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创作--立志自拔于流俗--主题性写实水墨人物画的坚守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2-09-21 23:33:09

中文摘要

本文所论述之主题性写实水墨人物画特指写实水墨人物画中重大历史性主题性绘画,非宏观上的主题性绘画。

主题性写实水墨人物画在当代有其重要意义与价值,然而作为年轻的艺术形式,又有待传承与发扬。如何从新从传统出发,摒弃生涩不和谐的成分,推动其在当下艺术大氛围里面健康的发展,是这一辈水墨人物画家的使命。鉴于主题性写实水墨人物画的历史功绩和当下对其不理性的认识之矛盾,调节之难度迫使艺术家费脑子费精力,在为新一代艺术家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文章立足于对主题性写实水墨人物画历史成就、面临的问题以及该如何传承与发展做出简短的分析,看法也许漏洞百出却是真实的切身的感受与认识,希望借此引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关键词传统 发展 中国画 写实水墨人物画 主题性水墨画

目录

目录········································ 2

引言········································ 3

正文

一、 学术背景

二、 历史意义

三、 面临的问题

四、 问题的解决及在当下的发展

五、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引言

艺术需要多元化,只有艺术形式的多元化才能适应当下多元的世界结构,也只有艺术的多元化才能服务于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主题性的写实水墨人物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一支,在短短的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年轻的中国画的新方向,他还将继续向前,迎来它历史的高峰。

、学术背景

写实水墨人物画根植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20世纪初发生了第一次的关于中西文化的大论战,其核心是中西文化的异同和优劣,与东西方文化相关联的新旧文化能否调和,以及中国文化的走向问题。这场大论战虽然没有直接的触及美术,但开启的关于中西融合的大讨论,持续到21世纪,坚守传统与走中西结合的争论还在继续,持续的发挥着“效用”。

关于中西艺术的争论而出现的不同的声音,是以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鲁迅、陈独秀等所代表的批评传统中国画,主张学习西洋绘画的长处。他们意在引导艺术家学习西方写实精神,关注人生,参与社会变革。将久藏深闺的中国画引向十字街头。另一方面是一些保守人士,他们认为中西存在固有的文化地域的差异,并怀着对传统文化的优越意识,对中西融合的思路也是极力的反对。此外还有以林风眠为代表的中西融合派。

西方艺术是以模仿自然为中,结果倾向于写实的一方面。东方艺术,

是以描写想象为主,结果倾向于写意的一方。艺术之构成,是人类情绪上

冲动,以需要一种相当的形式以表达之。前一种寻求表的形式在自身之外

后一种寻求表达的方式在自身之内,方法之不同而表现在外部之形式,因趋

于相异···

西方艺术,形式上之构成倾向于客观一方面,常常因形式之过于发达,

而缺少情绪之表达,把自身变成机器,把艺术变成印刷物。如近代古典派

及自然主义末流的衰败。原因都是如此。东方艺术,形式上之构成,倾于

主观一方面。常常因形式之过于不发达,反而不能表现情绪上之所需,把

艺术变消遣的戏笔,因此竟使艺术在社会上失去其相当的地位(如中国现在)

——《艺术论丛》13~14页,正中书局,1936

林风眠正是认为中西绘画各有所长,因此有了调和中西的目标。“对于绘画的原材料、技巧、方法应有绝对的改进,俾不再因束缚或限制自由描写的倾向。”“绘画基本的训练,应采取自然界为对象,绳以科学的方法,使物象正确的重现,以为创造之基础。”

在二十世纪初的中西文化大碰撞中,中西结合取西补中的学术思想引向下主题性写实水墨人物画应运而生,它的生成与发展注定给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坛带来翻天覆地的影响。

