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发布时间:2014-06-24 11:54:09

我国传统民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处于困境当中.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转型,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前所未有的变化.民歌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在改变,不少民歌种类已经失传.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拉开了距离,使很多年轻人不会讲本民族语言、民歌滋衍的环境日益恶化,伴随民歌生长的民俗事象已不复存在.如广西一些地区的壮族歌场、瑶族坐歌堂等民歌的传承活动早已终止.妇果不对这些无形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将会有更多的优秀民歌与我们失之交臂.

在祖国的版图上,青海地处大西北,但从她上空传出的民歌,却传遍世界;在历史的行程里,民歌手如同沧海遗珠,但从他们唇齿间飞出的故事,却丰富着世界文化的宝库。而今,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提速,传统民歌所面临的已不仅仅是令人忧心的处境,而是濒临消亡的险境。在青海,除了花儿传统演唱形式和环境还保存较为完整、有一定的传承条件外,其他民歌因歌手年龄大且后继乏人而日渐式微的;因民族语言教育的淡化而致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不会使用本民族语言唱歌的;因交往方式改变、文化生活丰富、现代文明普及而使民歌的娱情叙事作用被取代的……凡此种种现状,无不反映出民歌抢救迫在眉睫的事实。据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郭晋渊介绍,20027885 日,保护少数民族民歌行动考察组在青海、甘肃采访的91位民间歌手中,50岁以上的有32位,占35%;在广西采录的67位歌手中,50岁以上的有36位,占50%以上,年龄最大的93岁。有的民歌手在初次寻访时还健在,但等考察组二次赶到,已然作古……我们已经无法追回消失的歌谣,我们能做的,就是留住今天还能听到的歌声。

青海民间 存遗多种少数民族民歌

青海东高西低的地势特点、东农西牧的生产布局,使青海民间文化相对而言出现了农业文化、牧业文化(即农耕文化与狩猎游牧文化)相依相辅、并肩而存的特点。历史上,青海曾是古羌人活动的中心,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原文化、羌人文化在这里相融相合,西域文化、藏族文化落地生根,从而构成了青海民间文化的多元特征,青海民歌就是这多元文化的载体之一。

以昆仑山为中心的古羌人文化 ,曾是青海的主体文化,但是随着古羌人东渐南移,昆仑山古羌人文化东渐南移,仅保留了一些远古的传说。有些民歌因缺乏科学的记录而消失殆尽,偶尔有历史典籍零星记录有某一历史时期的歌谣,显得弥足珍贵。

时至今日,青海的主体民族有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青海藏族民歌因有文字可供记录,再加上人口总量较大,其强势文化特征十分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并为其他民族自然而然地吸收致用。土族民歌依所用语言来划分,有土语、汉语、藏语民歌三大部分,在传唱中,有时会有三种语言同在一首歌中出现的情况,民间俗称为风搅雪。尤值一提的是,土族民歌中有一部十分短小的《格萨尔》,全诗1300行,没有散说部分。这部叙事诗与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中被学术界认为是分章本的《贵法分章本》十分相似,而《贵法分章本》是以散说为主,而这部作品却全部为诗,也许这就是《贵法分章本》原生态的作品形式。最近有学者去乐都县达拉乡的土族聚居区调查,发现了大量原生态的民歌及其他文艺形式。

青海少数民族民歌入选联合国抢救保护项目

保护中国少数民族民歌行动要追溯到200012月,中国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签署了为保留中国少数民族民歌及口述传说的行动计划,抢救的大幕由此拉开。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日本政府资助的这次行动,说明中国少数民族民歌的保护已引起了世界上的广泛关注,呼应了正在展开的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工程

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组成考察组,由中国民协副主席、秘书长刘春香负责,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黄行任顾问,对各省上报推荐地赴实地调查筛选,最后确定了青海、甘肃和广西三地。青海省的互助、平安、循化、同仁、尖扎五县,土族、藏族、撒拉族三个民族被引入采录内容,青海的入选,再次体现了青海人口小省、民歌大省的优势,也为青海少数民族民歌的搜集、整理、抢救和保护提供了良好契机。

抢救背后的思量……

本次保护行动2001年开始,20043月结束,考察组行程两万多公里。按田野调查方式,采取面对面、现场采录以确保资料真实;运用以往少见的录音录像以保存演唱时的原始风貌;记录、整理采用民族语言、汉语、英语、国际音标同步标注和互译以利于多层次、多范围的文化交流。行动历时三年,共采访歌手235人,搜集到10个民族的民歌385首,录音2520分钟,录像3420分钟。其中采访青海歌手31位,采录各类民歌141首,录像540分钟,录音180分钟。

20046月考察组赴互助、平安举行了保护中国少数民族民歌行动采录地授牌仪式,同时为互助姚马小学、平安角加村小学赠送本次成果结集成书三百余本。

青海丰富多样的民歌种类,尽管有时是超出我们想象的,但在欣喜之余,我们不能忽视那些目前不为我们所知但有可能存在的漏失,只要心存这么一念,民歌搜救工作就远没有结束。而且,任何一种音乐如果只是凝固于纸张而不是流唱于人间,只是存在于影像而不是演绎于传承,那么他的延续仍然是费人思量的。

如何保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