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日记

发布时间:2014-04-05 22:28:30

资料:教学反思日记

通过写日记进行反思可以是灵活多样的,日记的格式或段落可以包括:教学过程中的经历、与他人的对话、深度的感触、隐语和期望等。日记反思应体现专题,也可以就自己刚刚结束的教学活动进行全方位反思。反思日记可以分为三栏:第一栏对教学中包含问题的教学事件进行详细、忠实地描述;第二栏谈谈你的看法和体验,提出问题;第三栏可以提出改进的教学建议。教师不但应将自己教学中的诸多感悟记下来,还要特别牢记日记中提到的专题性问题和改进建议,以真正促进教师的成长。

从学习者角度反思。作为学习者,我们在儿童期、青春期和成人初期的学习经历,在教学生涯的初期塑造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并且会影响我们的终生。如果我们经常性地努力学习一些新的或困难的东西,我们就可以利用这种经历了解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新的或困难的东西时所面临的恐怖和焦虑。作为教师,我们做学生时的经历对教师更好地理解我们现在的学生有重要影响。例如:如果你求学时经常是被教师冷落的对象,那么等你做了教师,也许你会更好地注意这类问题,而不至于让你身上发生的不幸在你的学生那里再度发生。“有时最好的学习者会成为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的糟糕透顶的教师”。因此,教师如果偶尔能将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也许教师会更好地去理解学生。

对教师而言,短期进修培训、学校组织的业务学习、参加学术会议、研究生学习等都是他们可以选择的学习方式。在参加这些学习班的时候,学习者可以随身带上一个备忘录或笔记本。建议记录的方式:(1)简要记下学习发生的时间、场合、涉及的学习内容和培训(讲授或主持)人员;(2)记下积极的教学事件,并写下:为什么是积极的,你从中可以学到什么;(3)记下消极的教学事件,并写下:为什么是消极的,在你的教学中有过这样的教学行为吗,你从中可以学到什么;(4)对本次作为学习者积极与消极的感悟加以总结,可以和自己的同事交流,也可以和自己的学生交流。

我的教育教学反思日记

     思想品德课教学应改变过去填鸭式教学模式、讲授---板书---讲授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走向视听结合的高效率思品课教学方式。
     如何在思品课中恰当使用多媒体?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便厌学为愿学,变被动为主动,创造性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重要特点是集光、声、色、像为一体,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并能满足学生心理的不同需求,起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2、通过多媒体可以变抽象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为形象的直观的知识,加深知识理解
  思品课的基础知识比较抽象,加大了教与学的难度。多媒体可以将声音、图像、文字等融为一体,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利于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3、突破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效果。
  在思品课中,有很多重点难点问题是教师难以凭口舌解释清楚的,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等优点,借助多媒体处理信息,适度选择,精心选择,合理解释和演示,教学的重点问题就容易说清楚,难点问题就容易突破。

    4、增强时代气息和可信度。
  通过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新闻报道、记录片以及反映实际的图片、数据、视频片段与政治可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一来就可以增加信息总量,反映时代脉搏,丰富教学内容,而且用事实说话,实现超时空的信息再现,从而大大提高政治课教育的可信度。
    5、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近一主动提出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通常与问题联系在一起。意识到问题存在是思维的起点,当学生会感到需要弄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他的思维就发动起来了。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深入思考和评价活动的机会。诱发学生思考问题,以达到启迪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另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回归学习的主体地位。
  总之,通过实践表明,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班级比不使用的班级教学效果有着明显的提高。使用的班级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对知识的理解非常深刻,知识面扩大,积极地思考,回答问题并能问题,创新能力大大增强。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反思日记

          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面对刚刚进入中学的孩子们,作为思想品德老师的我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思品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记得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的确,我觉得一节好的思品课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让师生在情感共鸣中学习思品  

