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说精进

发布时间:2018-09-18 22:50:25

佛教说精进

《大智度论》中是这样解释精进的:精进者,谓心练于法而不懈怠。如法致财而用于布施等,为身精进;断悭贪等恶心,使不得入者,为心精进。这段话的意思是:心练于法:练在这儿,应该是练习,反复学习,多次操作的意思,心练于法的意思就是念念不忘法。不懈怠,就是不放逸,不懒惰。如果所修习的法让自己等到了财富,用这些财富做好事,那么这个叫做心精进。更进一步,断除悭吝贪婪的心,使这些心意不能进入自己的思维,这个就叫做心精进。也就是说,精进的定义有两步:身精进和心精进。前提都是心练于法。说了这么多,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来解释精进的原本意思就是:常常念及善法,永不懈怠。闻修善法而得财产,用于布施,最后断除贪心。为何精进的目的是断除贪心呢?贪嗔痴是三毒,也就是通过精进的修为能断除三毒之一的贪毒。

不放逸:精进同三善根合起来即是不放逸(放是放荡,逸是纵逸),就是过着有规律的生活。人若放逸就是对于贪嗔痴三毒不加节制,任性所为,肆无忌惮。不放逸刚好与之相反,是以三善根及精进为体,有防恶修善的功能。对一切善法肯认真负责,精诚集中,故名不放逸。甲胄表示精进之义,学佛的甲胄即是精进。如能忍,一切事均可成就。金刚经云:“一切法得成于忍。”人与人相处,人与环境相处,必须忍耐,唯一目标:若能使道业上有所成就,则任何环境都要忍耐。我们每天至少有十一、二小时都在动脑筋,贪著世事,这就是业。过去生生世世都在造业;要勤劳不息地进修,不取不著,即可远离多生多劫的业障。纯而不杂谓之精。精进是没有条件的,有条件即不能与本性相应,有条件容易退转。例如学佛为求财富、求平安、求儿女上进,希望达不到就要退心了。必须发菩提心,发菩萨愿,没有任何要求及附带条件,只是为了饶益众生,为了度众生,求诸功德法。熏习再熏习。佛法是一条生疏的路子,岂能浅尝而止,必须要熏习再熏习,重复再重复,方能见功效。所以多听经多看经是有必要的,不补佛法熏习即补烦恼熏习。此外,精进具体还可分为五种:1、被甲精进。2、加行精进。3、无下精进。4、无退精进。5、无喜足精进。(也可叫做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不舍善轭精进) :被甲精进,即看到佛法义理,由信解故,自我惕励,我当如此依教奉行;加行精进,即在被加精进的基础上不断进一步加功用行,以期待早日证悟真理;无下精进,指因加行精进而生疲苦,依然忍受苦楚,不在仪式上产生怯懦的情绪;无退精进,指与他(或她或它)逼恼,心不动摇,精进不舍;无喜足精进,即对于善品不得少为足,永不满足,精进不已。另外,关于精进,修学佛法的同修们要注意“渐次修行,克期求证”这两句话,比如释迦牟尼佛在未成道之前,曾遍参印度各地,渐次寻找解脱之路。凭着他老人家的福报,还渐次修行了十几年,于是最终才能成就菩提树下“不证菩提,不起此座”的七天克期求证。大宝积经中,佛陀是这样解释:阿难白佛言。?世尊。若弥勒菩萨。久已证得无生法忍。何故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佛告阿难。?菩萨有二种庄严二种摄取。所谓?摄取众生。庄严众生。?摄取佛国。庄严佛国。?弥勒菩萨。于过去世修菩萨行。常乐摄取佛国。庄严佛国。?我于往昔修菩萨行。常乐摄取众生。庄严众生。?然彼弥勒。修菩萨行经四十劫。我时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由我勇猛精进力故。便超九劫。于贤劫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迦摩尼佛之所以能那么快的后来居上,正是因为精进,精进的殊胜,可想而知。当然了,佛菩萨所行持的精进我们根本理解不了,但我们还是根据佛经的吉光片羽,来慢慢建立我们自己的精进之路。下面,我们就好好的重新学习到底什么是精进!

