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 《三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发布时间:2020-08-15 18:57:14

《三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多样朗读课文,巩固理解文章。

2.品味景物特点,感悟三峡之美。

3.借助思维导图,总结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中的景物特点和说写作手法,并学以致用。

3、教学过程

(1)导入

导入语:上节课我们已经对《三峡》这篇文章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着郦道元畅游《三峡》。

(2)明确学习目标

浏览学习目标: 1.多样朗读课文,巩固理解文章。

2.品味景物特点,感悟三峡之美。

3.借助思维导图,总结背诵课文。

(3)回顾作者及文学常识

1、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他自幼好学,历览奇书,成年后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参阅了大量书籍,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考察,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名著。

2、《水经注》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水经注》的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辞、汉赋影响,富有文学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

3、创作背景北魏宣武帝时期,作者来到三峡地区,被三峡壮丽的山水美景所吸引,那儿的山高大雄伟,水湍急迅猛。然而当作者听到凄惨的猿鸣,心情也变得寂寞凄凉起来,又得知三峡地区关税沉重,渔民的生活十分悲惨、艰险和痛苦,作者有感而发,创作了此篇。

(四)识文

1. 听读课文,听准字音、节奏,注意圈点勾画。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处(   ) 重岩叠(   )   陵(   )

月(   )    风(   )    沿(   )

(   ) (   )    长 (   )

(   ) (    )   飞(    )

2. 自读课文,把有疑惑的字词勾画出来。

3. 互读课文,前后六人一组,就文章内容上存在的疑惑整理到导学案上。

我的疑惑:

小组疑惑:

4. 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五)寻景

全班分成八个小组,每两个小组探究一段。请同学们根据分到的段落先组内交流,然后推选出来一位同学作汇报,汇报分为三个过程:

1. 这段写了三峡什么季节的景?有什么特点?。

2. 对应的是文中的哪句话,说说其中最具表现力的字或词。

3. 如果郦道元手中有拍摄器材,你认为他将为这些景观怎样取景?

(远景、近景;动态、静态;俯视、仰视;全景、特写镜头)



4.我们在寻找景物特点的同时也感知到了文章的结构层次,请完善下面的结构图。

(六)绘峡

《三峡》一文,将三峡的美景浓妆淡抹的尽收眼底。请结合文章内容,在下图方框中勾画出三峡的主要景物。在主要景物附近添加上关键词,制作一个简易的思维导图,并能根据自己填写的关键词达到背诵的效果。

 

(七)反思盘点

这节课我学会了:

这节课我还有疑问:

(八)课后拓展

1. 文笔小试,展现三峡:请为三峡写一则精彩导游词。

2. 课外阅读,细品三峡:阅读余秋雨的《三峡》。

《三峡》学情分析

一、八年级学生学情现状:

本班学生整体情况较好但是尖子生太少,中等生学生是全班学生的主力军,但班级中有部分学生存在语文学科瘸腿现象。因此当前要下大力气培养尖子生,树立榜样作用。重视中游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仅教会他们知识,更要提高他们的能力。重点扶持语文学科瘸腿学生,多给予他们方法上的指导,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予以表扬,增强其自信心,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二、教学措施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

2、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实践,写作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3、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问题,并自主的解决问题。

(二)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关注学习有困难学生和性格内向学生,尽可能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学会学习。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预习、课堂展示等,从而实现学习目标。

2、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三峡》课堂效果分析

1、在学生思维能力提升方面

能力提高有赖于思考习惯的养成,只有养成凡事都要探究一番,都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才会在别人司空见怪的事物上发现其独特之处。

如何养成学生的思考习惯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转述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就是说,要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究、去思考。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尊重学生的发现,即使偶尔出错也不应指责,而应该鼓励提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让学生享受思考的乐趣

在我设计的这堂课上,由读到寻到绘的环节,带领着学生先在读中领略三峡的美,再让学生根据问题自己去寻找文中三峡的美景,最后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景物描绘下来。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就已经对这篇文章了熟于心。

2、在学生阅读文言文技巧方法指导方面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生的听、说、读、写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完成《大纲》上的任务,不仅应当在学习上下功夫,还应运用一些适合学生的好的学习方法。比如抓重点做笔记方法(如何掌握时间、提高速度),如何背诵课文(先抓住重点字、词背诵每段,然后串起来背),如何写好作文等。在本节课上,读贯穿于每个环节,先多样朗读,回忆三峡,再分角色朗读,寻三峡美景,最后将美景画下来。

