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辨识人才的七种方法

发布时间:2018-07-01 02:00:19

诸葛亮辨识人才的七种方法

这知人之道不仅可用于治国治军上,我们的学校管理亦可用得上,这有助于让我们做到知人善任,人善其用。

《将苑》卷一中论道:“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对于这个识人标准,详论如下:

第一个标准是“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在用人的过程当中,往往要他们面对一些挫折或者是非,换言之,在部署双方争斗的时候,就可以看到他们的志向如泾渭般分明。例如:有些人因为小小纷争就放弃了现有岗位,不再坚持。因此,在某种程度下,要看一个人的立场是否坚定,就要看他忍受是非的能力。又如,当某一个人抱怨上司对他的欺压和不满,然后对别人说:我要不做了。这个言行说明这个人的志向是不够坚定的。如果你把志向不够坚定的人放到危难之处,放到重要地方的时候,这种作法本身就是很危险的。因此,“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的识人之法很有意义,换言之,让一个人在面对他认为是不合理之事的时候,你看他是怎么样去做的?他究竟是忍辱负重,继续向前,还是任性善变,一意孤行,这从中可看出其志向或者立场是否坚定。这就是“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第二个标准是“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就是说,当说话的时候,你不一定要处处去肯定对方。考察用人之际,虽然被考察之人明明是对的,但你也可以说他是错的,这时他可能会竭尽全力地来跟你解释,或者辩解。否定其肯定者,肯定其否定者;对者错之,错者对之,这时看他是如何应对的,这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应变能力。当然,或人或事之中,并没有绝对的对错,而是因不同角度、不同时域使然,这样就需要处之以不同的方式、方法,不同的思维。一个不懂得变通的人,由于他的原则过于刚强,而方法却不懂得变通,因而往往容易让自己陷入困境。这就是“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第三个标准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也就是说,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向他咨询,让他谈谈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为什么要会有这样的看法。所以,当一个领导和部属沟通的时候,经常会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而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方式来了解他过去的见识是怎么样的,了解他的知识是怎么样的,从而对他有更深入的了解。此即正所谓知人方可善任。如果你不了解他,换句话,就得先懂得观察别人;你要用人以前,不能为平日爱好所左右,也不能一意孤行,唯亲是用也不行。

第四个标准是“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当一个人大难临头的时候,你看他的勇气是怎么样的?这就是“告之以祸难”,也就是说,告诉他一些危险的时候,你观察他这个人是怎么去面对的。古罗马之时,皇帝将一欲出征将军抓到奴隶营里,告诉他第二天要送他去斗兽场斗兽啦!此时皇帝就观察这个将军在面对这种大灾大祸的时候是不是很从容,很淡定,或者是很惊慌,以此来断定是否可以委任他去指挥重要的战役。这个皇帝的作法就是“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第五个标准是“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喝酒是中国人的一大特色,而从喝酒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性,具体可以分为酒量、酒品、酒胆。这些都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秉性的。从酒量就看得出一个人平时是怎样容人容物的。大凡酒量宽厚或者酒量大的人,他的性情都比较开阔,胸怀坦荡,能够容纳别人。还有,从喝酒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耐性。那什么叫酒品呢?形象地说,酒品就是指能不能奉陪到底。很多人不是很善于喝酒,可是当别人端杯的时候呢,他就能够陪同,正如古人所说:“酒逢知己千杯少”。愿意陪着你一醉方休的人,他的酒品是很不错的。而且你可以从他在喝酒当中,看他是很踏实、很憨厚地陪着你喝,还是他耍了很多计谋,说了很多花言巧语,千方百计让你先喝。这从中你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酒品是怎么样的!再有就是酒胆了。有些人有勇气,敢于面对,并不躲闪,这种人也是在用人的时候可以用酒去考察的。总之,在酒桌上是可以考察出一个人的很多特点的。我们的酒文化已经是非常深厚了。如何敬人喝酒,如何婉拒别人的敬酒,如何能够陪同人,如何在喝酒当中不得罪人而又能保全自己,如何在酒桌上让周围的人满意而又不会缺失,如何能达到皆大欢喜,等等所有这些,已经是一种功夫了,从中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性。

    第六个标准是“临之以利而观其廉。”这是说,当一个人面对大利益的时候,他是否能够坚守自己的品格。为了考察一个人是否守廉,往往在用他之前,用利益去吸引他,看看他的样子是怎么样的,是见利忘义,还是重义弃利?在用人上,如果一个人非常贪利,虽可以用他来开拓,但不可以用他来坚守。例如,乾隆时的和珅,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贪婪之人。他虽不廉洁,他就是贪,而且是巨贪,疯狂聚敛财产,但他还是能为乾隆所用,因为用他符合乾隆的某些意图,可以用他来办成某些事情。但在乾隆死后三天,嘉庆帝就把和珅杀了。有谚云:“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杀和珅也是用其利,虽不涉用人之道,但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见利忘义嘛!

    最后一个标准是“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这个标准是说,可以交代一个人去办某件事,并凭这个人曾经说过什么时候可事成的,从其诺言与现实之间的符合度,可以看出这个人的信用度是怎么样的。

    以上七个部分是《将苑》里面识别人才、考察人才的方法。不过自古有言:“恃才者傲君,无能者愤民,仁义者乱法,奸恶者泱民。”因此,人物有长必有短,没有绝对。把人用到位了就是最好的。没有无能的部属,只有无能的领导。只要领导者把人放对位置,他就能发挥到作用。也没有所谓的骄傲,就像邓小平说的:把一个人放到以他的能力应付起来绰绰有余的地方,他自然就会自鸣得意,那就是骄傲;如果放到他力所不逮的地方,他必然就会谦虚。这些就是领导者用人、置人之道。

    有一些能力很高的人才未必是我们现在的格局可以用得上的,但是可以以礼相待,双方可以做成朋友;而有一些人确实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格局了,应该以适当的方式去安置他,或者礼送出“局”。可以看得出,古人在用人方面观察之细腻、考究,的确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识人绝对不可以过于迷信一面之辞,或者一个人的简历以及他过去的经历,因为这些并不都是可靠的。

    在用人过程中,应该就如我常说的:招人不等于聘人,聘人不等于用人,用人不等于信人。很多用人单位只是为了招人,招了就等于聘了。招和聘其实是两回事,招来的只是人,只有人才才可聘,人才只有合用才可用,合用了经过长时间的考察方可信,方可重用。正所谓“日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这是我认为的对人进行识别、审视的基本原理。

诸葛亮辨识人才的七种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