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消费观及其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19-08-15 10:17:02

马克思消费观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洪菲菲

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6

        [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消费呈现出内需不足和浪费严重的趋势,消费结构上也逐渐多元。而消费对经济的作用及如何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消费理论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梳理了马克思的消费观,并将其放在我国当前消费实践中予以分析,试图以时代的眼光解读马克思经典理论,并从中挖掘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消费 生产 异化 公平

        作者简介:洪菲菲(1979-),女,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在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2007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可见,在实践层面,消费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已经得到高度关注。很多人认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主要聚焦在生产上,对消费研究甚少。事实上马克思的消费观虽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但却在很多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指导中国消费实践,也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素材,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消费观的构成

        马克思本人的消费观并未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提供了研究消费的独特视角及重要概念。马克思的消费观主要由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异化劳动和商品拜物教的概念及社会消费公平几个方面构成。

        (一)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关于消费和生产的关系,马克思的主要观点是:

        第一、生产和消费直接同一,直接对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论述了生产和消费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指出,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1]。因此,生产与消费密不可分,二者合而为一地产生出了生产的消费消费的生产。之所以提出生产的消费的概念,是为了把与生产同一的消费跟原来意义的消费区别开来[1]”,而消费是生产的对立面,并对生产起促进作用;第二、生产与消费互为媒介。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媒介运动。生产创造出消费的材料,用产品为消费提供客观对象,同时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两者相互制约、互为手段,互相为对方提供对象;第三、消费生产着生产。消费从两方面生产着生产,一方面消费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是在把产品消灭的时候才使产品最后完成。另一方面,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而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1]”。需要是生产的动力和目的.因此,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创造出还是在主观形式上的生产对象。

马克思消费观及其现实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