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标准答案

发布时间:2020-05-19 00:58:36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园的失落是时代病症

作为普通人,历数我们的种种焦虑,为基本保障、为生活条件、为梦想实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没有安全感、缺乏确定性、觉得得不到承认和肯定、体会不到信任与支持凡此种种,这不正是我们无家的感觉吗?尽管在家和家园之中我们还会面临其他的问题,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是安全的,我们不会遭受恶意的伤害甚至不会受到敌意,我们可以得到呵护,在遇到困难时获得照顾与支持。

人类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生产迈入工业化,从传统礼俗社会进入现代科学理性与法律社会的过程,也是人类一步步失落家园的过程。现代的工业市场生产、大规模的城市生活、科技理性支配和无情的科层制与形式主义法律统治,将人类与自然界密切联系共享天地之中抽离,而将其投入以功利效率的工具理性为核心逻辑组织和运作的各个系统世界中,人类身处自己打造的机器般的铁笼之中,既失温馨家园,又怎免得恒久的焦虑?从赋予政府更多的福利保障职能,到重新看待宗教与科学关系、发挥信仰的功能,或以人本主义来平衡科学精神,直到重建公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然而,在个人主义和工具理性的内核基石上,这一切看来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类的家园并未真正得以恢复,家园失落之痛和如影随形的普遍焦虑之,至多只能说是稍有缓和而已。

到了全球化阶段,情形变得更为复杂。借助全球流动性增长的各种媒介手段突破时空界限将全世界的人更近距离地聚拢在一起,经济市场、科学技术、科层组织这些系统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进一步和深入侵吞蚕食人们的家园,大到各国,中到各地方、各种人群共同体,小到各个家庭,其所能提供的保护屏障一一被穿透,个体越来越深地被卷入其普遍的支配逻辑中。而焦虑中的人们也将逐渐明了,如果曾经是为了正当的梦想而宁愿舍弃家园、离家逐梦,那么,该到重新回家的时候了。因为,我们的天性是社会的存在,我们决不可没有家园。

我们不是简单地返回最初的家和家园。人类要往前走,我们不可能退回到过去。现代化过程不可逆转,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不可能倒流。但是,我们的确需要不时地停下匆促的脚步,反问和澄清这一切的初衷,明白有哪些我们要继续坚持,又有哪些我们必须纠正,哪怕需要为此付出十分艰巨的努力。之所以说我们正面临重建家园的重大机遇,在于焦虑的普遍性和日益被人们认识到的焦虑的深沉性。如今,焦虑是普遍的、持续的、深刻的,不独属于某一个人、某一个群体、某一个民族,而是全人类的。而且,我们既有的生活方式、存在状态,在客观上也越来越不可持续。我们决不可能在不重建人类共同家园和不同人群的家园的条件下,继续指望多数人能够过上满意的生活。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在重建家园中可以担负更大的责任,这既是由其历史的位置决定的,也是因其潜在的能量所注定的。当然,其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是把握这位置和转化这能量的关键。在这方面,中国的知识分子需要更大的自觉性、勇气和信心,也需要创造力。

(选自《人民论坛》,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家园给了我们安全感,在家园中我们会得到承认和肯定,会得到呵护照顾支持,可以免受恶意的伤害,甚至感受不到敌意。

B. 人类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化迈入工业化,从传统礼俗社会进入现代科学理性与法律社会的进程中逐渐失落了家园

C. 我们曾为了正当的梦想而舍弃、离开家园。我们决不能放弃家园,因为我们的天性是社会的存在,理应重新回家。

D. 我们的生存状态在客观上越来越不可持续,我们应该重建人类共同家园和不同人群的家园,让多数人过上满意的生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家园的失落是时代的病症,我们没有安全感、缺乏确定性,觉得得不到承认与肯定,体会不到信任与支持,并有种种焦虑。

B. 如果只是从个人主义与工具理性出发,人类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失去家园的问题,家园失落之痛普遍焦虑之感也不会得到缓解

C.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种媒介手段们的距离拉得更近,人们的家园正被一些系统世界一步步侵吞蚕食。

