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年级数学获奖小论文

发布时间:2018-03-22 13:56:49

编号:001

马塘镇潮桥小学五0一班 任一鸣 指导老师:陈志刚

[题目1]4本日记本和8本练习本的价钱相等。小明买3本日记本和5本练习本,共用去4.4元。日记本和练习本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这道题我是这样想的:把“4本日记本和8本练习本价钱相等”换句话说,就是“1本日记本和2本练习本价钱相等”;再把它换句话说,就是“3本日记本和6本练习本价钱相等”,也就是说“3本日记本可以换成6本练习本”。题目中的第二个条件“买3本日记本和5本练习本,共用去4.4元”,换句话说就是“买6本练习本和5本练习本,共用去4.4元”。这样就可以先算出每本练习本的价钱是:

4.4÷(6+5=0.4(元)

从而求出日记本的单价是:0.4×2=0.8(元)。

联系以前做过的一些题目,我又想,有些题中的已知条件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说,解题时,把它换句话来说,可以使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更加直接,数量关系更加一目了然,也就方便我们找到解题方法。我把这个想法告诉陈老师,陈老师肯定了我的想法,还告诉我:“这就是转化的方法,转化就是把要解决的问题转化成已经会解决的问题。”

陈老师又给我出了一道题目:

[题目2]一个两位小数,去掉小数点后比原来的数大53.46。这个两位小数是多少?

我想:把“一个两位小数去掉小数点”换句话说就是“把这个两位小数扩大100倍,得到一个新数”。再想把原来的数看作1倍,新数就是100倍,又可以把“去掉小数点后比原来的数大53.46”换句话说成“原数的99倍等于53.46”。这样要解决的问题就可以转化成:“一个数的99倍是53.46,求这个数。”

53.46÷(100-1=0.54

解题时,把已知条件“换句话说”,还真能化难为易!

最后,陈老师又给我出了一道题目:两个数相除的商是21,余数是3。如果把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相加,它们的和是225。被除数、除数各是多少?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编号:003

肉价表里的数学知识

马塘镇潮桥小学五0一班 施鹏飞 指导老师 陈志刚

爷爷是潮桥街上开肉铺伙里有名的“神算”。今天是星期日,我早早起床,想随爷爷一起去肉铺,实地考察考察。

“施老板,来点儿精肉,做馅儿的,半斤多就行。”

“好来!”

爷爷利索地剁了一小块,一称,六两。

爷爷拉开抽屉,看了看说:“15元一斤,六两,9块钱。”

又来一位,“施老板,帮我斫35斤肋条。”

“好来!”

爷爷三下五除二,就把一大块肋条装进包装袋,递到买主面前。

爷爷又拉开抽屉,看了看,说“肋条12块半一斤,35斤,437块半,你给435块钱。”

爷爷的神算还真名不虚传,可爷爷在报价钱之前总在抽屉里看什么呢?我拉开爷爷的抽屉,看到一张表:

原来,爷爷算六两精肉,就是把6斤精肉的价钱90元,除以10(也就是把9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9元;算35斤肋条的价钱,就是用30斤肋条的价钱加上5斤肋条的价钱(这里运用了乘法分配律),30斤肋条的价钱就是3斤肋条的价钱37.5元,乘10(也就是把37.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375元)。

35斤肋条的价钱

35×12.5

=30+5)×12.5

=30×12.5+5×12.5 (运用乘法分配律)

=375+62.5 查表,运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437.5(元)

你可别小瞧这小小的肉价表,这里还真有学问呢!这里不但运用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还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爷爷真有数学头脑,数学在生活中真有用处!

编号:030

买鞋的发现

如东县新店镇汤园小学五〇二班 李欣然 指导老师 顾振华

星期天,妈妈带我去买鞋。来到鞋店,妈妈让营业员给我拿了一双37码的运动鞋,我试了试:“哇!还挺合脚。”接着妈妈又让营业员给她挑了一双,妈妈一试,大小刚好。我觉得妈妈的皮靴很漂亮,就拿来瞧一瞧。不看不知道,看了也不知道:咦?妈妈的鞋码怎么比我的还小?我的鞋是37码,妈妈的鞋是24码。我奇怪地问妈妈:“妈妈,这鞋上的数字是不是印错了,怎么你的鞋比我的还小,我的是37,你的怎么只有24?”妈妈和营业员一听,笑了起来。营业员阿姨说:“小朋友,鞋上的数字没错,是你理解错了。你的鞋标的是多少‘码’,而你妈妈的鞋标的却是多少‘公分’。”“那我的鞋是多少公分?”营业员阿姨笑着说:“你自己算呀,你把你的鞋码加10,然后再除以2就得出你的鞋是多少公分了。”我算了算: (37+10)÷223.5。“我知道了,我的鞋是23.5公分。”营业员阿姨和妈妈点点头。

在回家的路上,我对妈妈说:“原来生活中蕴藏的数学知识无处不在,连买鞋也要用到数学。”妈妈点点头:“对呀!只要善于观察生活,你就会有更多的数学发现。”

编号:032

巧用假设法解决问题

如东县饮泉小学502 郑佳鑫 指导老师 王爱霞

我的数学成绩一向很好,素有“数学小神童”之称,我也常常引以为豪。

这天,我要去看电影,爸爸不同意,两人争执很久,最后爸爸说:“好,如果解决了我的问题,我就同意你去看电影!”我想:为了看电影,花费点脑细胞,值!何况我的成绩很好,随爸爸什么问题,我解决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于是,我信心十足地说:“请出题!”

题目是这样的,一辆货车去山里运矿石,晴天每天可运20次,雨天每天可运12次,它一共运了112次,平均每天运14次。这几天中有几天晴天,几天雨天?

我思索片刻,根据平均每天运14次,运了112次,可以列式112÷14=8(天),算出运了8天,假如这8天全是晴天,就能运20×8160(次),比原来112次多运了16011248(次),晴天多一天,就多运20128(次),一共多运了48次,就有48÷86(天)雨天被当成了晴天,实际晴天就有862(天)。我又验证了一下:20×2+12×6112(次)。

于是,我把思路讲给爸爸听,爸爸听了直点头。

我得意地说:“假如全是雨天我也会做:[11212×(112÷4]÷(2012)=2(天),这是晴天天数,雨天用112÷426(天)”。

爸爸看到我的思路如此清晰,脸上挂满了笑容,我见此情景撒腿就向电影院跑去。

编号:039

不同的题目 不同的解法

苴镇德耀小学 502 张璐超 指导教师:金铁梅

今天,老师给我们出了一道练习题:一张长方形红纸,长100厘米,宽60厘米,要把它做成底是20厘米,高是15厘米的直角三角形小红旗,最多可以做多少面?我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很快就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要求最多可以做多少面,就是想这张长方形纸最多可以剪多少个直角三角形,先分别求出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积,100×60=6000(平方厘米) 20×15÷2=150(平方厘米),再想6000平方厘米里有几个150平方厘米,6000÷150=40(面),这样就求出了最多可以做40面。

我正为自己的解法沾沾自喜呢,老师又给我们出了一道题:一张长方形纸,长21厘米,宽17厘米,做成两条直角边长都是4厘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小旗,最多能做多少面?我很快地读完了题目,发现这一题和上一题差不多呀!我马上用刚才的方法来解答这个问题,21×17=357(平方厘米)4×4÷2=8(平方厘米)357÷8=44(面)……5(平方厘米)。怎么会除不尽呢?我把自己的疑问告诉了老师,老师说:“如果沿着长剪,能剪多少段4厘米呢?沿着宽剪呢?” 如果沿着长剪,能剪54厘米,还余1厘米,沿着宽剪,能剪44厘米,也还余1厘米,余下的部分不能再剪一个三角形了呀!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第一题的方法根本不适用第二题。我重新画了一下示意图:

这一道题的解法是这样的:先算沿着长剪,21÷4=5(段)……1(厘米),能剪5段,再算沿着宽剪,17÷4=4(段)……1(厘米),能剪4段,5×4=20(个),一共能剪20个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每个正方形能剪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20×2=40(面),这样最多能做40面小旗了。老师听了我的回答,高兴地表扬了我。

通过解答这两道题,我明白了:即使是同一种类型的题目也不能用固定的一种解法,每道题都有不同的解法,不能墨守成规,解题的关键在于怎样在学会一种方法后触类旁通地去解答不同的题目,这样你会发现数学海洋中的更多乐趣!

编号:051

积究竟有几位

如东县兵房镇丁店小学502 陈金花 指导老师:曹德宣

通过小数乘法的教学,我明白了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即:先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得出积,再看两个因数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积的位数不够,要在积前用0补足后再点小数点。

这时有一道判断题引起了我们不小的争议。这道题是判断“三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积一定是四位小数”。对于这道题,大家众说纷纭,结果理由各不相同。

有的同学认为是对的,意见归纳如下:

书中关于小数乘法计算法则说:“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两个因数一共有4位小数,那么积肯定是四位小数。

有的同学认为是错的,意见归纳如下:

三位小数乘一位小数,如果积的末尾有0,那积就不是四位小数,如0.125×0.8的积本来是0.1000,但因小数末尾的零可以省去,便得到积为0.1,于是就出现了三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积不一定是四位小数的情况!

针对大家的不同意见,我认为数学讲究严密性,处理后的积不能与原来的原始积混为一谈。做1.25×0.08时,我们先用125×8=1000,然后看因数当中一共有4位小数,于是就从积的右面起数出4位点上小数点!而不是先去零后,再数位数!要注意的是我们在点上积的小数点时就已经确定了一点:积是四位数!虽然为了书写简便,在不影响积的大小的情况下,我们根据小数的性质将小数部分末尾的0省略掉。但省略不等于没有。我们在判断小数乘法的积是几位小数时,要根据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对原始的积进行判断,所以三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积一定是四位小数。我的想法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我十分开心。

通过对这道题目的思考,我觉得学习数学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能多动脑筋,有些自己开始认为很难的题目也能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是多么有成就感呀。

编号:066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丰利镇丰西小学五年级 陈慧慧  指导老师:任银泉

问题:在一家体育商品专卖店中,规定羽毛球论盒卖,要么5个一盒,要么8个一盒,不能拆开盒零卖。请问,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买到哪些数量的羽毛球?哪些数量的买不到?

解题思路:凡是能够买到的羽毛球的数量,一定能用若干个5与若干个8的和来表示。如果能找到符合条件的5个连续自然数,那么从这些数向后所有数量的羽毛球都可以在这家专卖店买到,如果我们假设有5个连续的自然数分别为:abcde,那它们后面的每一个数都可以用(a+5)、(b+5)……得到,也就是说,从a向后的所有数量都可以由若干个5与若干个8的和来表示。

经过实验证明,不难找到符合条件的5个连续自然:28=5×4+8×1),29=5×1+8×3),30=5×6),31=5×3+8×2),32=8×4)。因此,从28向后的所有数量的羽毛球都可以在这家专卖店买到。

1-2727个数中:5=5×18=8×113=5×1+8×115=5×316=8×218=5×2+8×120=5×423=5×3+8×124=8×325=5×526=8×2+5×2。所以这些数量的羽毛球也可以在这家专卖店买到。

由此看来,在不允许拆开盒零卖的情况之下,1234679111214171927这几个数量的羽毛球在这家专卖店买不到,其余数量的羽毛球都可以买到。

编号:067

丰利镇丰西小学五年级 肖祝钧  指导老师:任银泉

[问题]3个书包和2个文具盒要69.3元,买2个书包和3个文具盒要53.95元。书包和文具盒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解法一]由题可知:5个书包和5个文具盒一共要69.3+53.95=123.25(元),所以1个书包和1个文具盒一共要123.25÷5=24.65(元),2 个书包和2个文具盒一共要24.65×3=49.3(元),而买3个书包和2个文具盒要69.3元,得出书包的单价为69.3-49.3=20(元),文具盒的单价为24365-20=4.65(元)

[解法二]由题可知:1 个书包的价格比1 个文具盒贵69.3-53.95=15.35(元),那么3个书包比买3个文具盒多15.35×3=46.05(元),而买3个书包和2个文具盒要69.3元,则买5个文具盒要 69.3-46.05=23.25(元),文具盒的单价为23.25÷5=4.65(元),书包的单价为4.65+15.35=20(元)

[解法三]由题可知:买6个书包和4个文具盒要69.3×2=138.6(元),买6个书包和9个文具盒要53.95×3=161.85(元),所以买5个文具盒要161.85-138.6=23.25(元),文具盒的单价为23.25÷5=4.65(元),书包单价为(69.3-4.65×2)÷3=20(元)

编号:069

如东县宾山小学502 李健 指导老师

学校数学兴趣小组活动时。姜老师讲到了苏步青教授小时候做过的一道题。题目是这样的:
  苏步青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次他出国访问,在电车上碰到了一位外国数学家,这位外国数学家出了一道题目让苏步青做: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距离是100千米。甲每小时行6千米,乙每小时行4千米。甲带着一只狗,狗每小时行10千米。这只狗同甲一道出发,碰到乙的时候,它就掉头朝甲这边走,碰到甲时又往乙那边走,直到两人相遇。这只狗一共走了多少千米?
  老师提示我们说:如果你们想分段算出狗跑的路程,再求出所分路段的和,将很难算出结果,因此要从整体考虑。要求狗跑的路程,狗跑的速度已知,需要求出狗跑的时间,而狗跑的时间就是甲、乙两人的相遇时间。这样用狗跑的速度乘以它所跑的时间就可以算出狗跑的路程。
  根据老师提示我们解答如下:

先求甲、乙两人多少小时相遇(即为狗跑的时间)? 100÷(6+4)=10(小时)

再求狗跑的总路程是多少千米? 10×10=100(千米)
  然而我却想出了另一种思路:不需要计算就可以知道狗一共跑了100千米。狗一小时跑10千米正好等于甲、乙两人同时跑一小时的路程和。甲、乙两人同时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必然会相遇,这段时间内狗跑的路程应该就等于甲、乙两人的路程和。由于两地距离是100千米,因此甲、乙两人加起来的路程和就是100千米,所以狗也就跑了100千米。
  如果按照我的解题思路,将原来题目中“狗每小时行10千米”改为“狗每小时行20千米”。那么根据我上面的分析,甲、乙两人加起来的路程和就是100千米,而狗的速度是两人速度和的2倍,在相同时间内,狗跑的路程就是两人路程和的2倍,即100×2=200(千米)。假设将原题中“狗每小时行10千米”改为“狗每小时行7千米”,那么狗的速度是两人速度和的7/10,在相同时间内,狗跑的路程就是两人路程和的7/10,即100×7/10=70(千米)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只要我们平时敢于并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就能够产生一些“奇思妙想”,就一定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编号:075

东郭先生再次遇到狼

如东县浒澪小学501 指导老师:李

话说那次东郭先生躲过了狼的攻击后,狼便怀恨在心,一直想找机会报复他。

有一天,东郭先生正漫不经心地走在路上。突然,狼从草垛里跳了出来,张大了爪子,虎视眈眈地望着东郭先生,一步一步向他走去。东郭先生往往四周,心想:呀!这次的运气可没上次好。对了,这只笨狼脑子也好不到哪儿去,何不用一道题目考考它呢?于是,东郭先生清了清嗓子对狼说:“狼大哥,如果你能答对我说的两道题目,我就任你宰割。如果你答不上来,就得乖乖地放我走。”狼眼珠子一转,心想:不管我能否答出来,嘿嘿,你今天就一人,反正跑不了了,今天我可美餐一顿罗。想到这儿,狼笑眯眯地很爽快地答应了。

东郭先生提醒狼说:“请听第一题,2.2×3.3的结果是几位小数?”“是两位小数。”“恭喜你!答对了。请听第二题,2.8×3.25的结果是三位小数吗?如果不是,那结果是几位小数呢?”“那还用说,肯定是三位小数。”笨头笨脑的狼满有把握地答道。东郭先生善解人意地说道:“兄弟,再给你30秒的时间,好好在地上算一算吧。”狼听了,赶快找了一根树枝,急切地在地上算了起来……过了一会儿,狼高兴地叫了起来,“先生,我有答案了。是、是一位小数。对不对?”狼为了确保这次正确,又重新检查了一遍。狼有些不耐烦了,“到底对不对?”边问边抬起头,“奇怪,人哪里去了?”

