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0-04-01 20:10:29

病理学

以下每一考题下面,有A、B、C、D、E5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方框涂黑;
1.慢性支气管炎最主要的病因是
A.过敏因素 B.环境污染 C.气候因素 D.长期吸烟
E.真菌感染
2.肝脂肪沉积比较显著时,其变化是
A.肝分叶增多 B.肝增大,包膜紧张
C. 苍白无血色 D.暗黑色、质软、光洁 E.肝脏发生固缩
3.粘膜白斑属于癌前病变常发生在
A.胃、十二指肠、小扬 B.骨、肌肉 C.肝脏、肺及肾 D.任何器官 E.口腔、子宫颈及外明
4.关于结核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结核病是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B.结核病是一种特殊的炎症 C.结核病常是经呼吸道感染

D.结核病不具备炎症特征 E.结核病可分为原发性结核病和继发性结核病
5.良性高血压病脑的病理变化为
A.小动脉和细动脉发生玻璃样变 B.脑膜发生了炎症反应 C.脑软化
D.脑组织化脓 E.脑组织任何时候无变化
6.关于恶性肿瘤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组织结构具有高度异型性而细胞无 B.组织结构和细胞都具有高度异型性
C.细胞具有高度异型性而组织结构无 D.没浸润性,也不转移 E.以上说法都不对
7.小叶性肺炎不具有下列哪种描述的特征
A.小叶性肺炎以细文气管为中 B.小叶性肺炎属急性化脓性炎症

C.小叶性肺炎主要由病毒引起的炎症 D.小叶性肺炎在肺内。一定范围内
E.肉眼观,实变灶散在分布在肺组织内
8.急性炎症可分为
A.浆液性炎和出血性炎 B.纤维性炎和化脓性炎
C.浆液性炎和化脓性炎 D.浆液性炎和纤维性炎 E.浆液性炎、纤维性炎、化脓性炎和出血性炎
9.具有发热作用的炎症介质是
A.IIJ—1 B.D4 C.IL-8 D.C5a E.IL—10
10.癌和肉瘤最根本的区别是
A.组织来源 B.外在环境 C.内在因素 D.形成方式 E.以上都不对
11.肺粟粒性结核病肉眼观:
A.双肺充血,重量增加,切面暗红 B.双肺皱缩,体积减小
C.肺部分坏死,形成无数空洞 D.切面光滑平整 E.切面灰白,上有小凹,成斑块状
12.食管癌多发生在
A.食管上段 B.食管下段 C.食管中段 D.食管肌肉 E.食管软骨
13.溃疡病通常是
A.边缘糜烂,不成形 B.有多个溃疡 C.边缘整齐,深达肌层 D.不可能达到肌层 E.只发生在胃
14.慢性活动性肝炎镜下具有两种特征是
A.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大量肝细胞增生 B.碎片状坏死和桥接坏死
C.假小叶和平酪样坏死 D.纤维素性炎和化脓性炎 E.以上说法都不对
15.伤塞病常有的合并症有:
A.肠梗阻 B.肠扭转、绞肠纱 C.肠癌 D.肠出血、肠穿孔 E.肾小球肾炎
16.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变有
A.一般只损伤肾脏的非常小一部分 B.内皮细胞增生,系膜细胞不增生 C.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都增生
D.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都不增生 E.肾体积缩小,重量减少
17.恶性肿瘤细胞的胞浆多呈
A.嗜碱性 B.中性,但有时呈酸性
C.嗜酸性,但有时呈中性 D.囊泡气球样变,内无胞浆 E.胞浆多颗粒状
18.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累及
A.中枢神经系统灰质 B.中枢神经系统白质 C.不是中枢神经系统 D.脊髓脑段 E.脊髓腰段
19.在溃疡愈合期,增补溃疡的是
A.肌细胞和结缔组织 B.淋巴细胞和淋巴组织
C.上皮细脑和肉芽组织 D.纤维母细胞和肌组织 E.不缺定细胞和组织
20.血吸虫病的尾蚴性皮炎病理变化表现为
A.真皮充血、出血和水肿 B.皮肤出现玫瑰疹 C.真皮无变化
D.真皮化脓、溃烂 E.皮肤出现鱼鳞状物
21.子宫颈腺癌其组织发生主要来源于
A.子宫肌细胞 B. 宫颈表面及腺体的粒状上皮
C.只有宫颈腺体的粒状上皮 D.粒状上皮下的储备细胞 E.淋巴细胞
22.乳腺的典型髓样癌,镜下,病理变化为
A.癌实质和间质都很少 B.癌实质少,间质多
C.癌实质和间质都很多 D.癌实质多,间质少 E.癌实质无变化,间质少
23.原发性肺结核发生血道散播时,引起的血源性结核病有哪三种类型
A.肝粟粒性结核病、肺粟粒性结核病和肾粟粒性结核病
B.全身粟粒性结核病、肺粟粒性结核病和肺外器官结核病
C.轻型结核病、中型结核病和重型结核病 D.中央型、外周型和集蒋型 E.转移型、感染型和转变型
24.化脓性炎症以下列哪一特征为主
A.血清渗出 B. 血浆蛋白渗出 C.中性粒细胞渗出
D.纤维蛋白渗出 E.血清渗出、血浆蛋白渗出及纤维蛋白渗出
25.萎缩主要是由于
A.缺乏营养物质 B.神经发生了某些病变,造成萎缩
C.各组织器官的实质的细胞体积缩小造成的 D.缺乏一些激素 E.一种特殊因子的作用
26.常见的变性现象有
A.细胞由于某种原因而水肿 B.脂肪沉积在非脂肪细胞内 C.玻璃样变
D.以上三者都对 E.前三者都不对
27.I期矽肺的表现为
A.矽结节没有出现 B.矽结节主要局限于淋巴系统
C.矽结节在肺组织 D.矽结节不可能在淋巴系统 E.矽结节在血管壁内多见
28.常发生肠穿孔合并症的病有
A.十二指肠溃疡、伤寒 B.肠炎 C.肠梗阻、肠痉挛 D.痢疾、蛔虫病 E.以上都不可能有
29.绒毛膜癌临床上诊断时,血及尿的特征值是
A.GOP浓度 B.GDP浓度 C.血糖浓度 D.Na 浓度 E.HCG浓度
30.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实质细胞的变性和坏死 B.渗出 C.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增殖 D.化生 E.纤维素渗出
[B1型题]
以下提供若干组考题,每组考题共用在考题前列出的A、B、C、D、E
5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与问题关系最密切的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方框涂黑。某个备选答案可能被选择一次、多次或不被选择。

A.肉牙组织 B.纤维组织 C.纤维蛋白 D.淀粉样物 E.变性坏死的中性白细胞
31.炎性假膜主要成份是 C
32.伤口愈合早期 A
33.慢性炎症晚期 B
34.脓肿 E
35.慢性炎症伴有大量浆细胞侵润 D

A.多取血道转移 B.多取淋巴道转移 C.多取种植性转移 D.以上三者均可 E.不发生转移
36.直肠癌 B
37.绒毛膜上皮癌 A
38.胃癌 D
39.子宫颈原位癌 E
40.肺癌 D
[A2型题]
每一道考题是以一个小案例出现的,其下面都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方框涂黑。

41.女,35岁,咳嗽、咳痰10年,间歇咯血,体检左下肺背部闻及湿罗音,杵状指(十);诊断应首先考虑
A.肺结核 B.支气管扩张症 C.慢性文气管炎 D.慢性肺脓肿 E.先天性肺囊肿
42.某男、42岁,长期胸闷、气短、心痛,没及时就医,不幸死亡,尸解发现心包狭窄,包内有绒毛状物。则该人长期患有的疾病为
A.心肌梗塞 B.心率失常、早搏、心动过速
C.风湿性心外膜炎 D.心瓣膜病 E.心内膜炎
43.某人因患癌而亡,取其肺组织病检发现有类肝癌组织及肝癌细胞。该病人可能的死因是
A.肺癌引起的 B.肺癌肝转移引起
C.肝癌严重损伤肝脏,引起肝功衰 D.肺结核 E.肺气肿、肺炎、肺淤血
44.某人,男,60岁,长期患高血压病,忽一日,卧床不能自起,家人唤其,其无反应,但眼睛可动,不能言语,手脚可无目的乱动。则此人可能的患病原因是
A.精神分裂症 B.病毒损伤中枢神经
C.脑动脉粥样硬化、血压高时,血管破裂,从而损伤、干扰神经所致
D.神经中枢受到化脓性细菌的干扰 E.以上说法都不可能
45.X射线检查,右肺上部有透光区,两肺有散在条索状、斑点状阴影,这位病人可以诊断为:
A. 右肺结核球 B.浸润型肺结核
C.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D.干酪样肺炎 E.局灶型肺结核
46.一名中年尸检病例,蛋白尿、高血压多年,前数年有多尿,夜尿。多次化验无脓尿、菌尿。近日因面色苍白身体虚弱、呕吐而人院。住院数日后,抽搐、昏迷而死亡。则其肾脏肉眼观可能表现为:
A.大红肾 B.蚤咬肾 C.大白肾 D.颗粒性固缩肾 E.多发性肾梗化
47.某人下肢水肿,肺部听诊有湿罗音,则此人可能患有哪种病
A. 肾炎 B.肾小球肾炎 C.肺炎 D.肝炎 E.高血压等造成的右心衰竭
48.某男,35岁,汽车司机,常感胃不适,时而痛疼,诊断为胃溃疡。其不加重视,忽一日,其暴亡,尸检发现腹腔有大量积血。则死因可能是
A.肝腹水 B.肝动脉硬化 C.肾出血 D.胃溃疡造成的大出血 E.以上各项都不可能
49.某孕妇胎检时发现其血、尿中HCG水平显著增高,该孕妇可能患有
A.宫颈癌 B.乳腺癌 C.葡萄胎 D.肝癌 E.肺癌
50.某人在病检中发现自己带有乙型脑炎病毒,则
A.一定患有乙脑 B.该人不可能患病
C.该人可能患有乙脑,也可能不患有 D.该人不具有任何患病症状 E.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