D. 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是不可倒流,我们不能简单地返回最初的家园。面对不可逆转的现实,我们需对过去的行为进行必要反思。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现代的工业市场生产、大规模的城市生活等割裂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密切关系,人类处机器般的铁笼之中,在失去家园的同时,还承受焦虑。

B.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各国、各地方、各种人群共同体、各个家庭失去保护屏障,个体被卷入了普遍的支配逻辑之中,焦虑的人们意识到重建家园。

C. 现代人的焦虑具有普遍、持续、深刻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为了让多数人能够过上满意的生活,我们需要为重建家园而努力

D.历史的位置与潜在的能决定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在重建家园的过程可以承担更大的责任。而我们也是把握位置和转化的关键。

答案:1.C “我们都曾为了正当的梦想而舍弃、离开家园”错误,原文是“如果曾经……离家逐梦”是假设,不能说“我们都曾……”

2B “也不会得到缓解”错误,原文第二段末尾说“至多只能说是稍有缓和而已”

3D 扩大范围。“把握位置和转化的关键”是中国的知识分子。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艺术家欣赏自然和西方人欣赏自然相比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中国人的的观念很淡薄自然的观念中虽偶然杂有道家的神秘主义但不甚浓厚。中国人对待自然是用乐天知足的态度把自己放在自然里面觉得彼此尚能默契相安,所以引以为快。陶潜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诸句最能代表这种态度。西方人因为一千余年的耶稣教的浸润自然两种观念相混合。他们欣赏自然带有几分泛神主义的色彩人和自然仿佛是对立的自然带着一种神秘性横在人的眼前人捧着宗教的虔诚向它顶礼。神是无处不在的整个自然都是神的表现所以它不会有什么丑恶。

在卢梭看来自然本来尽善尽美有人于是有社有文化有了社会和文化丑恶就跟着来了。诗人华兹华斯也是这样想的他在一首诗里劝告书呆子们站到光明里来,让自然做你的师保”,“自然所赋予的智慧是甜蜜的,好事的理智把事物意义弄得面目全非我们用解剖去残杀。这种泛神主义的自然观决定了艺术家对于自然的态度。

自然既然是尽善尽美的最聪明的办法就是模仿自然。模仿自然本是西方艺术史中一个很古老的理想古希腊人对艺术的定义就含有模仿柏拉图反对艺术就因为它只模仿感官世界。这种艺术观在历代都有攻击者和拥护者。近代作家中拥护艺术模仿自然说者以英国作家罗斯金为代表。依他看,人工造作的东西无论如何精巧都比不上自然的。他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一座希腊女神的雕像有一个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最自然的就是最常见的最常见的就是最美的。凡是美的线形都是从自然中最常见的线形抄袭来的。例如希腊有柱无墙平顶式的建筑模仿的是剪去枝叶的树木哥特式尖顶多雕饰的建筑模仿的是连枝带叶的树林罗马圆顶式的建筑模仿的是天空和地平线。因此罗斯金劝建筑家们到树林里去从自然出发研究建筑原理。自然既已尽美所以艺术家模仿自然最忌以己意加以选择。他说:“完美的艺术都能返照全体自然不完美的艺术才有所不屑有所取舍。罗斯金的论调并不是孑然孤立的19世纪法国雕刻家罗丹的《罗丹艺术论》也差不多与此一致他说:“第一件要事就是坚信自然全美记得这个原理然后睁开眼睛去观察。

在罗斯金、罗丹和一般自然主义者看来自然本来就尽善尽美艺术家唯一的成功捷径就是模仿整个自然丝毫不用选择。这种理论显然有一些问题。美丑是相对的名词有比较然后有美丑。如果把自然全体都看成一样美就没有分别美丑的标准就否认美丑有比较那么也就漫无意义了。艺术的功用如果是在忠顺地模仿自然那么又何须艺术呢艺术的功用原是弥补自然的缺陷如果自然既已完美艺术便成赘疣了。

(选自朱光潜《自然美与自然丑——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的错误》,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陶潜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诸诗句,展现出了他对待自然的乐天知足的态度。

