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发布时间:2018-08-10 17:57:26

I(选择题 48)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在给出的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B

【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题目主要涉及到了西汉经济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实物田租和货币人头税、土地兼并、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等,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题干信息推论出答案,思维含量较高。

2.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一度早现出八方来贡,万国来朝的朝贡局面。表述错误的是

A. 处于官府的控制之下 B. 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C. 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D. 目的是宣扬国威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朝贡体系之下,对外贸易的格局由政府控制,故A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故错误。朝贡贸易体系之下,往往是厚往薄来,倍尝其价,所以不可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B项错误,符合设问,所以选B。朝贡体系之下,主要是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以达到宣扬国威的目的,故CD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故错误。

3.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道光《苏州府志》卷一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商品经济推动人口流动

B. 聚居是城镇化进程的动因

C. 政府放宽人口迁徙限制

D. 苏州府官员理念开放宽容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故A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进程的动因,而不是聚居,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政府政策的变化及苏州府官员的理念CD两项错误。

4. 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

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南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① D. ①③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仅凭市镇数量的上升不能得出商人地位上升,故错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故正确。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723—1861年、1862—1911年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大幅度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开放上海等通商口岸有关,故正确。明显夸大了清政府和民国历届政府的作用,故错误。故选B。

【点睛】图表类选择题一般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呈现,较直观地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历史的本质。解答该类试题要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信息,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5. 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下列所述史实与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相背离的是

A. 1824年,英普条约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中所征关税平等

B. 法国拿破仑三世统治时期,全面、大幅度地降低商品进口关税

C. 1860年,法国与英国签订一项自由贸易条约,消除了两国间的贸易壁垒

D. 《航海条例》规定:凡进入英国或其殖民地港口的商船,须是英国或该殖民地所有

【答案】D

【解析】A项中关税平等B项中全面、大幅度地降低商品进口关税”,C项中消除了两国间的贸易壁垒”,说明西欧国家主动调整外贸政策,降低关税,实现关税平等,消除贸易壁垒。这有利于扩大国际贸易,促进国际经济交流的发展,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故ABC三项排除。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的目的是为了打击荷兰的海上贸易活动这说明英国是在实现贸易保护政策,这不利于世界经济的交流,故D项符合题意。

6. 马克思说:“因为机器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马克思认为

A. 资本主义制度是生产者贫穷和奴役的根源

B. 资本主义广泛应用使生产者逐渐成为奴隶

C. 机器是资本家增加财富和战胜自然的工具

D. 工业革命后机器广泛应用导致生产者贫穷

【答案】A

...............

点睛:材料式选择题要把握住材料的中心,这是解题的关键。材料是因为…………结构,强调的是后半部分的内容。

7.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1800-1850年半个世纪中,(英国)棉织品的价格下降了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价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它们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机械化生产普及和交通革命 B. 劳动人民购买力显著提高

C. 圈地运动增加了劳动力资源 D. 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800—1850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等,本题实际上考查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内容——工业革命的成就及其影响。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表述具有片面性,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CD两项的表述,不太相关,排除。进一步可知,A项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8. 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 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有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研究视角有:经济角度、政治角度、自然因素角度,这说明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认识越来越多元,故B项正确;历史研究没有唯一正确的观点,研究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英国最早具备经济条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自然条件优越等,这些视角都是基于对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而得来的,故C项错误;后期的研究未必比传统观点更为可信,故D项错误。

点睛: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更多侧重于结论的传输,而对获得历史结论的过程则鲜有涉及,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结论、轻证据和逻辑的倾向。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出有效弥补了这一不足,也必将有助于进一步展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和魅力。

9. 苯胺染料、电动机制造等从理论到应用,德国比英、法等国要快35年,使得许多发明出现了英法开花,德国结果的状况。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全世界4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14名来自德国。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德国政府垄断科技发展 B. 德国成为欧洲经济中心

C. 德国工业发展氛围较浓厚 D. 德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

【答案】C

【解析】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欧洲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德国成为欧洲经济中心,排除B;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材料表明德国科学发达、理论转化为应用速度快,为德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科学技术氛围,故C正确;第D与材料无关,排除。

10.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化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符合这一论述的历史过程是