而此时的东郭先生早已跑得无影无踪了。那只笨狼气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叹着气说:“哎,又上了当。”聪明的东郭先生又一次转危为安了,不过,这次他凭借的可是自己的力量。

编号:079

还是画线段图易理解

如东县浒澪小学501 徐睿妮 指导老师:李

今天,老师在课堂上为同学们讲解试卷上的一道题。题目是这样的:

小阳说:“我比红红重,比小明轻。”

小君说:“我比红红轻。”

题目要求我们根据提供的信息,把这四个人的姓名填在相应的体重前面的表格里。

李老师说:“题目中有重又有轻的,我们干脆先把它都改成同一种说法——谁比谁重,这样理解起来就不觉得乱了。”

于是,我们说,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

小阳比红红重;小明比小阳重;红红比小君重。

老师又说:“同学们,现在你们能把这三句话重新排一下吗?”

语言基本功一向不错的杨晓敏同学答道:“小明比小阳重;小阳比红红重;红红比小君重。可见,小明最重,是43.6 kg;其次是小阳,体重是40.4 kg;再次是红红,体重是38.2 kg;最轻的是小君,体重是36.5 kg。”

同学们边听着边看着老师的语言逻辑推理,似乎明白了,便在试卷上进行刚才的分析。

可我觉得这样还不够直观,于是我高高地举起了手。

老师对我说:“徐睿妮,你还有什么?”

我爽快地说:“李老师,我有一种更简便的方法——画线段图。”于是,我向同学们作了介绍:我从小阳说的话开始考虑,把“小阳的体重”先用线段表示,接着,红红与小明的体重线段图就以小阳体重的线段图进行比较画出,小君的体重线段图再以红红的体重线段图比较画出。见下图:

小阳:

红红:

小明:

小君:

同学们听了我的介绍,茅塞顿开,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并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好像在对我说:“不愧为班上的数学高手,连解题方法都比别人巧妙。”老师也夸奖我说:“徐睿妮真会动脑筋,能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解题方法。她的方法比老师的更简单更易理解。”

同学们,你知道吗?那天我特别开心。

编号:089

妮妮家的电话号码

如东县栟茶镇浒零小学503 蔡丽丽 指导老师:缪小兰

双休日,奥运福娃贝贝、晶晶、欢欢 和迎迎聚集在一起准备邀请伙伴妮妮一起去踢足球,可是几个人又不知道他家住在哪里?贝贝建议给她打个电话,可问题是她们没有一个人能完整地记得妮妮家的电话,他们只依稀记得她家电话号码的一些特点。

晶晶说:“我记得她家的电话号码的从左往右的第3个到第6个数分别是:5282,因为这几个数字正好是我上网的密码。”

欢欢接着说:“我听她说过,如果把电话号码看作一个8位数,就能被25整除”、“还能被34整除呢!”

迎迎又补充道,我只记得她家的电话号码的第2个数字是4

贝贝在一旁细心听着,突然她眼珠子骨碌一转,兴奋地说:“我猜着了。”贝贝拨通了84528240,果然是妮妮家的电话号码。

后来,大伙问起贝贝是怎么知道的,贝贝说:“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南通地区的电话号码由原来的7位升级为8位,再前面统一加8,而第二个数字是4,第3个至第6个数字是”5282,这样8位号码就已知了前6位:845282。”“就差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那么我们还可以根据大家刚才回忆的另一些特点再来进行判断、筛选,我们先来确定个位上是几。因为由8个数字组成的电话号码是25的倍数,25的倍数只需看个位上的数就行了。”

性急的晶晶连忙抢着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个位上是0!因为如是2的倍数,个位应是02468这几个数;是5的倍数,个位要么是0,要么是5,这两个条件一结合,毋庸置疑,个位上就是数字0。”“嗯嗯嗯……”其它的同伴都齐声附和着。

贝贝接着说:“现在就剩十位上的数字了。”

欢欢紧接着说:“只要根据我回忆的这个8位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这个信息来思考。”在欢欢的点拨之下,其它伙伴也都知道了十位上是4。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因为凡是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必须是3的倍数,现有的7个数的和:8+4+5+2+8+2+()+0=29,那么为符合3的倍数的特征,十位上的可以是147,再结合4的倍数的特征,末两位数是4的倍数,所以可肯定十位上的数字是4。”这样妮妮家的电话号码不就出来了。

奥运福娃们经过合情推理,外加我们掌握的能被2345的倍数的特征准确地回忆出了妮妮家的电话号码。同学们,你们也能根据她们提供的有关线索推知得出妮妮家的电话号码吗?

编号:101

形式一变 思路通

江苏省如东县拼茶镇浒零小学501 沈鹏程 指导老师:缪小兰

“注意了!注意了!动物王国数学竞赛马上就开始了!请各位参赛选手做好准备。”大巴兔扯着嗓子喊着。小动物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随着比赛信号一声令下,小动物们个个投身于紧张的考试之中,克服了一道又一道难题,本次比赛的杀关题是一道简算题:用简便方法计算11.8×43-860×0.09 ,小动物看了题目,个个冥思苦想,小皱起了眉头,小狗抓耳挠腮,小猴灵灵看看题目,联想到前面学过的知识,符合乘法分配律展开后的“两边乘,中间加或减”这一形式,但是两边的乘法当中没有相同的因数,也就不可以将相同的因数提取出来,“860 43有关系,是4320倍,”能否将它转变成两边有相同的因数的形式呢?小猴就这样想着、在草稿本上画着、算着……,渐渐的,题目在小猴的转换中有了眉目:

11.8×43-860×0.09

=11.8×43-43×20)×0.09

=11.8×43-43×(20×0.09

=11.8×43-43×1.8

=11.8-1.8)×43

=10×43

=430

就在小猴把这道题目写完后,比赛结束的铃声也敲响了。小猴灵灵高兴地与同伴交流着自己的思路,小动物们在灵灵的讲解下个个拨开了云雾,犹如见到了晴天。慨叹道“这真是形式一变,思路通呀!”

同学们,如果是你,你会做上面类似的题目吗?那就请尝试用简便方法计算:3.6× 31.4+43.9× 6.4这道题目吧!

编号:130

巧用平均数

如东县兵房镇兵房小学501 周袁缘 指导老师:李

一天晚上,我刚做完作业要整理书包时,妈妈喊了我一声:“快点过来!”

我走过去后。妈妈笑着对我说:“我给你出一道题,快点做起来吧!”

题目:有六块岩石标本,它们的重量分别是8.5千克,6千克,4千克,4千克,3千克,2千克,要把它们分别装在三个背包里,要求最重的一个背包尽可能轻一点,请写出最重背包里装的石头标本是多少千克?

我一看题,觉得真是“小菜一碟”!然后就提起了笔“唰,唰,唰”地写了起来。

我是这样认为的:六块岩石,每包两块,最重的和最轻的放在一起,次重与次轻的放一包,还有中间的两块放一包,这样就得出三个背包的重量分别是10.5千克、9千克和8千克,于是答:最重的背包里装10.5千克。

妈妈看了我的答案,却说我这是错的,并说我没有认真分析。

随后,妈妈这样解释给我听。她说:“这三个背包重量的平均数为:(8.564432)÷39.17(千克)。所以最重的背包的重量肯定要超过9.17千克。由于只有1块重量不是整数,其余的各块均为整数,所以最重的背包的重量只可能是9.5千克、10千克,或者更多。但用8.5千克与其余五块中任何一块都不能得到9.5千克的重量,所以最重的背包的重量不可能是9.5千克,那背包重量最小就得是10千克。在这六个重量中,正好有6410(或44210),也就是说可以取到10千克;剩下的石头可以一个背包重9千克432=9(或63=9);一个背包重8.5千克。所以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10千克。”

听了妈妈的一番解释,我有点儿懂了。

编号:138

集体午餐中的统筹安排策略

如东县丰利小学五0三班 王城培 指导老师:王晓琴

我们在学校吃午饭,由于人数众多,只能在教室里吃,每四个人为一组。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随机安排的,想盛饭的盛饭,想盛菜的就盛菜,虽然人人都很积极,但是却是乱成一团。你瞧:教室里到处人碰人,人挤人,想过去都困难。陈鹏手里端了一碗滚烫的汤,却与季世新碰上了,结果汤洒了一地,教室里更乱了。

这一周,轮到王老师值班,看到我们吃饭时这样的情形不由得皱紧了眉头,她叫我们都先上位置,问我们这午餐怎样才能做到井然有序呢。我正有一肚子话想说,连忙举手。王老师让我说说看。

我说:“其实不需要这么多人,只要一个人盛汤,一个人送,一个人盛菜,一个人送,还有一个人盛饭,两个人送。送的时候几个人可以错开来,两人从南边开始,两人从北边开始,这样就不会碰撞了,每个星期可以轮值的。”王老师对我竖起大拇指,对同学们说:“那我们就这样来试试看!”

接下来,几个人果然井然有序地把饭菜都盛好了,速度比刚才快了好多,而且教室里没有一点喧哗声,这才像文明就餐的样子。王老师说:“知道这叫什么吗?这就是统筹安排!这样做事才会有效率。”

我听了真高兴,原来自己已经学会了统筹安排呀!

编号:162

先想办法消去一个量

河口小学吴埝办学点五年级  马玉蓉   指导老师  蒋 晖

[题目]学校第一次买了3个水瓶和20个茶杯,共用去134元;第二次又买了同样的3个水瓶和16个茶杯,共用去118元。水瓶和茶杯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这道题我是这样想的:134元与118元的差正好了4个茶杯的价钱,我们就可以用13411816(元),16÷4=4(元),每个茶杯是4元,20个就是80元,要求每个水瓶是多少元,就得先算出3个水瓶是多少元,1348054(元);54÷318(元),每个水瓶的价钱是18元。

这道题中两次买的水瓶数正好是相同的,但如果是不同的,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假设第一次买了3个水瓶和20个茶杯,共用去134元;第二次买了4个水瓶和16个茶杯,共用去136元,我们又如何求水瓶和茶杯的价钱呢?

这道题与上题不同在两次买的水瓶数和茶杯数都不同,因而我们应想办法让它们变得相同想来,这样才好做题。我们可以把水瓶数和茶杯数同时扩大,让两次买的水瓶数或茶杯数有一种是相同的。我先把第一次买的水瓶数和茶杯数都扩大4倍:3×412(个),20×480(个),共用的钱数也相应的要扩大4倍,134×4536(元);我又把第二次买的水瓶数和茶杯数都扩大了3倍:4×312(个),16×348(个),同样钱数也要扩大3倍,136×3408元。这样我们就可以按照第一题的思路继续解答,我们很快就能求出水瓶和茶杯的价钱是多少。

后来在一次作业中,我又发现了一道类似的题目:

7袋大米和3袋面粉共重425千克,同样的3袋大米的7袋面粉共重325千克,求每袋大米和每袋面粉的重量。

仔细观察这道题,我发现两次买的大米和面粉的袋数各不相同,但两次买的大米和面粉的总袋数却是相同的,都是10袋,有没有其它的解法呢?这道特殊的题目,我又想出了一种特殊的解法。我们可以先求出10袋大米和10袋面粉的总重量,然后再算出每袋大米和每袋面粉分别重多少千克。解法如下:

110袋大米和10袋面粉共重:

   425325750(千克)

21袋大米和1袋面粉共重:

   750÷1075(千克)

33袋大米和3袋面粉共重:

   75×3225(千克)

44袋大米重:

   425225200(千克)

5)每袋大米重:

   200÷450(千克)

6)每袋面粉重:

   755025(千克)

答:每袋大米重50千克,每袋面粉重25千克。

我这次的作业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夸我的解法比他想的还简单,我对数学更感兴趣了。

编号:176

大树有多高

如东县河口镇河口小学503 孙荣培 指导老师:孙向阳

我家院子有一棵银杏数,每逢夏季炎热,枝繁叶茂,我们便在树下纳凉、嬉戏,它成了我家院子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天,妈妈指着银杏数,神秘地问我:“你知道这棵树有多高吗?”我不禁一下子楞住了,心想:“这棵树这么高,尺子又不能伸上去,该怎么办呢?”想着想着,忽然想到了数学课上学到的倍数,于是有了办法。我胸有成竹地对妈妈说:“只要给我一把尺子,我就能量出这棵树的高度,不过你要配合我。”妈妈半信半疑地说:“那好吧。”

于是,妈妈给了我一把尺子,我开始测量。今天是个晴天,我让妈妈背对着太阳,和大树并排站着。先测量出妈妈影子的高度是100厘米,再测量出树影的高度是300厘米。然后我问妈妈实际身高是多少?她说是165厘米。过了一会,我不假思索地说道:“树的高度是495厘米。”妈妈听后疑惑地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我充满自信且略有些得意地说:“我是用倍数法计算的。我先测出你的影子长度和树影的长度,然后算出树影长度是你影子长度的3倍,由此推出树的实际高度也是你身高的3倍。算式:165×3=495厘米,所以树高是495厘米。”

我用数学知识算出了大树的高度,通过这次测量,使我明白:只要留心观察,用心发现,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的作用可真大呀!

编号:178

都是假币惹的祸

如东县河口镇河口小学503 蔡佳颖 指导老师:孙向阳

今天,我和妈妈去集市水果店买水果,我远远地就看见水果点老板正在和售货员阿姨争辩什么。走近一看,原来是售货员阿姨不小心收了一张假的50元钱,又白白送了一箱水果,还找给顾客15元,老板计算一共损失了100元。于是,决定从售货员阿姨的薪水中扣除100元。售货员阿姨想了一会儿争辩道:“不对呀!我收了一张50元假币,又找给15元,应该损失了65元啊!”

了解了他们争吵的原因后,我便走上前笑着对他们说:“你们都错了!”