我认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当中的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佳境。例如《走进父母》一课,通过介绍自己对父母的了解,让学生懂得父母亲对自己不变的爱意。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父母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设计了一段充满激情的导语:你喜欢自己的父母吗?谁能列举一件小事谈一谈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深厚感情?简短的一句话,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学生纷纷发言。正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简单的交流中,学生对自己父母的热爱,如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正是基于对自己父母的热爱,学生才渐渐懂得如何走进了父母的心灵,与父母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这对理解父母,克服自己对父母的逆反心理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利用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这些年的思品教学,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体验。是的,思品教学离不开情境,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觉得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让孩子去尽情展示自己

      大胆地在课堂上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每学习一课,我都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上课时,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引领孩子去读书。

      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只有这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讲给学生听。同时,鼓励学生多看多想,领略其中的精妙所在!

     3、在生活中学思品。
  让思品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思品。回顾我听过的思品课堂教学以及自己的思品教学经历,我真正地意识到:初中思品的学习离不开生活,只有学生把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用到对周围生活的观察、品味、讨论中,才能真正地学好思品、用好思品。因此,我不断鼓励我的学生坚持观察周围的一切,要养成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的好习惯,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思品,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思品离他们很近很近。我想信,久而久之,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演变成学生学好思品、用思品的丰富资源。

  总之,我期盼着:我的思品课堂会变成孩子们学习知识、放飞梦想的理想舞台。

 

新课改理念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他们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下主动学习,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诸如音乐、电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便激发学生的新奇感和求知欲。但是作为政治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悬念、给学生难题、给学生时间、给学生机遇、给学生动手的机会,使学生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要达到这个目标,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坚持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坚持启发式教学,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在实施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更要坚持贯彻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应深入钻研教材,发掘教学内容中的启发因素,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一个较好的启发性问题,能诱发学生勤于思考。老师要善于恰到好处地置疑设问,学生通过思考、解答、提问,不断培养创新能力,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如在教学勿以恶小而为之时,我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在我们生活中的不良诱惑有哪些?它们各自的危害是什么?你是怎么对待的?学生通过自学课文,结合自己实际,自主找出答案。
    二、教材的讲解不要太详细,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把知识点讲得很清楚,很详细,但是,教学效果却又不怎么好。这是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老师说得详尽了,学生就没有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是用生吃知识,而不是用脑把它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长此下去,学生的心智便会越来越处于疏懒的状态,养成依赖的心理。如果老师的教,造成了学生不想学,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都证明,老师如果在教学时把知识像剥柚子一样,一层一层撕开,喂给学生,实际上就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挤掉了学生探究的兴趣。相反,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制造一些内容的悬念或有意的忽略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反而会使学生去多问几个为什么,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如:在学习现实生活中诚信其实是很复杂的这个问题时,我有意识的省去了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而是提出如下问题去让学生去思考、讨论,进而得出结论。1、当妈妈问你身体可好时,原本生病的你说一切都好2、面对身患重病的病人,医生称没太大问题;3、当朋友问你他新买的书包是否漂亮时,虽然你认为一般,但你说书包很有个性;4、同学打破了实验器材,你答应帮他隐瞒。老师问你时,你装作不知道。通过学生的讨论,辨析,他们不但理解了诚信在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性,而且学生的探究热情也激发了起来。
    老师讲得太多,并不等于说老师就什么都不用讲,任由学生去漫无边际自由发挥了,我们清楚,教学内容有难易之分、主次之别,老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程度,思维发展状况,带领学生主攻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要点,对于学生能自行解决的内容可以点到即止,这样,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了要点、解决了难点,弄清了重点,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
    40分钟,我们既要在这个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又不能置学生于不顾,完全占有了这几十分钟,使课堂成为老师的天下。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最佳思维状态约为20分钟,课堂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精神状态会发生变化。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注意教学时间的控制,老师在讲述一段后,有意识的停顿,布下空白,给学生一段回味、消化、吸收的时间,这样做,避免了品德课的说教、枯燥,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有了效率,有了生气。比如,在学习诚信的价值时,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有了明显的不集中的现象,于是,我马上调整上课的思路,停下新课的讲述,说:同学们已经是初中生了,想必平时看了很多的新闻,听大人们也说了不少,那么,我想请大家说一说目前闹得沸沸扬扬的三鹿奶粉事件,同学们知道是什么情况啊?因为联系了生活的实际,学生的情绪立即被调动了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得非常热闹,课堂活跃了起来,本科的教学内容也在学生的讨论中得到了深化。
    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际生活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基本原则,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也很重要。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列举现实社会及生活中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让学生就会觉得,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就在我们身边,很实际,并不只是纯理论要求,它要解决的是我们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学了之后有用,因此,学生自然就能产生要学好思想品德课的动机与兴趣。
    在教学中,一是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前提下,联系学生比较熟悉的、易于理解的、生动具体形象的、又能准确反映教材理论知识的实质的实际事例进行教学。比如,在进行爱护公共财物的品德教育时,我联系学生自己的财物(书、文具、自行车等)和他所使用的课桌椅、实验器材、教室等,阐明公共财物的概念,并进一步明确为什么损坏公物要赔偿等问题。
    二是在运用理论分析说明实际问题时,我们要着重联系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重大社会实际,以及学生中带有倾向性的思想行为问题,巩固深化所学理论知识。比如,在讲到法轮功的危害这一知识点时,我联系到天安门广场的自焚事件,既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了法轮功反人类,危害生命的本来面目,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不要让电脑、投影屏幕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全部代替了板书
    在现代教学手段日益丰富多样的今天,教师在课堂上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源源不断地向学生输出各种各样的画面或大量信息,学生眼睛盯着屏幕,嘴里忙着应答,课堂气氛和跃,这种看似热闹的背后却是肤浅,这样实际上是老师没有给学生回味、体验、感悟的余地和空间,使人看了之后,不免让人觉得有穿新鞋,走老路的嫌疑。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个性迥异的学生。在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可少,它在信息量、视觉效果等方面确实比传统的粉笔和黑板更具有优势,但是,黑板在教师的教学中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富有艺术的板书,是教学的浓缩精华,是教学内容的屏幕,是指引学生掌握知识的引路牌,是帮助学生开启思维和想象的钥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板书的设计,力求以最少量的字或符号反映出最深刻的内容。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素质教育让老师感到压力越来越大。所以,作为政治老师,为了不断适应形势的需要,就应该不断地去探索,创新,在教学方法上得到新的突破

