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1-01 19:36:39

如何理解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政策?“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中国现行并将长期坚持的对外战略方针,它是对20年前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的一种概括、浓缩和发展。在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同时,邓小平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最为著名的提法:韬光养晦。随着中国的经济和军事越来越强大,社会上对韬光养晦政策的诟病越来越多,如今对于中国的外交战术,我们也应有个整体的认识。“韬光养晦”是“权宜之计”,还是“长期战略方针”这是媒体上有较大争议的问题之一。有人认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邓小平针对特定历史环境提出来的“局部性策略方针,不能作为长期指导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思想。已有不少中国学者认为韬光养晦对外战略已经时过境迁,该调整了。理由主要有以如下几点:第一、中国已经足够强大,不必再韬光养晦。第二、美国已把战略东移至亚太,中国已然成为美国的主要防范对象,中国提不提韬光养晦都无济于事。事隔多年后,特别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风暴以降,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稳步提升,中国在事关本国核心利益的问题毫不含糊,立场坚定,出手有力,往往是数招之内解决问题,比如去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及这次中日钓鱼事件。中国国力的上升、中国在某些问题上的果断和强硬,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韬光养晦战略的思考。在我认为,韬光养晦外交战略至少在未来十年内对中国仍然适用。第一、中国的经济总量及经济质量与美国相距太远;与此同时,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迅速增长的经济速度不相符,换而言之,当下中国之综合竞争能力并非世界第二,更不是世界第一。第二、中国周边环境既区别于美国,亦不同于欧盟,美国周边无大国,欧盟随着内
部整合的不断深化,周边矛盾逐渐弱化;中国除了与日本与印度这两个大邻居时有摩擦甚至冲突外,还面临着周边小国的防范,更为重要的是,还有美国的插手。当然,现在韬光养晦之内容与邓公当年刚提出该战略时略有差异,当年主要是指中国不当第三世界的头,不与美国争霸,不再强调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及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问题。当下之韬光养晦,主要是指中国一心顾发展,不想世界霸主,即使将来强大了,仍然低调行事,仍然对其他国家友好。“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不是对立的。有人认为“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是相互矛盾和对立的,要坚持“韬光养晦”,就不能积极地“有所作为”;要“有所作为”,就会影响“韬光养晦”。应当说“韬光养晦”是为了更好地“有所作为”,而积极主动地“有所作为”又要始终不忘“韬光养晦”。当然“韬光养晦”不是目的,坚持“韬光养晦”是为了“有所作为”,因此决不能将“韬光养晦”误解为无原则的“软弱退让”。在关系国家主权、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是不能软弱退让的。维护国家利益,特别是国家核心利益,应当说是国家对外政策的最高原则,“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归根到底都是为此服务的.最近我国对一些国家严重损害中国核心利益的举动采取了强硬的应对措施,西方一些国家和媒体就宣传中国“傲慢”、“强硬”,说“中国韬光养晦时代结束了”。西方媒体实际误解了中国“韬光养晦”的方针,将其曲解成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也要忍气吞声的“一味退让”。这是不可能的,这是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方针的曲解。“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刚柔并济相得益彰的,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的强硬与“韬光养晦”并不矛盾。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