B.诗人华兹华斯劝勉人们要让自然做教导者他认为好事的理智把事物意义弄得面目全非体现了他泛神主义的自然观。

C.在西方艺术史中模仿自然是一个很古老的理想艺术模仿自然的观念在西方得到普遍认同近代作家罗斯金便是拥护者之一。

D.罗斯金认为自然尽善尽美了艺术家模仿它忌讳凭自己的意思加以选择他还强调说完美的艺术都能返照全体自然。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梭和华兹华斯都认为自然原本是尽善尽美的进而把丑恶现象的出现归于人类及相伴而产生的社会、文化等。

B.作家罗斯金说他从来没见过哪个希腊女神的雕像有一个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意为人工创造的东西比不上自然的。

C.雕刻家罗丹赞成艺术模仿自然说认为艺术创作第一件要事就是坚信自然全美记得这个原理然后睁开眼睛去观察。

D.艺术家的自然观决定了他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柏拉图与罗斯金的观点不同柏拉图反对艺术模仿自然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艺术家欣赏自然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就是对待的观念在西方人的观念中,“自然这两种观念是融合在一起的。

B.罗斯金认为希腊有柱无墙平顶式的建筑、哥特式尖顶多雕饰的建筑、罗马圆顶式的建筑都是从自然中最常见的线形抄袭来的。

C.作者认为最自然的就是最常见的最常见的就是最美的美丑是相对的名词,有比较然后有美丑分别美丑是有标准的。

D.作者反对艺术忠顺地模仿自然认为艺术的功用原是弥补自然的缺陷如果自然是完美的艺术便成了多余无用的东西。

答案:1.C艺术模仿自然的观念在西方得到普遍认同错,原文这种艺术观在历代都有攻击者和拥护者,可见没有得到普遍认同。

2.D柏拉图和罗斯金的观点不同,柏拉图反对艺术模仿自然说错,原文柏拉图反对艺术,就因为它只模仿感官世界

3.C最自然的就是最常见的,最常见的就是最美的是罗斯金的观点。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网络文学是直面读者的文学,所写的内容与读者的生活紧密相关,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接地气、树正气、有情趣,它往往能拨动读者的情感之弦,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读者的内在潜能,激起读者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气。

表面上看,那些玄幻、穿越、架空历史等类型的网络小说所构筑的想象世界似乎离现实生活很远,但它离读者的情感其实很近。它通过奇遇、金手指、开挂等途径让主人公由“废柴”变成可以“逆天”的世间强者,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会经历各种磨难,但会凭借过人的智慧、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闯过一道道关,其中还会有友情、爱情等方面的故事,涉及团队精神、家国情怀、人生境界等精神层面的问题。这样的故事给读者的精神影响是积极正面的,它给读者以梦想,也强化了幸福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道理,帮助那些渐渐长大的青少年读者逐渐获得独立意识并找到自我。

在那些直面现实的作品中,很多作者都现身说法,以自己为原型来写作,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写进小说,让读者获得参与感,并从中获得生活的经验。鲍鲸鲸的《失恋三十三天》、李可的《杜拉拉升职记》、曼陀罗天使的《七年之痒》等网络小说以切近现实生活的笔触,和读者一起面对生活难题,作者用生活智慧教会读者如何经营情感、事业、家庭,如何面对阶段性的人生困境,如何活得更精彩。这些作品的理念是,小说是有用的,而不只是简单的消遣品,它们洞明世事、通晓世故人情,能帮助读者提升认识生活的能力。

文学对现实生活的干预,主要是通过读者的阅读来实现的,读的人越多,作品产生的影响才会越大。网络文学在面对读者群时,是自觉分类的,根据读者的需求“量身定制”,类似玄幻、历史、穿越、悬疑、游戏、职场、言情等作品的分类标签,针对的是不同读者的口味,这种分类细化的做法类似文化超市里陈列的各类文化产品。读者在选择这些作品时,选择的是一种情调和趣味,粉丝读者群是通过趣味“扎堆的”,通过阅读中的互动,共同探讨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获得不同层面的精神生活体验。

与大多数通俗文学一样,网络文学的价值观念是持中的,是大多数读者能接受的,少有价值观的探寻,多的是对已有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明晰和强化。网络文学传承通俗文学的传统,类似古代说书场的故事,又有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印迹,在环环相扣的故事中,既有传统精神价值的弘扬,也有对现代观念的书写。