“小孩子少管大人的事!”老板一边对我呵斥一边与售货员争辩。

“叔叔阿姨,我哪是要管事的啊,我只是想说明一个数学问题。”我反驳道,“我算了一下,其实你们亏了不是65元,更不是100元,而是50元。”

“怎么是50元?”两人异口同声,一下子停止了争吵,疑惑不解地望着我。

我顿了顿,说道:“一箱水果35元,加上你们找出的15元,共计50元啊。”“那50元假币呢?”老板急切地问。“那50元假币本就不是你们的啊。”“还真是,还真是。”大家恍然大悟,售货员阿姨似乎特别感激我,连连夸我聪明。

看到这一情景,我心里也甜滋滋的,因为我运数学知识解决了问题,帮助了别人。

编号:179

巧算“袋”数

如东县河口镇河口小学503 缪蕴赟 指导老师:叶亚均

我的邻居——刘丛飞家承包了一个面包作坊,加工的面包花色品种多,口味好,价格低,名副其实的价廉物美。尤其是奶油小面包,既清甜松软,又价钱便宜,远近闻名。最近,他家又新购进一台蛋糕机,生产各种高级蛋糕,其中苹果夹心蛋糕香甜可口,最为畅销。他家一天到晚顾客盈门,产品供不应求。

一天,来了一位帅气的小伙子,当他知道奶油小面包3袋售价1元,高级苹果夹心蛋糕1袋售价3元后,便笑呵呵地对伙计说:“我用100元买100袋小面包和高级夹心蛋糕。小面包和高级夹心蛋糕的袋数谁多谁少不计较,但是一定要100元正好买100袋。”

那小伙计一听,顿时傻了。他算来算去就是弄不清小面包和高级夹心蛋糕的袋数,只好试着拿。可是,他一直是拿着放,放着拿,不是袋数少,就是钱数少。这可难倒了那位小伙计,他满头大汗,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我正好坐着爸爸的小汽车回来了,便于小伙计一起思考。经过一番思索,我终于想出了答案,我自豪地说:“100元买100袋,说明钱数与袋数相等。而3袋小面包1元,1袋高级夹心蛋糕3元钱,如果把3袋小面包和1袋高级夹心蛋糕放在一起,则正好是44元,144元,100袋便有这样的100÷4=25组,钱正好是100元。因为每组中有3袋小面包和1袋高级夹心蛋糕,所以小面包共有3×25=75袋,高级夹心蛋糕共有1×25=25袋。”

小伙计听罢,惊得目瞪口呆,连连夸我聪明。他立刻按照我计算的结果,75袋小面包和25袋高级夹心蛋糕交给顾客。

顾客点了点头,满意地笑了。

编号:185

差点上了“想当然”的当

如东县掘港镇环北小学502 孙 颖 指导老师:王咸芳

今天,老师布置我们回家做“滚球”实验,让我们在实验中发现小球滚得远的秘密。实验方法是:用垫纸板在地面上分别搭出30°、45°和60°的斜坡。把一个小球放在斜坡的最高处让它自然地往下滚,看小球在哪个斜坡上滚得最远。

吃过晚饭,我开始做实验。我先做好30°的斜坡,然后把小球放在斜坡上的最高处。我一松手,小球顺着斜坡滚落下来。小球停止滚动后,我用尺一量,小球在平面上滚动了大约6米远。我又做好60°的斜坡进行实验,结果小球滚动了7米多远。

我得意忘形地对在一旁观看我做实验的妈妈说:“斜坡的角度越大,小球滚动得越远。这我和做实验前想的一样。小球滚动得远的秘密也不过如此。”

妈妈平静地对我说:“不要轻意下结论,把45°斜坡的滚球实验做完再说。”

妈妈的态度让我感到扫兴。我坚信:小球在45°斜坡上滚动的实验做与不做,都改变不了我的结论。

既然妈妈要我做,那我就做着玩吧。我不太情意地做好45°的斜坡,漫不经心地将小球放在斜坡的最高处……小球慢慢地停了下来。我用尺一量,结果吓了我一大跳,我小球竟然滚动了8米多远。真是不可思议,怎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

我赶紧又在45°斜坡上做了两次滚球实验,结果基本相同。

实验证明:小球在45°斜坡上滚动得最远。

通过实验,我不仅发现了小球滚得远的秘密,也明白了一个道理:科学真理来这得半点虚伪,一定要通过认真严谨的实践来检验。

编号:187

我发现了被忽略的答案

如东县掘港镇环北小学502 顾倩雯 指导老师:王咸芳

  一天,老师突然说要出一道题目让同学们做,看看哪个同学聪明。题目是这样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到西城,每小时的速度是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还有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听了这道题后,同学们几乎做出同一种方法,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同学们自然有些疑惑,这种题目这么简单,哪有老师说得那么难?可这时我们班上的数学课代表陈冒然却高高地举起右手,表示要发言。他说自己做好的答案是189。这时周媛嵈同学又举手说:“应该等于261千米。”王老师听完他们俩的答案后笑着说:“其实呀,你们俩做得都对!”同学们更疑惑了。于是,老师说:“不忙,听老师解释给你们听!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城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说的‘离’字,没有说到底是没有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有超过中点的话,就是陈冒然同学所说的,最后等于261千米。如果是已经超过了中点,那么就是这样做: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所以说,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261千米和189千米。”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编号:191

寻找规律真简便!

掘港镇环北小学五(1)班 夏添 指导老师 许新华

一天,爸爸让我做这样几道数学题:15×1525×2535×3545×4555× 5565×6575×7585×8595×95的积分别是多少?

我认真地用稿纸计算起来。做到第三题时,我觉得太麻烦了,心里想:“爸爸出这么简单又这么麻烦的题目给我做,真没意思。”但我还是耐心的做了下去。

做着做着,我发现结果很有趣:15×15=22525×25=62535×35=122545×45=202555×55=302565×65=422575×75=562585×85=722595×95=9025。爸爸问:“你能不能在这些得数里找出规律呢?”我看着这些算式,思考着。忽然发现这些得数的后两位数都是25,前一位或两位都是因数的前一位数×(因数的前一位数+1)所得的积。如15×15的得数的后两位数为25,前一位数是1×(1+1=2,结果得225;同样95×95的得数的后两位数是25,前两位数是9×(9+1=90,结果是9025。爸爸告诉我,这就是“头同尾合十”的计算题的规律。我用这个规律又做了一题:26×24,我用2×(2+1=64×6=24,结果是624。真简便啊!

找到了以上规律,以后做这些题目,我就可以用简便的方法计算了,再也不麻烦了!原来,数学里蕴藏着无穷的奥妙,学习数学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啊!同学们你也来试几题吧:计算38×3253×5741×4964×66的积。

编号:196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掘港镇环北小学五(1)班 季蓉蓉 指导老师 许新华

今天的数学课上,老师问:“你们猜一猜,一个滴水的龙头一天能浪费多少水呢?”我满不在乎地想:大约只有一小桶罢了!我又问了问周围的几个同学,他们有的说是一杯,有的说是一大碗。那到底是多少呢?我决定回家测算一下。

回到家,我立刻拿出量杯,让妈妈协助我看时间,计算一分钟的滴水量。我把水龙头调成滴水的状态,然后就开始计量起来。“滴滴答答”……1分钟过去了,一看量杯里的水约有10毫升。我还是不以为然:只有10毫升嘛,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时,妈妈对我说:“蓉蓉,你别小看这10毫升的水,你算算看,就一个滴水的龙头,一年能浪费多少水?”这难不倒我,我立刻算了起来:

一年按照365天计算,共有365×24×60=525600(分钟)

每分钟浪费10毫升的水,525600分钟就浪费了525600×10=5256000(毫升)的水,也就是5256升。

哇,仅一个龙头一年就能浪费这么多的水,那么我们学校共有49个水龙头,也照这样滴水的话,一年就会浪费5256×49=257544(升)水。如果把这些水都节约下来,不知又可以方便多少同学!

通过调查,我又了解到,现在一吨水2.5元钱左右。1毫升水重一克。那么一个滴水的龙头一年浪费的水费约是:

5256÷1000×2.513(元)

学校一年多支付的水费就是:

257544÷1000×2.5644(元)

可以看出,如果每一个同学洗完手都不把龙头关好,那么一年至少会为学校损失600多元的水费啊!

我继续计算,中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个人在用好水后都不把龙头关紧,那么,一年(按365天计算)浪费的水就是:

365×24×60×10×1300000000=6832800000000000(毫升)=68328000亿(毫升)

1×68328000亿=68328000亿(克)=6832800000(吨)

    2.5×6832800000=17082000000(元)

算到这里,我不禁惊得吐了吐舌头。一百七十亿八千二百万元哪,这可不是个小数目!第二天,全班交流调查情况的时候,我把计算结果告诉了同学们。同学们深深感到节约用水是多么重要。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西部有些山区就严重缺水。假如一年就要浪费6832800000吨水,那么必将使我们的水资源越来越贫乏。

算一算,也算出了大问题。地球上,可以使用的水并不多。如果这样浪费下去,地球上的水最终会消失。我呼吁:请大家自觉节约用水!希望地球上最后一滴水不会是人类的眼泪。

编号:197

买菜中也有大学问

掘港镇环北小学五(1)班 指导老师 许新华

    星期天,我和奶奶去买菜。菜市场里可热闹啦!买菜的和卖菜的高声商讨着价格。卖菜的非常麻利地称菜、装菜,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我东瞧瞧,西看看,发现那些卖菜的人算帐可快了。菜刚一称好,他们便流利的报出了价钱。难道他们有什么巧妙的方法?我一边想,一边和奶奶来到卖黄瓜的摊前,奶奶买了3条黄瓜称了一下,1斤半重。只见卖黄瓜的老爷爷脱口而出:“18毛钱。”我好奇地问:“老爷爷,您怎么算得这么快?”老爷爷笑呵呵地说:“我有计算窍门呢!”“那是什么呀,老爷爷,您能告诉我吗?”老爷爷说:“一斤是12角,半斤就是6角,总共是18角。”哦,原来是这样。我们又来到肉摊前,奶奶称了一块重22两的肉,卖肉的马上报出价钱:286角。我问,“叔叔,1斤肉是多少钱啊?”“13元”叔叔答道。我马上用老爷爷教给我的方法算起来:1斤肉是13元,2斤肉就是13元×2=26元,还有2两是26角,加起来就是286角,一点都没错。我把自己的算法告诉了叔叔。叔叔说:“不错,我正是这样算的,小姑娘你真行。”我高兴地笑了。

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多么广泛!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将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

编号:201

多边形的内角和

如东县掘港镇环北小学 501 丁宇霜 指导老师:徐小聪

老师布置了一项任务给我们,让我们计算各个图形的内角和,找一找求任意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有什么规律。一向爱思考的我立即来了兴趣,决定要探它个究竟。
我们知道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是180°,可四边形中有规则的四边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的四边形(如图),长方形、正方形的每个角都是直角,所以长方形、正方形的内角和就是90°×4360°。那么不规则的四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呢?对,用量角器。我拿来量角器认真地量起来,好不容易量了四个角的度数,而且知道这样做肯定会有误差,看来这个方法有局限性。究竟该怎么办?妈妈在一旁指点迷津 “添加辅助线,看看对你有没有帮助”?一番思考后,我突然恍然大悟,可以把不规则的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这样任意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不就是180°×2360°吗?我用同样的方法求出了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八边形……的内角和。如图º:

五边形的内角和度数是180º×3540º;

六边形内角和的度数是180º×4720º;

七边形内角和的度数是180º×5900º;

八边形内角和的度数是180º×61080º;

……

我高兴跳起来,迫不及待地把我的发现告诉了妈妈,妈妈也非常高兴,可是妈妈的一个问题把我刚才的喜悦与兴奋一下子全抛到九霄云外,“那你知道三十边形、一百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 ?这下可难倒了我。要知道三十边形、一百边形的内角和,就必须知道他们能分成几个三角形?我在纸上胡乱地图画起来,一边念念有词,一个四边形可以分成2个三角形,一个五边形可以分成3个三角形,一个六边形可以分成4个三角形,一个七边形可以分成5个三角形,一个八边形可以分成6个三角形……原来如此!三角形的个数与边长数相差2,只要用(边长数-2)×180°就可以求出内角和的度数。所以三十边形的内角和是(30-2)×180°=5040°,一百边形的内角和是(100-2)×180°=17640°。妈妈赞赏地摸摸我的头,在妈妈的帮助下,我再次对这个结论作了整理,得到n边形内角和的度数是180°×(n2),(n3)。得出了这个结论我非常开心,真的太有成就感了。

编号:202

三思而后行

如东县掘港镇环北小学 501 陈超 指导老师:徐小聪

前不久,我的叔叔到人才市场去找工作,回来之后在我家吃饭,他告诉我和爸爸:在人才市场同时有两家商务公司愿意录用他,合同为4年。这两家公司给叔叔的工资是:

A工司:年薪3万元,一年后每年加薪2000元。

B公司:月薪2000元,一年后每月加薪100元。

爸爸和叔叔在讨论两家公司的情况,我只顾着玩,哪知爸爸突然对我说:“超超,你也是个大孩子了,你帮叔叔做个参谋,你认为叔叔应选择哪家公司?”我知道爸爸考我呢,这还难得了我吗?我赶紧拿出本子算起来。

刚开始,我想:A公司第二年有30000+200032000(元);而B公司只有2000×12+100×1225200(元),肯定A公司发的钱多。

我算完就把结果告诉了爸爸,可爸爸对我说:“考虑事情要慎重哦。”难道我算得不对?我又检查了一遍解题的过程,突然想到,B公司第二年不只发25200元,因为每月加100元,所以一年就加了100+200+300+……+12007800(元),第二年就有24000+780031800(元),第三年就发24000+1300+1400+1500+……+240046200(元),第四年就发24000+2500+2600+……+360060600(元),一共就有24000+31800+46200+60600162600(元)。而A公司只有30000+32000+34000+36000132000(元)。整整相差162600-13200030600(元),所以我建议叔叔不急着用钱的话,就应选择B公司;如果叔叔头两年急着用钱的话那就要选择A公司了。我这样和叔叔一说,他们俩都夸我很聪明,我甭提多开心了。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的脚步无处不在!学好数学,方能“笑傲江湖”。以后遇到问题,我会再三考虑,再下结论。古人云“三思而后行”嘛!

编号:213

为什么下水道的盖是圆的?

洋口镇新林小学503 缪亚玉 指导老师:徐九华

不知道你仔细观察过没有,你身边各种大大小小的下水道盖子大多是圆形的,而不是方形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这里面还包含着一个数学问题呢!

我们知道,方形盖子的直角边明显比它的对角线要短的多,如果我们把方形的盖子侧立起来,那么盖子就很容易掉到里面去,会增加很多麻烦。而圆形的盖子则不然,圆是轴对称图形,而且有无数条对称轴。因此,不管你怎么放,圆形的盖子始终会卡在洞口,不会掉到洞里去。另外,圆形的井盖可以滚动,搬动起来非常省力。

把下水道的洞口设计成圆形,可能还有其他原因,但是我觉得这个数学上的原因会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看来生活中真的处处有数学,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同学们,你们说是吗?

编号:246

与众不同的解法

如东县河口镇景安小学新华分部 孙维山 指导老师 丛金山

数学课上,丛老师出示了下面一道应用题,让孙蓉和我在黑板上演算,其余同学做在作业本上。题目如下: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45千米,行了6小时到达目的地,从乙地返回甲地用了5小时。返回时比去时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

孙蓉和我两人很快做好,都自豪地上位坐下,等老师讲解。

孙蓉是这样做的:

45×6÷545

5445

9(千米)答:略。

我是这样做的:

45÷59(千米)答:略。

丛老师先评讲孙蓉的解法,未等老师讲话,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对!”老师一统计,大家和孙蓉的解法一样。

再讲我的做法时,有同学抢着说:“不对!”,有同学说:“得数一样,对!”而大多数同学则用疑惑地目光看着丛老师,等待老师“裁判”,而丛老师却笑着对我说:“孙维山,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算?”

我理直气壮地把我地想法说出来:“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45千米,6小时到达。返回时比去时少用1小时,这1小时行的45千米被平均加到返回时行的路程里,就是45÷59(千米),这就是返回时每小时多行的千米数。”

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报以热烈的掌声。丛老师夸奖我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编号:250

巧用和差公式

如东县景安小学新华分部五0 吴慧颖 指导老师 刘先华

今天,上数学课时没注意听讲,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老师为了让我知道不听讲的危害,特意出了道题为难我。

题目是: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160千米的两站相对开出,到达对方车站后立即返回,经过4小时两车在途中第二次相遇。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行120千米。求甲、已两车的速度。我满脸无奈的说:“老师我连题目都没听清楚,怎么会知道答案。”

下课后,我决定去问老师这道题怎么解答。老师说:“这是一道稍复杂的行程问题,如果要硬套行程问题的有关公式来解答,很是麻烦。仔细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如果把它转化为“和差问题”。运用和差公式,情况就简单多了。由题意,甲,乙两车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一共行了3个行程,即两车4小时共行路程和为160×3480(千米 ),而两车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行了120千米,这“120千米”即为两车4小时所行的路程差,根据和差公式“大数=(和+差)÷2”,可求出甲车4小时行的路程为(480120)÷2300(千米),因此甲车的速度为每小时300÷475(千米)。类似的,可求出乙车的速度为每小时(480120)÷2÷245(千米)。我说:“ 老师,我们也可以这样求:先求出甲、乙两车的速度和为160×3÷4120(千米),再求出两车的速度差为120÷430(千米),然后根据和差公式,直接求出甲车的速度为每小时(12030)÷275(千米),乙车的速度为每小时(12030)÷245(千米)。”

从这次上课不听讲,我知道了不听讲的危害。你们可不要学我哦! 

