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年华

发布时间:2018-06-30 09:58:09

花样年华

这是一部我看了无数遍的电影,正如杜可风说的,这是王家卫拍的最简单的一部,谁都看得懂。

我看那么多遍我是因为这是唯一一部我看得懂的王家卫电影,而是因为每次看,每次都能轻而易举地引发出一种时光曼妙的美感。花样年华,最近好像也有一部同名的电视剧,但是看看剧照就知道是一部青春片。其实在我还小的时候,我也觉得只有青春期的孩子们配得上花样年华四个字。后来我长大了,我才知道这四个字的关隘不是花,而是年华,是漫漫厌倦里突然盛开出一朵花的年华,带来一种死而复生死灰复燃的快感。

花样年华的故事很简单,王家卫电影里故事都很简单。曾经我就在想,王家卫的故事里有什么能如此地吸引人。后来我慢慢发现,往常伟大的爱情故事都是建立在战争或者意外之上,让男女爱人生离死别。而王家卫的故事都建立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上,一对普通的情侣因为一些事情暂时分离,这段日子里,一个人遇上了另一个人——每一个相遇都是阔别重逢——然而他还要面对另一段阔别重逢。美好的事情随时都在发生,可是当这个美好的事情发生在你身上的时候,你又不得不抛弃,不得不抉择。这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便是莫大的悲哀,可歌可泣的经历。我看王家卫的电影往往都是这样,所有人都在于时间为敌,或者说与时机为敌。就像一句很俗套的话——正确的地点遇上正确的人,可却在错误的时间。以前我以为这句话指向早恋的学生,知道长大了不再是个学生,我才知道成年的社会里每分每秒都有人心碎于这句话,因为越长大,越多的羁绊,越多的mustcan’t

到底还是该说说花样年华这部电影本身。

电影一开始便是一幅字幕,黑底白字——那是一种难堪的相对。她一直羞低着头,给他一个接近的机会。他没有勇气接近,她掉转头走了。很有画面感的一段话,最先想起来的是花样年华的一张海报,苏丽珍背对着墙,修长的旗袍低着头,周慕云在她稍前面一点,对着她又似乎是对着墙,穿着笔直的黑色西装。但是细细想来,在电影中又找不到符合这句话描述的情节。有时候乍一看这句话,便猜想这便是花样年华的定义,一种缺失一种遗憾,带着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潮感,最终跟着时间一起越走越远,消失在视野之中。

一开场就像扇了两巴掌一样酣畅淋漓地让两位主角相遇。各自代表各自的家庭来找房租,恰恰都看中了同一间房,恰巧一前一后登门拜访,恰巧隔壁刚好腾出一间房要出租。这时的苏丽珍和周慕云相见了,两个人陌生的眼神甚至没有交锋,他们一定不知道上天已经安排好,将来的四年,他们两个人的命运会紧紧纠缠在一起,又筋疲力尽地松开。

搬家很有趣,两个人同时搬家又搞的热火朝天。对于我来说,这让我想起来上学刚开学的第一天,所有人都是单身的,找座位,搬书,瓶瓶罐罐纸纸笔笔弄得乱糟糟吵呼呼的。有些人因为一点小事,趁机说两句话,心里想着提早说这两句客套话,也许将来同学之间关系会更好一点。但是毕业了才知道,那两句话在当时是破天荒的一大步,其实相对于今后会发生的种种来说微不足道。未知的将来总会给人惊喜,总会让人出乎意料。

接下来出现了花样年华里最经典的主题曲Yumeji's Theme。三拍的节奏带着人心脏紧张地扑通扑通直跳,待熟悉了这旋律后便深深地着迷于婉转哀伤的旋律之中。据说这原本是一首伴舞的爵士乐,我一个搞中文的并不懂音乐,但是不妨碍我从这音乐中听出什么感觉。强大的三拍持续了全部乐谱,响亮旋律盘旋在三排基础上,久久不落地。我适合这音乐只适合高雅的情景,关于爱欲的一切行径都不配这音乐。花样年华中这音乐的出现总在不断提醒我,这电影讲的是上世纪的游戏人生。

电影里周慕云和苏丽珍在牌桌上擦身而过,也许是一个问候,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一个渺小的相碰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在慢镜头、音乐、半面黑色墙的阴影下显得很美,由衷让人生发出一种回忆,关于自己的某一段恋情,关于恋情中第一次和她相碰,关于那时候那个人在你生命中留下第一道痕迹。这是花样年华中让我觉得美的第一个镜头。

我看王家卫电影前,就听说他的电影离不开音乐,说如果离开了音乐,王家卫的电影就像流水账一样枯燥无聊。我不得不说这评论夸大其实了,但是在我看来音乐在王家卫电影中像是一个闹钟。他的电影看着看着容易累,突然音乐一起,心不由得一提,跟着旋律就进入了电影故事的下一个阶段……他音乐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控制节奏,之前我也很喜欢给自己的文章配一首歌,让人顺着节奏往下看,到后来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音乐而作罢。王家卫的电影似乎也是这样的道理,在摄影、音乐的配合之中把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因此不得不说王家卫联合杜可风、梅林茂为我们创造了一段段生活中的奇迹,让我们从个人的繁琐中抽出身来沉溺在曼妙的美中。