网络文学对读者的引导是通过人物故事、人物形象激发读者的认同感,通过一些感悟式的“格言”“警句”,为读者舒缓压力,放飞梦想,识理明志。几乎每一部走红的网络小说都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被读者津津乐道,有一些“名句”被粉丝读者转录、传阅。读者阅读故事时,不知不觉地和人物同呼吸,并从中汲取精神动力,化为自身心智情感的一部分。网络文学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启发读者思考生活,勇敢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幸福。

(选自周志雄《网络文学与当代现实生活》,有删改)

1、下列关于“网络文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的内容与读者的生活紧密相关,它接地气、树正气、有情趣,是直面读者的文学,可以激起读者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气。

B.网络文学与其他文学一样,主要是通过读者的阅读来实现其对现实生活的干预,作品产生的影响大小与读者的多少有关。

C.网络文学的价值观念是持中的,是大多数读者能接受的,它很少探寻价值观,较多的是明确和强化已有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念。

D.网络文学激发读者认同感的途径是讲述人物故事、塑造人物形象,它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启发读者去思考生活,追求自己的幸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玄幻、穿越、架空历史等类型的网络小说的主人公,常常由“废柴”变成世间强者,这样的设定往往能够给读者以积极的精神影响。

B.《失恋三十三天》、《杜拉拉升职记》等网络小说不属于消遣品,它们教人如何面对人生困境,如何活得精彩,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C.有些直面现实的作品能让读者获得参与感并从中获得生活经验,原因在于作者现身说法,在作品中写了自己的生活经验。

D.玄幻、历史、穿越、悬疑、游戏、职场、言情等作品的分类标签,是网络文学在面对读者群时,针对不同读者的口味自觉细化分类的作品类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网络小说写励志故事,阐述幸福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道理,这样的作品影响是积极正面的,能够帮助青少年获得独立意识。

B.网络文学往往根据读者的需求“量身定制”,其粉丝读者群是通过趣味“扎堆”的,他们通过阅读中的互动来共同探讨问题。

C. 网络文学传承通俗文学的传统,这两种文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侧重书写现代观念,后者则侧重弘扬传统精神价值。

D.网络小说若想走红,不仅要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还应该有一些感悟式的“格言”“警句”,使读者受到思想上的启迪。

答案:

1A “接地气、树正气、有情趣”是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的特点,不是所有的网络文学作品的特点。

2B “不属于消遣品”错误,原文说的是《失恋三十三天》、《杜拉拉升职记》等小说并“不只是简单的消遣品”。

3C“前者侧重书写现代观念,后者则侧重弘扬传统精神价值”于文无据。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怎样读中国书

余英时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涌,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做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

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选自《悦读》,2013年第9期,有删节)

1.下列对作者“读中国书的方法和态度”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专精”阅读,就是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全部背诵,但至少“三复”,达到“熟”的程度。

B.“博览”是在“专精”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要有目的地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

C.就态度而言,作者强调要“虚心”,要静心地读,反复地读,读来读去就不会有“先入之见”,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

D.作者认为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的态度,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

2.“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下列说法完全属于朱熹观点的一项是(

A.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B.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C.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D.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读书百遍或许不能够做到,但是反复读多遍一定是不可少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代学者戴震堪称“专精”读书的典范,他对十三经,除了“疏”不尽记得外,经文与“注”全都能够背诵下来,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

B.作者认为,“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强调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而不是急于横加“批判”。

C.鲁迅的话是反封建思想的激愤之词,作者在此引用并不是非议鲁迅,矛头指向的是那些崇尚西洋、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人。

D发现古书的漏洞,不是初学者能达到的境界,在没有达到相当程度之后,切不可不尊重原著而对古书中的漏洞“硬去看”;或者“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答案

1C (C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是误解了原文“‘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的意思,且误解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不会有先入之见”完全否定主观不对。)

2CA项,“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是作者的体会;B项,“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出自苏轼的《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D项,是余嘉锡对汉代学者董遇读书方法的看法,不是朱熹的言论。)

3AA项,“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有误,从原文看,知识爆炸的现在,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毎小题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