编号:264

勇闯数学岛

掘港镇童店小学502 徐俊 指导老师:朱爱霞

迷你兔和胖小猪生活在魔法王国里,他们是一对好朋友。可是有一天,胖小猪不幸被黑暗魔王抓到数学岛里,关了起来。有智慧老人看守牢门。迷你兔决定要去数学岛救出胖小猪,于是迷你兔就带着降魔镜去数学岛救人了。

迷你兔来到了数学岛,对着魔宫大喊放人。见里面没有一丝动静,就用了一招“五行八卦掌”,不费吹灰之力地将这坚硬无比的石门打破了。迷你兔进了黑乎乎的魔宫,刚一进洞,远处忽然有一群小妖杀了过来。他看了,丝毫没有害怕之意。有一只小妖溜到迷你兔的身后举起手中的大刀,向下砍去。迷你兔笑了笑,用了一招“凌波微渡”快速离开。大刀一落,居然砍到了另外一个小妖,被砍的妖精怒发冲冠,于是两个妖精打了起来。魔王出来说:“你杀了我没有关系,但没有我的魔法,你是进不去牢房的!”听了这话,迷你兔心情沉重起来,于是他举起了降魔剑,劈掉了魔王的一只手,迷你兔恐吓魔王如果不打开牢房的门,就杀了他。魔王害怕了,就打开了牢房的门。迷你兔见门一打开,就杀死了黑暗魔王,进了牢房。

到了牢房里,智慧老人正在等待迷你兔的到来。智慧老人笑着说:“想要过此关,必须要答对一道难题,答题机会只有一次,限时三分钟,如果答错,你们永远也出不去了。不答也行,这头肥猪留下,我可以把你变回去。你可要想好了,答还是不答?”

迷你兔想了想,慎重地说:“我答,什么题目,你快些提问吧。好让我快些救出胖小猪。”

“好,爽快!我问的是一道“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不知其数,只知头共有35个,脚共有94只。问鸡和兔各有几只?现在开始计时。”智慧老人对迷你兔说。

迷你兔觉得这道题较难,就用树枝在地上算了起来。两分多钟时,迷你兔说出了答案,是鸡有23只,兔有12只。智慧老人高兴极了,并问是怎样解开这道难题的。

于是,迷你兔津津有味地讲解了起来:“题目中给出了头有35个。我先假设这35只全是兔子,那么脚就应该有4×35=140(只)。而题目告诉我们一共有94只脚,140只脚其实比实际多算了140—94=46(只)脚。因为1只鸡只有两只脚,而我当成4只脚算了。如果用一只鸡换一只兔,就要减少4—2=2(只)脚。那么要知道46只脚中包含了多少个两只脚,也就把鸡假设为兔子,显然就是46÷2=23(只),所以鸡有23只,兔子的只数为35—23=12(只)。”

智慧老人听了连连称赞。于是智慧老人放走了胖小猪。迷你兔带着胖小猪离开了数学岛,回到了他们的家园——魔法王国,从此以后,他们过上的快乐的日子!

编号:265

勇敢和智慧

掘港镇童店小学503 王如玉 指导老师:陆美红

从前,有一个森林,森林中生活着一群可爱的动物。可是有一天,森林中的某处不停地闪着绿光。动物们都发觉了,但是一个动物也不愿去那儿,因为关于那里有许多传说。有的动物说:“那里可能被诅咒了。”这件事传进了探险家熊猫皮皮的耳朵里。于是,皮皮便请它的朋友猴子空空、小兔芳芳、老鼠东东跟它一起去山洞探险。

第二天,它们来到山洞前,只见山洞附近的一块大石头上一行字“谁闯过三关,就会得到宝藏。”然后,它们进入了山洞。山洞里一片漆黑,突然,整个山洞亮了起来。小兔芳芳吓得连忙跳到皮皮身旁。前方出现了一扇门,铜门上写着:“81522,( ),36。”老鼠东东几乎不假思索地说:“这道题难不倒我,当然是29了。用15—8=7,它们之间相差715+7=2222+7=29。”“真聪明”。芳芳赞叹道。“咔”铜门打开了,它们走了进去,随之而来的是一扇银门,上面写着:“578.47—4.62—78.47—3.38,用简便计算。”

空空说:“这还不简单,518.47—4.62—78.47—3.38=578.47—78.474.62+3.38=500—8=492。”“砰”银门也打开了。伙伴们连忙跑进去,迎接它们的是一扇金门,门上写着“2+4+8+16+32+64++1024+2408的和。”伙伴们都不会做了。它们有的在地面上画画,有的在抓耳挠腮。“啊!我知道了,结果是4094,”皮皮说:“可以这样求:S=2+4+8+16+32+64+20842S=4+8+16+32+64++1024+2048+4096,用下面的式子减去上面的式子,就得到S=4096-2=4094。”很快,金门也打开了,伙伴们看见一棵月桂树下有一个盒子,它们跑了过去,发现月桂树下的树干下有一个盒子,它们跑了过去,发现月桂树的树干上写着:“打开盒子,你们就会得到智慧和勇敢。”皮皮打开盒子,盒子里立刻飞出一块紫水晶,有一道光从紫水晶里射出,一转眼,它们就回到森林里……

通过这次探险,伙伴们学到了许多知识,当然,它们也同样得到了勇敢和智慧。

编号:267

钱为什么少了

如东县洋口镇光荣小学 504 顾启敏 指导老师

前几天,我到南通的姑妈家玩。一到姑妈家,就看见她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我忙上前问姑妈发生了什么事,她对我说:“前天我进了一批贺卡,第一次卖出大、小贺卡各900张,大贺卡1元钱2张,小贺卡1元钱4张。第二次我又取出大、小贺卡各900张,我想:两种贺卡分开卖太麻烦,不如将它们混起来卖。于是,第二次我就以1元钱3张的价钱卖完了这900×21800(张)贺卡。可卖完后,我发现第二次卖的钱比第一次少了。我正为这事儿烦恼呢。”

我对姑妈说:“您不用着急,我来帮您算算。”我找来笔和纸算了起来。我分别计算了两次的收入,第一次:900÷2900÷4675(元);第二次:900×2÷3600(元)。我想姑妈是错误地运用了“移多补少”的方法。因为第一次卖贺卡时,每张大贺卡能卖1÷20.5(元),而第二次每张贺卡只卖1÷30.33(元),这样一张小贺卡就多卖了0.330.250.08(元)。两次相比,小贺卡多卖的钱并没有大贺卡少卖的钱多,所以姑妈第二次的收入就少了。

我把其中的道理讲给姑妈听,她这才恍然大悟。姑妈摸着我的头说:“哟,学得还真不赖呢,看来以后我做生意还得多请教请教你呢!”我也开玩笑地说:“那你就请我做你的顾问吧!”

编号:269

梯形面积公式真神通

洋口镇光荣小学 503 倪天益 指导老师

一天,老师在帮我们整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时,要求每个小组写出一组能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的数据进行计算。

冯莉一组是这样写的:上底8米,下底15米,高4米。同学们三下五除二,很快就解决了:

815)×4÷223×4÷292÷246(平方米)

於鑫泽一组是这样写的:上底5分米,下底5分米,高2分米。。同学们也很自然地列式完成了:

55)×2÷210×2÷210(平方分米)

就在这时候,周琼说:老师,上底和下底都是5分米的图形不是梯形,这组数据不符合要求。一开始大家没在意,经周琼一提醒,哎,真的!

老师不慌不忙地说:“那我们就照於鑫泽的数据缩小10倍,画一画图形,验证一下好吗?”说干就干,大家一下忙开了,不一会儿,几个小组的图形证实这不是梯形,而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而且於鑫泽自己还分别画出上底下底都是3厘米和4厘米的图形,发现都是平行四边形。於鑫泽不好意思地涨红了脸。这时,老师用鼓励的眼光看着於鑫泽对大家说:“我们一起来算算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行吗?”话音刚落,“5×210平方分米”陈婷婷嘴真快。大家都点头称是。

老师说:“同一个图形,如果看作是平行四边形,面积是10平方分米。如果看作是一个梯形,面积还是10平方分米。说明了什么呢?”大家议论开了。有的说,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等于下底的梯形。也有的说,当梯形的上底等于下底时,就成了平行四边形。老师说:“照你们的说法,平行四边形面积也能用梯形面积公式来计算啦!”“能。”同学们异口同声而且高得刺耳。

谁知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李於佳拿着陈杰的数据哈哈大笑起来,我接过来一看,惊呆了。“上底是0厘米,下底是6厘米,高是2厘米。”“哪有上底是0的梯形呢?”陈杰却理直气壮地说:“允许你把上底等于下底是平行四边形的看作梯形,就不允许我把上底等于0的三角形看作是一个梯形啊?”就在我和陈杰争论的空档,几个同学已经画出了图形,又有几个同学分别用梯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他们对我都挤挤眼,意思说,陈杰有道理。这时我也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对呀!梯形面积公式真神啊!

通过了这节课,我不仅懂得用梯形面积公式能计算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明白了:世界上的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事物会由于数量的变化,演变成另一种事物的道理。

编号:273

正确的答案是多少?

如东县大豫镇豫北小学五年级 陆欲娟  指导老师:顾季红

今天,老师布置一道思考题给我做,题目是这样的:小明在计算12.6除以一个小数时,由于除数的小数点向左点了一位,结果算到84,你能算出正确的答案吗?

我拿到题目一看,咳!真是太简单了!老师以前教过我们用被除数除以商算出错误的除数,同志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不就知道了正确的除数,接着用被除数除以正确的除数不就算出正确的答案了吗?想完,我就立刻算了起来.怎么84除以12.6算不出结果?是不是老师出错题?还是我抄错题?……

突然,我发现题目上说除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一位,也就是说除数缩小了10倍,那算到的商不就被扩大了10倍吗?商扩大10倍是84,那正确的答案不就是8.4吗?又差点上老师的当了,这道题根本就不需要计算呀!看来,审题还是需要细心点,这不,这么简单的题目,差点又做不起来了。

不过,做出了老师布置的思考题,我的心里还是比吃了蜜要甜的。

编号:285

生活中的近似值

如东县洋口镇南渔小学五0一班 刘玉驰 指导老师 张学明

今天,老师在我们学会了用“四舍五入”法取小数的近似值后给我们出了两道题目:

1)小王批发了13.6吨梨,他租了一辆载重量4吨的卡车来运,他至少要几次才能运完?

2)某服装店每套衣服用布2.4米,50米布可以做多少套这样的衣服?

我一看到题目就特别兴奋地用四舍五入法将它们解决了13.6÷43.4(次)≈3(次)50÷2.420.8(套)≈21(套)。心想:这太容易了,不就是要注意保留整数吗?这个陷阱套不住我。我迅速将答案告诉老师,老师用一种鼓励的语气对我说:“你离成功越来越近了。”我狐疑地看着老师,再看看自己的答案,百思不得其解。这时老师说:“请大家在做题时联系实际生活想一想,该怎么做?这两题都不能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近似值,第一题剩下的零点几车是扔掉呢?还是再运一次?第二题剩下的零点几套够不够做一套呢?”

我听后恍然大悟,原来做题目要联系实际,不能死搬硬套,学习了四舍五入法就形成了定向思维,没能灵活处理。像运货,装油,装水等等类型的题目在取近似值时不管小数点后是几都要向个位进一;像做衣服,做家具等等类型的题目在取近似值时不管小数点后是几都不向个位进一。想明白以后,我立刻重算起来:13.6÷43.4(次)≈4(次)50÷2.420.8(套)≈20(套)。我把这个结果告诉了老师,并说了我的想法,老师终于满意的笑了。并顺便说了这两种取近似值方法的名称:进一法,去尾法。

通过这次求近似值的练习,使我认识到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不能死学习,要将课堂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要学得活,用得灵。

编号:289

一共有多少种坐法?

马塘镇马丰小学 501 王锡波 指导老师:单群贵

[题目] 学校组织看电影,(1)班安排在第18,这一排有30个座位。小鹏和小飞是一对孪生兄弟,班主任安排他俩坐在一起,小鹏和小飞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这道题我刚开始是这样想的:要求出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就必须先从题中找出有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哪几个人必须坐在一起。

由题意可知:有30个座位,有两个人必须坐到一起。这样我们便会运用所学规律:一共有多少种坐法=总座位数-坐在一起的人数+1,即:30-2+1=29(种)。

后来,细细想来不对劲呀,题目告诉我们:小鹏和小飞是一对孪生兄弟,班主任只是安排他们坐在一起,可并没有说谁坐在谁左边,谁坐在谁右边。经这样仔细一琢磨,才恍然大悟:小鹏坐在小飞的左边有29种,小飞坐在小鹏的左边也有29种,即:

30-2+1=29

29×2=58

显然,答案应该是一共有58种不同的坐法。由此,我想对大家说:希望同学们在解题的过程中,要认真审题,细心答题,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编号:291

应该从0想起

如东县马塘镇马北小学五(1)班 薛沉云 指导老师:韩朋朋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第65页(《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有这样一道例题:例3 旅游团23人到旅馆住宿,住3人间和2人间(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

教科书上的提示是:“从只住13人间想起。”示范的解法如下:

答:一共有4种不同的安排。

我认为,这道题应该从只住03人间想起,也就是从全部住2人间想起,因为题目中没有明确规定两种房间都要住。《自主练习与检测作业本》第47页有一道类似的题目,如果从1想起,就会漏掉两种情况,只有从0想起,才能一一列举出所有符合题意的答案。

[题目]五(1)班24名同学准备乘船游濠河,现有限乘3人和限乘4人的两种船可供选择。如果每条船不能有空位,你能算出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方法吗?

题目中并没有要求3人船和4人船都要选,因此,我们可以全选4人船,也可以全选3人船,也就是要从选03人船想起或从选04人船想起。正确的解法如下:

答:一共有3种不同的安排方法。

由此可见,像上述问题,在没有特殊规定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从0想起。

编号:300

小数的遭遇

如东县河口镇烈士小学 五年级 薛玉涵 指导老师:吴亚忠

我的名字叫小数,一、二年级的小朋友他们基本不认识我,三年级的小朋友们开始渐渐的认识我了。学生们和我相处还可以,因为我和学生们才刚刚接触,学生们对我还不够了解,不是有一句话吗?无知者无畏。可到了四、五年级,我的境况就举步为艰罗。这不,四年级计算小数加减时,写竖式老师要求数位对齐,五年级计算乘法时,写竖式我数位对齐了,老师说我站得不对,要我末位对齐。不但把我搞晕了,还害得学生们对我是满腹牢骚,你也变得太快了吧?给我们学生计算增加了难度不说,还当我知道加减法和乘法是怎样站位时,又来了个除法,这回可不是什么对齐了,老师要我移动我小数点的位置,如果除数是小数,计算前要把小数扩大成整数,而被除数也跟着扩大相同的倍数,小数点也要移动相同的位数。商的小数点和移动后的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孩子们可麻烦了,有的记住了,有的没记住的计算就错了,可害苦孩子们了。

在课堂上给孩子们增添了不少的麻烦,可在生活中更是给人们添乱。这不,有一天,小数偷偷溜出校园,它想知道在大人们的眼里,我小数是怎样的待遇呢。它悄悄的来到大街上,见到王阿姨在市场上买了一把韭菜0.74千克,每千克0.6元。王阿姨应付0.444元,可只给了四角四分,这回让王阿姨占了点便宜,少付了0.004元,为啥呢?我正在纳闷,王阿姨说话了:“不怪我没道德,不付0.004元钱,因为没有这种货币,只好四舍五入了。”小数又走到蛋糕店,听见一位顾客在问老板:“用7.5克奶油做一个蛋糕,50克奶油最多可以加工多少个这样的蛋糕?”见老板一算帐说:“可以做6个”。小数想:“不对呀,应该是6.6……个,按照四舍五入法应该可以做7个蛋糕才对呀?可怎么老板只能做6个呢?”老板继续说道:“尾数0.6……个不够一个,所以也就不好做了,要不顾客会告我偷工减料了。”“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只能去掉整数后面的尾数来计算蛋糕的个数。”小数遇到这样的情境,心想:真是拿我好说话,一会儿要什么四舍五入法,一会儿又什么去尾法。可倒霉的事还在后面呢。小数还没离开蛋糕店,又看见幼儿园阿姨来买50个奶油蛋糕,要营业员每8个装一盒。小数自己算了一下:“要6.25个盒子。按照四舍五入法、去尾法我想怎么也是个6个盒子呀,”可营业员说要用7个盒子,因为还有2个怎么也得用盒子装啊,这时的小数都得采用进一法,所以是7个盒子。“人家说得也有道理呀。可想起自己今天的遭遇,心里感到实在是无能为力。”

晚上小数回到家里,气愤地对整数说:“不管怎么的,在科学家眼里我小数还是个大红人儿呢?”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谜底还是自己去找找吧。

编号:327

如东天一学校501 曹正阳 指导老师:黄威

603班小军、小红和小华分别被评为“三好生”、“科技标兵”、“文娱标兵”。一天,班主任老师拿来了《十万个为什么》3本,《一千零一夜》2本,《格林童话》和《成语故事》各1本,共7本书。老师说:“三好生分得这些书中的一半,科技标兵分得剩下书的一半,文娱标兵分得最后剩下书的一半。”这时,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法分。忽然,小明举手了,他说我帮他们分。于是,他从自己的书包里拿出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放在一起说:“这样就有8本书了,得三好生的学生分得8÷2=4本,得科技标兵的学生分得4÷2=2本,得文娱标兵的学生分得2÷2=1本。”这时,桌上还剩下一本书,小明又说:“这本书就归我了。”这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阵经久不息的掌声。

小明说:“我想,1+1=22+2=44+4=8,老师只拿来了7本书不好分,我借出一本不就好分了吗?”

