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人教)-精选文档

发布时间:2019-04-11 09:00:32

《荒漠化的防治》

——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学模式介绍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把真实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具有启发性、实践性,学生在设身处地的思考、讨论分析、归纳总结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案例教学法实施的三个步骤: 整理案例——分析案例、解决问题 ——回顾和总结 

设计思路说明

荒漠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中收集了大量图片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荒漠化的认识和理解,荒漠化是全球比较普遍的生态问题,但在不同地区荒漠化的表现、成因和治理措施不同,教学中多采用关联图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治理措施和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抓住地理事物内在联系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以便在分析其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时能够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课标分析

本节的课标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其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从课标要求来看,就是要从特殊到一般,学会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并了解该问题的危害和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的防治。通过讲述荒漠化的含义,分析了荒漠化的类型和成因,归纳了荒漠化的实质就是土地退化,特别是从人地关系角度分析了我国目前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灾难。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是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关于荒漠化的防治,教材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全面介绍了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重点强调了有效措施是恢复自然植被。通过“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等工程,荒漠化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恢复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还任重道远,目前的努力还远远不够。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主要是了解了世界及我国沙漠化地区的分布和简单成因,对于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因素和危害知道甚少。本节课的教学要立足于初中的基础,注重拓展荒漠化的类型、形成因素、危害和防治对策,使学生对于荒漠化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表现。

2、掌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推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荒漠化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演绎、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

3、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4、掌握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一般学习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展示世界各地及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图片,理解荒漠化的含义以及荒漠化与沙漠化的区别;组织学生根据相关资料讨论、探究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对策和措施。

2、通过分析某个特殊案例,掌握分析影响区域发展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的方法;能够利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一般学习方法去分析同类问题的其他区域或其他区域的类似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荒漠化过程探究活动的开展,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增强保护环境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典型案例的分析和掌握:即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2、区域分析方法的掌握;掌握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一般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区域分析方法的推广应用:能够利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一般学习方法去分析同类问题的其他区域或其他区域的类似问题。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投影图片,让学生判断图中景观是否是荒漠?请说出它们的共同点,并谈谈他们印象中的荒漠。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引入新课。

点拨:荒漠——植被稀少、人口密度低的荒凉之地;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耕地、草原、和森林等土地生产能力下降。

案例教学《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人教)-精选文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