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全球大洋环流

发布时间:2012-11-10 18:10:04

描述全球大洋环流

综述表层环流

来自北部的冷而重的北大西洋深层水首先沿西边界向南输运, 当流近赤道时, 相当部分被限制在赤道区, 并沿赤道向东流动。然后才通过其它途径向较高纬度输运和扩散。与此同时, 并不是所有的北大西洋深层水都被赤道所约束, 还有大量的水径直穿越赤道, 流入南半球。

在赤道南北的低纬度海域,因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的作用,形成了自东向西的南赤道暖流和北赤道暖流,它们受大洋西海岸所阻而使西边的水位升高,主支流分别向南和北流去,同时,各自有一小股支流分别向北和向南流动,于赤道附近汇合,使水位抬升,因而形成了自西向东的赤道逆流。在北半球中纬度海区里,向北的主支流即日本暖流和墨西哥湾暖流被海上盛行的西风驱赶而转为向东流动,形成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都受海洋东岸阻挡而分成向南和向北的两个支流,北太平洋暖流向南形成加利福尼亚寒流,与北赤道暖流形成环流,向北形成阿拉斯加暖流,与从北冰洋向南的千岛寒流形成环流;北大西洋暖流向南形成加那利寒流,与北赤道暖流形成环流,向北一直与从北冰洋向南的拉布拉多寒流形成环流。在南半球中纬度海区,向南的主支流东澳大利亚暖流和巴西暖流受盛行西风驱赶,变成自西向东流动,形成西风漂流,因无海岸阻挡而形成绕地球流动的南极环流。印度洋比较特殊,在赤道以南,南赤道暖流受大陆阻挡向南形成莫桑比克暖流和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受大陆阻挡,向北形成西澳大利亚寒流,形成逆时针的环流。由于季节不同,印度洋北部的海流方向,随着季风改变,夏季是自东向西流,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形成两个顺时针的小环流;冬季则相反,海流由西向东流。

综述深层环流

全球温度环流在北大西洋地区由于又冷又咸,密度变大,而表层洋流都在格陵兰南部汇集,海水下沉至深海,并向南大西洋流动,直至南极地区,此地由于温度较低,导致海水密度变大,下沉至深海,然后分别向北、东扩展,一部分水流在非洲好望角附近流入印度洋,一部分一直向东绕过澳大利亚、新西兰进入太平洋,并且补偿上升,形成较暖的洋流,然后在表层形成环流后再次流入印度洋,最后进入南大西洋,向北进入北大西洋。

具体分析太平洋系统——厄尔尼诺、拉尼娜

厄尔尼诺是太平洋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在正常状况下,赤道附近分别形成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由于信风的影响,东太平洋的海水靠底层上升流补充,这一地区深层冷水上泛,水温低,这样就形成东西部海温差。因此西太平洋盛行上升气流,升到高空后向东流去,到达低温的东太平洋后转向下沉,然后在海面上以东风形式返回西太平洋。这样,便构成了一个东西向的大气环流圈,这就是沃克环流。但如果信风减弱,就会造成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这股暖流会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向南,使太平洋东、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海水水位上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降雨量过多。由于海水温度剧升,冷水鱼群大量死亡,海鸟因找不到食物而锐减,使沿岸国家遭到巨大损失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

对我国也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包括:1、西太平洋热带风暴的产生次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次数减少 2、夏季风较弱,雨带向,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北方地区夏季容易出现干旱、高温,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比如近百年来我国的严重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容易出现暖冬。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与厄尔尼诺相反,当沃克环流变得异常强烈,就产生拉尼娜现象。信风把东太平洋的大量暖水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因此赤道东太平洋地区主要靠深层冷水补充,于是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偏低,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更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即引发拉尼娜。此现象使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更干旱,西岸更湿,易引发洪涝。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则与厄尔尼诺的影响相对。

洋流影响

洋流在其经过的较暖的区域吸收热量,再带至冷区释放回大气中,是一条重要的能量输送带,若北极附近大量融冰,释放大量淡水流入大西洋,则改变了大洋的温度和密度,势必会影响全球环流系统甚至全球气候。受大洋影响的气候有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黑潮等。

描述全球大洋环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