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去哪儿了

发布时间:2016-12-23 09:17:44

年味去哪儿了?

工业发展区实验学校 年级 ×××

内容提要:

中国传统春节隆重而多彩,但随着科技发展,节庆活动的简化导致仪式感淡漠,文化内涵大打折扣。最好的方法,是让优秀传统年俗融入现代春节,这也是将是势之所趋。

记忆中,小时候,每逢春节张灯结彩,鞭炮齐鸣,迎着福字春联,洋溢的笑容中互道过年好。种种情景,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传递着春节特有的温情。说到年味,人们的眼前常常会浮现这样经典的传统图景:风雪夜归,合家团圆,围炉夜,守岁至明,开门三声爆仗,新年游,看花市,百戏竞阵,货郎蚁集。然而这样的简单图景反而离我们越来越远。

你们对这个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春节过大年,大人麻将小孩电脑,不是围着扑克麻将绕就是围着电脑绕,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手机。中国传统节日习俗虽多种多样,但随着科技发展,节庆活动的简化导致仪式感淡漠,文化内涵大打折扣,年味儿越来越淡。在新年悠悠的余韵中,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现在过年花钱更多了,可这年味却似乎不可挽回地变淡了。是我们长大渐渐习惯了春节的热闹麻木了,还是年味真的越来越淡了?这个春节你坚持了哪些过年传统?

一、通过串门走访和聊天咨询的方式,调查20年以前和现在的年的区别。

(一)20年前。到村里60岁的老奶奶家做客,听起她的回忆:进了腊月门,一股年味就已经扑面而来,忙活打扫卫生,忙活蒸馒头、面鱼儿,忙活自己炸藕荷、茄荷,忙活置办年货;赶年集,琳琅满目,人山人海,提前买下过年的各种物品,那会儿可没有超市三十、初一也开门;手写的春联,熬好酱子,贴春联、福字和门钱;买来彩纸,剪出“春”“福”等字样或窗花;三十晚上凑到一起喝酒吃饭看春晚到凌晨钟声敲响放鞭炮;初一天不亮,小辈儿到老辈门上拜年磕头;初二开始带着礼品走亲戚串门儿……

(2)现在。三十晚上,好多饭店还不关门推出年夜饭,三十不开门的过了年也早早的就开门营业了;电视自己个儿演着,大人们手机短信声、微信声此起彼伏,不停接受、回复;孩子们电脑前噼里啪啦键盘声响个不停;年初一有好多同学去市里看电影,说电影院爆满;有的直接在旅游景点的路上……

二、调查情况分析。现在的春节前后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消费时段,消费虽然火爆,但年味却并不是用金钱能买的到的。

(一)放鞭炮、拜祖宗等许多习俗,现在已变成一种文化符号和标签。过年成了放年假,成了消费的一个由头,这想必也是年味越来越淡的一首要原因。当然,过年办年货,全家老少买新衣新鞋等传统消费需求仍然存在,还越来越大,但是年货制作愈趋的社会化、商品化。

(二)手机的便捷和普及也是影响年味的一个重要原因。短信拜年使拜年这一大过年的重头戏大大简单化,传统的贺卡,电话祝福,走亲访友的祝福已经越来越少了,人们很难感受到其中的浓浓情谊,再有趣味的短信读起来也味同嚼蜡了。记得有年春晚有个小品《群发的我不回》还讽刺过这事儿。

(三)即使在对年看的很重的农村,也有部分人已不再坚持“风雪夜归,一家团圆”。网上各大景点报出的年假期间旅游数据也表明了这一点。同时,不少人自己开车回家过年,像我们村在外省工作的人,自驾回乡的人明显增多。据他们说,很多就自己开车,一路玩回来,也就是自驾游,慢慢增多。

(四)年味淡的原因还有很多。人们收入水平高了,商业发达了,买东西等消费没有必要像以前那么高度集中了。以前过年不提前备好年货过了年到了初七八甚至十五都没地方去买,而现在的超市天天营业。而且现在西方节日盛行,西方节日包装相对较好,有卖点,冲击了春节的传统地位。无论大人小孩不用等到新年就能换上新衣服,餐桌上天天都能摆上以前过年才能吃的到的美食,小时候盼望的年也就极大地失去了它的意味,没有人再炫耀自己的新衣新鞋,因此人们越来越体会不到年有什么特别的了。

三、让年更有年味。

社会在向前发展,传统年俗应该与时俱进,将对美好生活的祝愿用现代化的手段包装起来,形成新的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年俗。学习西方的节日包装,让商家找到春节的更合适的卖点,搞出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的便利措施,让人们从传统的忙碌中解脱出来,转向新的忙碌,让年真正变成一家人交流感情、增加互动的节日,让过年变成一种享受。

希望有一天,我们能重温那种过年的温馨感觉:和亲人围坐一团,聊聊天,谈谈心,一起吃年夜饭,一起看春晚,在鞭炮声,烟花绽放中迎来新的一年,看看平凡简单却无处不透露着温馨甜美的感觉。

年味去哪儿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