编号:338

谁先到终点

如东县天一学校503 刘泽娜 指导教师:葛剑锋 

  今天我正在做<<奥林匹克数学>>。突然,我被一题题目给吸引住了。题目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龟兔赛跑,全程2.5千米,兔子每小时跑20千米,乌龟每小时跑3千米。乌龟在不停地跑,但兔子却边跑边玩。他先跑1分钟然后玩20分钟,再跑2分钟然后玩20分钟,再跑3分钟然后玩20分钟……那么,谁先到达终点呢?他比后到达终点的早到多少分钟?

读到这儿,我便想如果兔子是不停地跑,那么跑完全程就要5.2除以20等于0.26(小时),也就是等于15.6(分钟).但是15.6=1+2+3+4+5+0.6,所以兔子中间玩了5次,兔子跑完全程需要5.2除以3等于104分钟。所以乌龟先达到终点,而且还比兔子早到115.6-104=11.6(分钟)

编号:342

最多能叠多少层?

如东县天一学校 O四班王弋山尧 指导老师:丁福平

[题目]一群动物在一起玩叠罗汉游戏,每只动物的重量都是整千克数,其中最轻的重1千克,最重的重60千克。如果规定每只动物上面的总重60千克。如果规定每只动物上面的总重不能超过自己的重量。在重160千克的动物都有的情况下,它们最多能叠几层?最上面一层就要是最轻的动物,也就是1千克的;更使每只动物上面的总重要尽量等于而不超过自身的重量。只要按照这样叠罗汉,就很容易算出最多能叠多少层了。从上到下,动物重量为:

如果再往下叠,就是96千克了,所以我认为最多只能叠七层罗汉。

所以我推断:像这种用重1-60千克重的东西叠罗汉,且每个东西上的总重不能超过自身的重量,最多只能叠7层。

编号:355

小数点的威力

如东马塘小学六0一班 毛浩凯 指导老师:张玲玲

在很久很久以前,数字王国只有九个家族,它们分别是:123456789,王国有一个规矩,谁最大,谁就当国王,在三十年以来,9都是国王,而1是一个逍遥快活的数字,但它是最小最卑微的数字,别人都看不起它。

一天,从远方的国家来了一个客人——00在散步的路上碰到了1,便紧紧地跟在1的后面,变成了10,国家里的人看见了10,便把10当作国王。

平常逍遥快活的1,哪受得了宫殿的礼节啊!但0不肯离开11开始下达圣旨,谁能把0从我身上除去,奖100万两黄金。

从邻国的小数点听到了1的苦衷,便去帮助1,小数点往10中间一站,变成1.00只好乖乖的走了。

1又过起了逍遥快乐的日子。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数点的威力了吗?

编号:358

巧解数学题

如东县马塘小学501 朱雨秋 指导老师 郭维维

今天,我做了一道题,题目是这样的:两个一位小数的和是6.4,差是0.6,这两个一位小数分别是多少?我想了老半天,也没理出个头绪。忽然,我想起了小时候妈妈教我的一种解题方法——用形象的符号来表示抽象的数字。用了这种方法,再难的题目也迎刃而解了。对这道题我是这样做的:

将其中的大数看作“□”,把小数看作“△”,根据题意,可以得到以下两个式子:

+=6.4

-=0.6

将等式左边的部分相加就是:

++-=2

将等式右边的部分相加就是:

6.4+0.6=7

于是,2=7,则□=3.5,那么小数就显而易见了,就是:

3.5-0.6=2.9

后来,妈妈又给我介绍了两个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相比之下,我觉得还是“用形象的符号来表示抽象的数字”的方法更为优越些。

编号:359

巧数风哨

如东县马塘小学502 指导老师 于九法

南通博物院东大厅门口,陈列着几只大板鹞。这些板鹞制作精美,上面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神话人物,更令人称奇的是上面布满大大小小的风哨,小的如乒乓球,大的象大南瓜。据说板鹞放在天上,这些风哨“声闻数里”,奏出具有南通风情的空中交响曲。

其中最大的一只,有两米见方,其风哨排布如下图:

正看着,爸爸突然问我:“你数数有多少风哨呢?”我一听,数数谁不会呢,便认真地数起来,费了好大的劲才数完,跑到正在看其他展品的爸爸跟前:“114个。”爸爸转过头来,“不对,少两个。”我很不服气,又重新输了一遍,果然116个。爸爸看着我:“服气了吧,你们光知道做题目,数学知识一点也不用,今天晚上你就琢磨怎样巧数风哨吧。”

回到家,我仔细研究了风哨的排布规律,豁然开朗,除去最下面两行,上面15行都是按8787的规律排列,可以有这样几种算法:

1)每行都看作8个,再减去7

8×15—1×7+3=116(个)

2)每行看作8个,再加上8

7×15+1×8+3=116(个)

315行可以分作两类,8个的8行,7个的7

8×8+7×7+3=116(个)

我很自信地向爸爸炫耀,他微微一笑:“不错,动动脑子,还可以按找规律的方法做。把12两组看作一组,7+8=15……”

我一听,嚷了起来:

“可以有7组,余一行是8个的,总的个数=15×7+8+3=116个。”

爸爸连连点头 :记住,数学不能只盯住书本,它能解决很多的问题!

看来,生活中的数学还真无处不在呢?

小学数学小论文五年级

那是星期六的一天下午,我嚷着要吃西瓜,妈妈爽快地答应了。于是我和奶奶就去买西瓜。

走进菜市场,我一眼就瞅住了一个西瓜堆儿。这里的西瓜是红瓤的,又大又圆,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奶奶说:“给我挑个熟的!”那个小贩在西瓜上敲了敲,说:“包熟!”于是放在电子秤上说:“一斤十块半,3.6,178角。”奶奶说:“什么?178角,这么贵?不买了不买了!”小贩急了,说:“别,别,别,你去其它地方买就不贵吗?我这儿可是全市最便宜的了,我这儿一斤十块半,人家一斤半十五块五了!”奶奶数学本来就不好,被小贩这么一说便糊涂了,我当时也在想:一斤十块半,也就是110.5元,单价是:10.5÷1=10.5元,而一斤半十五块五,也就是1.515.5元,它的单价是:15.5÷1.5,我没细算,想想可能应该比10.5多,但是却犯了个致命的错误。

算错就会犯错,我向奶奶使了个眼色,示意让她买,于是奶奶说:“价格能少一点吗?”“不能、不能,本能就比人家便宜,再少,我就亏大了,干脆别卖了。”看着小贩的“真诚”的态度,奶奶于是付了钱,拎着装好西瓜的袋子就走了。

回到家,我把这件事告诉给妈妈。妈妈听了之后又问了一遍价钱。我说:“小贩说他这儿一斤十块半,别人那一斤半十五块五。”妈妈哭笑不得,问:“你怎么知道别人那儿贵呢?你再好好的算算”。“因为这儿是10.5÷1=10.5,而别人那儿是15.5÷1.5,反正他这儿便宜”我理直气壮。妈妈说:“你呀,太马虎了,15.5÷1.5=10.333……,谁便宜呀!” 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十分广泛,学好数学十分重要,另外还要记住:“不要利用数学骗人,也不能不懂数学而被人骗!”

数学真有趣

柳泉实验小学三(2)班 :吴鹏程 

 我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从小就喜欢数学,因为生活中处处都能学到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学好数学还给我带来了许许多多的乐趣。特别是经过认真思考做出数学难题时,心里的那种兴奋和愉快比考一百分还高兴呢!

  我特别喜欢研究有趣的数学题,研究这类题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给我带来许多的快乐。比如,有一次我在课外读物上看到了这样的一道数学思考题:妈妈比女儿大24岁,6年后妈妈的年龄是女儿的3倍,今年妈妈和女儿的年龄各是多少岁?刚一看到题目,我不禁连声说:“简单,简单!”老师说过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借助线段图的帮助解决。说干就干,我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画出了线段图。多出的2倍就是大的24岁,女儿12岁,妈妈36岁。我再给老师炫耀的时候,老师让我再读一遍题目,并把6年后圈了起来,我顿时明白了我计算的年龄是6年后的年龄,所以今年女儿6岁,妈妈30岁。

 学好数学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有一次,作业中有这样一道题,用一个杯子往一个空瓶里倒水,倒进3杯水,瓶子和水共重440克,倒进5杯水,瓶子和水共重600克,问一个杯子和一个空瓶各重多少克?我认真想了想就算了出来,600-440=160克就是2杯水的重量,160克÷(5-3=80克就是一杯水的重量,结果很快就出来了,一杯水重80克,一个空瓶重200克。瞧!我说得没错吧,学好数学是多么有趣呀!怎么样?你是不是也想像我一样在数学知识的海洋里自由自在的遨游呢?

数学真有趣!在生活中,处处能用到数学知识,我要认真学数学,多动脑,勤动手,尽情享受数学带给我的快乐!

指导教师:王晴

找规律巧计算

 柳泉实验小学三(2)班 :汤智暄

好多数学是有规律的,只有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才好解决问题。

今天的数学课上,老师让我们计算一道数学题题目是这样的:一条马路边种着一排柳树,每两棵树之间相距5.小明从第一棵树跑到第200棵树,一共跑了多少米一开始我们好多人都认为是1000米,可老师建议我们自己动手画一画.于是,我拿出练习本,在纸上画了三棵树,发现三棵树之间有两个空距,四棵树之间有三个空距,依此推理,200棵树之间就有200-1=199空距,即有1995.那么要知道第一棵树到第200棵树之间一共有多少米?只要用199×5=995()就对了。答案出来了,我的心里甜滋滋的。这又使我想到一题木匠师傅把一根木头锯成3段,需要6分钟。如果每锯一次的时间相同,那么把这根木头锯成6段,需要多少分钟?锯成3段只要锯2次,锯一次是3分钟,锯6段只要锯5次需要15分钟.

看来解答问题要深入思考,找到了规律,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指导教师:王晴

   

柳泉实验小学三(2)班:蔡鹏威

不同的解题思路,将得到不同的结果,而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只习惯用一种方法,得到一个结果。在我学习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后,妈妈为了巩固和检测我学过的知识,特地出了一道有关的习题,题目是:“把两个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这个大长方形的周长可能是多少?” 

我拿出一张草稿纸,先画出了图形

计算到的周长是:4X832(厘米) 2X612(厘米)  32+1244(厘米),我马上对妈妈说:“我算出来啦!等于44厘米”。可妈妈说:“还有别的办法吗?”于是我又在草稿上画了起来。哦,原来还可以这样我又画出了图形:这样拼的话,周长就不一样了,2×8=16(厘米) 4×6=24(厘米) 16+24=40(厘米)

妈妈对我说:“思考问题一定要认真、全面啊!”是的,我一定要学会用多种思路全面地思考问题,这样问题将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指导教师:王晴

菜市场中的数学

合肥市南园学校 郁晗 五年级

周末,我和妈妈去菜市场买菜。 菜市场里不但各种蔬菜生鲜样样齐全,还特别热闹。一有生意上门,摊主便热情地递上菜篮,讨价还价后麻利地称菜、装菜,一片生意兴隆的景象。跟着妈妈来到菜摊前,我在妈妈挑选蔬菜的空隙,左顾右盼、四处观察。我突然发现,不论是卖菜的摊主还是卖肉的老板,刚称好后便流利地报出了价钱,我仔细算了一下,完全正确、分毫不差,难度他们有什么巧妙的计算方法?我边想边帮妈妈把几根黄瓜递给了摊主,摊主说:“黄瓜31斤。”称了一下是18两,我正琢磨着一共多少钱时,摊主已经脱口而出:“54角。”我忙着验算了一遍,竟然真是54角!我又是惊讶又是纳闷,为什么摊主算的这么快,并且正确率还如此高呢?我好奇地问妈妈,妈妈笑着说:“你看,1斤黄瓜3元钱,1两就是3角钱,8两就是24角,那18两不就是54角了。”我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算的啊!” 然后我们又来到肉摊前,妈妈挑了块猪肉,摊主称了一下说:“猪肉145角一斤,这块肉22两,一共是„„”我飞速地计算了一下,一斤猪肉14.5元,2斤猪肉就是14.5×2=29元,而1=10两,14.5除以10就是一两1.45元,2两肉就是29角,加起来一共是319角。我抢在肉铺老板前,大声地报出了钱数,肉铺老板和妈妈一听,都笑着夸我算的好快啊,我听了心里可高兴了! 这一次的“菜市场数学之旅”,让我收获多多、自信满满,明白了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更坚定了我学好数学的决心。

指导老师:张荣桂

我们的脑子不能进地沟油

星期天,做完作业,我打开电视。恰巧在播放一段情景剧,很快我就被其中的一个情节吸引,并陷入了沉思。

剧中有一个送外卖的人为一个叫李婶的人和两个工人同时送盒饭。盒饭每盒10元,三盒共需30元。一个工人说没零钱,于是给了外卖100元。外卖收了钱,找给他70元。外卖收了钱刚要走,另一个工人说他有零钱,结果给了外卖30元,并要回了刚才那个工人付出的100元。

这事到这儿也没引起我的多少注意力,觉得挺合理。可是事情还没完,接着发生的事儿却不得不让人费神思考了。

不多大一会儿,外卖的人折回来,说刚才的账算的不对。我回想了一下,也觉得好像有点儿不对劲,但具体哪儿出了错我也懒得思考,还是听听外卖怎么说吧。只听外卖对李婶说:“刚才走得急,没来及细算,可走在路上我回想了一下,我先收了你们100元,后又收了30元,共计收取130元,找了你们70元,实际收取60元,而三盒饭却只有30元,所以我多收了你们30元。这是多收的30元钱,退给你们。”

听完外卖的话,我不禁佩服他的计算能力,更佩服他的人品,现在像他这样多收别人的钱还能退回的人真的不多了。

正在我为外卖赞叹的时候,李婶的一句话让我愣住了。“小伙子,你的脑子进了地沟油了吧,被糊弄了不说,还嫌糊弄得不够多呀!”

这话怎么说呢,看来我还得计算一下外卖究竟收取了多少钱。

工人首先付出的100元,被后来付出30元的另一个工人要回,等于只付出了30元的盒饭钱。而外卖此时虽然收取了盒饭钱30元,但已经损失了找零的70元钱。如果他再退回30元的话,那么他不仅白送三盒饭,还倒贴了70元。怪不得李婶说他的脑袋进了地沟油了呢!