新课程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反思

 

嘉积中学分校  柯行跃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同行们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提高,现结合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更新观念,把握标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它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四大特点。思想品德课教学应遵循四个原则: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同时新课程标准确立了思想品德课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但是,通过听课活动发现广大教师对教育改革紧迫性、必要性的认识不足,缺乏新的教育理念。不少教师甚至于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关系都不能准确把握。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新课程改革同样如此完全没有模板可仿,只有靠每一位教师“摸着石头过河”。因此我认为广大教师应认真学习和吸取最新的教育理念,特别是要认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中树立以下观点: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尊重学生个性和独特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大胆合理的想象,提倡探索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讨论、调查、查阅资料、访谈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的要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如观察、描述性评价、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考试等方面进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二、选择资源,利用资源

新课程理念的创新推动了教材改革,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建构的基础。新教材不再以学科知识为系统,而是按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矛盾,把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方面的学习内容有机整合为统一的整体。新教材内容呈现方法更加新颖、活泼,主要采用问题(基于生活)、情境(基于案例)、体验(基于活动)等形式。可以说新教材中处处有活动,时时有活动,这些活动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景,学生能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真正体现了“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但在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面对教学资源不知如何选择利用。其实并不是教材所有情境内容都适合学生,有时教师可以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活动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提高解读、分析、整合、驾驭教材的能力,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中活动要精选巧用,灵活处理,合理、有效地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开发与教材相关的教学资源,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的联系和融合,以达到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之目的。切忌“照本宣科”,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特别是对于教学过程中临时生成的资源,教师不能视而不见,要结合教材灵活地加以处理,为课堂教学服务,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所以,我认为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广大教师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遵循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原则(目的性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综合性原则——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实效性原则——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渐进性原则——随着学生的成长,心理的逐渐成熟和知识、阅历、经验的不断增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实践性原则——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达到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