A. 从禁烟运动到鸦片战争 B. 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

C. 从维新运动到义和团运动 D. 从戊成变法到清末新政

【答案】B

考点: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11. 下面是1873--1930年中国进口货物分类统计表。据表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A. 经济结构已发生根本变化 B. 仍以进口工业原料为主

C. 国际市场得到进步拓展 D. 近代工业得到一定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1873-1930年中国进口货物分类统计表可以得知,中国进口的机器及大工具等生产工具数量上升,消费品数量相对下降,表明近代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故D项正确。1930年,中国的经济结构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故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进口工业原料,故排除B项。材料只是中国的进口数量,没有出口数据,无法得出国际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结论,故排除D项。

点睛: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1873-1930”“进口”“生产资料进行分析,读懂图表中传达的信息:机器及大工具、设备(包括车辆船艇)获得迅速增长,得出近代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的结论。

12. 英国布菜克本商会访华团在18961897年的报告书中承认:“毫无疑问,普通衬衣布正在被用进口纱织成的手工土布所代替,对此我们似乎无能为力。材料侧面反映出

A. 中国仍然是自然经济 B. 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洋布在中国的销售市场日益娄缩 D. 民族资本主义对外国经济侵略的抵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手工土布是用进口纱织成,这说明了鸦片战争后随着洋纱洋布进入中国市场,传统手工业”“分离,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导,但A项没有体现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普通衬衣布被手工土布所代替,而不是所有洋布在中国的销售都下降,故C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采用机器大生产,而材料反映的是手工土布,故D项错误。

点睛: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13. 传统中国以礼教立国,服饰不仅仅是民族的外观,还带有深刻的礼的烙印,映衬出特权、等级和道德信念。据民国初年报载,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这一变化反映

A. 西装已代替传统服饰 B. 服装款式多样缺乏审美

C. 儒家礼教思想的崩溃 D. 服饰的礼制限制被淡化

【答案】D

【解析】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说明服饰变化逐渐走向平民化,等级观念逐渐淡化,D正确;A中取代说法错误;B中审美观不符合材料主旨;C中崩溃说法错误。

14. 1926 《北洋四报》曾刊登出《中国人之福耶祸耶?》的漫画。漫画中最大的特征为女爱日本玩具”“子去美国学习”“母用法国饰品父吃英国烟酒。对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 当时中国普通民众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B. 西化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C. 当时中国成为西方的头号海外市场 D. 漫画主要讽刺的是当时的媚外现象

【答案】D

【解析】注意漫画下边的文字:女爱日本玩具子去美国学习母用法国饰品父吃英国烟酒,反映出这个家庭推崇西方的教育和产品,结合漫画本身的特点可以看出这一漫画的主要讽刺的是当时的媚外现象,故D项正确;1926年中国经济落后,民众生活水平低下,能享受这种生活的绝对非普通民众,故A项错误西化并非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故B项错误;材料中也无法反映出中国市场在西方各国海外市场中的分量问题,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以《中国人之福耶祸耶?》的漫画为内容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考查近代中国存在媚外现象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识图、抓住关键信息女爱日本玩具子去美国学习母用法国饰品父吃英国烟酒,结合漫画本身的特点进行分析理解

15. 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 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 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 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A

【解析】材料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而且马歇尔计划在1951年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1959年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于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没有涉及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故D项错误

16. 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 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 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 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 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苏联撤销几个全联盟部设立地方经济行政区来进行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扩大地方的经济自主权,故C项正确;上述举措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但是不可能从根本突破,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经济所有制问题,故D项错误。

17. 195612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题;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评,但必须在肯定和维护他正确方面的前提下进行。与此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A. 万隆会议召开 B. 越南战争爆发 C. 苏共二十大召开 D. 朝鲜战争停战

【答案】C

【解析】万隆会议召开亚非国家联合反对西方国家殖民主义,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关,故A项错误。越南战争爆发反映出殖民国家对越南的侵略,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关,故B项错误。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开始对斯大林进行批判引起思想的混乱,所以出现材料中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题的结论。故C项正确。朝鲜战争停战与材料中对斯大林的评价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18. 以下是美国、德国和英国劳动力人口失业率变化对比表。这表明