生活处处有数学,看来我们平时应该多思考,不能一切想当然呀!损失点钱倒不是什么大事情,但被人说“脑袋进了地沟油”就难为情了。

定远县胜利小学五年级:张瑛琦

一对好朋友

先自我介绍一下吧:我是甲数和乙数的最小公倍数,大家就叫我“小倍”吧。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的课堂上,我认识了“甲数和乙数的最大公因数”,人家都叫他“大因”,由于我们志趣相投,不久就成了最要好的朋友。

尽管我们形影不离,难舍难分,当还是会闹些小矛盾,生些小纠纷。这次,我们没留神就闹翻了。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那天,大因显得很兴奋,傲气十足的在大庭广众之下竟然拿腔捏调的对我不敬:“小倍,小倍,小小倍;大因,大因,大大因。”我一听就不乐意了,大家评评这理儿,我俩究竟谁大谁小!难道就因为他的名字里有个“大”字,而我的名字里有个“小”字,他就可以随便这么嘲笑我吗?

所以,我一点儿也没给他面子,当着众人的面,我和他比起了大小。我说:“大因,你就别自鸣得意了,你说616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最大公因数是多少?”我的话刚一出口,大家伙儿就喊道:“大因是2,小倍是48.”可不是,咱小倍差不多可以给大因当爷爷了!一阵哄堂大笑过后,大因灰溜溜的钻出人群,落荒而逃。

我们的友谊也宣告暂停,好一阵子,大因都不肯理我。

可是,在后来的一节数学课上,老师的一番话终于让我们认识到了各自的错误。

“小倍和大因在数字王国里是两个联系紧密,不可分离的朋友,而且他们两共同构成了数字的其妙性。比如说616,你看6*16=96,这个结果正好是大因和小倍相乘得到的结果(2*48=96),也就是说,甲数*乙数=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知道了甲数和乙数,大因来了,就找到小倍了;同样,小倍来了,大因自然就出现了。”

听了老师一席话,我和大因都如梦方醒,不好意思的低下头。原来,我们俩有着这么深的缘分呀,上次真不该那么斗嘴,伤害对方。

从这以后,我们和好如初,而且关系更铁了。在我们两的共同帮助下,同学们的约分和通分掌握的特别快。

鸡蛋有多少个 

清明节回老家祭祖。奶奶一见到我就对我说:“曦曦你看,我家的鸡又下了这么多蛋,又可以给你增加营养了,你念书太辛苦了!”“哇咔咔,好满一篮子鸡蛋啊!”爸爸说:“据我估计大概有五六十个呢!”我一想,也是啊,8只母鸡一个星期差不多下这么多蛋,爷爷奶奶在家都没怎么舍得吃啊! 

但是我还是很想知道篮子里面究竟有多少个鸡蛋啊?于是我就开始数鸡蛋。我三个一数、三个一数,结果剩下1个,可是忘了数了多少次,只好重数。这次我五个一数、五个一数,结果剩下2个,真是糟糕,我又忘了数了多少次了。正当我准备重数时,爸爸笑着说:“不用重数了,已经知道有多少个鸡蛋了!”我先是一愣,后来脑筋一转,哦,想到了,想到了,鸡蛋应该有52个!爸爸笑着点点头问我是怎样得到这个结果的?我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爸爸听。首先,在5060之间,3的倍数多1的数应该是521173 +,551183 +,581193 +;其次,在5060之间,5的倍数多2的数应该是522105 +,572115 +。你说那鸡蛋不是

52个又会是几个呢!这是奶奶笑着说:“我早就数好了,不多不少一共有52个鸡蛋,我家曦曦说对了,真聪明!”我真高兴得到了正确的结果,心想数学老师教的知识和方法还真管用,还能解决这些生活中的小问题,以后我要更加努力把数学学好! 

爸爸最后说,还算你聪明,这篮子鸡蛋就算是对你的奖赏了! 

五年级数学小论文一

今天,我看到一道数学题:果品店把2千克酥糖,3千克水果糖,5千克奶糖混合成什锦糖。已知酥糖每千克4.40元,水果糖每千克4.20元,奶糖每千克7.20元。问:什锦糖每千克多少元?看到这么多数据,我不禁慌了手脚,脑子里像一团乱麻,我静下心来,把思路理一理:已知什锦糖是由4.4/千克的2千克酥糖、4.2/千克的3千克水果糖和7.2/千克的5千克奶糖混合而成的。而数据中隐藏着一个数据没有告诉我们:什锦糖一共10千克。只要算出酥糖、水果糖和奶糖一共的价钱,再求出平均数就可以了。我拿起笔,在草稿纸上写下这样的算式:

4.4x2+4.2x3+7.2x5

=8.8+12.6+36

=21.4+36

=57.4()就是一共的价钱。

2+3+5=10(千克)

57.4*()10=5.74(/千克)

数学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中也有数学,只要动脑筋去研究,去探索,就一定能够发现其中的奥秘!

五年级数学小论文二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有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例如有三角形、植树问题、位置与方向只要我们细细观察,多多去想。现在就让我给大家详细讲一下三角形吧。

在这周的星期二,爸爸带我去了宿舍楼下打篮球。爸爸问我:你知道篮球板支架是什么形的吗?三角形是怎么来的呢?我说支架是三角形的。但不知道三角形是怎么来的?爸爸说: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三条直线所围成的图形叫平面三角形。我会意的点点头。

在周三,我要回广州了。在机场里,我看见有个卖小木制品的地方。我看见部分东西都带有三角形,如:小房子的房檐,自行车的的三脚架,古时侯的相机的三条支架围成了个三角形可是标价太贵,我没舍得买。可是看到这些小物品,我的心里又有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它们都带有三角形呢?哦,是原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可以使它们更坚固。出机场后,我又发现三角形了。是一个小女孩叠的小帽子我坐在爸爸派的车上,一遍遍想着那天学到的知识。就觉得很开心。

五年级数学小论文三

我每次做数奥都是拿起一道题拉起来就做,因为我觉得这样做起来很快。可是今天做数奥时,有一道题改变了我的看法,做得快不一定是做得对,主要还是要做对。

今天,我做了一道题目把我难住了,我苦思冥想了好几个小时都没有想出来,于是我只好乖乖地去看基础提炼,让它来帮我分析。这道题目是这样的:求3333333333的平方中有多少个奇数数字?分析是这样的:3333333333的平方就是3333333333×3333333333,这道乘法算式由于数字太多使计算复杂,我们可以运用转化的方法化繁为简,也就是把一个因数扩大3倍,另一个因数缩小3倍,积不变。使题目转化为求9999999999×1111111111=(10000000000-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00-1111111111=11111111108888888889因此,乘积中有十个奇数数字。这道题,我们还可以位数少的两个数相乘算起,就能发现积中奇数的数字个数。即3×3=9→积中有1个奇数数字。33×33=1089→积中有2个奇数数字。333×333=110889→积中有3个奇数数字。3333×3333=11108889→积中有4个奇数数字。……

从上面试算中,容易发现积是由1089四个数字组成的,18的个数相同,比一个因数中的3的个数少109各一个,分别在18的后面。积中奇数的数字个数与一个因数中3的个数相同,可以推导出原题的积是:11111111108888888889,积中有10个奇数数字。

做了这道题,我知道做数奥不能求快,要求懂它的方法。

五年级数学小论文四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跟数学有关的事情,例如你去小店买东西,要算一算一共有多少钱;在学校举行庆典时,老师要点明学生人数;经营小店的老板要算一算每个月盈亏多少……这都是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可以说数学无处不在。瞧,我又碰上了一道数学难题了。在玩推箱子的游戏中,当我玩到第七关时,我就不知道如何去推了。问爸爸妈妈时,他们想了一下也不知如何去推,这可难倒了我,我左思右想实在想不出来就打算明天再想。结果这件事就被我遗忘在脑后了。而就在前些天姐姐来到我家玩,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下了老姐的手机玩弄起来,偶尔发现了推箱子这个游戏,便饶有兴趣的玩起来,大约过了3分钟,我又与第七关相遇了。我使出浑身解数,用尽各种力所能及的推法,仍旧无济于事。姐姐就在一旁幸灾乐祸地说:“怎么样,玩不过去吧!”我一听火冒三丈,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关闯过去。我静下心来,手中拿着纸和笔,把自己尝试的每一种推法都画下来,避免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我一共整理出了十二种推法,终于找到答案。后来学了数学,我才知道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穷尽法,即把解决某个问题的所有可能都一一找列出。通过这件事我终于明白了。

四年级数学小论文【一】   在我学习数学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比如说:能被235整除的数有什么规律;又比如说: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有没有什么简便算法,这些,都需要我慢慢学习,在数学的海洋中探索!   经过查找资料,和同学讨论,并结合书本,我了解到,个位上是02468的数可以被2整除。个位上是05的数都可以被5整除。各个位上的数加起来的和能不能被3整除,就知道,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   通过学习求两组数的最大公约数,我发现了如果两个数成倍数情况,那么最大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如果两个数成互质数情况,那么这两个数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数学的天空色彩斑斓,那是理性之光射向艺术殿堂产生的美景。我在数字中遨游,在数字中学习,捕获更多的数学知识在现实中应用。虽然有时会遇到困难,但是只要努力去学习,去和同学们讨论,和老师交流,一定会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四年级数学小论文【二】   暑假里,我到外公家玩,受到了外公的热情招待。外公家如今仍烧着大锅,他每次都用很多木材来烧。   一天,外公将一大堆木材抱出来,笑着对我说:“小亮,外公考你一个问题。”我信心十足的答应了。外公说:“我手里这根木材大约3米长,我想把它锯成20段,你看我要锯几次?”听完问题,我心里乐开了花,太简单了。我从外婆那要了一把皮尺,先算好每段的长度(3=300厘米,300÷20=15厘米)于是我拿着皮尺一段段的量,忙活了很久才知道要锯19次。   站在一旁的表哥着急地说:“你这么算多费时间啊。如果我要把3米的木头锯3段,需锯几次?”我想了想回答两次。表哥问:“你如何算的?”我答道:“用段数3减去1就等于要锯的次数啊。”表哥笑了笑说:“对呀,要锯4段,5段,6段······依次类推啊。这么算不就节省了很长时间吗?爷爷给你出的这道题,有很多解决的方法,但你要善于找到最简便的方法。这就需要你开拓思维,从智解题啊。”我若有所悟的点了点头。   我从这件事中明白:生活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勤思勤问就能收获更多的知识。   四年级数学小论文【三】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灵巧的手,干什么事似乎都离不开它。在幼儿园老师就教我们用手指认数,那时候我们常常利用一双手的十个手指来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现在,我们虽然不需要用它来计算简单的加减法了,但是有时候我们在做一些数学题目时还是会用到它,比如,我们在三年级学习“年月日”时,用它来帮我们记忆大月和小月。   有一次,我在看《趣味数学》时,遇到一道题目:一个小孩在数手指,他按这样的顺序数: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大拇指„„请问,第36个是哪个手指?   一开始我有点儿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如何下手。突然,我想到了自己的一双手,何不用手指掰一掰呢?于是,我就用一只手按照题目的要求掰了起来。不一会儿,我就找到了答案:第36个一定是无名指。但是我并没有满足,因为我想,题目如果要求第360个手指是哪个手指,那该怎么办呢?我想,这道题肯定是有规律的,是什么规律呢?   我拿起笔在草稿纸上写起来。终于,我找到了正确的解答方法:如果把手指都给编号,再看几个是一次循环,再用36除以一次循环的手指数,余数是几,就对应那个手指的编号;没有余数,就表示那个手指的编号等于除数。我在草稿纸上写道:1大拇指,2食指,3中指,4无名指,5小指,6无名指,7中指,8食指。是8个手指一次循环,我用36除以8等于44的方法得到了余数,是4,编号是4的是无名指。答案出来了,第36个是无名指。哈哈!这和我之前的实验完全吻合。另外,我还发现,食指,中指,无名指在一次循环中出现了2次,只有大拇指和小指出现了一次。   做完了这道题目,我不仅感受到了手指的妙用,还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其实,有些数学题看似很难,但只要我们认真、细心地去思考,充分利用周围的一切事物,就一定会解出来的。
数学小论文

  今天晚上,我瞅着桌上的20块糖,馋的直流口水,妈妈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想吃糖啦?”“嗯。”“那我们先来玩个游戏,你赢了你就吃吧。”我想都不想,直接答应了。

  妈妈把糖放到我的面前,说:“这里有20块糖,每次最少拿一颗。最多拿三颗,看谁能拿到最后一颗谁就赢。”“好啊好啊!”我好不容易把目光从糖上移开,“一言为定,我先拿!”我们两人你拿一次,我拿一次,每次都是妈妈拿到最后一块糖。

  “怎么每次都是你拿到最后一块?”我特不服气的说。

  这时在旁边观战的爸爸忍不住发话了:“你妈妈每次都拿到第16块糖,所以肯定能拿到第20块糖啦!你没有注意到是有规律的吗?”

  我仔细一想,还真是,每次我拿一颗,妈妈就拿3颗;我拿两颗,妈妈就拿两颗,我拿三颗妈妈反而拿一颗,我和他每次一共拿4颗,照这样算,妈妈稳稳地拿到了第四,第八,第十二,第十六,第二十!我不输才怪!

  经过老爸的提醒,我终于想通了。“不公平!这样每次都是后拿的人赢!”

  “这次你先拿!”我想吃糖的心依然不改。“愿赌服输,再说睡前不吃糖,时间不早了,明天还要上学,上床睡觉吧!”我恋恋不舍的看了糖最后一眼,睡觉了。


1篇:年龄问题

今天,我在做题时被一道应用题给难住了。这道题的题目是:小华今年3岁,今年爸爸26岁,几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我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妈妈回来了,我就请教妈妈。妈妈帮我分析:根据这个题目的条件可知,今年爸爸和小华的“年龄差”是26424(岁)。再根据“爸爸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这一关系,画张图试试。我们俩就开始画了起来。

画了图之后,我马上明白过来了:他们俩过了几年后,“年龄差”还是24岁。再根据差倍问题的解法求出几年后小华的年龄,用几年后小华的年龄减去2岁,就可以求出中间经过了几年了。

解是:26224(岁)

24÷(3-1)=12(岁)吴江市震泽亿龙红木 - 亿龙文学 www.sz-ylhm.com )

12210(年)

答:10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

妈妈又让我验算一下,10年后爸爸的年龄是不是小华的3倍。

26+10)÷(2+10)=36÷123

耶!我答对了。看来做题先得画图,画了图就能就一目了然了。

    江苏苏州沧浪区沧浪新城第二实验小学四年级:孙铭扬

--400


2篇:数学小论文

1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用于直角三角形中的相关计算

3有利于你记住余弦定理,它是余弦定理的一种特殊情况。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着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

周公问:“我听说您对数学非常精通,我想请教一下:天没有梯子可以上去,地也没法用尺子去一段一段丈量,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关于天地得到数据呢?”

