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同步测试

发布时间:2018-11-21 23:46:37

11.《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节选)天方有夜谭 课后巩固

剖析精彩文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这是在山麓下面的一个大坑洞,里面堆积着无数的尸骸,弥漫着恶臭的气味。当时我只会埋怨自己,自言自语地说道:“凭着安拉起誓,这一切的灾难都是我应该遭受的,为什么我要在这儿结婚安家哪?毫无办法,只盼伟大的安拉拯救啦。可不是吗?我刚摆脱一种灾难,接着又落在更厉害的灾难中,永久没有安全的时候。凭着安拉起誓,这是最冤枉的死法,还不如淹在海里,或者前几次死在山中,倒比给人拿来活埋好得多。”我不息地自怨自叹,睡在死人骨头上,向安拉求救、呼吁,同时我渴望着死亡,可是一下子又死不了。

过了一些时候,我饥渴极了,挣扎着坐起来摸索着拿起面饼啃了几口,喝了几口凉水,试探着起身走走。我发现这是一个非常空旷的大山洞,里面堆积着无数尸体和腐朽的枯骨。我在远离那些臭尸的地方,安排了一处栖息的处所。那个期间,我每天或几天才吃喝一点饮食,唯恐死前就绝粮。可是无论怎样节省,饮食终是有限的。

我在绝望的、伸手不见五指的坟墓里过了几天,正当我忧愁苦闷,想着有限的一点点饮食吃完之后该怎么办的时候,头上的洞口突然发出剧烈的震动、轰响,接着一线曙光透进洞里。我一怔,说道:“瞧!发生了什么事情啦?”我定睛一看,见人们都站在洞口。接着他们放下一具男尸和一个哭哭啼啼的女人,同时也放下了饮食。当时那个女人看不见我,我却把她看得清清楚楚。

送葬的人盖上洞口,各自归去之后,我拾起一根死人的腿骨,站起来,悄悄地走到那个女人面前,按着她的头一骨头打倒她,接连又打了两下,结果了她的性命。她满身细软,戴着名贵的珠宝首饰。我夺了她的饮食,藏在我栖身的地方,俭省节用地每天吃喝只够维持残生的一点点,免得消耗完了,自己饥渴而死。

我在坑洞中住了很久,每当外面有人死亡,举行丧葬,便杀死陪葬的,夺取他的饮食,维持自己的残生。直至有一天,我从梦中醒来,发现附近有响动之声,觉得恐怖、惊奇,想道:“这到底是什么?”于是我站起来,拿着一根死人腿骨,走到那个地方去查看。原来那是一头野兽,听了我的脚步声,便溜走了。我跟踪追赶一阵,忽然眼前出现一点似星的光线,忽隐忽现。我迎着那道微小的光线走过去,走得越近,那光线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事实证明这是通往外面的一个裂口。我想道:“这个坑洞里难免还有其他的出口,这也许是另外一个裂口。”我仔细考虑一会,鼓起勇气去到光线前面,看清楚这是野兽刨开、钻进坑洞来吃死人的一个山洞。

我发现了那个山洞,我的灵魂、情绪顿时安定、平静下来,相信自己已经死里得生,恍然如在梦寐中。我奋斗、挣扎着爬出洞口,出现在海滨的一座高山上,被汪洋隔在城市与海岛之间,是一个人迹不可逾越的地带。我无限的快慰,勇气十足,衷心感谢,赞美安拉。末了我钻进洞去,回到坑洞里,收拾剩余的饮食,换一身死人衣服穿在身上,并收集许多陪葬者穿戴的珍珠、宝石、金银等名贵首饰,包裹在死人的寿衣里,拿出来摆在山上。我每天都由洞口钻进坑洞去,收集那些陪葬的宝贵物品,来来往往,经过了一段很长时期。末了我坐在海滨,等待过往船只,以便呼吁、求救。

1.“凭着安拉起誓,这一切的灾难都是我应该遭受的,为什么我要在这儿结婚安家哪?毫无办法,只盼伟大的安拉拯救啦。”这反映了辛伯达怎样的心情?