1D 2B 3E 4D 5A 6B 7C
8E 9A 10A 11A 12C 13C 14B
15D 16C 17A 18A 19C 20A 21B
22D 23B 24C 25C 26D 27B 28A
29E 30D 31C 32A 33B 34E 35D
36B 37A 38D 39E 40D 41B 42C
43C 44C 45C 46D 47E 48D 49C
50C

《病理学》

习题及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萎缩 机化 干酪样坏死 凋亡 肉芽肿 原位癌 交界性肿瘤 肠上皮化生 冠心病 结核结节 梗死 肾病综合症 化生 假膜性炎 血栓形成 风湿小体 伤寒小结 癌肉瘤 恶性淋巴瘤 萎缩 槟榔肝 脓毒败血症 非典型增生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早期胃癌 肝硬化 原发性肝癌 新月体 葡萄胎 甲状腺髓样癌 嗜酸性脓肿

一、 是非题:

1.萎缩的器官其体积均缩小。

2.白色血栓是因白细胞较多而得名。

3.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

4.肠腺癌转移到肺称肺转移性肠腺癌。

5.病毒性脑炎为变质性炎。

6.大叶性肺炎是以中性白细胞渗出为主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7.硅肺的基本病变是硅结节形成和肺组织的弥漫性纤维化

8.玻变也可以见于细胞外。

9.二尖瓣狭窄可引起左室扩张、肥大。

10.呈浸润性生长的肿瘤多为恶性肿瘤。

11.坏死细胞核的改变为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12.血栓形成对机体有害无利。

13.炎症局部的基本病变是变质、渗出、增生。

14.肿瘤的异型性小,其恶性程度高。

15.小叶性肺炎是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化脓性炎。

16.良性肿瘤可有转移。

17.风湿病是链球菌直接引起的化脓性炎。

18.鼻咽癌中低分化鳞癌最常见。

19.由动脉发生的肿瘤称动脉瘤。

20.高血压病主要累及全身细、小动脉。

21.纤维素样变性实质上就是纤维素样坏死。

22.骨和软骨的再生能力很强.故损伤后一般均能完全再生。

23. 肺褐色硬化是由于慢性右心衰所致。

24. 阿米巴肝脓肿是一种以变质为主的非化脓性炎症。

25. 癌症是癌与肉瘤的统称。

26. 低密度脂蛋白(LDL)与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27. 高血压脑溢血常发生于内囊部。

28. 中央型肺癌组织学类型镜下通常是鳞状细胞癌。

29. 慢性支管炎长期反复发作可致肺气肿、肺心病。

30. 有门静脉高压症的肝硬化,称为门脉性肝硬化。

31. 慢性浅表性胃炎不累及固有腺体。

32. 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不是免疫复合物引起。

33. 绒毛膜上皮癌内无绒毛。

34. 纤维囊性乳腺增生病是乳腺癌癌前病变。

35. 后天性梅毒第一期的病变称硬性下疳。

36. 伤寒杆菌引起的炎症属急性增生性炎症.主要是淋巴细胞的增生。

37. 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是由虫卵引起。

38. 毒性甲状腺肿常常由于缺碘所引起。

39. 慢性支气管炎病变特点包括是管壁内粘液腺增生、肥大、功能亢进。

二、 填空题:

1.坏死细胞的细胞核改变有

2.根据所学的病理知识,一侧颈部肿块可能有

等疾病。

3. 常见的病理性萎缩有:

4. 坏死的结局有

5. 血栓形成的条件有

6. 渗出性炎症分为 四类。

7. 下例疾病根据炎症的组织学类型分类:阿米巴肝脓肿( ),细菌性痢疾( ),风湿性关节炎( ),肾盂肾炎( ),小叶性肺炎( ),阑尾炎( ),鼠疫( ),病毒性肝炎( ),气管白喉( )。

8. 肿瘤的生长方式有 三种。

9. 肿瘤的转移途径有

10. 缓进型高血压可分为 三个时期。

11. 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将其分为

四个时期。

word/media/image1.gif12. 大叶性肺炎可分为 四期。

word/media/image1.gif13. 肝硬化的类型有 其中以 最常见。

14. 纤维素性炎症发生在粘膜时称______________ 炎症。

15. 化脓性炎症的病理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最佳选择题:

( )1.下列哪项属肿瘤?

A. 动脉瘤 B. 结核瘤 C. 绿色瘤 D. 粥瘤 E. 室壁瘤

( )2.槟榔肝是指:

A.肝脂变 B.肝细胞水肿 C.门脉性肝硬化 D.慢性肝淤血 E.坏死后性肝硬化

( )3.股静脉血栓脱落常栓塞:

A.右心室 B. 下腔静脉 C. 右心房 D. 肺动脉 E. 门静脉

( )4.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生于

A. 细、小动脉 B. 大、中动脉 C.细、小静脉 D. 大、中静脉 E. 豆纹动脉

( )5.肺源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原因是

A. 慢性支气管炎 B. 支气管扩张 C. 肺结核 D. 硅肺 E. 支气管哮喘

( )6.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的坏死多为

A. 桥接坏死 B. 碎片状坏死C. 点状坏死 D. 大片坏死 E.嗜酸性坏死

( )7.在葡萄球菌感染的炎症反应中所见到的主要细胞是:

A.淋巴细胞 B.单核细胞 C.嗜酸性白细胞 D.肥大细胞 E.嗜中性白细胞

( )8.高血压病的血管壁玻变主要发生于

A.细小动脉 B.毛细血管 C.大动脉 D.中动脉 E.细小静脉

( )9.鼻咽癌常发生在

A.鼻咽后部 B.鼻咽顶部 C.鼻咽侧壁 D.鼻咽前壁 E.鼻咽底部

( )10.胃溃疡病的发部位是:

A.胃小弯 B.幽门 C.胃窦部 D.胃大弯 B.胃底

( )11.四肢骨折石膏固定后引起的骨骼肌萎缩.主要属于:

A.神经性萎缩 B.废用性萎缩 C.压迫性萎缩 D.营养不良性萎缩 E.生理性萎缩

( )12.慢性炎症中,下列哪种细胞常见?

A.嗜酸性粒细胞 B. 淋巴细胞 C. 嗜中性粒细胞 D. 肥大细胞 E. 嗜碱性粒细胞

( )13.来源于三个胚层组织的肿瘤称

A.癌肉瘤 B. 混合瘤 C. 畸胎瘤 D. 错构瘤 E. 胚胎瘤

( )14.下列哪一项是恶性肿瘤细胞的形态特点?

A. 核大 B. 多核 C.核仁大 D. 有核分裂 E. 有病理性核分裂

( )15.高血压脑出血的血管是

A. 基底动脉 B. 大脑中动脉 C. 大脑后动脉 D. 大脑前动脉 E. 豆纹动脉

( )16.肺癌是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是

A. 腺癌 B. 鳞癌 C. 小细胞癌 D. 大细胞癌 E. 类癌

( )17.有关慢性肝淤血的叙述中,下列哪一项不妥?

A.中央静脉扩张 B.肝窦扩张C.肝细胞有萎缩 D.门静脉扩张 E.部分肝细胞脂变

( )18.以变质为主的炎症.其实质细胞的主要变化是:

A.增生和再生 B.萎缩和变性 C.变性和坏死 D.增生和变性 E.坏死和萎缩

( )19.关于二尖瓣狭窄的记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左心室肥大、扩张 B.右心室肥大.扩张 C.左心房肥大.扩张 D.右心房肥大.扩张 E.肺淤血.水肿

( )20.大叶性肺炎的病变性质是:

A.纤维素性炎 B.变态反应性炎 C.化脓性炎 D.浆液性炎 E.出血性炎

( ) 21.下列哪项不属于渗出性炎症?