每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我们民族给出的答案是“导民以孝,以孝侍亲”,以孝文化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思想基础。面对今日中国“银发社会”浪潮到来之挑战,应着力推动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现代孝道筑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

传统孝道主张养老敬老。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伦理思想资源。“善事父母”是孝文化最基本的要求。这首先指“能养之孝”。孔子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要求“事父母,能竭其力”;在“能养之孝”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敬亲之孝”。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那么,怎么才算敬养,怎么才算孝子之行呢?《孝经》中提出来了“五备”:“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也,然后能事其亲。”

现在社会的深刻变化,引发了传统孝道现代转化的必要性。首先,生产方式的改变引发家庭关系变化。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生产为基本生产方式,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主要靠经验,而人越老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值得社会尊重,故而老人在家庭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但在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现代社会,当晚辈的知识结构、资源财富、权力地位都超越长辈时,他们在家庭中的“话语权”便会加大,而老人们的地位难免会“边缘化”。其次,民主政治取代封建孝治。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要求臣子对自己尽“忠”而鼓吹百姓们行“孝”,“忠孝”也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评价标准。而在当今社会中,古时的“父母官”变成了当今的“人民公仆”;那时的“子民”“草民”,而今变成了“公民”“国家的主人”;执政党的理念,也转变为各级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三,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与政治冲击,使孝道文化基础大为动摇。孝道观念被严重扭曲,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形成了几代人思想上的误区与断层。再就是生存及养老的压力增大。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子女对父母尽孝的难度提高。凡此种种因素,使得孝道传统日渐失去昔日的约束力,子女们对父母不尽赡养之义务,老而无养,养而不敬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子女在老人还有一点利用价值时,一味索要,无度“啃老”;而老人一旦年高体衰,便视为累赘,甚至虐待、遗弃,种种不孝行为令人发指。曾经风光无限的传统孝道,如今已是面目全非,只是靠着历史的惯性而踉跄而行。

欲使传统孝道能在今天生存发展,并且对现代生活产生其应有的规范与指导作用,就必须对其进行现代转化,使其融入现代生活,走进现代人的心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统孝道必须实现创造性转化。它既应该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民族为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提出了“导民以孝,以孝侍亲”的理念,主张以孝文化来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思想基础。

B.传统孝道认为,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这说明孝道突出养老为本位,将养老作为家庭的主要职责之一,使老年人可以名正言顺地接受子女的奉养。

C.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的深刻变化,晚辈掌握的知识结构等常常超越长辈,使得老人们越来越丧失话语权,导致不孝敬老人的现象越发严重。

D.让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最重要的途径是让传统孝道进行创造性现代转化,融入现代生活,让传统孝道走进现代人的心中。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社会讲究“忠”“孝”,是指要对统治者尽忠,对父母尽孝,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关系正好颠倒过来了。

B.“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即是说如果对父母不是由衷地敬爱,那养父母和养牲畜就没有什么差别。

C.现代社会中,后辈们生存及养老的压力增大,加大了子女孝敬老人的难度,使得后辈们对传统的孝道逐渐有心无力。

D.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内容的更新,必然落后于时代而被抛弃;现代的孝道如果不能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没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将得不到发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中国社会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我们应该着力推动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现代孝道筑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

B.“五备”的要义在于要将父母放在心上,以诚敬的心情做好“生、养、死、葬”中的每一件事。

C.传统孝道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生产方式的改变,知识结构的变化,主人公意识的转变,以及生存压力的增大是主要原因。

D.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传统孝道自身内涵的不断丰富,促进了现代孝道的发展,现代孝道促进了传统孝道的必然改变。

答案

1C,以偏概全,现代社会不孝敬老人的因素有几个,这个点只是其中之一。

2. A,“正好颠倒过来”理解错误,与文意不符。

3.D,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最后一句表述也是错误的。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院与科举是一对难兄难弟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和教育史上,书院与科举是两个相当独特的方面。书院与科举互相联系又互有区别。书院是有形的,科举是无形的;书院给人的印象多是建筑,科举给人的印象多是制度。书院也有无形的制度,但不是最主要的特征;科举也有有形的考场,但至今多已灰飞烟灭。