答案:绝望中强烈渴望生存的侥幸心理。

2.辛伯达杀死陪葬者的举动应怎样理解?

答案:这是辛伯达不坐以待毙、强烈求生的一种做法。

3.文中是怎样表现辛伯达逃生后的心情的?

答案:“我的灵魂、情绪顿时安定、平静下来”,“恍然如在梦寐中”,“我无限的快慰,勇气十足,衷心感谢,赞美安拉”。

4.辛伯达“收集许多陪葬者穿戴的珍珠、宝石、金银等名贵首饰”的举动反映了什么?

答案:反映了原始积累时期的航海家们的贪婪、暴富心理。

综合拓展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俄)赫木克里特

这天刚到办公室,头头伊凡·彼得洛维奇就把我叫去,商讨人事变动问题。他说:“昨天,我和莫斯科一些部门领导者闲聊,有人说有一家直属企业的经理退休了,他们问我,想不想推荐自己的一名副手去接替这个位置。我想这是好事嘛,所以我找你来商量商量,看谁去合适,让库列金去,怎么样?”

我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立刻说:“库列金绝不能去,那是不容置疑的,您忘了,他可是您的右手啊,他专门负责替您写报告,正是那些报告使您受到了上级领导的信任,您离了他怎么行呢?”

“那,符吉诃夫可以吗?”伊凡·彼得洛维奇问道。

“啊呀,亏您想得出来,”我惊呼,“您没有符吉诃夫行吗?他是您的双脚啊,他不停地为您奔走,给您弄来上级批文,给您弄来大笔拨款,没有他,员工的奖金您都会发不出,更不用说去给上级领导送红包了。而如果不送红包,不用说升迁了,您能坐稳现在这个位置吗?”

伊凡·彼得洛维奇一拍脑袋:“还真亏你提醒,他的确不能走。那么,让伯莱斯基去怎么样?”

“上帝啊,您怎么会想到他?伯莱斯基是您的脊梁啊!当需要有人承认错误、承担责任时,他总是为您挺身而出。”

“那么让贝利金去得了。”

“万万不可,”我几乎要叫出来了,“贝利金是您脊背以下的部分,凡是毫无疑义而又必须参加的会议,总是他代表您去坐着。”

“还真不能少他,”伊凡·彼得洛维奇叹口气,“我们的主管部门那么多,他们的这些会一个也不能不去。那么就让伊里奇去吧,他似乎没有那么重要。”

“您千万别轻率做结论,伊里奇怎么不重要?他可是您的耳朵啊!谁说了您什么,谁对您不忠,都是他负责打听的啊!”

“那么西多夫是什么呢?”

“您的眼睛啊!”

“那看来只有让尼基塔去了。”

“伊凡·彼得洛维奇,您冷静点!”我听了差点晕倒,“尼基塔是您的舌头,凡需要滔滔不绝发议论的场合,总是他一展所长,您离了他行吗?”

伊凡·彼得洛维奇又一次长叹,忽然像是想起了什么,很有几分恼怒地说:“听着,你的这番议论,好像都有道理,但这会引出什么结论呢?一个是手,一个是脚,又一个是什么脊背以下的部分,你把我置于何地?我本人算什么呢?似乎毫无用处!”

我胸有成竹地脱口而出:“您是我们的大脑啊!伊凡·彼得洛维奇同志。”他立刻微笑起来,兴奋起来:“还真是这么回事!”他站起来,在房间踱着步,好一会儿才转身问我:“你瞧我这记性,我找你来是谈什么事情来着?”