A.淋病 B.绒毛心 C.肾盂肾炎 D.菌痢 E.肠伤寒

( )22.肿瘤的特殊性决定于:

A.肿瘤的实质 B.肿瘤的间质 C.肿瘤的转移 D.肿瘤细胞的代谢特点 E.肿瘤细胞的核分裂

( )23.高血压脑出血常见的血管是

A.小脑小动脉 B.脊髓前动脉 C.豆纹动脉 D.大脑前动脉 E.大脑中动脉

五、问答题:

1. 简述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和功能?

2. 细胞坏死与凋亡在形态学上怎样鉴别?

3 试以皮肤疖肿为例,分析炎症的转归与结局。

4. 试举例说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5. 简述癌与肉瘤的区别?

6. 试述慢性胃溃疡的病变及其合并症

7. 引起肾病综合征的肾小球肾炎有哪些?

8. .根据所学的病理知识,那些常见疾病可引起肠道溃疡病变,其典型病变特征分别是什么?

9. 本学期学过的能引起肉芽肿的疾病有哪些?这些肉芽肿的鉴别要点是什么?

10. 试述急性普通性肝炎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11. 试述急性弥漫性增生肾小球肾炎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病理学考前复习题答案

三、 名词解释

机化: 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及其他无生命物质(如血栓、血凝块、异物等)的过程,称机化。

干酪样坏死: 坏死组织结构完全消失,肉眼呈淡黄色,松软似奶酪, 多见于结核。

肉芽肿: 由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的细胞增生而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肿块,如结核结节。

假膜性炎:粘膜的纤维素性炎症,渗出的纤维蛋白,坏死组织和中性粒细胞构成假膜

原位癌: 上皮内细胞癌变累及全层,但未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者。

交界性肿瘤: 组织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和恶性肿瘤之间的肿瘤

癌肉瘤: 一个肿瘤既有癌成份又有肉瘤的成份。

肠上皮化生: 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粘膜出现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及小肠吸收上皮称为肠上皮化生

冠心病 : 由冠状动脉狭窄所致心肌缺血的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其最常见的病因。

结核结节: 结核的特征性病变,由上皮样细胞 干酪样坏死郎罕氏巨细胞及淋巴细胞组成.

梗死 : 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液供应中断而侧支循环不能讯速建立引起的缺血性坏死, 包括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两类。

肾病综合症: 肾小球肾炎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明显水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

化生: 一种已分化的组织转化成另一种相似性质的已分化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如鳞状上皮化生。

血栓形成: 活体心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风湿小体: 是风湿病的特征性病变,主要由风湿细胞、纤维素样坏死等构成,风湿细胞呈单核或多核,核大、核染色质聚集在中央,分别呈毛虫状或枭眼状。

凋亡 : 基因调控的单个细胞或成团细胞的生理性死亡,细胞膜不破裂,核固缩,胞浆浓缩,细胞不自溶,形成凋亡小体。

萎缩 : 发育正常的器官和组织,其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或数量减少致器官或组织缩小

槟榔肝: 左心衰引起的慢性肝淤血,肝小叶中央区严重淤血呈暗红色,周边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而呈黄色,致使肝的切面上呈现红黄相间的条纹,似药用的槟榔核。

脓毒败血症: 化脓菌引起的败血症,除有败血症的表现外,还有多处多发性小脓肿

非典型增生: 增生上皮细胞的形态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不足以诊断为癌。可分为轻、中、重度三级。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由于慢性肺疾病,肺血管病变,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引起肺动脉高压,右心肥大扩张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早期胃癌: 癌组织仅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的胃癌,不论其面积及是否有局部淋巴结的转移。

原发性肝癌: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

恶性淋巴瘤: 原发于淋巴结和结外淋巴组织等处的恶性肿瘤,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二类。绝大多数为B细胞源性,次T细胞源性。

新月体 : 是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的特征性病变,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堆积,形成新月状或环形结构时,称新月体或环状体。

葡萄胎 : 是滋养层细胞发生的良性肿瘤,肉眼呈水泡状胎块,灰白透明、似葡萄状; 镜下绒毛高度水肿,间质血管消失,滋养层细胞不同程度增生。

甲状腺髓样癌: 来源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属于APUD瘤。细胞为多角形或梭形小细胞,排列成簇或条索状,间质常见淀粉样变性。

伤寒肉芽肿: 是伤寒的特征性病变, 由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称为伤寒小结或伤寒肉芽肿

嗜酸性脓肿: 即急性血吸虫虫卵结节,虫卵周围有红色放射状火焰样物质,周围有大量变性坏死的嗜酸性粒细胞聚集,似脓肿,称嗜酸性脓肿。

肝硬化: 各种原因→肝细胞弥漫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结节状再生→损伤与修复反复交替→肝小叶结构改建、肝血液循环途径改建, 肝变形、变硬。

四、 是非题:

(× )1.萎缩的器官其体积均缩小。

(× )2.白色血栓是因白细胞较多而得名。

( )3.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

( )4.肠腺癌转移到肺称肺转移性肠腺癌。

( )5.病毒性脑炎为变质性炎。

(× )6.大叶性肺炎是以中性白细胞渗出为主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 )7.硅肺的基本病变是硅结节形成和肺组织的弥漫性纤维化

( )8.玻变也可以见于细胞外。

(× )9.二尖瓣狭窄可引起左室扩张、肥大。

( )10.呈浸润性生长的肿瘤多为恶性肿瘤。

( )11.坏死细胞核的改变为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 )12.血栓形成对机体有害无利。

( )13.炎症局部的基本病变是变质、渗出、增生。

(× )14.肿瘤的异型性小,其恶性程度高。

( )15.小叶性肺炎是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化脓性炎。

(× )16.良性肿瘤可发生转移。

(× )17.风湿病是链球菌感染直接引起的化脓性炎。

( )18.鼻咽癌中低分化鳞癌最常见。

(×)19.由动脉发生的肿瘤称动脉瘤。

( )20.高血压病主要累及全身细、小动脉。

( )21.纤维素样变性实质上就是纤维素样坏死。

(× )22.骨和软骨的再生能力很强.故损伤后一般均能完全再生。

( ×)23. 肺褐色硬化是由于慢性右心衰所致。

( )24. 阿米巴肝脓肿是一种以变质为主的非化脓性炎症。

( ×)25. 癌症是癌与肉瘤的统称。

( )26. 低密度脂蛋白(LDL)与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27. 高血压脑溢血常发生于内囊部。

( )28. 中央型肺癌组织学类型镜下通常是鳞状细胞癌。

( )29. 慢性支管炎长期反复发作可致肺气肿、肺心病。

(×)30. 有门静脉高压症的肝硬化,称为门脉性肝硬化。

( )32.慢性浅表性胃炎不累及固有腺体。

( )33.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不是免疫复合物引起。

( )34.绒毛膜上皮癌内无绒毛。

( )35.纤维囊性乳腺增生病是乳腺癌的癌前病变。

( )36.后天性梅毒第一期的病变称硬性下疳。

(×)37.伤寒杆菌引起的炎症属急性增生性炎症.主要是淋巴细胞的增生。

( )38.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是由虫卵引起。

( ×)39.毒性甲状腺肿常常由于缺碘所引起。

五、 填空题:

1.核固缩、碎裂、溶解

2.淋巴瘤、转移癌、结核、淋巴结炎

3. 营养不良性萎缩、压迫性萎缩、废用性萎缩、去神经性萎缩、内分泌性萎缩

4. 溶解、吸收, 分离排除, 机化, 包裹钙化

5.内皮细胞损伤、血流状态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

6. 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

7.变质性炎、假膜性炎、浆液性炎、化脓性炎、化脓性炎、蜂窝织炎、出血性炎、变质性炎、假膜性炎

8.膨胀性、外生性、浸润性

9. 血道、淋巴道、种植

10.机能紊乱期、动脉系统病变期、内脏病变期

11.脂纹、纤维斑块、粥样斑块、复合性病变

12.充血水肿期、红色肝样变期、灰色肝样变期、溶解消散期

13.门脉性、坏死后性、胆汁性、淤血性、寄生虫性.; 门脉性

14. 假膜性炎

15. 脓肿蜂窝织炎、表面化脓与积脓

六、 最佳选择题:

1.C 2. D 3. D 4.B 5.A 6.C 7.E 8.A 9.B 10.C 11.B 12.B 13.C 14.E 15.E 16.B 17.D 18.C 19.A 20.A

21.E 22.A 23.C

( C )1.下列哪项属肿瘤?

