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大学生志愿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 以X高职院校为例

发布时间:2019-10-22 06:29:50

智库时代·128·教育文库 摘要:“志愿者+”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模式是针对当前普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参与动机不纯、缺乏专业培训、活动持续性差等问题,在广东某高职院校实践了将近5年,集结了高校教师、青年学生以及社工行业骨干,整合了校内、外“社工+志愿者+艺术+教育”的跨界资源,为区域提供专业的志愿服务,同时也成为有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和外延的主渠道。关键词: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者+中图分类号:O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8)08-0128-0002(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1450)林绮婷“志愿者+”大学生志愿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X 高职院校为例志愿服务活动,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形式,也是提升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一、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不纯据调查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既有利他主义驱动的,也有利己主义驱动的。利他主义驱动下的志愿服务动机主要是指在没有任何物质或名利回报的前提下,单纯地为了服务社会而自愿参加志愿服务。这样的服务动机能真正体现志愿服务的精神,乐于奉献,友爱互助,共同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及完成自己的社会责任。然而,利己主义驱动的志愿服务动机多种多样,有的大学生希望通过志愿服务获得实践机会、锻炼自身能力,有的只是为了应付学校的志愿服务时数要求而盲目跟风,有的是为未来求职做准备、借此充实个人简历,更有甚者是为了扩大社交范围、获得名或利的回报等……这些消极的动机都包含功利性的表现,直接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服务态度甚至是服务质量[1]。(二)缺乏专业化培训根据笔者对X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发现超过90%的学生认为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是他们对志愿服务培训的最大需求,他们认为专业技能的提升能切实提高他们的服务效能及自信,使自己了解志愿服务对象的需求,从而懂得更好地服务他人及在服务过程中保护自己。在访谈中,不少学生还表示目前校内的志愿者培训多数是针对新加入的志愿者开展的,帮助其了解志愿服务组织及一些基本的服务知识,但是对于专项服务中有哪些服务技巧及注意事项却了解得较少。可见,在当前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环境中较为欠缺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2]。(三)参与志愿服务欠缺持续性志愿服务的持续性一方面是基于客观原因,志愿服务活动本身的持续性不够,当前区域内部分志愿服务过分注重形式,各类节日或节庆活动是志愿者需求的高峰期,但当这些活动完结后,往往会出现志愿服务的“淡季”。此外,学校与校外志愿服务单位缺乏长效合作机制及基地共建的保障机制,导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场所缺乏恒常性。另一方面,志愿服务的持续性差是基于主观原因,有部分学生由于从众心理的驱动,刚开始时会对志愿服务产生较大的兴趣及热情,但往往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也有部分学生由于实际的志愿服务过程与想象中的情况相差甚远,意志不够坚定,遇到困难时就会退缩;还有部分学生会因为服务活动没有产生想象中的实效而表现出浮躁的心理,虎头蛇尾,影响志愿服务的持续性[3]。有见及此,广东某高职院校运用了将近5年的时间实践与探索出立足专业特色的“志愿者+”大学生志愿服务模式,该服务模式融和了社会工作、表演艺术、学前教育三个不同的专业,集结了青年学生、高校教师以及行业骨干,整合了学校、企业、行业的跨界资源,协同创新,为“志愿者+”的服务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一方面,基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实践育人的培养手段,该模式能够充分运用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内化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理念,培育志愿服务氛围,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另一方面,该模式能加深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识,丰富志愿服务的内容与形式,保证志愿服务所需的资源,同时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二、“志愿者+”大学生志愿服务模式的实践(一)成立一支“志愿者+社工+艺术+教育”的志愿服务团队该志愿服务团队成立于2012年,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自愿加入服务队,在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辅导员、行业社工的指导下,协同表演艺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整合校外的企业和行业资源,共同开发和运行服务项目。服务队自常态化运转以来,秉承助人自助的理念,多次深入社区、学校、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以及青少年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特色服务,构建了一支由高校大学生、辅导员、专业教师、行业技术骨干组成的300多人的服务团队。(二)开展艺术治疗工作坊目前,绘画治疗、音乐治疗以及舞蹈治疗的艺术治疗模式在国内属于比较前沿的知识,在社会工作的实务运用也处于探索阶段。服务队邀请了新加坡绘画艺术治疗大师以及国内的音乐治疗师为志愿者开设绘画治疗、音乐治疗及舞蹈治疗工作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专业知识,同时内化了“志愿者+社工+艺术+教育”的价值观。近年来,服务队的指导老师和行业督导运用艺术治疗这一行业领先技术,带领志愿者成功开发和运作了美术、舞蹈、歌唱、非洲鼓、舞台剧五大模块的服务项目,为青少年开展艺术支教、读书沙龙、素质拓展训练等服务,真正打通了课堂、校园、社会三环相通的育人平台,实现大学生志愿者将“学中做、做中学,学习中服务,服务中成长”贯穿于志愿服务的全过程。(三)引入志愿者培训与管理课程引入志愿者培训与管理课程,邀请广州志愿者学院的讲师团为学生授课,课程以志愿服务岗位能力培训为主心骨,分别从志愿

“志愿者+”大学生志愿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 以X高职院校为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