5.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将这篇小说题目命名为“大脑”有什么含意。

答案:题目为“大脑”,表面意思是“我”称赞伊凡·彼得洛维奇是我们的大脑;实际上,小说是讽刺伊凡·彼得洛维奇没有大脑。

6.伊凡·彼得洛维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答案:伊凡·彼得洛维奇是一个没有头脑、缺乏主见、没有才能、事事都要依靠部下的蠢材领导。

7.这篇小说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请加以简要评析。

答案:小说以推荐一名副手去接替一家企业的经理为线索,通过“我”与伊凡·彼得洛维奇的对话,揭示伊凡·彼得洛维奇的特点。全篇没有曲折的情节,几乎全是两个人的对话,但却很巧妙地表达了作品的主旨,这不能不归结于作者精巧的构思。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寂静的远山

傅昌尧

再过几个月,老赵就要从副省级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了。这些日子里,总有一种隐隐的失落感缠绕在他的心头。这天,他对办公室主任小黄说:“我在这个地方工作了这么些年,也经常下基层。你说说看,还有没有我没到过的地方?离休以后肯定要去省城生活,再要下来跑跑可就不太方便了。”

小黄仔细想了想说:“有一个叫野狼屿的地方,您一直没去过。”

老赵不解地问:“为什么一直没有去?”

小黄嗫嚅道:“那地方很闭塞、很穷,至今还没通上电。”

老赵一愣,想了想说:“你安排一下,明天就去野狼屿!”

爬了两天的山道,老赵在地方各级官员的陪同下,终于进入了野狼屿。

站在一块岩石上,老赵记忆的闸门突然打开,记忆深处的战争生活慢慢涌现眼前……他突然看着周围的山峦说:“这地方我来过,肯定来过!”一旁陪同的人员都面面相觑,心说,这位老领导是不是真该离休了,竟然老得说起胡话来了。这里就连我们也都是第一次来,你八成是梦里来过吧!

见大家一脸疑惑,老赵兴奋地喊道:“没错,我真的到过这里。打游击突围时,跟白狗子在那边的山坳里交过火……”他冲地方干部说,“前面山坳里还有个小山村,好像叫……想起来了,叫狼窝李。对,是叫狼窝李!”地方干部听他说得完全正确,心里不由一阵惊喜:想不到老领导战争年代曾经在这里战斗过,以后支持本地经济建设肯定没说的。他们正要上前介绍当地情况,山岙里的村长闻讯匆匆赶到。老赵连忙握住村长的手说:“你们村里有没有一个叫李昌来的人?”村长激动地说:“有,快80岁了,他是首长的亲戚?”老赵说:“他救过我的命,比亲戚还要亲啊!快,领我进村去见他!”

在村口,夕阳下,一个佝偻着脊背的老人背了一小捆柴禾,在村长的搀扶下迎面走来。老赵一眼就认出他脸上让白匪留下的深深的疤。他一把搂住老人:“李昌来大哥,我是当年的小赵啊!”

老人眨巴着枯涩的眼睛,半天没有反应。老赵掀起裤管:“我是小赵班长啊!当年我的腿受伤了,是您背着我在山里跑了几天几夜才躲过了敌人的搜捕……”

老人看看老赵,又看看他腿上的伤疤,似乎想起来了。可他突然紧张得浑身发抖,柴禾也撒了一地,惊恐地说:“怎么……又要……打仗了?”

老赵哈哈大笑:“现在国泰民安,打的哪门子仗啊?!”

老人弯腰一边捡柴一边说:“不打仗,你找我做啥子?”

猛地,这山里静得连人的心儿也不敢跳动……

8.小说中的“老赵”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简要的概括。

答案:老赵是一位身居副省级高位的官员,自己觉得经常深入基层,其实与老百姓隔膜甚深,这是他始料未及的。

9.

李昌来见了老赵为什么发抖、惊恐?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因为只有战争年代,老赵才来狼窝李这闭塞、贫困的地方,所以李昌来看见老赵来了,以为又要打仗了,就紧张、害怕、惊恐。可见老赵这样的官员与群众是多么的陌生。

10.这篇小说题为“寂静的远山”,结尾也写到“这山里静得连人的心儿也不敢跳动……”,这样命题和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案:李昌来的两句话,振聋发聩,余味无穷,作者用寂静的远山来衬托李昌来的话引起的深思,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再者,寂静的远山默默无闻,就像李昌来这样的百姓一样,付出过但从未想到要得到回报。

《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同步测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