B. 动脉瘤 B. 结核瘤 C. 绿色瘤 D. 粥瘤 E. 室壁瘤

(D )2.槟榔肝是指:

A.肝脂变 B.肝细胞水肿 C.门脉性肝硬化 D.慢性肝淤血 E.坏死后性肝硬化

(D )3.股静脉血栓脱落常栓塞:

A.右心室 B. 下腔静脉 C. 右心房 D. 肺动脉 E. 门静脉

( B )4.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生于

B. 细、小动脉 B. 大、中动脉 C.细、小静脉 D. 大、中静脉 E. 豆纹动脉

( A )5.肺源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原因是

A. 慢性支气管炎 B. 支气管扩张 C. 肺结核 D. 硅肺 E. 支气管哮喘

( C)6.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的坏死多为

A. 桥接坏死 B. 碎片状坏死C. 点状坏死 D. 大片坏死 E.嗜酸性坏死

( E )7.在葡萄球菌感染的炎症反应中所见到的主要细胞是:

A.淋巴细胞 B.单核细胞 C.嗜酸性白细胞 D.肥大细胞 E.嗜中性白细胞

( A)8.高血压病的血管壁玻变主要发生于

A.细动脉 B.毛细血管 C.大动脉 D.中动脉 E.细小静脉

( B )9.鼻咽癌常发生在

A.鼻咽后部 B.鼻咽顶部 C.鼻咽侧壁 D.鼻咽前壁 E.鼻咽底部

( C )10.胃溃疡病的发部位是:

A.胃小弯 B.幽门 C.胃窦部 D.胃大弯 B.胃底

( B )11.四肢骨折石膏固定后引起的骨骼肌萎缩.主要属于:

A.神经性萎缩 B.废用性萎缩 C.压迫性萎缩 D.营养不良性萎缩 E.生理性萎缩

( B )12.慢性炎症中,下列哪种细胞常见?

A.嗜酸性粒细胞 B. 淋巴细胞 C. 嗜中性粒细胞 D. 肥大细胞 E. 嗜碱性粒细胞

( C )13.来源于三个胚层组织的肿瘤称

A.癌肉瘤 B. 混合瘤 C. 畸胎瘤 D. 错构瘤 E. 胚胎瘤

( E)14.下列哪一项是恶性肿瘤细胞的形态特点?

A.核大 B. 多核 C.核仁大 D. 有核分裂 E. 有病理性核分裂

( E )15.高血压脑出血的血管是

A. 基底动脉 B. 大脑中动脉 C. 大脑后动脉 D. 大脑前动脉 E. 豆纹动脉

( B)16.肺癌是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是

A. 腺癌 B. 鳞癌 C. 小细胞癌 D. 大细胞癌 E. 类癌

( D )17.有关慢性肝淤血的叙述中,下列哪一项不妥?

A.中央静脉扩张 B.肝窦扩张C.肝细胞有萎缩 D.门静脉扩张 E.部分肝细胞脂变

( C )18.以变质为主的炎症.其实质细胞的主要变化是:

A.增生和再生 B.萎缩和变性 C.变性和坏死 D.增生和变性 E.坏死和萎缩

( A )19.关于二尖瓣狭窄的记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左心室肥大、扩张 B.右心室肥大.扩张

C.左心房肥大.扩张 D.右心房肥大.扩张 E.肺淤血.水肿

( A )20.大叶性肺炎的病变性质是:

A.纤维素性炎 B.变态反应性炎 C.化脓性炎 D.浆液性炎 E.出血性炎

( E ) 21.下列哪项不属于渗出性炎症?

A.淋病 B.绒毛心 C.肾盂肾炎 D.菌痢 E.肠伤寒

( A )22.肿瘤的特殊性决定于:

A.肿瘤的实质 B.肿瘤的间质 C.肿瘤的转移 D.肿瘤细胞的代谢特点 E.肿瘤细胞的核分裂

( C )23.高血压脑出血常见的血管是

A.小脑小动脉 B.脊髓前动脉 C.豆纹动脉 D.大脑前动脉 E.大脑中动脉

五、问答题:

3. 简述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和功能?

病变特点:1)肉眼:鲜红、颗粒状`、柔软、形似鲜嫩的肉芽

2)镜下:大量由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实性细胞索及扩张的毛细血管,平行排列与创面垂直生长, 毛细血管间有较多成纤维细胞

功能:①抗感染保护创面; ②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 ③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4. 细胞坏死与凋亡在形态学上怎样鉴别?

凋亡 坏死

①细胞 固缩 肿胀

②核、染色质 边集 絮状或边集

③细胞膜及细胞器 完整 溶解破坏

④凋亡小体 有 无

⑤周围反应(炎症反应) 无 有

5. 试以皮肤疖肿为例,分析炎症的转归与结局。

(1)痊愈

(2)迁延为慢性炎症

(3)蔓延扩散①局部蔓延; ②淋巴路蔓延; ③血行蔓延: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败血症

12. 试举例说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13. 简述癌与肉瘤的区别?

癌与肉瘤的区别

组织来源:上皮组织 间叶组织

发病率: 多见于40岁以上,发病率高 多见于年轻,发病率低

大体特点:灰白色,干燥,质硬 灰红色,质软,湿润,鱼肉状

镜下特点:形成癌巢,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 弥漫性分布,实质与间质分界不清,间质血管丰富

网状纤维:瘤细胞间无网状纤维 肉瘤细胞间有网状纤维

转移: 多经淋巴道 多经血道

免疫技术:上皮标记 间叶标记

14. 试述慢性胃溃疡的病变及其合并症

肉眼:多位于小弯侧,胃窦部,溃疡通常为1个,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多在2cm以内,边缘整齐,状如刀切,周围粘膜可有轻度水肿,粘膜皱壁从溃疡向周围呈放射状。

镜下:溃疡底大致由4层组成:最表层由一薄层纤维素渗出物和坏死的细胞碎片覆盖;其下层是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再下层是新鲜肉芽组织;最下层是纤维瘢痕组织。

并发症:1、出血;2、穿孔;3、幽门梗阻;4、恶变。

15. 引起肾病综合征的肾小球肾炎有哪些?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膜性肾小球肾炎,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等.

16. .根据所学的病理知识,那些常见疾病可引起肠道溃疡病变,其典型病变特征分别是什么?

1)肠道阿米巴病 烧瓶状溃疡, 检见阿米巴滋养体

2)肠伤寒 溃疡与肠道长轴平行,溃疡深, 可见伤寒肉芽肿

3)肠结核 溃疡与肠道长轴垂直,可见结核结节

4)肠癌 火山口状溃疡,边缘不整齐,可见癌组织

5)细菌性痢疾 溃疡呈地图状,可见假膜

6)血吸虫病 溃疡表浅,不规则,可见嗜酸性脓肿假结核结节

17. 本学期学过的能引起肉芽肿的疾病有哪些?这些肉芽肿的鉴别要点是什么?

1)伤寒—伤寒小体; 2)风湿病—阿少夫小体

3)血吸虫病—虫卵结节; 4)结核病—结核结节; 5)梅毒—树胶肿

写出这些肉芽肿的特点.
10.试述急性普通性肝炎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镜下特点: (1)广泛的肝细胞变性,以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为主;(2)坏死轻微,肝小叶内可有散在的点状坏死和嗜酸性小体;(3)肝细胞再生;(4)汇管区及肝小叶内有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

肉眼 肝体积↑,被膜紧张
临床病理联系:(1)肝大,肝区疼痛或压痛 (2)黄疸(3)乏力、厌油、恶心、呕吐等

11.试述急性弥漫性增生肾小球肾炎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大体:大红肾, 蚤咬肾。镜:肾小球体积增大, 细胞数目增多,有嗜中性粒细胞渗出。
肾小管上皮细胞水变性,有管型。肾间质充血、水肿。电镜:系膜细胞及内皮细胞增生、肿胀,上皮下有驼峰状电子致密物沉积。

滤过膜损伤、通透性增加引起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细胞增生→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闭塞→血流量减少→滤过率下降→少尿或无尿。
水肿:血管通透性增高,以晨起时眼睑处最明显。
高血压: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

第一章 水 肿

一、名词解释

1、水肿 2、积水 3、脑水肿

二 、填空题

1、全身性水肿常见类型有⑴、⑵、⑶、(4)。

2、脑水肿可分为⑴、⑵、⑶。

3、毛细血管流体静脉压增高的最常见原因是(1),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的主要因素是(2)。

4、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常见原因是(1)和(2)。

5、肾病性水肿的主要发病机制是(1),肾炎性水肿的主要发病机制是(2)。

6、一般的,肝性水肿表现为(1),心性水肿最早出现部位是(2),肾性水肿首先出现于(3)。

7、全身性水肿的分布特点与⑴、⑵、⑶有关。

8、心性水肿发生的主要机制:⑴、⑵。

三、单选题

1、水肿是指

A、血管内液增多 B、水在体内滞留 C、细胞内液过多聚

D、淋巴液增加 E、过多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

2、在机体各器官组织中,抗水肿能力较强的是

A、脑组织 B、心组织 C、肺组织 D、肝组织 E、肾组织

3、全身体循环静脉压增高的常见原因是

A、血栓阻塞静脉腔 B、肿瘤转移到静脉 C、瘢痕压迫静脉壁

D、右心衰竭 E、左心衰竭

4、不会导致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的因素是

A、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B、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C、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D、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E、淋巴回流受阻

