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业史》主题思想的几个重要问题的再认识

发布时间:2020-01-23 22:14:38

柳青的《创业史》的主题思想,至今有几个问题争议很大,我想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做些探讨。作家在回答创作主题时说:“《创业史》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回答要通过一个村庄的各个阶级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行动、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来。这个主题思想和这个题材范围的统一,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具体内容。”(柳青《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我写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柳青:《在陕西省出版局召开的业余作者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973))有人说,这个主题思想是中国极左思想影响下观念意识,有人说,这个主题思想是带有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有人说,这个主题思想是超越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说法。笔者基本判断和认识是,作者通过多年深入生活感受生活体察民情,敏锐地认识到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在解放后大转型大变化的本质样态,用《创业史》小说这个高度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出了中国农村经济社会一批典型的人物和事件,有力地回答了中国解放初革命和建设的原因,生动地叙说了在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社会制度诞生的复杂艰难的过程,对于中国人解放后经济社会向何处去,做出了最可宝贵的探索,具有小说创作最伟大的史诗品质。当然,作品也带有些微瑕疵。合作化公有制问题1949年解放了的中国人民,打土豪分了田地,在生产所有制问题上,按照我们高举社会主义旗帜的制度理想设计,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走集体化合作化公有制的道路,此小说正是反映了中国人从传统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私有制个体经济社会向公有制经济社会转变的复杂艰难的过程。《创业史》小说反映的是1953年春至1954年春,陕西关中平原农村从互助组到合作化运动初期人们的生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我国农村社会主义初期从私有制转变到集体所有制的人们生活与精神面貌,显示了这场变革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如今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看,从1953年开始的互助组,到1954年初级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基本正常,到了1956年突然转变成高级社,紧接着1957年领导头脑发热,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逐渐出现了“左”的偏差,不顾生产力的现实状况,片面强调生产关系变革的反作用,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甚至有阶级斗争为纲的意味,急躁冒进、还大喜功,准备用15年转变而仅仅用5年完成,人们的思想和干部领导水平都没有跟上,柳青的中篇小说《恨透铁》正是揭示了这一问题,特别是到了1958年大跃进到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极大地破坏生产力造成了无穷的遗患,《创业史》反映这段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转变,受到了左倾思想影响和政策指引,是有历史的局限性,如初级农业社的试办牲畜和大型农具集体化问题等;但是,中共中央于1953年12月通过《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关于《创业史》主题思想的几个重要问题的再认识冯光143--

关于《创业史》主题思想的几个重要问题的再认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