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逻辑思维

发布时间:2020-05-02 13:09:29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推理式的说明——

让我们经历知识被重新发现的过程。

还有比这更酷的吗!?

前两课分别谈了举例子和顺序的安排,

而这课,就不得不说说材料的使用了。

当然了,这两篇的差异也很值得玩味。

有逻辑的文章——

是不是可以训练学生有逻辑的表达呢?

主体设计:

一、初读说魅力。

恐龙无处不在

被压扁的沙子

仅看两个标题——

你会能知道文章说的是什么吗?

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但吸引着我们的岂止这些,

开篇我们便受着一种困惑。

这和作者引用的材料有关,

——你能分别说说吗?

《恐龙无处不在》——

南极海岸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并不适应寒冷气候。

其它大陆也有恐龙化石,

恐龙确实遍布世界各地。

——如何解释?

(材料引出了疑问)

《被压扁的沙子》——

对于恐龙灭亡的原因,

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

“撞击说”和“火山说”。

到底哪种才是正确的呢?

(材料引发了矛盾)

但两则材料详略却不同,

——为什么呢?

引导:

后者没说清楚的在哪里?

能推测没说出的内容吗?

二、再思见不同。

虽同是开头设问,

但两文也有不同:

《恐龙无处不在》很快就给出了答案: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这样的具有概括性的关键语句,还有很多:

——能找出来吗?

(似乎思考很久、专研多年后得出的结论)

梳理语句之间的联系,用自己的话表达:

——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A、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B、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C、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D、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小结:

作者不仅在解决一个疑惑,

也在告诉我们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的思维方式。

这种经验,更胜过一个孤立的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则不同——

直到最后作者才说出他的答案: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中间引用了两则材料——

这两则材料和这个结论有什么关系呢?(证明)

梳理材料和结论之间的关系,用自己的话表达:

——作者怎样用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的?(略)

三、质疑究真相。

推理间有无显见的漏洞?

参考:

1、这也只是局部的岩层——

是否全世界这个年龄的岩层中,都有斯石英呢?

2、即使斯石英到处都有——

就一定能证明,这就是恐龙全部灭亡的原因吗?

为什么两篇会有如此的不同:

前者早早给出了设想和答案,

而后者直到最后才给出观点;

——你明白了吗?

小结:

前者,站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

实在不需要经过更多、更繁琐的推理;

它的主要目的也不是探讨问题,

而是向我们介绍一种相对成熟的理论和学说。

作者游刃有余,甚至给我们一种研究的视野。

而后者则不然。

原因尚无定论,

只谈一家之言。

反观,补充:

这在课文中已有体现——

1、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2、“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3、“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点评第二句:

议论性的语句,却变成叙述性的语句;

本该是肯定的结论,却没有那么肯定;

本该是第一人称直陈其事,却变成第二人称,躲躲藏藏。

这都见证了作者的顾虑!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逻辑思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