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名人聚首禹州,见证钧瓷发展三件大事!

发布时间:2018-10-06 21:42:27

各界名人聚首禹州,见证钧瓷发展三件大事!

上周六,9月9日,禹州迎来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宝岛台湾的知名嘉宾。他们中有科学家、大学校长、考古学会会长、出版社社长、长江学者……甚至还有人类学教授。这些专业各异、平时难得聚首的嘉宾,此次竟齐聚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参加“《钧窑通史》新书发布会暨钧窑学术研讨会”,为钧瓷文化产业发展精准把脉,同时见证钧瓷文化发展史上发生的三件大事,一件比一件更重磅!作为第十届禹州·中国钧瓷文化旅游节重要的学术活动,此次活动见证了哪三件大事?有何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都有哪些专家出席?他们如何就钧瓷产业发展进行把脉?让我们也来一起见证!

河南大学副校长张宝明担任主持人

“钧窑学与华夏文明”创新平台将启动当日,在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学术报告厅,河南大学与禹州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性合作框架协议,双方进行深度的产学研战略合作,深化和强化对钧窑学理论方法体系的研究,并将在9月29日举办的第十届禹州·中国钧瓷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启动河南大学“钧窑学与华夏文明”协同创新平台,全方位推动钧窑学理论体系的深化。

禹州市政府市长范晓东在活动中致辞

禹州市政府代表范晓东市长与河南大学代表苗长虹教授(右)现场签署战略性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进行深度产学研战略合作什么是产学研合作?举个例子:美国“硅谷”经济奇迹的诞生,就是源自斯坦福大学与学术界、产业界进行产学研合作的典型范例。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什么是“钧窑学”?“钧窑学”由河南大学中国陶瓷研究所所长王洪伟博士首次提出。其定义是:钧窑学是以钧瓷器物及其相关文化、经济、社会及空间属性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理论流派有田野调查学派、历史考古学派、自然科学学派、综合学派等。《钧窑通史》是钧窑学的典型著作。

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在活动中致辞

许昌市政协副主席苏建涛在活动中致辞02《钧窑通史》新书发布当日,在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了《钧窑通史》新书发布会。《钧窑通史》为王洪伟博士倾力10年的代表性著作、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全书190万字,分为上卷、下卷和图录卷共三卷,由海燕出版社出版。

王洪伟在研讨会上讲话王洪伟说,《钧窑通史》是一部研究性通史,具有六大新特点:是一部带有理论和方法论体系的钧窑通史著作;是中国所有陶瓷门类中的第一部通史性专著,上自钧窑创烧时期,下到2016年,比较客观、系统、全面地整体呈现了钧窑发展历史全貌;跨越寄望研究中局限于钧窑原产地的叙述,力求站在全球化视野书写钧窑通史,所以除了对钧窑原产地禹州、神垕钧窑发展进行详细系统的记述之外,对于钧窑系在中国大陆的演化也第一次做了系统的记述;第一次站在全球化的视角,建构了一部钧窑历史是时空演化的视觉图像全景,通过图像的形式建构一部立体性的钧窑通史;是第一部受到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项目,也是中国陶瓷史著作中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受到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陶瓷门类通史性著作;在吸收前述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前沿理论,并结合田野实践,纵贯性地整合钧窑史研究成就基础上,打通古代钧窑史和当代钧窑史的藩篱,建构起一部最为系统、最为详备、最成体系的钧窑通史,带有深刻独特的学院派特质。

海燕出版社社长黄天奇介绍了《钧窑通史》从编辑到付印等出版情况,并对该书的出版价值给予了极高评价03科学测定否定“官钧明代说”近几十年来,最早引起官钧年代激烈争论的主要是1974年、2004年禹州钧官窑梨园地窑址和原禹州制药厂窑址的考古发掘。因为不同学者对于考古样本的不同分析,引发了年代之争。受邀参加此次学术活动的故宫博物院原文保科技部主任、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主任、国家文物局古陶瓷保护研究重点科研基地主任苗建民,与上海博物馆研究员、上海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会理事夏君定,详细公布了其学术团队历经多年从事的钧官窑“官钧”热释光测定古陶瓷年代研究成果。