5、引起水钠潴留的基本机制是

A、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C、肾小球—肾小管失平衡 D、肾小球滤过增加 E、静脉回流受阻

6、脑水肿是指

A、脑组织含水量增多 B、脑细胞内液增多

C、脑细胞外液增多 D、脑血量增多 E、脑容量增大

7.肾性水肿最先出现在:

A头面部 B C、双下肢或身体下垂部 D、腹腔 E双上肢

8、最易发生心性水肿的心脏疾病是:

A肺心病 B心肌病 C、心肌炎 D冠心病 E、高血压性心脏病

9、肾性水肿首先发生于眼险部的主要因素是;

A、水肿液的性状 B、组织结构疏松 C、重力效应

D、局部微血管通性增E、局部淋巴回流障碍

10、肝性水肿最常见的病因是:

A、急性病毒性肝炎 B、门脉性肝便变 C、急性中毒性肝炎

D、早期原发性肝癌 E、肝内血管瘤

11.心性水肿一般首先出现在:

A头面部 B双上肢 C、双下肢或身体下垂部 D、腹腔 E、 腰背部

12.最易引起肺水肿的疾病是:

A肺梗塞 B、肺气肿 C、肺心病 D、二尖瓣狭窄 E慢性支气管炎

四、多选题

1、引起血浆白蛋白减少的疾病有:

A、胃肠道功能障碍 B、肝功能障碍 C、肾病综合征

D、慢性消耗性疾病 E、长期饥饿

2、肝性水肿的发病机制主要有:

A、肝静脉回流受阻 B、门静脉瘀血 C、钠、水储留

D、有效胶体渗透压的作用 E、醛固酮分泌减少

3、水肿按其原因命名有:

A、显性水肿 B、肝性水肿 C、粘液性水 D、肾性水肿 E、心性水肿

4、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疾病有:

A、急、慢性肾小球肾炎 B、肝硬化腹水 C、心力衰竭

D、肾小管坏死 E、失血性休克

5、引起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的基本因素有

A、毛细血管有效流体压升高 B、毛细血壁通性升高 C、血浆体渗透压下降

D醛固酮增多 E、回流受阻

6、引起钠水留的重要因素有:

A、心房分泌增加 B、肾小管对钠水重吸收增多 C、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D、盐类摄入过多 E、心房分泌减少

7.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疾病有:

A急性和性肾小球肾炎 B、充血性心力衰竭 C、严重肝硬变

D、严重贫血 E、急性肾孟肾炎

8.引起血管内外液体交换障碍的因素有:

A、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B、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C、肾小球滤过宰降低

D、血浆肢体渗压降低 E、淋巴回流障碍

9.引起肾小管重吸收增强的重要因素有:

A、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B、心房减少 C、醛固酮增多

D、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多 E、ADH降低

10.渗出液和漏出液的主要鉴别有:

A、细胞数量 B蛋白含量 C、酸碱度 D、比重 E、液体量

五、问答题

1、简述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的原因和机制。

2、水肿时引起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的机制。

[附]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

2、积水:过多的液体在体腔中积聚。

3、脑水肿:脑组织细胞内或细胞外水分增多引起的脑容积增大和重量增加。

二、填空题

1.⑴心性水肿 ⑵肝性水肿 ⑶肾性水肿 ⑷营养不良性水肿

2.⑴血管源性脑水肿 ⑵细胞中毒性脑水肿 ⑶间质些脑水肿

3.⑴静脉压增高/充血性心力衰竭 ⑵血浆白蛋白含量降低

4.⑴广泛的肾小球病变 ⑵肾血量明显减少

5. 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⑵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6. ⑴肝腹水 ⑵下肢 ⑶眼睑

7. ⑴重力效应 ⑵组织结构特点 ⑶局部血液动力学因素

8、(1)心输出量减少 (2)静脉回流障碍

三、单选题

1 E 2 C 3 D 4 D 5 C 6 A 7 A 8 A 9 B 10 B

11 C 12 D

四、多选题

1.ABCDE 2.ABCD 3.BDE 4.ACE 5 ABCE 6 BCDE

7 ABC 8 ABDE 9 BCD 10 ABD

五、问答题

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是指组织液的生成大于组织液的回流,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发生因素有:①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见于心衰、静脉血栓等;②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见于血浆清蛋白减少;③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见于各种炎症,包括感染、烧伤等;④淋巴回流受阻,见于淋巴管受压或阻塞,如肿瘤、丝虫病等。

2、主要与肾调节功能紊乱有关,机制: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广泛的肾小球病变致肾小球滤过面积明显减少和有效循环血量明显减少致肾血流量减少。②肾小管重吸收增加:1)肾血流重分布2)醛固酮增加 3)抗利尿激素增加 4)心房利钠肽分泌减少 5)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

第二章 缺氧

一、名词解释

1、缺氧 2、循环性缺氧 3、组织性缺氧 4、低张性(乏氧性)缺氧

5、血液性缺氧

二、填空题

1、低张性缺氧,其动脉血气指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是(1)。

2、引起氧离曲线右移的因素有⑴、⑵、⑶、⑷。

3、缺氧的类型有⑴、⑵、⑶、⑷。

4、发绀是血中(1)增加至(2)时,皮肤粘膜呈(3)色。CO中毒时,皮肤粘膜呈(4)色。亚硝酸盐中毒时呈(5)色。严重贫血时呈(6)。

5、低张性缺氧引起的代偿性心血管反应主要表现为⑴、⑵、⑶、⑷。

6、CO中毒引起的缺氧是(1)缺氧,其血氧指标变化为⑵、⑶、⑷、(5)、(6)。

7、缺氧性细胞损伤主要表现为⑴、⑵、⑶的变化。

8、氧疗对(1)性缺氧效果最好。

9、氧中毒的类型有⑴、⑵。

10、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有:⑴、⑵、⑶、⑷。

三、单选题

1、缺氧的概念是:

A、低氧血症 B、血液的氧分压降低 C、血液的氧含量降低

D、组织供氧不足或利用氧障碍 E、血液的氧容量降低

2、关于氧疗,哪一项是错的?

A、CO中毒可用吸纯氧治疗 B、对低张性效果最好

C、局部组织缺氧一般不需全身吸氧治疗

D、高浓度氧和高压氧有引起氧中毒的危险

E、血液性、组织性缺氧因PaO2正常,没有意义

3、引起“肠源性紫绀”的原因是

A、肠系膜血管痉挛 B、一氧化碳中毒 C、亚硝酸盐中毒

D、氰化物中毒 E、肠道淤血

4、健康者进入高原地区或通风不良的矿井可发生缺氧的主要原因是

A、吸入气的氧分压低 B、肺部气体交换差 C、肺循环血流量少

D、血液携氧能力差 E、组织血流量少

5、最能反映组织中毒性缺氧的指标是:

A、PaO2 降低 B、动静脉氧含量差降低 C、CO2max降低

D、CaO2正常 E、动静脉氧含量差增大

6.血液性缺氧血氧指标特殊变化是;

A、动脉血氧分压正常 B、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C、动脉血氧含量下降

D、血氧容量降低 E、动-静脉氧差减少

7.一氧化碳中毒造成缺氧的主要原因是:

A、氧与血红蛋白结合速率变慢 B、氧合血红蛋白解离速度变

C、碳氧血红蛋白无携氧能力 D、红细胞内2,3-DPG减少

E、氧离曲线左移 ‘

8.引起“肠源性紫绀”的原因是:

A、亚硝酸盐中毒 B、一氧化碳中毒 C、氰化物中毒

D、肠道淤血水肿 E、肠系膜血管痉挛收缩

9.循环性缺氧时血氧指标最具特征性的是:

A、动脉血氧分压正常 B动脉血氧含量正常

C、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D血氧容量正常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加大

10.大性肺炎引起低张性缺氧时,血氧指标的变化是;