3、在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学思、读写结合方面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与思是密不可分。鉴于本班的程度大多处在中上游,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好,所以我在初读阶段大多数的时间是放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学习的,并留下问题引导他们在学的同时思考稍有难度的地方。同时在小组合作时采取小组内质疑,小组间质疑,班内师生质疑的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而老师成为主导者,观察其中出现的问题并随时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技巧上的指导。

文言文的教学是读的天下,只有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所以有设计了自读-听读-齐读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课堂效果还是不错的,因为有了充分的读,所以能为后文的写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同时借助思维导图总结背诵文章。

《三峡》教材分析

《三峡》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它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风光之美,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挚爱之情。它即是优秀的学术著作,又是优美的文学篇章。

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三峡》是一篇写景散文,全文总分结合,全面描写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总写气势恢弘,分写特征鲜明。同是三峡四季景色,特点绝不相同。写夏季作者抓住江水的浩荡,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突出了流速之快,春冬季作者则抓住清澈来写,“回清倒影”的“素湍绿潭”,加上“飞潄其间”的“悬泉瀑布”,真是别有一番情趣。描写秋季的巫峡时,作者则通过写猿鸣来突出它的凄凉气氛。

针对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三峡,对三峡景观没有形成形象认识,而文言文又较难理解,开成具体可感形象有一定困难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上网浏览相关网站有关三峡的图片、视频文件、文字说明等内容,帮助学生建构起对三峡景观特点的形象化认识。

本文的教学难点是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这篇课文自身相对于其他文言文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采用了超文本链接翻译全文来辅助文言文教学,使学生更迅速、更直观地了解字词句的具体含义,而且更方便学习效果的自我测试。

《三峡》评测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第一段描写三峡________ 的景色,侧面描写水流 湍急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

2.第二段所写景物的特点是________。描写泉、树、 清 荣 山、草的四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下列划横线字的意思。

①清荣峻茂,多趣味( )

②两岸连山,略无处( )

③绝多生怪柏( )

④至于夏水襄陵,沿阻绝( )

⑤虽乘奔风,不以也( )( )

⑥猿鸣声泪沾裳( )

⑦空谷传响,哀转久( )

三峡七百里中( )

《三峡》课后反思

《三峡》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言文,它是郦道元所写的《水经注》中的一篇典范之作,不仅详细介绍了三峡的地貌体征,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文艺并感受文章美丽,在教学时,我设置了以下学习目标:1.多样朗读课文,巩固理解文章。2.品味景物特点,感悟三峡之美。3.借助思维导图,总结背诵课文。这样设计既让学生了解了三峡的景物特点,还能够能够学生欣赏到文章语言的魅力。

  《三峡》一课的教学,我没有设计一个个零敲碎打的问题,始终以“读”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如:听读、自读、互读、齐读等,在读中完成学习目标。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品,在记,老师只是引导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语文课“语文味”的特点得到充分体现。

  在学生对《三峡》一文精度细品的基础上,我顺势引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分清层次,理解文章,掌握重点字词,之后用“思维导图”总结并背诵。整堂课有诵读、有品位,有积累,有方法指导,高效、实在。

  无提问的课堂,有章法的朗读。美丽的文章,配以美妙的音乐,让学生美美地学习,美美地收获。整个语文课堂变成了欣赏美、感悟美、收获美的场所。

但是课堂永远都是有缺憾的艺术,虽然准备的很充分,但却有很多改进的地方,比如,小组合作时,一次性给学生抛出的问题太多,以至于学生回答时不能一次性答全面。由于时间的关系,也没能为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

所以,今后在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有更多的机会锻炼提升自己。

《三峡》课标分析

《语文新课标》中说到: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三峡》是一篇游记散文,全文篇幅短小,文言用词比较简洁易懂,并不是特别的晦涩。在指导学生学习本篇文章的时候以诵读为主,在反复诵读中熟读文章,掌握文章结构,理解文意,达到背诵的目标。

在课标中对中学生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所以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学生先通过掌握正确的语音和句子节奏朗读课文,然后反复朗读,意在让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初中语文 - 《三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