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性课题结题报告

发布时间:2011-08-20 10:58:12

甘肃省平凉一中地理研究性课题

结题报告

科:地理

课题名称:平凉市崆峒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对策研究

指导老师:张晓霞

选题学生:

组长:武少雄(高一<14>班)

组员:马祯颉(高一<14>班)

杨警宇、段海博(高一<15>班)

魏才喜、董奇(高一<6>班)

郝鑫鑫(高一<17>班)

结题日期:2011-3

平凉市崆峒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论文以平凉市崆峒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研究崆峒区各土地利用现状及时间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2005—2009年崆峒区耕地增加了2810.67公顷,增加幅度比较大林地面积增加了23760.27公顷,园地减少了2073.76公顷,牧草面积在锐减,减少幅度最大,从2005年的15187.7公顷减少到2009年的36.36公顷,牧草地几乎不复存在建设用地增加2929.63公顷,主要用于住宅和其他商业用地在此研究基础上找出崆峒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合理利用土地的对策。

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对策;平凉市崆峒区

1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环境

崆峒区地处甘肃东部,六盘山东麓,地理位置在东经106°25—107°21′、北纬35°12—35°45′之间。东邻泾川、镇原,南依华亭、崇信,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泾源、原州区接壤,北与彭阳(属宁夏)、镇原县毗邻。在历史上为丝绸古道西进北上甘凉的第一座关隘重镇。亦为陕甘宁三省(区)交通要塞和陇东传统商品集散地,素有“旱码头”之称。现为平凉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一座新兴的工贸旅游城市。

区域属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西北高峻多山,东南丘陵起伏,中部河谷密布,平均海拔1540米。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最高气温35.3℃,最低气温-18.7℃,年平均气温9.6℃,年降雨量322.9毫米,日照2403.1小时,无霜期169天。本区主要属于泾河流域,流域面积1718.05km2。本区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地下矿藏有煤、石油、铁、铜等1612大矿点。其中煤炭资源集中在峡门煤炭资源区,已探明煤炭储量为5508万吨,具有较高开发价值。

  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先后发掘出仰韶、齐家和商周文化遗址150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珍藏文物1300多件。崆峒玄鹤、太统屯云、龙泉滴珠、柳湖晴雪、宝塔曦照、东湖荷花、天坛月夜和浚古烟村等十大景观闻名省内外。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地质公园、天下道教第一山——崆峒山,有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名胜古迹百余处,山势雄伟,烟波浩淼,林海幽深,建筑独特。

崆峒山风光

       

宝塔

1.3 社会经济环境

全区总土地面积1936.18平方公里。全区现辖东关街道,中关街道、西郊街道三个街道办事处,四十里铺镇、崆峒镇、白水镇、草峰镇4镇,安国乡、柳湖乡、花所乡、索罗乡、香莲乡,西阳乡、大秦乡、白庙乡、寨河乡、大寨乡、上扬乡、麻武乡、峡门乡13个乡,以及西郊开发区和平凉工业园区,252个村、14个城市社区。

2009年,全区总人口50.6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6.51万人,农村人口24.15万人,人口密度248.12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5.84‰,有回、满、藏、布依等18个少数民族。城镇化率52.33%,是西部城镇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全区国内生产总值66.2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8.00亿元,第二产业产值28.50亿元;第三产业产值29.76亿元。财政总收入1.6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64亿元。

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2.1土地利用现状

2009年底,全区土地总面积193000.93公顷,其中农用地152470.1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9%,建设用地14086.64公顷,占7.3%,其他用地26444.13公顷,占13.7%

在农用地中,耕地74065.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8.38%,主要分布在草峰镇,大寨乡,四十里铺镇、安国乡、西阳乡、峡门乡和白水镇。园地1128.41公顷,占0.58%,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川原区的四十里铺镇、白水镇、和柳湖乡。林地68127.86公顷,占35.30%,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土石山区的崆峒镇、大寨乡和峡门乡,牧草地36.6公顷,占0.02%,主要分布在西阳乡。寨河乡和崆峒镇,其他农用地9111.82公顷,占4.72%,广泛分布于各区各乡镇。