商高回答说:“数的产生来源于对方和圆这些形体饿认识。其中有一条原理:当直角三角形‘矩’得到的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股’等于4的时候,那么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这个原理是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就总结出来的呵。”

从上面所引的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古代的人民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这一重要懂得数学原理了。稍懂平面几何饿读者都知道,所谓勾股定理,就是指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用勾(a)和股(b)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得到两条直角边,用弦(c)来表示斜边,则可得:

2+2=2

亦即:

a2+b2=c2

勾股定理在西方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相传是古希腊数学家兼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550年首先发现的。其实,我国古代得到人民对这一数学定理的发现和应用,远比毕达哥拉斯早得多。如果说大禹治水因年代久远而无法确切考证的话,那么周公与商高的对话则可以确定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比毕达哥拉斯要早了五百多年。其中所说的勾345,正是勾股定理的一个应用特例(32+42=52)。所以现在数学界把它称为勾股定理,应该是非常恰当的。

在稍后一点的《九章算术一书》中,勾股定理得到了更加规范的一般性表达。书中的《勾股章》说;“把勾和股分别自乘,然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再进行开方,便可以得到弦。”把这段话列成算式,即为:

=(勾2+2(1/2)

即:

c=a2+b2(1/2)

定理:吴江市震泽亿龙红木 - 亿龙文学 www.sz-ylhm.com )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平方+b^平方=c^平方;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如果三角形的三条边abc满足a^2+b^2=c^2,如:一条直角边是3,一条直角边是四,斜边就是3*3+4*4=X*XX=5。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称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来源:

毕达哥拉斯树是一个基本的几何定理,传统上认为是由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所证明。据说毕达哥拉斯证明了这个定理后,即斩了百头牛作庆祝,因此又称“百牛定理”。在中国,《周髀算经》记载了勾股定理的一个特例,相传是在商代由商高发现,故又有称之为商高定理;三国时代的赵爽对《周髀算经》内的勾股定理作出了详细注释,作为一个证明。法国和比利时称为驴桥定理,埃及称为埃及三角形。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得直角边叫做勾,较长的直角边叫做股,斜边叫做弦。

城西小学五年级:爱她的人

--1200


3篇:数学小论文

以前,我一直以为学习”求最小公倍数”这种知识枯燥无味,整天与”求1112的最小公倍数”类似这样的问题打交道,真是烦死人,总觉得学习这些知识在生活中没有什么用处。然而,有一件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那是前不久的事了,爷爷和我一起乘坐公共汽车去青少年宫。我们爷俩坐的是3路车,快要出发的时候,1路车正好也和我们同时出发。此时爷爷看着这两路车,突然笑着对我说:”小溦,爷爷出个问题考考你,好不好?”我胸有成竹地回答道:”行!””那你听好了,如果1路车每3分钟发车一次,3路车每5分钟发车一次。这两路车至少再过多少分钟后又能同时发车呢?”稍停片刻,我说:”爷爷你出的这道题不能解答。”爷爷疑惑地看着我:”哦,是吗?””这道题还缺一个条件:1路车和3路车的起点站是同一个地方。”爷爷听了我的话,恍然大悟地拍了一下自个聪明秃顶的脑袋,笑着说:”我这个‘数学博士’也有糊涂的时候,出的题不够严密,还是小溦想得周全。”我和爷爷开心地哈哈地大笑起来。此时爷爷说:”那好,现在假设是同一个起点站,你说说用什么方法来解答?”我想了想,脱口而出:”再过15分钟。因为35是互质数,求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就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3х5=15),所以15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也就是两路车至少再过15分钟能同时发车。”爷爷听了夸我:”答案正确!100分。””耶!”听了爷爷的话,我高兴地举起双手。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啊。

    灌南县实验小学五年级:刘思瑶

--650


4篇:数学小论文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身影,超市里,餐厅里,家里,学校里………都离不开数学。我也有几次对数学的亲身经历呢,我挑其中两件事来给大家说一说。

记得三年级,有一次,我和妈妈逛超市,超市现在正在搞春节打折活动,每件商品的折数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中了一袋旺旺大礼包,净含量是628克,原价35元,现在打八折,可是打八折怎么算呢?我问妈妈。妈妈告诉我,打八折就是乘以0.8,也就是35*0.8=28(元)。我恍然大悟。我准备把这袋旺旺大礼包买下来,可是,妈妈告诉我,可能后面的旺旺大礼包更便宜,要去后面看看。走着走着,果然,我又看见了卖旺旺大礼包的,净含量是650克,原价40元,现在也打八折。这下,我犯了愁,净含量不同,原价也不同,哪个划算呢?我又问妈妈。妈妈告诉我35*0.8=28(元),40*0.8=32(元),一袋是628克,现价28元,另一袋是650克,现价32元。用28/6280.04532/65000490.049>0.045,所以第二袋划算一点儿,于是,我们买下了第二袋。通过这次购物,我知道了怎样计算打折数,怎样计算哪种物品更划算一些。

记得四年级,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出去玩,朋友的妈妈给我们俩出了一道题:1~100报数,每人可以报1个数,2个数,3个数,谁先报到100,谁就获胜。话音刚落,我便思考怎样才能获胜,我想:这肯定是一道数学策略问题,不能盲目地去报,里面肯定有数学问题,用1+3=4100/4=25,我不能当第一个报的,只能当最后一个报的,她报X个数,我就报(4-X)个数,就可以获胜,我抱着疑惑的心理去和她报数,显然,她没有思考获胜的策略,我用我的方法去和她报数,到了最后,我果然报到了100,我获胜了。原来这道数学问题是一道典型的对策问题,需要思考,才能获胜。到了六年级,我也学到了这类知识,只不过,更加难了,通过这次游玩,我喜欢上了对策问题,也更加爱思考,寻找数学中的奥秘。

数学,就像一座高峰,直插云霄,刚刚开始攀登时,感觉很轻松,但我们爬得越高,山峰就变得越陡,让人感到恐惧。这时候,只有真正喜爱数学的人才会有勇气继续攀登下去,所以,站在数学的高峰上的人,都是发自内心喜欢数学的,站在峰脚的人是望不到峰顶的。只有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才能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

    初一:陆泽茜

--900


5篇:数学小论文

我每次做数奥都是拿起一道题拉起来就做,因为我觉得这样做起来很快。可是今天做数奥时,有一道题改变了我的看法,做得快不一定是做得对,主要还是要做对。

今天,我做了一道题目把我难住了,我苦思冥想了好几个小时都没有想出来,于是我只好乖乖地去看基础提炼,让它来帮我分析。这道题目是这样的:求3333333333的平方中有多少个奇数数字?分析是这样的:3333333333的平方就是3333333333×3333333333,这道乘法算式由于数字太多使计算复杂,我们可以运用转化的方法化繁为简,也就是把一个因数扩大3倍,另一个因数缩小3倍,积不变。使题目转化为求9999999999×1111111111=10000000000-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00-1111111111=11111111108888888889因此,乘积中有十个奇数数字。这道题,我们还可以位数少的两个数相乘算起,就能发现积中奇数的数字个数。即3×3=9→积中有1个奇数数字。33×33=1089→积中有2个奇数数字。333×333=110889→积中有3个奇数数字。3333×3333=11108889→积中有4个奇数数字。……

从上面试算中,容易发现积是由1089四个数字组成的,18的个数相同,比一个因数中的3的个数少109各一个,分别在18的后面。积中奇数的数字个数与一个因数中3的个数相同,可以推导出原题的积是:11111111108888888889,积中有10个奇数数字。

做了这道题,我知道做数奥不能求快,要求懂它的方法。

--750


6篇:科学小论文

一、神奇的墨水

一天,我在一本科学书上看到糖水可以制作隐形的墨水,于是,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做起了实验。

我先把糖水调好,用毛笔蘸糖水在纸上写了“开门大吉”几个大字,然后把纸门晾干,什么都没有,我开始怀疑书了,最后,我用打火机稍微烧了一下,看见了一个“开”字呈现浅褐色的,我一见,欣喜若狂马上对正看电视的婆婆说:“婆婆,快来,我给你表演魔术!”于是,我又重新拿了一张白纸,写上“婆婆”两个大字,用吹风器把它吹干,就什么也没了,我赶忙问婆婆:“你信不信,我可以不用笔,用火能写出‘婆婆’两个字来。”婆婆,摇了摇头,显然是不信。

我找来打火机,烤了一会儿,可是烤得有点儿久,把纸不小心给烧了,婆婆笑了笑,我有点急了说:“别得意,你等一等。”我又在一张白纸在写了那两个字,然后晾干,这次我只是稍微烤了一会儿,字便显现了出来,我得意地笑着,婆婆赶快从我手中夺去纸翻来覆去地看着,就是不明白。

小伙伴们,你们明白吗,不明白,就让我给你讲一讲吧!

因为用糖水在纸上写了字后,晾干了,字形,图案,就会消失,火烤之后,字形图案会因糖分脱水,而呈现浅褐色。

动动脑筋,想一想除了糖水,还有哪些液体可以做隐形墨水呢?

科学神奇吧!

    四川成都龙泉驿区龙泉三小五年级:吴雨微

--500


7篇:数学小日记


(3)班顾雨婷

在一个明媚的周末,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场买东西。“啊!商场可真大啊!”我不禁地赞叹道。我先来到玩具店,这里的洋娃娃长得可真是小巧玲珑,非常可爱。突然,我发现一些非常奇怪的形状,我就像篱弦的箭一样飞奔过去,那里可真是琳琅满目,多种形态各异的形状浮现在我的眼前。这时,爸爸边指着图形边问我:“这是什么图形啊?”我急说:“是长方体!”爸爸又问:“那你知道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吗?”我皱起眉头,想了不知多少时间,可还是一窍不通。这时,一个干脆而又高亮的声音回响在我的耳边,原来是妈妈。妈妈温柔的说:“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很简单,只要用长×宽×高,不信你就举个列子试试,你看,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上面的公式可以写成:v=abh。”妈妈的话音刚落下,我便恍然大悟地说:“哦,我明白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和圆柱形的体积公式是一样的,都是用长×宽×高的。”“我的宝贝女儿终于明白了做题目一定要自己思考,还要仔细做题。”说着,妈妈不禁流出了感动的泪水。在这一天中的购物,使我明白了许多的道理。


 

    江苏苏州太仓市南郊小学四年级:2321721173

--500


8篇:语文数学星球历险记

在美国有一个小男孩,他叫洛齐·盖亚。

一个风光美好的日子,天空突然出现了一轮黑圈,将盖亚吸了进去。转眼间,盖亚来到了一个外星球上。这星球上的居民们很混乱,盖亚连忙拉住一位老外星人,问他这是怎麽回事?听过一段话后,盖亚才只到了。原来这里有两个国家:语文国和数学国。两国总统争辩哪国强而引发了战争。其实他们的战争并非什麽抢林弹雨之类的,而是双方互相出题。如果回答错误,就失败了。

盖亚的好奇心发亮了,他悄悄地跑到战斗场旁的一根大柱上偷看。只见语文王穿着苏轼套装,数学王则穿着华罗庚套装。数学王首先出题:93498870682633316等于?语文王哑了。他虽然语文博大精通,但对数学来说,11都不会,怎能解决这道题呢?只有乖乖认输了。语文王也出题了:“孙行者”的下句是什麽?数学王也像语文王一样成哑巴了。两国总统沉默不语了,看来他们明白了不学习其它知识是不行的。之后,语文王和数学王决定将语文国和数学国融合成一个国家,叫“语数国”。人们便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发展。

盖亚不知不觉地回到了地球,他也知道了不能单学一种本领,不然就会受人轻视的喔!

重庆市垫江县凤山小学五年级:胡加润

--500


9篇:数学论文——数学的广泛

数学是什么呢?单纯的算式、枯廖乏味得标题?数学,不就是数的学问吗?那你就太不了解数学了。

我们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在现代生活和现代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的一切日常几乎都用到了它。如:

“水利方面,要考虑海上风暴、水源污染、港口设计等,也是用方程描述这些问题再把数据放进计算机,求出它们的解来,然后与实际观察的结果对比验证,进而为实际服务.这里要用到很高深的数学。”

“要用数学来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把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浓度、温度等作为变量,用方程表示它们的变化规律,通过方程的“稳定解”来研究化学反应.这里不仅要应用基础数学,而且要应用“前沿上的”、“发展中的”数学。”

“生物学方面,要研究心脏跳动、血液循环、脉搏等周期性的运动.这种运动可以用方程组表示出来,通过寻求方程组的“周期解”,研究这种解的出现和保持,来掌握上述生物界的现象.这说明近年来生物学已经从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也是要应用“发展中的”数学。这使得生物学获得了重大的成就。

在买衣物时,物品所进行的优惠就运用到了数学中的折扣

与分率的知识运用。

谈到人口学,只用加减乘除是不够的.我们谈到人口增长,常说每年出生率多少,死亡率多少,那么是否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每年的人口增长率呢?不是的.事实上,人是不断地出生的,出生的多少又跟原来的基数有关系;死亡也是这样,由此可见数学的广泛性。

应用数学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有人说,它是我们的全部知识中,凡是能用数学语言来表示的那一部分。应用数学着限于说明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是纯粹数学与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

广泛的应用性也是数学的一个显着特征。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20世纪里,随着应用数学分支的大量涌现,数学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的科学部门。不仅物理学、化学等学科仍在广泛地享用数学的成果,连过去很少使用数学的生物学、语言学、历史学等等,也与数学结合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生物数学、数理经济学、数学心理学、数理语言学、数学历史学等边缘学科。

各门科学的“数学化”,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

现在数学中角的运算出现了跨科学趋势,这是知识发展的结果,相信会有更多更新的综合题在这种趋势中产生,只希望我们能够迎着趋势,一同进步﹗

    上岗大街第二小学(石岗二校)六年级:魏子诚

--1000


10篇:数学论文

你有遇到过不会做的题目吗?可不今天我就遇到一个题不会了,这个问题是:一个挂钟一天一共敲了多少下?这个钟整点是几时它就敲几下,每半点时只敲一下。这个时钟现在在我们身边很少见,现大家都用上手机、电子时钟,很少见到这能讲话的钟。

当我遇到这题时,考虑到一天有24小时,先写的算式是:整点时敲---1+2+3+4+5+6+7+8+9+10+11+12=78(下);一天整点敲---78*2=156(下),因每天有24小时,以上才算12小时整的敲响数,所以在此要乘2才能算出一天所敲响的数;题中所讲每半点敲1下,可算出12*1=12(下)12*2=24(下);一天所敲响----156+24=180(下)

妈妈见我写的算式后对我说:“不光有这个方法,还有一简单的算法。”于是我开动小脑筋,还是想不出比此更简单的方法,无奈之下我只以能求助妈妈。

妈妈对我讲简单的方法从这12个小小数字中找规律:123456789101112,在此这12个数字帮它们找朋友,每两个数字为一组,每组得数一样多。在妈妈的提醒下我想到:这六组朋友:第一组--1+12=13、第二组—2+11=13、第三组—3+10=13……第六组—6+7=13。每12个数中有613个,一天整天中还有个12时,可列出:(6*13*2=156(下)①;每半点敲一下,一天中有24小时,可得出:24*1=24(下)②。一整天时钟敲多少下,用①+=156+24=180(下)。

首次我完成的结果虽然与在妈妈的提醒下完成的结果一样,但是两个的方法后者较简单速度也快。通过这题目,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题时,有最笨拙的方法也有简单的方法,只要你能找到规律,相信自己,一定行!只要你敢于思考、静心对待问题,新的方法总能出现的。

    三年级:杨进圆

--750


11篇:数学论文


数学的好处不胜枚举,古今的科学家也都有指出。19世纪数学家J.J。西尔维斯特指出:“置身于数学领域中不断地探索和追求,能把人类的思维活动升华到纯净而和谐的境界。”当代数理逻辑学家王浩先生也说,数学具有纯净的美.J。阿巴思诺特说:“数学知识使思维增加活力,使之摆脱偏见,轻信和迷信的束缚。”W.E。塞劳尔说:“正如文学诱导人们的情感一样,数学则启发人们的想像与推理。”

