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川杯 诗联大赛获奖联中的平仄与词性问题商榷

发布时间:2023-09-27 23:11:00

海川杯
诗联大赛获奖联中的平仄与词性问题商榷

"海川杯"诗联大赛获奖联中的平仄与词性问题商榷[转载揭晓版帖子] 出句为:百川汇海,海川家具满庭芳
暂且不论结构,应对难点在词牌名的平仄相对与词性相同。出句中词牌名 平仄为:满庭芳,词性为:满庭芳 仄平平动名名
那么对句中词牌名平仄应为平仄仄,词性应为动(名名。然而搜尽词牌名,平仄与词性均符合又意义关联的可谓凤毛麟角。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评委如何取舍?请看所有等级获奖联:
双凤栖梧,梧凤籁音金殿乐 一水环山,山水柳州欢乐颂 一水环山,山水柳州春草碧 千卉飞花,花卉柳堤明月引 八桂联湘,湘桂品牌黄鹤引 千水来风,风水宝宅深院静 多韵成风,风韵雅居明月引 一水环山,山水市民长寿乐 双凤鸣桐,桐凤福音长寿乐 九邑望京,京邑国肴全聚德

以上平仄虽合律,但均有词性与对句不同之弊。看来评委是偏向宁可词性多处不符,不愿平仄一字不合也。诸如"添春色""庆春岁"之类的词牌名通通在枪毙之列,连平仄与词性皆佳的,诸如"深院月"等也不可幸免矣。若论结构,那话题更多了。
对此,笔者推荐本楼一文(有的观点本人也赞同,仅供大家参考,不知当? [转帖]平仄和对仗在律诗与对联中的地位有别(刘福铸 [作者:刘福铸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目前,有不少楹联研究者把律诗之律与对联之律混为一谈,其所制定的联律往往过严,这既不符合对联作品事实,也不利于正确评判对联优劣和指导群众性的对联创作。
说联律过严主要是指过分机械地照搬律诗平仄之律。律诗主要形式有五律、七律和少数六律。一般讲诗词格律的书,都把律诗之律归纳为几个要素,如字数、句数固定(排律除外,中间要求对仗,严格押韵,讲究平仄等。而平仄和对仗又是律诗的两个主要特点。不过,对律诗来讲,这两个特点仍有主次之分,那就是平仄才是律诗的第一要素,是律诗的灵魂。比如说,一首诗形式虽是八句,也押韵,并有严格的对仗,但只要不合律诗平仄之律,就仍只算古风。如王融《临高台》:"游人欲骋望,积步上高台。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花飞低不入,鸟散远时来。还看云阵影,含月共徘徊。"历史上从没人把这类只有对而没有粘的诗当作律诗的。相反,一首诗即使都没有对仗,即所谓"零对仗"但只要平仄合律,就仍是律诗。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又如孟浩然《洛中送奚三还扬州》:"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羡君从此去,朝夕见乡中。予亦离家久,南归恨不同。音书若有问,江上会相逢。"这就是前人所谓不用对偶的律诗。实际上,初唐的律诗是否对仗是自由的,但平仄格律则很严谨。宋人所谓的蹉对,也是宁肯参差为对而不损平仄格律之范例。可见,平仄之于律诗比对仗地位重要得多。毛泽东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中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王力在《诗词格律》中

海川杯 诗联大赛获奖联中的平仄与词性问题商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