摘自罗伯特·W·斯特雷耶《世界之道:一部基于资源的简明全球史》

A. 罗斯福新政后美国失业率持续下降 B. 德国在1932年以后就业率持续上升

C. 英国没有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D. 三国均有效遏制了法西斯主义势力

【答案】B

【解析】表格显示德国从1932年失业率逐渐下降,说明就业率开始上升,B正确;罗斯福新政是1933年,失业率仍然上升,A错误;英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同样受到经济危机打击,C错误;德国没有遏制法西斯势力,D错误。

19. 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系列新现象:创纪录的长期繁荣、高增长,通货膨胀率下降,就业率上升。1996年美国《商业周刊》主编斯蒂芬·谢泼德指出,美国已进入一个新经济时代。材料是在说明

A. 美国经济呈现虚假繁荣 B. 凯恩斯经济思想作用凸显

C. 世界多极化格局的保障 D. 信息技术成为经济发展动力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美国已进入一个新经济时代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体现了历史的进步,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经济思想失灵,故B项错误。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而且世界多极化格局目前尚未形成,故C项排除。

20. 下面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社会生产各部门的投资比例图。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 7.9,这反映了一五计划

A. 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特点 B.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

C. 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的特点 D. 学习西方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答案】B

【解析】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7.9”等字眼足以证明一五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而非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农、轻、重比例并不协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一五计划是学习苏联工业化道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1. 7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防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 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 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1953”“资源勘探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此时正是一五计划轰轰烈烈进行之时,故D项正确;1957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表明中国已经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已经开始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故B项错误;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落实时空观念的考查,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试题比较简单,运用所学知识即可排除。全国卷高考近几年趋于平和,这就启示我们平时备考不能忽略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

22. 1979年美国西部时间22日,邓小平在西蒙顿竞技场的宴会大厅里握着美国企业家哈默的手说:“我们都知道你,你是在苏联需要帮助的时期帮助了列宁的那个人,现在你可要来中国帮助我们呢。邓小平说这番话的直接背景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B. “一国两制构想正式提出

C.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决策 D.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79”“你是在苏联需要帮助的时期帮助了列宁的那个人,现在你可要来中国帮助我们呢可知邓小平说这番话的直接背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决策,故C项正确。A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B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正式提出;D1992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BD三项排除。

23. 1981年,我国以允许个体工商户在请帮手带徒弟的名义下解除了对雇工的禁令。邓小平就1984年出现的雇工数量较多的情况指示放两年再看1987 年又说可以再看几年。中央的这些政策说明这时期我国

A. 公有制主导地位已动摇 B. 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显露

C. 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D. 逐步放宽对个体经济的限制

【答案】D

【解析】材料阐述了1981、1984、1987年我国对个体户雇工政策的变化,表明逐步放宽对个体经济的限制,故D项正确。公有制主导地位始终未变,故排除A项。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显露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材料时间1981—1987年我国已经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允许雇工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

24. 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

A. 消除城乡区域差别 B.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C.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 开启农产品商品化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结合所学可知计划经济时期控制粮油关系;因此2001年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是在粮油供给和消费关系方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消除城乡区域差别、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开启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故ABD三项排除。

点睛:本题根据材料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结合所学可知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就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难度较大。

II (非选择题 52)

二、非选择题

25.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营经济或称国营经济,古已有之,而1862年太平天国革命结束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又陆续办起了中国第一批大机器生产的近代公营企业,到上个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以调和各方势力和利益;不以赢利为目的,并以忠诚和精神鼓励为主导;企业具体管理方法有租客制、包工制、班组承包制、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等,其中租客制工人对租客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强,包工制、班组承包制工人对包工头的依附较弱,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工人人身自由。

——摘编自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和洋务派实行公营经济的目的。并分析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利弊。

材料二 威尔斯:这次美国之行,给了我极强烈的印象,旧的金融界在崩溃,全国的经济生活以新的方式在改造。列宁当年曾经说过,要学习做生意,要向资本家学习。现在资本家应当向你们学习,以使领会社会主义精神。我以为,在美国,问题是在于进行深刻的改造,是在于建立计划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你和罗斯福是从两个不同的起点出发的。

斯大林:美国的目的和我们苏联的目的不同。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不能消灭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无政府状态的根源。……如果不摆脱资本家,如果不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那么你就不能建立计划经济。

——《斯大林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1934 723)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与国民政府、美国政府的做法有什么本质区别?

