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记得“胡焕庸线”

发布时间:2019-08-05 23:27:23

谁还记得胡焕庸线
作者:韩三洲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2015年第03

        对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广疆域的国家来说,如何能打破这个胡焕庸线的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的成果,实在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据报道,201411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当看到一张中国地图上标注着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的胡焕庸线时,曾发出了胡焕庸线怎么破之问。笔者手边,恰有一本其家人为纪念胡焕庸(1901——1998)诞辰110周年而自印的纪念文集《梅花香自苦寒来》,详尽记述了这位中国人口地理学创始人勤学敬业、艰辛坎坷的一生。

        20世纪一起诞生的胡焕庸先生是江苏宜兴人,卒于上海。他中学毕业时,正值五四运动高潮,他与许多青年学子一样,选择以知识救国和教育救国的道路。1921年,胡焕庸就读于南京高等师范,师从创办中国第一个地学系和近代地理教育的肇始人竺可桢。1926年又赴巴黎大学进修两年,深受法兰西人文地理关系学说影响,即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虽有天定胜人的一面,也有人定胜天的一面,具体体现这种关系的,首先是人口地理和农业地理。因为过去研究中国人口问题的,大多偏重于纯粹数字之推求,很少注意地理背景,到了胡焕庸身上,则把研究人的分布的迁移规律的人口地理学,看作是地理学的核心。

        20世纪30年代中期,胡焕庸连续发表了数篇有关中国人口地理的论文,开创了国人对人口地理学系统研究的先声。1935年,《地理学报》发表了他的扛鼎之作《中国之人口分布》,并在后面附有他呕心沥血编制而成的中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图。据他的学生、人文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吴传均回忆:当时中国的总人口估计有4.75亿,他(胡焕庸)以1点表示1万人,根据实际掌握的情况将4.75万个点子落在地图上,再以等值线画出人口密度图。就是在这张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的全国各区县人口数据并手绘而成的点子密布图上,胡煥庸沿着黑龙江瑷珲(即今天的黑河)向西南至云南腾冲画出一条约45度的直线,这条界线赫然揭示了中国自古以来人口分布的规律,中国96%的人口密布在总面积约占36%的东南土地上,而总面积64%的西北地区人口才占到4%。文中惊异说: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这张人口密度图问世后,申报馆首先将其收入所出版的地图册中。抗战期间,这篇论文连同人口密度图又被翻译刊载在美国的《地理学评论》上,多年之后,被美国学者称之为胡焕庸线。之后,其他国家也相继摘登该文之精要,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中国人口之分布》一举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人口地理的必读之作。

谁还记得“胡焕庸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