总之,数学能令你的思维纯净,和谐,会为你的思维增添活力。它赋予你想象的翅膀,为你开通推理的渠道。数学是被我们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它教我们去识别一些东西,教我们如何才能取得利益。有时候数学还能帮我们认清欺骗,甚至创造欺骗。有不少的同学也许试过电脑算命,可能还曾信以为真。“电脑算命”看起来挺玄乎,只要你报出自己出生的年、月、日和性别,一按按键,屏幕上就会出现所谓性格、命运的句子,据说这就是你的“命”。其实这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电脑游戏而已。我们用数学上的抽屉原理很容易说明它的荒谬。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或狄利克雷原理,它是数学中证明存在性的一种特殊方法。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把3个苹果按任意的方式放入两个抽屉中,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里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苹果,运用同样的推理可以得到:原理1把多于n个的物体放到n个抽屉里,则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2个或2个以上的物体。原理2把多于mn个的物体放到n个抽屉里,则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m+1个或多于m+l个的物体。如果以70年计算,按出生的年、月、日、性别的不同组合数应为70×365×251100,我们把它作为“抽屉”数。我国现有人口11亿,我们把它作为“物体”数。由于11×=21526×51100+21400,根据原理2,存在21526个以上的人,尽管他们的出身、经历、天资、机遇各不相同,但他们却具有完全相同的“命”,这真是荒谬绝伦!在我国古代,早就有人懂得用抽屉原理来揭露生辰八字之谬。如清代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就写道:“余最不信星命推步之说,以为一时(注:指一个时辰,合两小时)生一人,一日生十二人,以岁计之则有四千三百二十人,以一甲子(注:指六十年)计之,止有二十五万九千二百人而已,今只以一大郡计,其户口之数已不下数十万人(如咸丰十年杭州府一城八十万人),则举天下之大,自王公大人以至小民,何啻亿万万人,则生时同者必不少矣。其间王公大人始生之时,必有庶民同时而生者,又何贵贱贫富之不同也?”在这里,一年按360日计算,一日又分为十二个时辰,得到的抽屉数为60×360×12259200。所谓“电脑算命”不过是把人为编好的算命语句象中药柜那样事先分别一一存放在各自的柜子里,谁要算命,即根据出生的年月、日、性别的不同的组合按不同的编码机械地到电脑的各个“柜子”里取出所谓命运的句子。这种在古代迷信的亡灵上罩上现代科学光环的勾当,是对科学的亵渎。商业中的欺骗也是离不开数学的。阿凡提就为我们做了最好的说明。古尔邦节快到了,天山南北充满了节日气氛。集镇上,车水马龙,热闹异常。店铺里、道路旁、地摊上,到处都摆满了货物,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水果商们把贮藏保鲜的苹果、葡萄、雪梨、石油、哈密瓜一并搬了出来,希望卖个好价钱。

这天晌午,阿凡提忙完了半天的活计,也骑着毛驴赶集来了。阿凡提以聪明能干、正直仗义闻名遐尔,谁个不认识?一路上,他不住地和熟人、朋友打着招呼。忽然,听见有人高喊他的名字,阿凡提回头一看,原来水果店老板艾山。此人奸诈贪婪,不仅常用假冒伪劣商品坑害顾客,还专门放高利贷剥削百姓,是个人人痛恨的坏蛋。阿凡提早就想教训教训这家伙,可就是没有遇上机会。这时艾山正拿着秤杆坐在两大筐葡萄跟前发愣。一筐是紫葡萄,标价为21斤;一筐是青葡萄,标价为12斤。只是问的人多,买的人少。

“阿凡提大哥,如今做点生意真不容易呀。您看,我在这捱了一上午,还没卖出几斤葡萄,现在紫葡萄和青葡萄都还剩下60斤,不知要卖到何时呢!”艾山其实想央求阿凡提帮他出个推销葡萄的点子,又不好意思说。

阿凡提听出了弦外之音,心想:这家伙正好送上门来,使个办法叫他亏点钱吧,也让大伙儿出口气。就来到水果摊前对艾山说:“啊,艾山老弟,你可真笨!紫葡萄虽甜,但价格贵,青葡萄虽便宜,却味道酸。何不把两种葡萄掺在一起,按33斤出卖,也就是每斤1元,这样不是既好卖又省事吗?”

艾山一听顿时眉开眼笑,连忙竖起大拇指称赞道:“阿凡提大哥真是聪明,名不虚传,名不虚传!”于是艾山按阿凡提的办法出售葡萄,果然买的人多了起来,不多时,120斤葡萄卖光了。

可是,当艾山清点卖得的钱数时,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如果按照原来的价格卖,紫葡萄应该卖2元×60120元,青葡萄应该卖1元×(60÷2)=30元,一共应该能卖到120元+30元=150元,可现在卖得的钱却只有120元,怎么少了30元呢?他猫腰瞪眼在葡萄摊前转来转去,找遍了每个角落,也不见丢失的30元钱。最后才悟到是让阿凡提给捉弄了。当他想追上阿凡提问个明白时,阿凡提早已骑着毛驴走得无影无踪了。

--2000


12篇:数学论文

伟大的数学王国由0-9、点、线、面组成。你可别小瞧这些成员,他们让我们的生活奇妙无比,丰富多彩。例如这不起眼的点,它使我们的生活更美,更快捷。这个功劳非黄金分割点莫属了。

把一条线段分成两部分,其中一段与该线段的比等于另一条线段与第一条线段的比,比值近似0.618,这就是黄金分割点。

从古希腊以来,一直有人认为把黄金分割点应用于造型艺术,可以使作品给人以最美的感觉。因此,黄金分割点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一、画图的应用

1、画长方形是我们小学生最平常的事,也是最熟悉不过的。你们可知道在无条件的情况下怎么把长方形画的更美,给人一种更舒适的感觉?那就是长方形的宽与长的比值接近0.618,这样画出的图形更美。

2、学过绘图的人可能知道如果给你一张纸,把这张纸画满,不一定会好看,但要是就画一点,留许多空白也不会太好看。但有一些画就让人感觉很美、很清爽。那是因为它应用了黄金分割点,才让人感到赏心悦目。

二、人体的应用

1、在人体的结构上,黄金分割的应用更为广泛,举个最为熟悉的例子。人们常称的帅哥、美女,就是他们的脸宽与脸长的比、腿长与身长的比值都约是0.618,这样的身材堪称最美。

2、人的肚脐是人体的黄金分割点、膝盖是人腿的黄金分割点……

三、建筑物的应用

古今中外,许多建造师都偏爱0.618,他们的杰作另世人仰慕。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圣母院,还有法国的埃菲尔铁塔……

四、生活上的应用

1、大家平时可能注意到电工在检查一根不导电的电线时,他总是选择这根电线的黄金分割点来检查,因为这样可以最快速的找到损坏处。

2、我们家里大多数门窗的宽和长的比也是0.618,还有箱子、书本等都应用了黄金分割点,让这些物品看上去更舒心。

大千世界,美轮美奂,到处都蕴藏着黄金分割点。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用知识和智慧创造出更多的美!

南京雨花区西善桥小学五年级:安西宁

--800


13篇:数学论文

今天,我遇到两道数学题,并得到了一些窍门。

第一题:幼儿园买进大小两种毛巾各40条,共用588元。大毛巾比小毛巾的2倍多0.12元。这两种毛巾各多少元?其实,这道题还是较简单的。只要用解方程就行了。先算出大小毛巾的价钱,在计算,不一会,我就做完了。

乔布斯水果店原来将一批苹果按100%的利润(即利润是成本的100%)定价出售,由于定价过高,无人购买。后来不得不按38%的利润重新定价,这样售出了其中的40%。此时,因害怕剩余水果腐烂变质,不得不再次降价,售出了剩余的全部水果。结果,实际获得的总利润是原定利润的30.2%,那么第二次降价后的价格是原来定价的62.5%。第二次降价的利润是:(1.302-40%×1.38-0.6)÷(1-40%)=25%,价格是原定价的(1+25%)÷(1+100%)=62.5%。接着道题要把这批苹果看成1,价格也看成1,这批苹果总共分两次卖,第一次卖了0.4,第二次卖了0.6。总的利润是30.2%,总的售出价格就是1.302,第一次卖了40%×1.381.302-40%×1.38就是第二次卖出的总货款。再减掉二次的成本60%,就得到第二次多卖出的钱。利润就是销售价比成本价多出来的钱再除以成本,所以用这个钱除以第二次的成本1-40%,就等于第二次降价后的利润,这时候需要注意,原来的定价应该是(1+100%),所以用(1+25%)÷(1+100%)相除就等于所要答案。

某高速公路收费站对于过往车辆收费标准是:大客车30元,小客车15,小轿车10元。某日通过该收费站的大客车和小客车数量比是56,小客车与小轿车数量比是411,收取小轿车通行费比大客车多210元。求这天这三种车辆通过的数量。解题思路:先把两个比换算成同样的比例,这样三个之间就可以作比较。小轿车比大轿车多出210元,车子的数量比是33:10,实际上收费比是3:1,这样形成的差33×1-10×3=3210除以3就等于每个配给的量是70辆。就是5:6=10:124:11=12:3330:10=3:133×1-10×3=3210÷3=70();大客车:70×30÷30=70(),小客车:70×6÷5=84(),小轿车:84×11÷4=231()

不要担心题目有多难,无论什么数学题总会有答案的,数学就是这么简单,就要看你逻辑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是否强。希望你们也爱上数学!

    篇一数学小论文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有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例如有三角形、植树问题、位置与方向只要我们细细观察,多多去想。现在就让我给大家详细讲一下三角形吧。

  在这周的星期二,爸爸带我去了宿舍楼下打篮球。爸爸问我:你知道篮球板支架是什么形的吗?三角形是怎么来的呢?我说支架是三角形的。但不知道三角形是怎么来的?爸爸说: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三条直线所围成的图形叫平面三角形。我会意的点点头。

  在周三,我要回广州了。在机场里,我看见有个卖小木制品的地方。我看见部分东西都带有三角形,如:小房子的房檐,自行车的的三脚架,古时侯的相机的三条支架围成了个三角形可是标价太贵,我没舍得买。可是看到这些小物品,我的心里又有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它们都带有三角形呢?哦,是原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可以使它们更坚固。出机场后,我又发现三角形了。是一个小女孩叠的小帽子我坐在爸爸派的车上,一遍遍想着那天学到的知识。就觉得很开心。

  篇二数学小论文

  今天是中秋节,我们一家人可高兴了。

  爸爸妈妈说:“今天是个好日子,我们来玩一个抓纸的游戏怎么样?”我点了点头,爸爸拿了4个形状相等,大小相同的纸,分别把2张红纸和2张蓝纸放进这个袋子里说:“这个不是透明袋子,里有2张红和2张蓝纸,如果你摸到2张都是红纸或2张都是蓝纸的话,我就给你5块钱,否则你给我5块钱,好不好?”我说:“那我可不干。”爸爸问:“这是为什么呀?你不是也有机会挣钱吗?”我有说:“虽然我也能挣钱,可是机会并没有你多呀!你想,一共有4张纸,如果我第一张摸到的是红色,袋子里还剩下2张蓝色纸和一张红色纸,那么再摸到红色的机会只有1/3,而摸到蓝色的机会却是2/3;如果我第一张摸到的是蓝色,那么再摸到蓝色的机会只有1/3,而摸到过红色的机会却是2/3,所以你当然比我更容易挣钱喽。”爸爸说:“不错吗,小子,看你也挺聪明的嘛,这样也迷不到你,好吧,看你今天表现得还不错,奖励你五块钱吧!”

  我高兴极了,今天真是个好日子。

  篇三数学小论文

  今天,我看到一道数学题:果品店把2千克酥糖,3千克水果糖,5千克奶糖混合成什锦糖。已知酥糖每千克4.40元,水果糖每千克4.20元,奶糖每千克7.20元。问:什锦糖每千克多少元?看到这么多数据,我不禁慌了手脚,脑子里像一团乱麻,我静下心来,把思路理一理:已知什锦糖是由4.4/千克的2千克酥糖、4.2/千克的3千克水果糖和7.2/千克的5千克奶糖混合而成的。而数据中隐藏着一个数据没有告诉我们:什锦糖一共10千克。只要算出酥糖、水果糖和奶糖一共的价钱,再求出平均数就可以了。我拿起笔,在草稿纸上写下这样的算式:

  4.4x2+4.2x3+7.2x5

  =8.8+12.6+36

  =21.4+36

  =57.4(元)就是一共的价钱。

  2+3+5=10(千克)

  57.4*(除)10=5.74(/千克)

  数学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中也有数学,只要动脑筋去研究,去探索,就一定能够发现其中的奥秘!

  篇四数学小论文

  数学无处不在,上个假期我就深深的感到了这一点。 有一天,妈妈带我去菜场买菜,经过世纪联华。当时超市在搞促销活动:满38元可以抽奖一次,设一等奖:一名,一辆电动自行车;二等奖:两名,一床被子;三等奖:5000名,一瓶矿泉水。我缠着妈妈去购物来抽奖。一会儿,妈妈拿着购物40元的单据去柜台抽奖。我闭着眼睛,抽了一张刮刮卡,小心翼翼的将兑奖区刮开,真可惜,我只抽到了一瓶矿泉水。我不服气,又缠着妈妈去购物。妈妈告诉我:摸到电动自行车的可能性太小了,只有5003分之1,因为电动自行车只有一辆,而水有5000瓶,抽到水的可能性有5003分之50005003分之1小于5003分之5000,所以抽到水的可能性大。那时我还没有“可能性”的概念,我拉着妈妈去验证。妈妈又买了许多果蔬,凑齐了38元。我们再次到摸奖处,妈妈抽了一张刮刮卡,把兑奖区刮开,一看还是一瓶矿泉水。我的心情好失落。

  过了一会,我又开心起来:我学会了“可能性”!谁叫那水的可能性比电动自行车的多五千多倍呢!还真不容易抽到。

关于圆的数学小论文

论文 时间:2017-10-23 我要投稿

www.ruiwen.com - 论文】

  数学无处不在,你在生活中发现关于圆的什么事情呢?你会怎么写小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圆的数学小论文,欢迎阅读。

  关于圆的数学小论文一

  “叮铃铃!”“叮铃铃!”随着两声下课铃,放学的时间终于到了,我小跑回家,看到妈妈已经做好了热腾腾的饭菜,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天是用饭方形的盘子装菜的。

  我开始夹菜,奇怪的是,今天的菜几筷子就夹完了,而平时用圆盘子装菜时经常一顿都吃不完的呀?莫非方形盘子和圆形盘子能装的菜的数量不同吗?我决定通过实验来找到答案。

  我找到了两根同样长铁丝,分别围成了一个圆形和长方形,在里面都铺满了米粒,然后又用一个小型秤称了称放在圆形里的米粒和方形里的米粒的重量。终于,真相出现了:圆形里的米粒要比方形里的重很多。米粒重一点就代表米粒多一些,可圆形里面的米粒为什么会多一些呢?肯定是因为圆形的面积大,能装下的米粒也就肯定多,于是,我得出结论:在同等周长的情况下,圆形的面积是最大的。

  按照这样的说法来说,把房子盖成圆形一定是最省材料的,可现在大街上形形色色的房子,几乎都是有一个个棱角的,这是为什么呢?我又想起刚才实验时用铁丝摆圆形的时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摆出一个歪歪扭扭的圆。我的恍然大悟:圆形一定是非常难造的,几乎谁也造不出一个完美的圆。再说了,如果房子是圆形的,那房子里面的各种东西都是方方正正的,摆放上去会浪费许多空间,还不如方形呢!

  通过今天的实验我懂得了:在摆放一些较小的东西,如饭菜,大米等的时候可以用圆形的东西来装,而在建造房子的时候却最好不要这样,否则会产生许多的麻烦。没想到,这样一个小小的圆都有这么大的奥秘,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多观察,多多思考,便一定能发现更多有趣的奥秘。

  关于圆的数学小论文二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圆无处不在,但是,关于圆的知识你们有知道多少呢?如果不知道的话,就跟随着我的脚步,到圆的王国一起去看一看,瞧一瞧吧!

  NO.1 关于圆的基本知识

  圆是一个由曲线组成的封闭图形。在同一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点长的点的集合叫做圆。而这个定点叫做圆心。而且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哦!圆是不是很神奇呢?

  NO.2 关于圆面积的推导及公式

  任何平面图形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面积公式,当然,圆也不例外。我们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是由长方形推导出来的,所以,我们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并把它拼成一个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当我们拼好之后,我们发现:圆平均分成若干等分,份数越多,就越近似于长方形,而且,我们把原来的圆形与所拼的长方形作比较,圆的面积没变,只是周长和形状变了。还发现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因为圆的周长=πd=2πr,所以圆周长的一半=πr,又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πr×r=πr05。字母表示就是S=πr05。怎么样,圆面积的推导及公式够有趣吧!

  NO.3 关于对圆的疑问

  学习完圆的知识后,我对圆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车轮是圆的?为什么车轴要装在圆心上?通过查电脑,我终于得到了问题的答案。一、因为圆具有容易滚动的特征,所以车轮采用圆。二、因为圆心到圆上任何一点的距离都相等,使车能保持平衡状态,所以车轴要装在圆心上。

  正如古希腊一位数学家说的:“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没错,圆是美丽的,它因平凡而美丽。它用自己平凡而又美丽的身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方便!

四五年级数学获奖小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