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因此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要体现出五性:即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合作性。毋庸置疑,活动课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凸现学生能力、彰显学生个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对活动课进行了尝试,然而一些教师由于理解偏差、不当操作等,使活动课更多地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甚至用“满堂动”代替了“满堂灌”,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如教师设计的活动课中的问题没有一定的深度,也缺乏一定的难度;而且出示问题后,马上组织讨论,并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结果要么因为问题简单易懂、无需讨论;要么因为学生觉得高不可攀,“无功而返”。并且学生因没有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课堂要么冷场,要么东拉西扯,往往成了空热闹、假正经。另一种情况是在活动时,学生们往往“各自为政”。有的学生搞“一言堂”,其他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默状;有的“你争我夺”,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还有的干脆天南海北高谈阔论,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偏离主题。这热闹的课堂背后是只“作”不“合”、只“议”不“思”、只“说”不“听”。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进入课堂活动后,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和投入到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去,更没有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调控。有的像蝴蝶般地穿梭在每个小组之间,看似很忙,实际上大多在摆样子,装门面;有的不知所措地在讲台边等待;有的正在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等。

有鉴于此,我认为教师首先在设计活动课问题时要适度。设计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深度,要面向大多数学生;也要有一定的难度,既不能过于简单,又不能太难。要放在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学生易混淆处;要放在学生思维的敏感区,能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其次,活动课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以是竞赛、辩论、调查、模拟表演、访谈、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等。但不管采取哪种形式进行,都必须考虑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这种形式必须为这堂课服务,要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探究平台。这样才能既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师要提高对活动的指导水平。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这样学生才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同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认真聆听,适当点评,不能当不理不采。要充分地尊重、理解、平等对待学生,亲切地与学生交流、探讨,不武断、不强制、不灌输。并且要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对学生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要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其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而且当学生忽略了某些观点的情况下,教师应给以及时提醒。