、历史意义

主题性的写实主义水墨人物画,是以徐悲鸿、蒋兆和为代表的写实人物画体系的更细的一个分支。是写实人物画创作中偏重主题性创作的细分。在当时民族危亡的时刻应运而生,并创作出一大批历史性的恢弘作品。如蒋兆和的《流民图》徐悲鸿的《愚公移山》《东方皋相马图》等。从社会的角度看,它激发爱国情绪,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从中国画画种发展来看,更是大大的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从此中国画不在只是晚清时期文人把玩的小物件,真正的面向大众,面向所有人。这也是顺应历史潮流。传统中国画与西方绘画除画种本身差异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差异,表现在受众上面。传统中国画尤其是明清时期主导的文人画,一直是象牙塔里的艺术。因其语言高度专业性和晦涩性而难以理解,知识分子很多都难以欣赏,更是让普通大众一头雾水,觉得莫名其妙。因而受众局限性非常大!而西方艺术则不同,尤其是后印象派以前的艺术,如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等,以人的直观视觉映像为外在形式,吸收透视学、数学、光学等科学知识。易于欣赏,也易于在广大的人群中产生同感。这是真正的十字街头的艺术。而中国画学习西方绘画走向十字街头正是当时历史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画自律性的发展需要。主题性写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就顺应了历史。

所谓《走向十字街头》有两种解释。从前好以清高名贵相

尚,所以力求与世绝缘,冥心孤往。但是闭户读书的成就总难

免空疏虚伪。近代哲学与文学都逐渐趋向写实,于是大家都极力

提倡与现实生活接触。世传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搬到地下,这

是“走向十字街头”的一种意义。

学术思想是天下公物,须得流布人间,以求雅俗共赏。威廉·

莫里斯和托尔斯泰所主张的艺术民众化,叔琴先生在《一般》诞

生号中所主张的特殊的一般化,爱迪生所谓把哲学从课室图书馆

搬到茶寮客座,这是“走向十字街头”的另一意义。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23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朱光潜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第五封信中《谈十字街头》认为。文学艺术走向十字街头是历史的需要。是中外都倡导的,是共识的。而主题性写实水墨人物画当时正是走向十字街头的先锋。主题性写实水墨人物画除其艺术性之外,因其写实的优势易于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而具有普遍的社会效用,因其主题性强而具有针对性与揭露性。

新中国以后,写实水墨人物画继续发展,除徐蒋体系外,国美形成的新浙派,西北的黄土画派等共同推动中国画的发展。他们走入生活,走入广大劳动人民,创作了一批经久不衰的好作品。如《人民与总理》《机车大夫》《长白青松》《祖孙四代》《高夷暴动》《长城》等许多深入人心的好作品。不过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受限于政治,艺术创作上缺少揭露和批判精神。这不得不说是时代的悲剧,并非主题性写实水墨人物画本身的问题。主题性写实水墨人物画因其写实和主题性强的特征本身应该是兼具歌颂与批判两方面的。

主题性写实水墨人物画在短短的一百年时间里就一度担当主角,让人不得不承认它的重要性。同时也更需要坚守与发展。

三、面临的问题

主题性写实水墨人物画作为走向十字街头的艺术,同时也面临诸多的问题。

十字街头的空气中究竟含有许多腐败剂,学术思想了象牙塔

以后,一般化的结果不免流为俗化。昨日的殉道者······老庄经

过流俗化以后,其结果乃为白云观以静坐骗铜子的道士。易学经过

流俗化以后,其结果乃为街头摆摊卖卜的江湖客·····

十字街头上握有最大权威的是习俗。习俗有两种,一为传说,一

为时尚。儒家的礼教,五芝斋的馄饨,是传说;新文化运动,四马

路的新装,是时尚。传说尊旧,时尚趋新,新旧虽不同,而忙从附和,

则根本无二致。······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24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走向大众的主题性写实水墨人物画,也面临着来自“时尚”和来自“传说”的双重压力,不可谓之不艰难。作为中西融合的一个产物,他有着中国画的本质,但同时又有着西画描摹写实的外在特征。这种不同于传统中国画的新中国画时常遭到来自各方面的抨击。固守文人传统的声音说你是只有光影和描摹实物的机器,与传统中国画意象造型相悖,笔墨受限于科学的形体而不能得到自由发挥。受西方当代艺术思潮影响而终于不懂艺术的人尤以批评家自称,更是投来轻蔑的目光,往往以艺术的先锋意识来作为武器,试图将主题性写实水墨人物画一棒子打倒。面对这些流俗,作为艺术家的自身该如何抉择的确应该审慎对待,既不能闭门造车或刻舟求剑,也不能妥协了流俗。而应该以一种坚守与传承的开放姿态,坦然面对。一些好的意见与建议,应当积极接受。

