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荀子、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性恶论之浅析

发布时间:2019-07-25 18:54:11

以荀子、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性恶论之浅析
作者:胡萌
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16

         要:以人性论为基础,中西方思想文化各以其特有的方式传承人类不同的文明。一般而言,我们认为中国古代性恶论和西方宣扬的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看到了人性不完美的一面。本文选出荀子、亚里士多德为代表,旨在通过二人关于人性论观点的对比来分析二者差异,探索性恶论对当下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性恶论;荀子;亚里士多德

        在历史上,西方主要推崇性恶论,而中国主要有性善论和性恶论之分,在性恶论上中西方无疑具有相通之处,但其间巨大差异更不容忽视,它们对人性概念的内涵做出了各自的规定,这些差异使得中西方文明在传承演变与发展上走进了不同的路径。

        一、荀子的性恶论

        我国最先主张性恶论的是战国时期的荀子,该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提出人的本性就有恶的价值意义,相较于儒家推崇的性善论,其实荀子的性恶论具有更多的合理性。

        (一)人的恶本性与生俱来

        “凡性者,天之就也。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同时,荀子还指出,人恶的本性表现为某种与生俱来的感官需求,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肌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这种需求使无法满足的,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秀,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足,是人之情也。

        (二)人性恶必然引发社会动乱

        “人生不能无群,荀子认识到人的社会性的同时,也意识到人恶的本性是使群体生活的最大破坏力量。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争则乱,乱则穷矣。在荀子看来,人的本性驱使人求存私利,同时,人逐私利、贪物欲正是社会局势动荡频繁的根源,一旦欲望无法满足势必引起争乱,从而破坏社会秩序和财产关系的稳定,社会道德也因此而沦丧。

以荀子、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性恶论之浅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