虽然说花样年华是王家卫最简单的电影,但是王家卫并没有简单直白地拍,而是一如继往的用了大量伏笔。主题音乐第一次响起的时候,苏丽珍坐在牌桌旁陪着老公,镜头拉远,看到苏丽珍脚上穿着一双绽放红的拖鞋,而且还有脚部动作。就是这双鞋往后都是故事推动的线索,之后苏丽珍把鞋落在周慕云家里,周慕云一直留着它又把它带到了新加坡,然后苏丽珍来到新加坡趁他不在进入了他的房间,看到了她的鞋,此时时间已经过去了四年,苏丽珍犹豫着还是把鞋拿走了,最后周慕云找不到鞋仿佛猜到她来过。在公映版里我们没有看到他们在新加坡相遇,但是据说原来版本里他们又一次相遇,聊了很多很多。我也不知道那个故事好一点,我觉得这就像《好久不见》和《不如不见》的差别。

苏丽珍让老公去日本出差回来带两个颜色一样的包也是伏笔。一是为说明何先生金屋藏娇,另一个也是为了以后她看到太太有和自己一样的包,周慕云看到先生有和自己一样的领带埋伏笔。之后电影中出现电饭煲的小插曲,我想这个插曲是为了给先生和周太太的相遇找借口的吧。王家卫电影很琐碎,但是每一个片段都有那么点意思,容得让人仔细想。但是这也是王家卫的一个劣势,有些电影并不符合某类人的口味,大量的镜头和细节让大家感到乏味疲倦,或者很多人干脆就不去品味了,直接以“看不懂”为结论。由此,很多人反映王家卫电影不容易理解并不是因为大家理解力有多差,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他支离破粹的镜头。

以前看花样年华,觉得他们产生感情都是预谋好的,从周慕云搬家时注意苏丽珍的第一眼开始。后来才知道,他们的故事真的很干净,两个主人公都是热爱自己生活的普通人。电影前段的片段大多都是他们生活的细节,偶尔有几次相遇也只是意思意思的眼神接触。我觉得这一点很伟大很难得,大多的故事都是主人公一见钟情,很少有说两个人渐渐相依相恋的。别说电影,就连生活中也是,大多时候我们都是早早有了“预谋”,总有一方主导着这段情愫的发展。有多少人是像这样缓慢地、优雅地、平等地享受爱情?不管怎么说,那是时代真的是花样年华,没有手机,没有社交网络,任何人都可能沉沦在茫茫人海之中,这种危机感紧迫感是令人呼吸困难的幸福。

故事一点一点的推进着。先生不在家,通过报纸让他们发现有共同的兴趣。周慕云来接太太回家,可是人已经走了。两个常常形单影只的人常常在楼梯擦肩而过……王家卫讲故事从来不直抒胸臆,而是不断地用主人公的生活片段说事,让你必须过过脑子才知道发生了什么。比如太太说要上夜班,而周慕云执意去接她,此时他们正在闹别扭的阶段,说明周慕云很爱他的太太想和她和好。然而到了酒店,同事说她早走了,我想这一幕显而易见地表现他太太正在做什么背叛他得事。再比如苏丽珍看到太太后,那完全愣住的表情,心神不定的言语,以及之后她在淋浴中哭泣,让我们隐约知道这个女人发现了什么东西,还是关于一个女人最重要的爱情的东西。王家卫的电影就是这么神秘,我想这是他电影魅力的一个源泉。

花样年华的构图也是有特色。两个人的故事,便都是两个人的镜头,不管说话的人在哪,镜头总是在两个主角身上。而且全片都是半身,很少有全身的,跟别说一个大镜头拍全了周围的景物。

花样年华的画面似乎就是一幅画,画面大小固定不动,几个人在画框里活动。只有少数几个镜头是例外的,比如电影一开始的牌局,镜头先跟着苏丽珍走过来坐到门口,到太太过来周慕云离开,镜头几乎又跟着周慕云离开。最后切到另一个镜头,还是苏丽珍坐在门口手搭在她老公身上。另外还有第二次音乐响起时,苏丽珍从楼梯上来,走开,画面剩下一面贴满小广告的墙,然后周慕云走过来画面跟着他走下楼梯。感觉这些镜头就像是清明上河图,画面太长了,只好一段一段地看。从另一个方面看花样年华的构图也是很有意思的,电影里常常出现一个场景固定不动,比如在周慕云住的酒店的长廊里,苏丽珍穿着红色的旗袍离开时,画面静止了一次,周慕云离开酒店起身去新加坡时,他穿着西装画面又静止了一次,在新加坡苏丽珍拿自己拖鞋时画面也精致了一次。电影里很多画面都是带着大量阴影的,或者说有一种窥视感。比如牌局那次,像是从门外窥视门里的牌局;周慕云来接太太或者他太太打电话,都像是从酒店外墙上镂空的装饰中窥视;他们在巷子里也像是从巷子这头窥视那头。这种画面给人一种拥挤熟悉的感觉,好像他们的生活离我们很近很近,我是他电影魅力的另一个源泉吧。

花样年华里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有旗袍,我曾经为了数数一共出现几件旗袍而看过一遍,但是最后我发现旗袍并不是为了现实苏丽珍的美丽而出现,电影里所有女人都是穿着旗袍的,这似乎是一种老香港的回忆,看着她们身上的旗袍似乎就能闻到她们身上的香气,感觉得到香港夜晚的潮湿。正如之后看到的制作班子自己说的:一开始,我设计她们穿着旗袍只是为了营造一种俗不可耐的感觉,但是没想到观众都说她好看。

花样年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