面。Schlepp的译文采 用西方意象派的意象叠加法,完美地体现原曲中朦 胧的美学意境,有自然的节奏,在押韵上并未刻意追 照,汉家陵阙”(《忆秦娥》),李清照的“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而当西风吹来的时候, 在英国正是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季节。英国诗人 雪莱(Sheley)在《西风颂》(Ode to the Wes Wind) 中对“west wind”进行了高度的赞颂,把它作为希望 和力量的象征:“Oh,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ng be far behind?”(要是冬天来了,西风呵,春天 还会远吗?)在希腊神话中,西风还有一个拟人的称 呼叫Zephyrus,他的妻子是花之女神,他的儿子是果 实之神,由此可见,在西方文化中,西风是和春天、生 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大多数的译人语读者是不 可能领略到这两个词汇在原语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文 化内涵的,这就势必会影响他们对原文的理解,使他 们心中产生的想象会有违于原作者的创作思想,从 而导致对原文主调的理解偏差。这就是跨文化交际 和语言翻译中需要沟通和跨越的一种障碍。这类词 语虽然不多,但的确会导致目的语读者的理解与原 文蕴涵的意义背道而驰。 尽管如此,许先生的译文仍做到了形神兼备,足 以令人反复吟诵,不断鉴赏学习,实现了许渊冲先生 求,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西方读者不一定能会意 曲中的意境和所表达的乡思情绪。许渊冲的译文句 式工整,词义贴切对应,语句流畅通顺,韵律和谐自 然,且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诗意象,做到了“移情” 和“神入”。总之,翻译绝非易事,译诗更是难上加 难,只有从意境风格上整体把握,选词上逐字推敲, 而后赋之以适当的音韵、格律,做到形神兼备,方可 称为上乘译作。 [参献] [1]黄国文.从《天净沙・秋思》的英译文看“形式对等”的 重要性[J].中国翻译,2003,(3). [2]黄宪芳.再论古诗英译中的文化内涵[J].外语教学, 2004,(2). [3]贾延纳.“形”与“神”的统——论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 [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4]文殊.诗词英译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1989. [5]翁显良.本色与变相[J].外国语,1982,(3). 6]许渊冲.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2004. [责任编辑杨新生] 123 

《天净沙·秋思》译本对比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