在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12639.6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65%,其中城镇用地2565.68公顷,占1.33%,主要分布在四十里铺镇,崆峒镇、白水镇,草峰镇和柳湖乡,采矿及其他独立建设用地619.69公顷,占0.32%,主要分布在四十里铺镇、崆峒镇、柳湖乡和峡门乡,交通水利用地1226.49公顷,占0.64%,其中交通用地1109.57公顷,占0.58%,主要分布在四十里铺镇、崆峒镇、白水镇和柳湖乡;水利设施用地116.92公顷,占0.06%,主要分布早崆峒镇。其他建设用地220.49公顷,占0.11%,主要分布在崆峒镇、四十里铺镇和柳湖乡。

在其他用地中,水域1846.9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6%,广泛分布于全区各乡镇;自然保留地24597.21公顷,占12.47%,广泛分布于全区各乡镇。

2.2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1 崆峒区2005—2009年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表

单位:公顷

1 崆峒区2005—2009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2 崆峒区2005年、2009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构成

从上述的表格和统计图来看,2005—2009年,全区耕地增加了2810.67公顷,增加幅度比较大,平均每年增长约为600公顷,为保障我国18万亿亩耕地红色警戒线,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林地面积增加了23760.27公顷,园地减少了2073.76公顷,牧草面积在锐减,减少幅度最大,从2005年的15187.7公顷减少到2009年的36.36公顷,牧草地几乎不复存在使整个崆峒区的水土流失加重。建设用地增加2929.63公顷,主要用于住宅和其他商业用地

在上述分析中,全区的耕地面积有所增加,同时草地大幅减少,建设用地也不断增加,当地生态环境起重要作用的绿色植被被破坏,对周围的空气质量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因此,随着区域经济的较快发展,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环保意识

2.3 存在问题

1)人地矛盾凸显,土地利用布局不尽合理。牧草地在减少幅度过大,这势必会加重本区的水土流失问题。

2)农村居民点分散,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全区农村居民点呈零星分布,北部塬区和南部浅山区存在较多空心村、大量废旧宅基地和土窑洞,集约利用程度不高。

3)水土流失较严重,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全区多年平均侵蚀模数6951吨、平方公里。年流失泥沙总量,1343.50万吨,流失总面积1776.7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2%。塬面、粱峁、沟坡、陡坡沟头、沟边沟道等地貌植被覆盖率低,基本上无天然林,土壤侵蚀严重,导致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不高,需加强治理。

3 对策研究

3.1加强农村土地整理,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土地整理,即对农田中的零星闲散地、道路、田埂、废弃沟塘进行综合整治后,可以净增耕地面积。土地整理还能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加强水、土、气的环境监测力度,防止乡镇工业"三废"和农业废弃物污染。随着农业集约化、规模化进程加快,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等种养废弃物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只有通过土地整理,才能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平衡,增强生态系统调控能力,美化农业环境,减少水土流失

3.2 控制建设用地,保护耕地
具体的耕地保护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加强耕地保护立法。②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③强化全民保护耕地意识。要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的方式强化各级干部和群众的耕地保护意识,培养节约用地观念,并使之尽快转化为保护耕地的自觉行为。
3.3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布局
优化耕地、基本农田及各类建设用地的结构与布局,实现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的双重目标。具体措施①调整城市建设用地结构。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规划进行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对城市的规模和用地面积进行重新核定,通过土地整理、改造和置换等措施,实现城市用地的优化布局,将闲置的土地重新投入到效益高的用途上去。②在保持林地增加的基础上,要增加牧草地面积,保持水土流失。

3.4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方针,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用地挂钩,加大农村居民点整合力度,加快各业各类用地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地下向集约高效转变。

4 参考文献:

[1]www.pingliang.gov.cn

[2]www.cnki.net

[3]平凉市崆峒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平凉市统计年鉴

[5]《甘肃农村年鉴》栏目:崆峒区;来源:各乡镇

[6] 《甘肃年鉴》栏目:崆峒区;来源:国民经济

地理研究性课题结题报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