书院之名,始于唐玄宗时的丽正修书院和集贤书院。中唐以后,有许多准备报考进士科的士子隐居山林,潜心读书,书院便由习进士业的士人读书山林之风尚演进而来。过去多数学者都认为书院与科举的关系是疏离的,或者说书院具有反科举的传统,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己逐渐改变了这一看法。作为儒家文明的产物,书院是宋明理学的策源地和大本营。理学作为宋以后儒家学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十分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书院生存的科举时代,士人反对科举只能居于修身齐家的层次,很难达致治国境界,更遑论实现平天下的理想。大多数书院教育家也是深明此理的,因此他们本人积极争取应举入仕,而且不反对书院学生应举入仕,主要是劝导学生要学问、举业并重。正如最著名的书院教育家朱熹所说的:“居今之世,使孔子复生,亦不免应举。”反对科举在当时既不合时宜,也不现实。如果能够应举入仕,具有了更高的知名度和地位之后,往往反而可以获得更好的宣传自己学说的机会和条件。朱熹、陆九渊、湛若水、王守仁等书院大师都是考上进士之后,才有较好的学术和政治资本建立或修复书院,进行讲学布道。因此,书院治学与应举入仕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

19世纪西学东渐以后,处在清末“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中国许多传统的制度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之下都逃脱不了被彻底否定的命运。康有为不仅在1898617日奏过《请废八股试帖楷法改试策论折》,而且在该年73日也上过《请饬各省改书院淫祠为学堂折》,指出我国各直省及府州县都有书院,可惜所课皆八股试帖之业等无用之学,请求将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光绪皇帝很快采纳了康有为的建议。

所谓书院改制,其实就是废止书院制度,教育的重心从中学转轨为西学。书院改制、科举停废,笔者认为都是东西方文明冲突的结果。书院与科举被废止的时代,实际上是传统的农业文明逐渐被现代工业文明所取代的时代。在社会进化的过程中,许多历史上曾经起过重要作用的传统事物都逃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例如,冷兵器被枪炮所取代、帆船被汽船所取代、国子监被大学堂所取代,等等。今天我们在看待骑兵、刀箭、帆船、园子监、书院、科举等东西和事物的时候,应该历史地看其价值与作用。1923年,毛泽东在《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一文中认为,书院的优点,“没有教授的管理,但为精神往来,自由研究”,“课程简而研讨周,可以优游暇豫,玩索有得”。他兼采书院与学校之长,创立湖南自修大学,其教学和研究方法,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仍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摘编自刘海峰《书院与科举是一对难兄难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院与科举各有特色、互有区别但又互相联系,在中国古代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B.中唐以后,一些读书人为了参加科举以求仕进,隐居山林,潜心读书,书院也由此应运而生。

C.时代和现实鼓励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如果孔子生活在那个时候,也很难不受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

D.科举选拔只满足个体修身齐家的愿望,对于治理国家和平定天下的宏愿则难以通过科举实现,因而遭到士人的反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朱熹等人考上进士之后,有了更高的知名度和地位,以此为资本在书院讲学布道,体现了书院与应举统一的一面。

B.书院治学强调学问,应举入仕强调举业,过去大多数学者认为二者有对立的一面,但这一看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改变。

C.康有为先后呈上两道奏折,分别针对科举考试和书院提出改革,可以反映出二者在中国古代互相交织、难兄难弟的关系。

D.书院和科举的发展与儒家文化有密切的关系,19世纪西学东渐,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中,它们均趋于衰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时代,书院中的读书人为了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参加科举的行为,是理想和现实的折中。

B.我们应该历史地看待传统事物的价值与作用,即将其置于历史发展进程中,看到其不再具有意义而难免趋于消亡的趋势。

C.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过去对书院的很多看法是不全面的,当下的教育可以从书院的教学中汲取有益经验。

D.毛泽东兼取书院与学校之长,创立湖南自修大学,以期学生能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展开研讨,最终有所收获。

答案

1.D  (对原文士人反对科举只能……,很难……,更遑论……”理解有误)

2.B  (书院治学与应举入仕二者有对立的一面这一看法并未被改变)

3.B (“历史地看待传统事物的价值与作用应该包括看到其在历史上曾经发挥的作用)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标准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