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为学之道与当代大学为学精神

发布时间:2019-09-19 20:27:54

孔子的为学之道与当代大学为学精神

大学精神有很多,对其的解释也是多种多样,但是说到“为学”是其基本内涵却没什么人反对。大学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部门,培养人、为学是其最基本的职责。尽管“为学”是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中国当代大学教育的功利化气氛越来越浓烈。知名学者钱理群评论包括北大在内的中国顶尖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知名教育评论专家熊丙奇也直言抨击当前大学正误入歧途:“上清华为当官,上北大为发财。”“(清华北大)正加速成为职业培训所,鲜有可能走出科学大师与人文巨匠。”究其原因,源于大学精神的缺失。

作为中国儒家思想核心人物的孔子,一生立志向学,在学习与研究中收获快乐、修德建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笔者认为,不论是孔子对于“学”的理论认识和人生定位,还是其自身的好学精神,对于当今大学的浮躁功利之风都有警醒作用。

说到孔子,人们总会给孔子定位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连百度搜出来的也是如此,却忽略了孔子首先是一个学问家!他是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既是历史学家,还是音乐家、诗人,同时还是其世最著名的礼仪专家与文化学者等。“子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这句记载证实了孔子作为一个全能学者的贡献。

《论语》以《学而》开篇,突出了“学”在《论语》中的重要地位。为学也是孔子人生的终极追求。孔子曾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十五志学”,而不是“十五而学”,在十五岁的时候就已经确立了献身学术的志向,开启了辉煌人生的起点。他谦虚地把自己同乡野老农相比,认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并不比他们高尚,所区别之处仅在于“好学”,从“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这句话可以看出。钱穆先生曾这样概括孔子 :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之教重在学。孔子对自己的评价,“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还是概括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都是从“学”这方面来讲的。“学”在孔子那里不仅是教人的手段,而且更是一种生活目的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就是他的人生进程,学习主要不是为了获得知识、才能以维持生存需要,更不是为了炫耀,而是生命本身所要求的,是展示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唯一途径。

孔子将人生与为学合二为一的经历很值得当今大学为学精神的培育。当今大学校园,功利化的气氛愈演愈烈,很多人都把为学当做一种获得功利和利益的手段和工具,在当官发财之后就把学习这种工具和手段抛弃。在大学里,我不止一次的听到别人问学这个有用吗?学这个对我以后就业有什么用?有句话叫“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人们对工具的利用总是短视的,把学习当做了工具,在目的达成了之后,很快就把它抛弃。有多少人平时不努力期末拼命复习只为通过期末考试呢?又有多少人在毕业后把知识都还给了老师?那么问题来了,难道为学就只是短暂的,只能把它当成工具、手段,不能把它当做众生信仰和毕生追求吗?且看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的回答。他在《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一文,解释了世间何物最为强大且经久不衰?他说:“亚历山大之狮吼于西方,成吉思汗之龙腾于东土,吾未见其流风余烈,至今有存焉者也......当其盛也,炙手可热,威震环瀛,一败之后,其政策亦随身名而灭矣。然则天地间独一无二之大势力,何在乎?曰智慧而已矣!学术而已矣。”可见,学术能够超越权术、金钱、名利,而有资格成为人们的终极信仰。当代大学为学精神的缺失源于人们把学习降格为当官发财的工具和手段,轻视了学术。只有将学问、真理当成终极目标之后,大学诸人才有终身追求的信念,才能树立脱离短期功利的信仰,才能恢复学术的本真,大学才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

若以学习的本真状态来观察现实,我们不难发现,现在一些大学生之所以在专业选择、学习兴趣和动力方面存在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于学习的认识过于

功利,始终陷在个人利益权衡的漩涡中,没有对自己人生价值有更高定位,更没有把学习与人生价值追求联系起来。很多学生虽然学习也很刻苦,但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能逃避就逃避,或沉迷于游戏不能自拔,或通过作弊等手段不劳而获。

这是大学为学精神的缺失。反观孔子,孔子的一生,是痴学、善学、乐学的一生。乐在学中,让孔子在理想不能达成时仍能保持高尚与完善的人格,仍能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现代大学诸多的“大学病”如功利主义盛行,学风浮躁、学生人格发展滞后、人才培养成效低下等,都可以从孔子为学提升自我,进而从乐享人生的成功经历中找到治愈的“药方”。

孔子对学的理解是深刻和广泛的,他把领会生命意义的一切过程都看作是“学”。这就是孔子的学习思想和生活方式对于大学生的重要启示 :学习主要不是获取功利的一种手段,也不只是一段时间的学习,而是一生的事情,其本身就是一个人生命形态的具体体现,直接反映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取向。人只要活着,就要以学习、实现崇高的人生境界为终生追求,不能有丝毫松懈,直到“死而后已”,因为这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对比现在的学术浮躁和学习功利之风,孔子为了提升生命价值、满足丰富的精神追求而学习的态度,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孔子为学的句子: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3.“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4.“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5.“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孔子的为学之道与当代大学为学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