A、血氧容量下降 B、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C、动脉血氧分压下降

D、静脉血氧含量升高 E、-静脉血含量差增大

11、下列哪种原因引起的缺氧往往无发柑

A、呼吸功能不全 B、组织用氧障碍 C、心力衰竭 D、静脉血掺杂

E、室间隔缺损伴有向左分流

12.急性缺氧时,血管收缩和血流量减少最明显的器官为

A、心脏 B、肝脏 C、D、胃肠道 E、

四、多选题

1缺氧时血液系统的代偿形式有

A、氧离曲线右移 B、血液重新分配 C、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

D、血红蛋白结合的氧量增加 E、肌红蛋白增加

2、缺氧时机体的代偿通过

A、呼吸系统,增加通气量 B、血液系统,增加携氧量

C、循环系统,增加组织血流量 D、组织细胞,减少耗氧量

E、血红蛋白在组织中释氧量增加

3、急性低张性缺氧时循环系统有代偿意义的变化是

A、心肌收缩力增强 B、肺血管收缩 C、血流分布改变

D、毛细血管增生 E、心率加快

4、缺氧时组织细胞的代偿适应有

A、无氧酵解增强 B、肌红蛋白增加,增加储氧量 C、参与内呼吸的酶增多

D、减少耗氧量 E、血流量增加

5、关于乏氧性缺氧的叙述,正确的有

A、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含量降低 B、血氧容量降低 C、-静脉血含量差减小

D、可出现呼吸性碱中毒 E、静脉血分流入动脉是病因之一

6、慢性缺氧组织细胞的代偿变化有:

A、毛细血管密度增加 B、线体数目增加 C、肌红蛋白量增加

D、溶酶体膜通透性增加 E、细胞内呼吸功能增强

7、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有:

A年龄大小 B、适应性锻炼状况 C、机体代谢率高低

D、心、肺功能好坏 E、机体耗氧员多少

8、缺氧时心血管的代偿反应主要有;

A、心率加快 B、心血管收缩 C、肺血收缩,保持肺泡与血流适当比例

D、血管密度增加 E、心输出量增加

9、缺氧时血液系统代偿反应有;

A、血氧容量增加 B、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红细胞的破坏受抑制

C、骨髓造血功能增强 D、合血红蛋白解曲线右移

E、储血器管收缩红细胞血增加

10、急性缺氧时,机体主要的代偿反应包括:

A、肺通气量增加 B、组织用氧加强 C、血液携增加 D、心脏活动增强

E、骨髓红细胞生成增加

五、问答题

1. 试述低张性缺氧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 试述血液性缺氧的病因、发病机制。

3. 试述循环性缺氧的病因、发病机制。

4. 试述组织性缺氧的病因、发病机制。

5. 各型缺氧的血气变化特点。

6. 以低张性缺氧为例说明急性缺氧时机体的主要代偿方式。

[附]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缺氧:组织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时,组织的代谢、功能,甚至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2.循环性缺氧:由于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减少所引起的组织缺氧,又称低动力缺氧。

3.组织性缺氧:由各种原因引起生物氧化障碍,使组织细胞利用氧能力降低引起的缺氧。

4.低张性缺氧:因氧进入血液不足,使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动脉血氧含量减少,导致组织细胞供氧不足。

5.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血液携带氧能力,以致CaO2降低或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放引起的组织缺氧。

二、填空题

1.⑴动脉血氧分压下降

2.⑴酸中毒 ⑵CO2增多 ⑶温度升高 ⑷红细胞内2,3-DPG增加

3.⑴循环性缺氧 (2)组织性缺氧 (3) 低张性(乏氧性)缺氧 (4)血液性缺氧

4.⑴脱氧Hb ⑵5g/dl ⑶青紫 ⑷樱桃红 (5)咖啡色 (6)苍白

5.⑴心输量增加 ⑵血液重新分布 ⑶肺血管收缩 ⑷毛细血管增生

6.(1)血液性 ⑵血氧含量下降 ⑶血氧容量下降 ⑷SaO2正常 (5)PaO2正常 (6)动静脉氧含量差下降

7.⑴细胞膜 ⑵线粒体 ⑶溶酶体

8.⑴组织性

9.⑴脑型 ⑵肺型

10.⑴缺氧的类型、速度、持续时间 ⑵年龄 ⑶机体的代谢状态 ⑷代偿情况

三、单选题

1 D 2 E 3 C 4 A 5 B 6 D 7 C 8 A 9 E 10 C

11 B 12 C

四、多选题

1 AC 2 ABCDE 3 ABCE 4 ABC 5 BDE 6 ABCE

7 ANCDE 8 ACDE 9 ACDE 10 AD

五、问答题

1.低张性缺氧〔1〕原因:吸入气PO2过低(如高原或高空,风不好的矿井、坑道等),外呼吸功能障碍(中枢、肺、胸廓疾病致肺通气换气障碍)、静脉血分流入动脉血;〔2〕机制:PaO2降低,使CaO2减少,组织供氧不足。

2.血液性缺氧:〔1〕严重贫血:血红蛋白的含量降低,使CO2max、CaO2减少,血液运输氧减少。〔2〕CO中毒时,因COHb亲和力比O2大,血液中血红蛋白与CO结合成为碳氧血红蛋白而失去携氧的能力。〔3〕亚硝酸盐中毒时,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被氧化成三价铁,形成高铁血红蛋白,其中三价铁与羟基牢固结合而失去携氧能力。〔4〕氧与血红蛋白亲和力异常增强:库存血,Hb病。

3.循环性缺氧:〔1〕全身性循环性缺氧,如休克、心力衰竭时,血流速度缓慢,血液流经毛细血管的时间延长,单位容量血液弥散给组织的氧量增多,动静脉氧含量差增大,但此时组织血流量减少,故弥散到组织细胞的氧量减少。〔2〕局部循环性缺氧,如血管栓塞使相应局部组织血流减少。

4.组织性缺氧:由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引起的缺氧。〔1〕组织中毒:氰化物、硫化物化学毒物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使之不能还原成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以致呼吸链中断,抑制氧化磷酸化过程。〔2〕放射线、细菌毒素等可损伤线粒体,引起生物氧化障碍。〔3〕维生素B1B2、PP等缺乏:使呼吸酶合成障碍,氧利用障碍。

5.各型缺氧的血氧变化

6.急性低张性缺氧时的代偿主要是以呼吸和循环系统为主。(1)、呼吸系统: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2)、循环系统: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静脉回流增加,使心输出量增加;血液重新分布使皮肤、腹腔脏器血管收缩,肝脾等脏器储血释放;肺血管收缩,调整通气血流比值;心脑血管扩张,血流增加。

第三章 发热

一、名词解释

1、发热 2、过热 3、发热激活物 4、内生致热原

二、填空题

1、发热的过程可分为⑴、⑵、⑶三个时相。

2、体温调节正调节中枢的高级部位位于(1)。

3、常见的内生致热原有⑴、⑵、⑶、⑷、(5)。

4、发热中枢介质可分为⑴、⑵两类。

5、体温上升时,(1) 调节中枢被激活,产生 (2)调节介质,进而限制调定点上移和体温的上升。

6、发热中枢的正调节物质有⑴、⑵、⑶、⑷。

7、发热中枢的负调节物质有⑴、⑵、⑶、⑷。

8、一般认出,体温每升高1℃,心率约增加(1),基础代谢率提高(2)。

三、单选题

1、发热概念正确的是

A、体温超过37℃ B、散热障碍 C、产热异常

D、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 E、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

2、下列情况中属于发热的体温升高是

A、流行性感冒 B、妇女月经前期 C、妇女妊娠期

D、中暑 E、饮大量热开水

3、寒战是

A、全身性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B、全身屈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C、全身伸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D、全身皮肤立毛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E、全身皮肤立毛肌周期性的收缩

4、决定内毒素致热性的主要成份是

A、多糖体 B、蛋白质 C、脂质A D、脂质B E、脂质C

5、属于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位是

A、大脑皮层 B、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C、延脑 D、桥脑 E、中脑

6、高温持续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大于散热 B、散热大于产热 C、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

D、产热障碍 E、散热障碍

四、多选题

1、 以下属于正调节性介质的物质是

A、Na+/Ca2+ B、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 C、精氨酸加压素

D、环磷酸腺苷 E、前列腺素E

2、下列哪些物质属于内生致热源?