四、借助媒体,优化组合

思想品德课极强的现实性与时代性,要求其教学必须“与时俱进”,随时根据社会的发展,特定的教学情况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重新调整、优化组合。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感知的基础上的,只有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求得理性认识,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标要求。可以说现代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一种智慧与情感交融的互动过程。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诸如电影,电视,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传统教学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动画、图象、立体声融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有身临其境之感,觉得生动有趣,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己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标志,运用多媒体教学能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如添双翼,以达到最佳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适度原则和实效原则,要力求避免形式主义,要达到实效。既多媒体材料内容要符合新课标要求,力求准确到位;课件制作讲求精益求精,以达到最佳视听效果为标准;展示过程中教师既要熟悉多媒体操作,又要准确把握教材;要细心观察,逐步引导学生。特别要防止因使用多媒体手段而削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主体意识支配下的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而其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用教材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当我们纠正以往过于偏重“教教材”的做法时,也应注意不能走向非常随意地处理教材的极端。因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缺乏必要的知识支撑,是很难产生持久效应的。教材是重要的课堂学习平台,改变过于偏重“教教材”,倡导“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完全否定“教教材”的作用。因此,对新课程理念我们不能作肤浅的、表层的理解,应正确处理好“三维目标”的教学关系。教师要充分利用黑板来作为辅助,以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一堂思想品德课的启示
     ——探寻思想品德课的思维流程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与优化组合。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往往教师一言堂,大道理讲了一大堆,学生却如坠云山雾海,听得恹恹欲睡,效果不佳。前不久,笔者听了本校老师的《讲礼节》一课,受益匪浅。老师在教学中,改革了传统的教学结构,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年龄特征出发,采用了引题新——明理准——激情真——导行实——小结巧的教学思维流程,明显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导入情境 引题新颖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奇心是兴趣的起点,而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它能增强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引题独到新颖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老师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兴趣特浓)和认知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她设计了三幅幻灯片(草原待客、献哈达、歌舞迎客等少数民族待客图像),利用电教媒体引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克服了文字符号过于抽象的缺陷,向学生伟递了直观、形象、生动的间接经验。这种设计在极短的时间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进一步学习注入了兴奋剂,为下一步明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 明理准确
  让学生明白一定的做人道理是思想品德课的目的之一。要想把思品课抽象空洞的道理、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道德观念,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就必须把它们变具体实在、行动形象,让学生耳闻目睹,才能收到实效。老师讲授《讲礼节》时先让学生听录音,了解小青在家里、在学校待客时怎样讲礼节。接着在耳听的基础上,由六位同学表演了小青礼貌待客的经过。通过表演学生从中了解了客人来家时要讲哪些礼节,同时借助王大爷对小青夸奖让学生明白讲礼节的好处。教师创设课堂情境,学生们进入情境当中,真正体会到了如何讲礼节的好处。无论是表演者还是旁观者都从中获得了第一手材料,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学生既增强了参与意识,又发展了学生的表演技能。对讲礼节这一道德认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三、发展情境 激情真切
  有了道德认识,必须把这种认识深化,做到情有所动,心有所悟。思品课是一门教学生怎样做人的学科。做人行事源于心理,如果不动真情,只强记框框条条,无论记得多牢,背得多熟,在实际行动中也会心手不一,言行不一致。要让学生明理,除了理解课文内容外还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老师设计了四幅挂图(听英模报告会、听老师讲课、观看电影演出、到朋友家做客),先让学生观察直观的图画,看一看图上小朋友的表现,然后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这几种场合都应讲哪些礼节。几幅形象逼真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历历在目,从而明白了在今天的社会里,无论何处都得讲礼节,讲礼貌,这样才能受人欢迎,受人尊敬。老师同时趁热打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们的思想感情得到进一步深化。
  四、联系生活 指导行为
  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学生动了真情后,教师就必须联系生活,通过实践来指导学生的行为。老师在学生动真情后及时安排了一个小品(两组同学表演一个小品,甲由A地到B地去,中途迷路,甲向路旁的乙问路)。
一组:甲:喂!老头子,去B地怎么走?
乙:不做声,仍干手中的活。
甲(自语)这人大概耳背,我大声点(大叫)喂!老头子,怎么去B地?
乙(摇摇头,叹了口气)唉!
甲:(叹气自语)这老头真是,问个路也不说。
二组:甲:老大爷,打扰一下,请问去B地该怎么走呀?
乙:(放下手中的活)啊!向左拐,往前走100就到了。
甲:谢谢
乙:不客气,你走好!
  同样是问路,但结果却截然不同,其中道理不言自明。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导行方法,比起一味强调:我们要讲礼节,讲礼节好处多的空洞说教更行之有效。
  五、深化认识 总结巧妙
  一堂思想品德课往往要做一个总结,把本课所学的内容,道德认识有个系统的归纳,给人一种整体感。老师设计了一个学生有礼貌地介绍全班的班干部,然后让班长为她(他)的优秀表现进行颁奖。同时要求这位同学和班长注意动用本课所学道德认识进行表演,两位同学的表现很默契,完全把要注意的礼节都融汇于表演之中了。全班同学也为他们的表演报以热烈的掌声。整堂课在掌声中结束,亦在行动中结束。我想这种总结方法巧妙至极。可谓给这堂思想品德课交了一张圆满的答卷。
  这种施教方法情理交融,高潮迭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明理、实践,达到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做人知识的目的,同时培养了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发表评论

教学反思日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