苗建民,文物科技研究领域科学家,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从事碳十四年代测定、热释光年代测定研究,利用中子活化分析、X射线荧光能谱、X射线荧光波谱、X射线探伤技术、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金相分析、热膨胀分析仪等仪器分析方法,利用数理统计分析,对文物进行科学研究苗建民和夏君定明确提出,距今小于613年的明代永乐、宣德和成化三朝,对应的年代在其团队热释光年代测量结果的年代区间中存在的概率仅为5%,属于小概率事件,小概率事件通常可认为是不容易发生的事件。因此,最新的热释光年代测定不支持陈设类官钧瓷器烧造年代的“明代说”观点。官钧“明代说”的源起2005年11月,在由中国古陶瓷学会和河南省文物局联合在禹州举办的“2005中国禹州钧窑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博物馆两位学者同时发表论文,透露上海博物馆曾采用热释光前剂量饱和指数法对2004年原禹州制药厂出土的数十件钧瓷标本和5件梨园地窑址出土的陈设类钧瓷残片进行热释光年代测定,所得年代结果最早不会超过元代晚期至明代早期,作者观点倾向于明代早期的永乐、宣德和成化三朝。由此,官钧“明代说”为深圳、上海、北京乃至海外一些学者所尊奉,近年来逐渐成为与官钧“北宋说”相论争的最为强势的官钧年代推断者。

夏君定,上海博物馆研究员、上海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热释光测定古陶瓷年代研究苗建民和夏君定认为,在上海博物馆两位学者的论文中,发表的钧官窑瓷器的热释光年代测量结果,由于十年前受当时样品量限制,未能实际测量瓷片标本的实际年剂量,使用了典型年剂量,致使十年前测量的五个钧瓷残片标本的热释光年龄值相对较为年轻。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教授认为,苗建民、夏君定此项关于官钧年代的测定时迄今为止钧官窑研究最为严谨、最为权威、最为科学的研究报告,高度评价了苗建民团队此项关于官钧年代的热释光测定。把 脉宋代钧官窑的考古学研究众多学者如此关注钧官窑历史,是因为钧官窑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和考古科研价值。为此,禹州市钧瓷研究所所长、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馆长张金伟特别作了题为《宋代钧官窑的考古学研究》的报告。张金伟说,对古代陶瓷历史的断代绝非仅凭单一某个学科的研究就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必须从多角度、多学科进行全面系统、对比交叉研究,才有可能还原历史真相,准确断定古陶瓷年代。张金伟对宋代钧窑产品的造型、釉色、底款等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历年来在禹州钧瓷古窑场进行考古发掘的标本资料和考古研究,对钧官窑的烧制时间进行了论证。

张金伟作《宋代钧官窑的考古学研究》报告禹州钧台窑址1974年—1975年,河南省文物工作者对禹州钧台窑址进行了发掘,清理出的窑炉、作坊、灰坑、大量器物残片标本等遗迹表明,钧台窑是北宋晚期烧造宫廷用瓷的一处官办作坊,是当时宫廷用瓷的重要产地之一。其出土的钧瓷残器,造型、釉色、烧制工艺、底部数码等均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钧瓷陈设器制作特点一致,证明禹州钧台窑就是北宋徽宗时期生产钧瓷的官办窑厂,即钧官窑。张金伟总结说,北宋末年,禹州城东北隅设立了钧官窑烧造钧瓷;宋室南迁后,金代在北宋钧官窑西邻(原禹州制药厂)继续烧造具有宋代官钧风格的钧瓷。从窑址考古发掘所见,元明清至今,钧官窑一直烧造钧瓷,窑火不断,绵延千年。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嘉宾各自发表真知灼见,针对钧瓷文化产业发展把脉。长江学者、中山大学社会学和人类学院教授周大鸣:地缘优势钧都禹州具有重要的地缘优势,承接南北,制瓷技艺代代传承。古老的钧瓷产业窑火不熄,持续发展、传播,才有了南方瓷业的繁荣兴盛。他还用一首四言藏头诗来概括钧瓷文化:“钧天人文,窑藏大千;金银不换,伟然化成。”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文化担当钧官窑“宋代说”“明代说”之争的澄清、河南大学与禹州市产学研合作、《钧窑通史》的出版发行,都体现了人们推动钧瓷历史的文化担当。而对钧瓷器物的文化研究,要首先放在考古学范畴来研究,要加大钧窑考古方面的工作,保护好钧窑遗址,这也是一种文化担当。若干年后,新科技的应用,将使得在遗址中寻找新的历史数据、佐证等成为可能。中国文化报理论部主任、博士杨晓华:文化复兴民族复兴,离不开文化复兴,离不开文化自觉。陶瓷艺术是文化复兴最卓越的代表形态之一,以《钧窑通史》为代表的学术研究,是钧瓷文化复兴的积极现象。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教授赵旭东:当下关怀瓷器是活的艺术。每一件器物背后,映射着当下的时代精神,如张金伟大师的作品《无极》《无语》。研究钧瓷的人文变迁,离不开人类学的田野关怀。景德镇陶瓷大学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博士陈宁:文人参与钧瓷工匠的创作与钧瓷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文人的参与、推动。就钧窑学来说,其体系庞大,内涵极广,需要众多文化人士协作共建。台湾陶艺家黄玉英:两岸携手期待海峡两岸艺术家与研究陶艺的学者,携起手来,共谋两岸陶瓷文化结合融通,互为促进。

各界名人聚首禹州,见证钧瓷发展三件大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