由于主题性写实水墨人物画还相当的年轻,还有如此大的发展空间。在短暂而多难的一百年里,没有完成它的成长也是情有可原。面对它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也要敢于面对,敢于向更好发出我们的勇敢的挑战。作为中西融合的产物,主题性写实水墨人物画在关于笔墨与造型,笔墨与颜色,意象造型能否融于写实造型里等诸多问题都有待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

主题性写实水墨人物画在当下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可能更是严峻,八五新潮对写实水墨人物画的冲击使得原有的教学体系几乎支离破碎。一如既往的坚持写实水墨人物画创作与探索的艺术家正越来越后继无人,曾经的光辉和高度在此种情况下变的难以超越。随着写实人物画的萎靡不振,主题性写实水墨人物画自然也是如此。随着西方当代艺术的强势入侵和艺术高考完全西化的历史大背景,导致懂国画的少,画国画的更少。这么少的国画家里追求当代的艺术家却很多。此等冲击不可谓不严重,实担忧之啊。

四、问题的解决及在当下的发展

主题性写实水墨人物画既然定位于中国画,当然在时代的背景下要尽最大可能的保留作为中国画的特质。主题性写实水墨人物画发展到当代,已经形成了它固有的传统,即水墨人物画的新传统,然而新传统毕竟还有待发展,不能画地为牢。如何在新时期继续推动主题性写实水墨人物画的继续发展,如何从新审视中西艺术,还有相当多的议题有待研究。笔墨作为中国画长期历史的积淀,形成特定的独立于材料意义上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语言,这是中国画的本体特征之一。因此如何在写实造型上最大可能的让笔墨表达其自身。这是主题性写实水墨人物画在当下要继续向前努力的方面。另一方面,如何尽最大可能对造型进行提炼,在真实的基础上提升人物形象的审美感,也就是如何提炼出深刻而又真实的形象来,即摆脱主题性写实水墨人物画造型的范摄像化。这在当下是个大课题。其实写实人物画在这方面一度做的很好,只不过经不住八五新潮的西方当代艺术思潮的冲击,因此我们才要重新审视历史。从新认识中西艺术,要更客观,更有创建性。在五四时期受到过度抨击的传统优秀思想,如何重新回归,以复古为革新,结合新时期的人文关怀和科学理性,让主题性写实水墨人物画继续绽放光芒,也是新一代主题性写实水墨人物画画家的使命。

然而区别于20世纪初的仓促的中西结合,我们要更积极主动的发掘传统,更多的是宋和宋以前的老传统,主题性写实水墨人物画的笔墨不应局限于庸俗的仅限于花鸟画大写意笔法的眼界。要向宋和宋以前的尤以宋代山水画为代表的作品学习。这样才能更显浑厚华滋和深沉博大之象,才能真正尽精微,致广大。好在主题性写实水墨人物画的发展方向基本明确。然而艺术需要共荣,主题性写实水墨人物画要如何作为写实人物画的重要方面,以自身的优势,向外生发出更多的艺术方向来,如同现实主义写实水墨人物画、浪漫主义水墨人物画、写实抽象主义等等,使水墨人物画丰富之,又是新时期的历史要求。

五、结束语

我非常赞同一句话;“中国艺术的未来属于勤劳而谦虚的一代。”只要我们在艺术的十字街头努力坚守与发展,立志自拔于流俗,以全部的激情投入主题性的写实水墨人物画的创作里面,以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精神进行创作。主题性写实水墨人物画必定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向前发展并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 (修订第8版)

(美)S·E·斯通普夫(S·E·Stumpf J·菲泽(J·Fieser)著

邓晓芒 等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92月第1

《革命的时代——延安以来主题性创作研究》 陈履生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9月第1

《美学史》 B·鲍桑葵 张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3月第2

《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郎绍君卷》 郎绍君 李松 邵大箴 主编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01月第1

《中国名画家全集——林风眠》郎绍君 北京颂雅风文化艺术中心 200212月第1 20051月第2次印刷

《风尚与思潮:清末民国初中国美术史的流行观念》 孔令伟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83月第1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朱光潜 安徽出版集团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8月第二版

鸣谢

感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全体老师四年的教导,尤其对班主任毕建勋老师三年的教诲和对毕业创作及毕业论文的指导致以最真情的感谢。

毕业创作--立志自拔于流俗--主题性写实水墨人物画的坚守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