(3)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和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思想的本质区别,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答案】(1)目的:古代是为了满足统治者奢惨生活的需求;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原因:为了战时需要(民族危亡局势的深化)和改善人民生活;当时美国经济危机严重,而苏联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

利:为战争准备了物质基础;引进了现代企业制度。

: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企业缺乏市场调节的活力和制度约束;工人没有获得普遍的人身自由。

(2)区别:斯大林时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汁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的公有制,而国民政府实行的是官僚资本主义,美国则是国家全所资本主义。

(3)区别:斯大林把计划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绝对对立起来,排斥市场价值规律,否定市场经济,不利于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落后面貌;而邓小平则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于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

贡献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或计划和市场邵是资源配置的方式这个根本问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2)

【解析】(1)第一小问,关于中国古代实行公营经济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为了满足统治者奢侈生活的需求方面作答;关于洋务派实行公营经济的目的,根据材料一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又陆续办起了中国第一批大机器生产的近代公营企业可从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方面思考作答。第二小问,关于原因,根据材料一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为了战时需要和改善人民生活、经济危机的影响、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等方面思考作答。关于利,根据材料一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以调和各方势力和利益;不以赢利为目的,并以忠诚和精神鼓励为主导;企业具体管理方法有租客制、包工制、班组承包制、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等可从为战争准备了物质基础;引进了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回答;关于弊,根据材料一其中租客制工人对租客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强,包工制、班组承包制工人对包工头的依附较弱,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工人人身自由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企业缺乏市场调节的活力和制度约束、工人没有获得普遍的人身自由方面思考作答。

(2)关于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与国民政府、美国政府的做法的本质区别,主要是从三个国家的经济体制的内容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时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的公有制,而国民政府实行的是官僚资本主义,美国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他们也不能消灭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无政府状态的根源……如果不摆脱资本家,如果不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那么你就不能建立计划经济可知斯大林把计划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绝对对立起来,排斥市场价值规律,否定市场经济,不利于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落后面貌;结合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内容,可知邓小平则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第二小问,即回答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方面思考作答。

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

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又陆续办起了中国第一批大机器生产的近代公营企业 “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 他们也不能消灭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无政府状态的根源……如果不摆脱资本家,如果不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那么你就不能建立计划经济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洋务运动、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经济建设、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经济体制改革等相关内容。学生能把材料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卖《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教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

情节: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白己的领地。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概述和评价: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示例 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是全国卷的亮点,也是广大师生最头疼的一道试题。今年的试题一如既往的出乎所有师生的意料,本题以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相关情节为素材,通过开放式设问,引导考生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小说中蕴含的历史现象,为考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创造空间,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能力上说,在考查基本思维能力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增强情境的探究性和设问的启示性、开放性,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思维过程是,首先阅读材料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如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反映了黑奴贸易;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座荒岛上……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反映了早期殖民扩张;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反映了宗教改革等。其次,结合世界近代史对该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即可。

点睛:本题以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相关情节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唯物主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一改观点论述类题目的限定,让人耳目一新,体现出高考求新求变的思想。本题整体难度不太大,让学生感觉比较平和。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找出反映的历史现象。

27.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 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正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

【答案】(1)准备:发展内地军工企业;

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

背景: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

(2)举措:建立统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

(3)影响:提供了长期抗战的经济支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造成了官僚资本的膨胀;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信息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可知,其准备主要有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等。第二小问,依据材料的时间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从日本侵华、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等角度分析。

第(2)问,依据材料二信息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可以得出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等举措。

第(3)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对抗日战争、区域开发、工业布局以及民族经济等的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本题以国民政府抗战的经济举措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国民政府抗战的全面把握。抗日战争是全国卷和各地方高考试卷命题的高频考点,该考点彰显了家国情怀,因此也是高考命题的长效热点,这启示我们复习备考时,一定注意高考的高频考点和长效热点,高考考查从不回避高频考点。从能力上说,本题主要是全面考查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从素养上看,本题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来描述,第(3)问的评价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