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发布时间:2014-06-12 11:28:13

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摘要:本文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出发,从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到通过历史发展历程,证明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和推动性,以及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紧密联系和它对生产力发展的指导性地位,最后论证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它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产 科学技术 第一生产力 发展

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即就是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马克思还深刻地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是肯定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紧密联系。但这一理论虽然作为马克思思想被一同继承了下来,但在邓小平之前,仅仅是只有继承没有发展,没有将科学技术之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突出出来。邓小平是第一位提出并着中探讨思考这个思想的人。早在1975~1979年期间,邓小平结合我国实际就曾多次提出“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他着重阐述了这一观点。十年之后,在198895日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谈话时,邓小平正式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何谓生产力?生产力主要有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显然,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掌握,便成为劳动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物转化为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就成为物质的生产力。因此,科学技术是属于生产力的范畴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在20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提出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这证明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与促进力,也证明了邓小平的观点的准确性。这并不是纸上谈兵,这是根据历史发展历程总结出来的经验结论。

往后看,纵观人类历史,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没有生产就没有发展。最早的时候,生产还仅限于农业生产,人们通过农耕和畜牧来获取食物,通过农产品交易来获取其他生活必需品。这种生产是最基本的,但也是缓慢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社会迎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前,英国与其他国家一样,仍然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阎照祥先生在其所著《英国史》中这样描绘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它告别了内战、流血和专制,可仍未被工业社会浸淫。传统社会风貌处处可见,静谧的乡村、弯曲泥泞的小路,憨厚朴实的乡民,绿茵茵的公有地,哞哞欢叫的牛羊。但是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改变了这一切,这不禁令人联想到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那场华丽又生动的演出,轰隆作响的机器声取代了往日的静谧,一个又一个高耸起的烟囱彰显着工业时代的到来。虽然之后的英国人怀念和赞美那田园牧歌的生活,称那个舒适安逸的农业社会为“快乐的英格兰”,但既然英国人选择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示这一历史变革,说明他们还是将之引以为豪的,因为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同时也确立了英国世界霸权形成的前提。无疑,科学技术是工业革命的基础,将技术引入到生产中,改良生产环节,以机器取代人力,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工业革命前后,涌现出了很多不同中的发明,除了著名的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外,还有珍妮纺纱机,蒸汽火车头,兰开斯特锅炉等,这些都是科技的产物。通过工业革命,人们意识到科学研究并不仅仅局限于小小的实验室,它可以与工业生产联系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因而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壮大,科学家工程师界限越来越小,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逐渐突出。随后,又爆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到二十世纪爆发的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些都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了科学技术对推动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相对于十九世纪在工业变革的大潮下大跨步向前的西方世界,反观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政府闭关锁国的统治下,认为天下唯我独大,对于新技术不屑一顾,这导致中国长期处于与外界隔绝的状态,接收不到新文化新知识新科技,还一味盲目自大。而与此同时迅速发展的英国,他们要发展经济,必然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和市场,在这些侵略者眼中,中国自然是一只大肥羊,于是,我们的国门在鸦片的侵蚀下和炮火的喧嚣下,被迫洞开,不得不面对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落后的是什么?除了政治上的腐败问题,还有不可避免的科技落后问题。科技落后了,生产力便落后了,自然首要的军事力量就衰弱了,肉体与冷兵器怎么能和大炮机枪抗衡?

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影响,有太多的例子来证明。除了典型的工业革命,日本的发展也证实了这一点。当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败将中国逐步拖入黑暗中时,当时的日本也在保守僵硬的幕府统治下,与中国一样,拒绝一切欧洲文明,认为是蛮夷文化不值得重视,其理由是:“反正上托威福,区区夷人届时将会怎样?”等到美国海军的舰队大炮一响,日本惊呆了,于是幕府不战投降。在这次屈服之后,日本很快意识科教缺失和文化单一的局限性和危害性,开始大力发展。他们开办翻译局培养翻译人才,将西方的有益书籍翻译出来给民众免费发放,并且开办各种学校,培养天文、地理、军事各方面人才,努力学习与接受西洋文化,改革自身僵硬体制,保持开放,一步一步壮大起来。这应该也是日本为何能在与中国同时遭受列强侵略之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便已经逐渐强大,并会大肆挑衅中国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又提到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我们民族在这次战争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将侵略者赶出了自己的领土,这是光辉的一笔。但作为战败国的日本,他们不仅没有得到他们妄想的利益,反而还要面对战争后巨大的创伤。但在战败的断壁残垣之上,日本在短短的几十年内迅速发展,这无疑是发展科技的结果,他们集中精力到发展科技上,改革科技体制,广泛建立科研机构吸收科技人才,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大力投资,从一个科技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举世瞩目。可是中国却因为政治斗争、极左思想和文化大革命一系列原因,停滞发展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导致与日本拉开了大的差距,而事实上在五十年代我们并差不了太多。

这些历史的真实案例,无一不在突显着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和重要性。固然,它本身是一门先进型的学科,也与生产力有着紧密联系。这些再多说已是赘余,但何以将之推到“第一生产力”这样高的位置呢?邓小平对此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农业方面的投入要注意,再一个就是教育方面。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首先,科学技术有变革经济发展的力量。现代科学技术渗透到各个生产环节中之后,加速了生产,于是推动了经济,这不仅仅是在规模和数量上的增长,也有质的变化,在劳动结构、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革。二战之后,科学技术空前发展,融入到生产之中,代替传统工具,改良工艺,提高效率,机器代替了人力,解放了劳动力,人们可以把力量和智慧用到更多的地方而不仅仅是用于体力劳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生产率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并且,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科学化、现代化,正确理性高效率的管理也是提高生产力的因素之一。因此,科学技术虽然是众多生产力要素中的一种,但它的位置是第一位的,是具有指导性的。

同样,邓小平也提到要全心全力搞好教育问题。教育对人的意义,是关键性的。一个人只有接受了良好的知识,知礼仪、通文法、懂算数、明事理,才能正确应对人生中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才能拥有工作和创造价值的力量。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孩子们有了良好全面的学习成长环境,他们才能茁壮成长为朝气蓬勃、有斗志有思想的年轻人,这个民族才有永葆青春的希望。科教兴国,自然是要从基础的教育抓起。同时,我们在踏入社会后,无论是干什么工作,都是成为了庞大的社会生产力的一分子。有人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人只有在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之后,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才能在工作中有随时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获得更丰富的经验和更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综上,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出发,从论证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到通过历史发展历程,证明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和推动性,以及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紧密联系和它对生产力发展的指导性地位,最后得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结论。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经历十年时间,确立了科学技术的地位与作用,将之从“之一”转化为“第一”,把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这是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理论的重大发展,是总结经验与结合实际得出的精辟结论,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101

3[]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商务印书馆,19979

4[]戴维·罗伯兹:《英国史:1688年至今》,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9

5]梁海虹:《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看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6]阎照祥:《英国史》,人民出版社,200381

7]杉本勋:《日本科学史》,郑彭年译,商务印书馆,19995月第1

8]王士舫、董自励:《科学技术发展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

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