一、精进的定义在《成唯识论》中,精进的定义是: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是不是有些拗口晦涩?晦涩就对了,不晦涩我就不写这些了。我们先来削削文,第一句:“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什么意思?你看懂了的话,跳楼看下一句,没看懂且听我慢慢道来。善恶品修断事,其实就是四正勤: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而勇悍的勇是说克服懈怠的主观能动性,悍则是无所畏惧的意志力。而懈怠者,恰为精进之反面,为精进之所对治?。懈怠的原因在于=对一切善法不存恭敬之心??云何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谓懈怠者滋长染故,于诸染事而策勤者亦名懈怠=退善法故?不但于诸善法的修行无堪能是懈怠,就连贪诸恶事怠玩,也是懈怠。那满善又是什么鬼?之所以叫满善,是为了简别少善、多善而设立的。也就是说,是百分之百的善业,没有任何杂质。从成唯识论给出的定义来看,四正勤是精进的因和行相,对治懈怠是用,勇悍是精进的自相。二、从定义得出的方法论1、断恶与修善同样重要,否则依然会落入懈怠的陷阱中不得自拔,学过道次第的都知道听法之前要“断三器”三器不断,修法无益,因为恶法不除,善法不显,学佛不是玩弄学术,是为自己的解脱而学的,没有灰色地带。2、精进把握不好就会生起法爱,增加执着,得不偿失。佛弟子应无所住而生精进心。正所谓不怕有心,就怕有住。对我们愚痴众生来说,精进和执着只有一步之遥。精进其实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当然了,前提是在完成后,完成了就完成了,没有一丝的留恋和粘连。特别像儒家的:行所当行。?执着则恰恰相反,它是一个不断抓取的过程,所以完成的越多,执着就越深,无论自恋自大的我执还是光环、价值、评价等等法执,犹如老象溺深泥,越用力就越不得动弹,最终陷入无尽的深渊。?从相状来讲,精进专注于过程当下因缘的变化,是一种“随缘的努力”?,执着则是以结果为导向来看待事物,所以才会陷入得失荣辱的伪命题。虽然很难把握,到我们还是要清楚,执着和精进绝对不是一回事。因果论是佛法的基石,轮回则是因果最有力的表现形式,而执着,恰恰是轮回飘溺的根源。3、一切善法最好养料是精进,精进的养料是善法欲,善法欲的养料则是信。一切的精进行为都不能脱离对佛法和业果的信仰,否则一定是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经不起考验和挫折。4、切忌急功近利,注意节奏感。关于这一点,还是用经文来说明吧:有沙门夜诵经。其声悲紧。欲悔思返。佛呼沙门问之。汝处于家。将何修为。对曰。常弹琴。佛言。弦缓何如。曰不鸣矣。弦急何如。曰声绝矣。急缓得中何如。曰诸音普调。佛告沙门。学道犹然。执心调适。道可得矣。

说了这么多,不过就是希望大家对精进的理解更深入一些,毕竟圆解才能起圆行嘛。当然了,各种经论中对精进的定义和解释非常多,我只是把最具代表的成唯识论的定义拿出来供大家参考一下,剩下的,大家可以自行发掘,我就不一一赘述了。而当我们对精进有了一个正确的认知之后再去看最开始的问题就会有一个很简单的答案:为何会越精进,越痛苦?因为你根本没有精进。精进并不会带来痛苦,但执着会,而是越执着,越痛苦。而我们之所以会误把懈怠(努力干坏事也是懈怠)、执着当做精进,还是学习不够扎实的缘故,学习不扎实,概念理解的就不清楚,概念理解的不清楚,从这一概念衍生的方法论就有问题。我记得一位牛人曾经说,他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明的方法就是:?他的脑子里有多少必要、清晰、正确的概念。?这句话对修行也同样适用,正所谓解行并进,教观双运,如车双轮,缺一不可。我们对一些基础法相概念都理解不清就谈论修行,是不是太早了些?不认真对待教理的话,一切善法的修行都将无法养成,从而沦为自欺欺人的空谈。一定要抽空多看经论,多思考经论,要想少走弯路少生迷惑,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最后用一句不太好听的话来总结一下中心思想:当你决定精进办道之前,最好先搞清楚什么是精进,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要偷懒的话,你所谓的精进,只不过是一个低级的笑话。愿所有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能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所有恩,下济一切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安乐国!请各位佛友今日吃素念经、

戒杀放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学佛精进、福慧双修、法喜充满!

佛教说精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