A、白细胞介素-1 B、干扰素 C、白细胞介素-6

D、本胆烷醇酮 E、肿瘤坏死因子

3、发热发生机理的基本环节有

A、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B、体温调定点上移的作用 C、内生致热原的作用

D、调温效应器的反应 E、发热激活物的作用

4、发热持续期的临床特点有

A、皮肤潮湿 B、寒战加重 C、皮肤发红 D、紫绀 E、口唇干燥

5、体温下降期的临床特点

A、皮肤血管扩张 B、皮肤血管收缩 C、汗腺分泌增加

D、自觉发冷或恶寒 E、皮肤潮湿

五、问答题

1、简述发热与过热的异同点。

2、简述体温升高与发热的区别。

3、简述发热时体温调节的方式(调定点理论)。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

2.过热:由于散热障碍、产热异常或体温调节障碍致体温不能与调定点相适应,发生被动性体温升高。

3.发热激活物: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体内外物质,又称EP诱导物。

4.内生致热源:由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所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二、填空题

1.⑴体温上升期 ⑵高峰持续期 ⑶退热期

2、⑴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3、⑴IL-1 ⑵IL-6 ⑶TNF ⑷INF (5)MIP-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

4、word/media/image2.gif正调节介质word/media/image3.gif负调节介质

5、word/media/image2.gif负调节word/media/image3.gif负调节物质

6、⑴前列腺素E、 ⑵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 ⑶Na+/Ca2+比值 ⑷环磷酸腺苷 (5) NO

7、⑴精氨酸加压素 ⑵黑素细胞刺激素 ⑶ 脂皮质蛋白-1

8、⑴ 18次/min ⑵ 13%

三、单选题

1 E 2 A 3 A 4 C 5 B 6 C

四、多选题

1 ABDE 2 ABCE 3 BCDE 4 CE 5 ACE

五、问答题

1、相同点:①均为病理性体温升高;②体温升高均大于0.5℃。不同点:①发热是因为体温调定点上移所致,过热是因为体温调节机构功能紊乱所致,调定点未上移;②发热时体温仍在调定点水平波动,过热时体温可超过调定点水平。

2、体温升高并不都是发热。体温升高可见于生理性和病理性二类情况,生理性体温升高如妇女月经前、剧烈运动时等;病理性体温升高可有发热和过热之分,由于体温调定点上移导致体温升高大于0.5℃者为发热,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功能紊乱所引起的体温升高为过热。

3、第一环节是激活物的作用,来自体内外的发热激活物作用于产EP细胞,引起EP产生释放;第二环节,即共同的中介环节主要是EP,通过血液循环抵达颅内,在POAH或OVLT附近,引起发热介质释放;第三环节是中枢机制,中枢正调节介质引起体温调定点上移;第四环节是调温效应器的反应。由于中心温度低于体温调定点的新水平,体温调节中枢对产热和散热进行调整,体温乃相应上升直至与调定点新高度相适应。同时,负调节中枢也激活,产生负调节介质限制调定点的上移和体温的升高。正负调节相互作用的结果决定了体温上升的水平。

第四章 应激

一、名词解释

1、 应激 2、全身适应综合征 3、 热休克蛋白

4、应激性溃疡 5、 应激原 6、急性期反应蛋白

二、填空题

1、全身适应综合征由三个阶段组成:⑴、⑵、⑶

2、应激最基本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包括:⑴、⑵

3、应激原可粗略分为⑴、⑵、⑶三类

4、急性期反应蛋白主要由⑴细胞合成。

5、HPA轴的基本组成位⑴、⑵、⑶,其中(4)为中枢位点。

6、应激时LC/NE系统的中枢位点是⑴。

7、与应激关系较密切的心血管疾病有:⑴、⑵、⑶。

三 、单选题

1. 应激是机体在受到各种刺激时所出现的

A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B、代偿性反应 C、特异性全身反应

D、损害性反应 E、防御性反应

2、作为应激原的是

A噪声 B、器官功能障碍 C、社会环境因素 D、精神因素 E、以上都是

3、下面有关全身适应综合征(GAS)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GAS可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并可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和疾病

B、警觉期以糖皮质激素增多为主 C、抵抗期有防御贮备能力的消耗

D、衰竭期机体内环境明显失调 E、只有少数比较严重的应激反应才进入衰竭期

4、全身适应综合征(GAS)的警觉期体内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

A、 CRH B、胰高血糖素 C、胰岛素 D、儿茶酚胺 E、糖皮质激素

5、下面哪项是应激时兴奋所产生的不利反应

A、升高血糖 B、血流重分布 C、扩张支气管

D、腹腔器官血管收缩 E、心跳增快

6、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HPA)的中枢位点是

A、 腺垂体 B、肾上腺皮质 C、大脑边缘系统 D、蓝斑 E、室旁核

7、应激时最重要的激素分泌可能是

A、 生长激素 B、甲状腺素 C、糖皮质激素

D、胰岛素 E、血管紧张素Ⅱ

8、 急性期反应蛋白中具有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作用的蛋白是

A、铜蓝蛋白 B、结合珠蛋白 C、C-反应蛋白

D、补体 E、蛋白酶抑制剂

9、应激时最早期的一个神经内分泌反应是

A、 GC分泌增多 B、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

C、CRH释放增多 D、ACTH分泌增加 E、β-内啡肽分泌增加

10、应激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的生理意义不具有哪项

A、稳定溶酶体膜 B、促进蛋白质的糖异生

C、维持循环系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 D、抗炎、抗过敏 E、降低血糖

11、下列哪种急性期反应蛋白为炎症反应活动的指标。

A、 纤维蛋白原 B、铜蓝蛋白 C、α1蛋白酶抑制剂

D、白蛋白 E、C反应蛋白

12、全身适应综合征的抵抗期体内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

A、 CRH B、胰高血糖素 C、胰岛素

D、儿茶酚胺 E、糖皮质激素

13、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所产生的防御反应是E

A、心率增快 B、促进糖原分解、升高血糖

C、可使组织的血液供应更充分、合理 D、心肌收缩力加强 E、以上都对

14、应激时CRH分泌增多最主要的功能是

A、刺激ACTH的分泌进而增加GC的分泌 B、升高血糖 C、促进内啡肽释放

D、促进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活性 E、调控应激时的情绪行为反应

15、应激时糖皮质激素持续分泌增加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A、 抑制免疫反应 B、抑制甲状腺轴 C、胰岛素抵抗

D、 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 E、以上都对

16、急性期反应蛋白主要来自下列哪种细胞

A、单核吞噬细胞 B、成纤维细胞 C、肥大细胞

D、肝细胞 E、血管内皮细胞

17、急性期反应蛋白具有哪些生物学功能E

A、抑制蛋白酶对组织的过度损伤 B、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

C、抗感染、抗损伤 D、结合、运输功能 E、以上都对

四、多选题

1、下面对全身适应综合征(GAS)警觉期的描述哪些正确ABD

A、为机体的保护防御机制的动员期 B、以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为主

C、以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高为主 D、使机体处于最佳动员状态 E、持续时间短

2、热休克蛋白具有下列哪些功能ABC

A、提高耐热能力 B、与受损蛋白质修复或清除有关 C、"分子伴娘" D、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 E、 结合、运输血红素等

3、心理应激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关系较为密切的是

A、冠心病 B、心肌炎 C、原发性高血压 D、心律失常 E、风湿性心内膜炎

4、应激性溃疡形成的机制是ABCD

A、胆汁返流 B、酸中毒 C、胃粘膜缺血 D、胃腔内H+向粘膜内的反向弥散

E、交感-肾上腺皮质强烈兴奋

五、问答题

1、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有哪些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2、应激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对机体有哪些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3、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

4、简述急性期反应蛋白的生理功能。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应激: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或称为应激反应。

2. 全身适应综合征:劣性应激原持续作用于机体,应激可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并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和疾病。GAS可分为警觉期、抵抗期、衰竭期。

3. 热休克蛋白:在热应激原或其它应激时细胞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质。

4.应激性溃疡:病人在遭受各类重伤、重病和其它应激情况下,出现胃、十二指肠粘膜的急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糜烂、浅溃疡、渗血等,少数溃疡可较深或穿孔。

5. 应激原: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因素。

6. 急性期反应蛋白:应激时由于感染、组织损伤等引起的浓度迅速升高血浆中的某些蛋白质。

二、填空题

1.警觉期 抵抗期 衰竭期。

2.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HPA

3. ⑴环境因素 ⑵机体内在因素 ⑶心理、社会因素

4.⑴肝细胞

5.⑴下丘脑室旁核 ⑵腺垂体 ⑶肾上腺皮质 ⑷室旁核

6.⑴蓝斑

7. 应激性心肌病 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

三、单选题

1.A 2 E 3.B 4 D 5.D 6.E 7.C 8.D 9.B 10 E

11.E 12.B 13.E 14. A 15.E 16.D 17.E

四、多选题

1.ABD 2ABC 3ACD 4ABCD

五、问答题

1.其积极作用:1)兴奋心脏2) 血流重分布3 )升血糖供能4)扩张支气管,增加肺通气

不利影响:能量消耗、组织分解,血管痉挛、组织缺血,致死性 心律失常等。

2.积极作用:升血糖,容许作用(维持儿茶酚胺反应性),抗炎抗过敏。不利影响:抑制炎性反应、抑制 生长激素、性激素、甲状腺素合成、释放

3.应激性溃疡的机制包括胃粘膜缺血, 糖皮质激素大量分 , 前列腺素合成减少,酸中毒、内毒素及胆汁反流及氧自由基等。

4.⑴抑制蛋白酶:α1蛋白酶抑制剂,α1抗糜蛋白酶 ⑵清除异己、坏死组织:CRP ⑶抗感染、抗损伤:CRP(炎症和疾病活动的指标)、补体 ⑷结合、运输功能:结合珠蛋白、铜蓝蛋白

第五章 休 克

一、名词解释

1、休克 2 休克肺 (ARDS) 3、自身输血 4、自身输液

5、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6、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二 、填空题

1、低血容量性休克按微循环的变化可分为:⑴、⑵、⑶三期。

2、休克的病因有:⑴、⑵、⑶、⑷、(5)、(6)、(7)。

3、休克发病的始动环节是:⑴、⑵、⑶

4、按血流动力学特点可将休克分为:⑴、⑵、⑶

5、人体内天然存在的儿茶酚胺有⑴、⑵、⑶

6、根据临床发病形式,MODS可分为⑴、⑵。

三、单选题

1、休克的现代概念是

A、休克是急性外周动脉紧张度不足所致的周围循环衰竭

B、休克是剧烈的震荡或打击

C、休克是一种综合症,临床表现为脸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脉搏细速、尿量减少及血压降低

D、休克是由于急性循环障碍使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

E、休克是机体丧失对外来强烈刺激的调节能力

2、失血性休克早期时,最易受损的器官是

A、心 B、脑 C、肾 D、肺 E、肝

3、下列哪一类不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原因?

A、失血 B、烧伤 C、挤压伤 D、感染 E、脱水

4、休克早期组织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少灌少流 B、少灌多流 C、多灌少流 D、多灌多流 E、不灌不流

5、休克期(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少灌少流 B、少灌多流 C、多灌少流 D、多灌多流 E、不灌不流

6、休克时血压下降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A、心功能不全 B、外周动脉紧张度不足 C、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后衰竭

D、血液中儿茶酚胺过低 E、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流不足

7、休克早期(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的变化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微动脉收缩 B、后微动脉收缩 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D、动静脉吻合支收缩 E、微静脉收缩

8、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共同发病环节是

A、肺内DIC形成 B、急性肺淤血水肿 C、急性肺不张

D、肺泡内透明膜形成 E、急性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

9、休克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

A、强烈兴奋 B、强烈抑制 C、先兴奋后抑制,最后衰竭

D、先抑制后兴奋 E、改变不明显

10、下列何种原因引起的休克的始动环节是血管床容量增加

A、大量失血 B、严重脱水 C、强烈疼痛 D、心肌梗死 E、挤压伤

11、休克I期选择性血管收:

A、心、肾、肝 B肝、脑、 肠 C、肺皮肤、 D、心、肺、肝 E皮肤、、肠

12、目前认为休克的本质是

A、微循环障碍 B、血压下降 C、血管运动中枢麻痹 D、神经调节障碍

E、局部体液因子分泌亢进

四、多选题

1、下列哪些是休克肺的临床表现?

A、进行性氧分压降低 B、进行性呼吸困难 C、进行性高碳酸血症

D、肺部有湿性罗音 E、发绀

2、引起血管源性休克的原因包括:

A、过敏 B、感染 C、烧伤

D、高位脊髓损伤 E、剧烈疼痛

3、下列哪些是休克的临床表现?

A、尿少或无 B、呼吸急促、脉搏细速

C、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甚至昏迷 D、面色苍白或潮红、紫绀 E、血压均下降

4、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主要表现在:

A、血管重新分布 B、自身输血 C、外周阻力增加

D、汗腺分泌增加 E、回心血量增加

5、休克发病的始动环节是:

A、血容量减少 B、血压下降 C、血管床容量增加

D、毛细血管数目增加 E、心输出量急剧下降

6、休克早期代偿的结果有

A、心脑血流量明显增加 B、血压正常或稍高 C、肾血流量减少

D、肾血流量明显增加 E、心脑血液供应暂时得以保证

五、问答题:

1、试述休克早期微循环障碍的特点及发生机制。

2、休克早期的微循环变化具有什么代偿意义?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休克系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其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致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性危重病理过程。

2.休克肺是指严重休克出现进行性缺氧和呼吸困难,导致低氧血症性呼吸衰竭。属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3.自我输血:由于容量血管中的肌性微静脉和小静脉收缩,以及肝脏“储血库”的动员,可使回心血量迅速增加。

4. 自我输液:由于毛细血管前阻力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较毛细血管后阻力高,使进入毛细血管内的血流减少,流体静压随之下降,有利于组织液回流而增加回心血量。

5.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机体失控的自我持续放大的和自我破坏的炎症。

6.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短时间内两个以上的器官相继/同时发生功能衰竭。

二、填空题

1.休克早期(缺血性缺氧期) 休克期(淤血性缺氧期) ⑶休克晚期(休克难治期)

2.⑴ 失血失液 ⑵烧伤 ⑶创伤 ⑷感染 (5)过敏 (6)急性心力衰竭 (7)强烈神经刺激

3.⑴血容量减少 ⑵外周血管床容量增加 ⑶心输出量急剧下降

4. 高排低阻型休克 低排高阻型休克 低排低阻型休克

5. 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 多巴胺

6.速发单相型(原发型) 迟发双相型(继发型)

三、单选题

1、D 2、C 3、D 4、A 5、C 6、E 7、D

8、E 9、C 10、C 11、E 12、A

四、多选题

1、ABDE 2、ABDE 3、ABCD 4、ABCE 5、ACE 6、BCE

五、问答题

1.1)微循环的变化特点:少灌少流,灌少于流。具体表现: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微循环灌流量急剧减少,压力降低;微静脉和小静脉对儿茶酚胺敏感性较低,收缩较轻;动静脉吻合支不同程度开放

2)机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儿茶酚胺增多,作用于α受体,使微血管收缩而引起组织缺血缺氧;若作用于β受体,则使动-静脉吻合枝开放,加重真毛细血管内的缺血状态;血管紧张素血栓素A2加压素、内皮素、白三烯等亦有缩血管作用。

2.word/media/image2.gif 血液重新分布,保证心、脑的血液供应。心脑血管扩张,皮肤、腹腔脏器血管收缩

word/media/image3.gif动脉血压的维持。机制:a. 自身输血,回心血量增加b. 心肌收缩增强,心输出量增加c. 外周总阻力增加d 自身输液: 组织液进入血管。

第六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一、名词解释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2、裂体细胞

二、填空题

1、DIC的最常见的原因是(1)

2、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包括⑴、⑵、⑶、⑷。

3、根据发展过程,典型的DIC可分为⑴、⑵、⑶三期。

4、根据凝血物质消耗和代偿情况,可将DIC分为⑴、⑵、⑶三型。

5、DIC的主要临床表现是⑴、⑵、⑶、⑷。

6、DIC引起出血的机制是⑴、⑵、⑶。

7、DIC时华-佛综合征指(1) 发生出血性坏死,席汉综合征指(2)发生坏死。

三、单选题

1、DIC最重要的特征是:

A、微血栓大量形成 B、凝血物质大量消耗 C、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亢进

D、凝血功能异常 E、出血和溶血

2、DIC凝血功能异常表现为血液凝固性

A、增强 B、降低 C、先增强后降低 D、先降低后增强

E、主要是纤溶活性的改变

3、哪项属于DIC的诱因

A、胎盘早剥 B、病毒性心肌炎 C、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抑制

D、恶性肿瘤 E、实质性器官坏死

4、DIC的发展过程可分为

A、低凝期和高凝期 B、高凝期和低凝期

C、高凝期、低凝期和纤溶亢进期 D、低凝期、高凝期和纤溶亢进期

E、低凝期和纤溶亢进期

5、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机制是

A、微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 B、DIC时产生的毒性物质所致

C、DIC造成微循环淤滞,缺血缺氧 D、交感神经兴奋,自由基产生

E、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内形成细网

6、DIC出血最主要的因素是

A、肝脏合成凝血因子障碍 B、血管通透性增高

C、多器官功能障碍 D、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E、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7、DIC引起的贫血属于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失血性贫血 C、 中毒性贫血 D、溶血性贫血

E、缺铁性贫血

8、红细胞大量破坏时释放哪种物质在DIC发病中起直接促凝作用

A、磷脂 B、纤活酶原激活物 C、凝血因子 D、凝血酶 E、激肽释放酶原

9、DIC的原发疾病中,下列哪种最为常见:

A外伤 B组织损伤 C、胎盘早期剥离 D、感染性疾病 E、过敏性疾病

10、妊娠末期的产科意外容易诱发DIC,主要是由于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低下 B、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C、微循环血流汉滞

D、纤溶系统活性增高 E、血中促凝物质含量增加

11、下列哪项是导致DIC发病的关键环节:

A凝血因子被激活 B、组织凝血因子大量入血 C、酶原激活和生成

D、凝血因子v被激活 E、凝血酶生成增加

四、多选题

1、DIC发生出血的主要机制是

A、凝血因子消耗而减少 B、纤溶系统激活 C、凝血系统激活

D、FDP的形成 E、血小板减少

2、DIC可出现以下哪些临床表现:

A、肾功能衰竭 B、呼吸困难 C、溶血性贫血

D、出血 E、休克

3、DIC的病理变化包括

A、广泛微血栓形成 B、红细胞破坏 C、纤维蛋白溶酶活性升高

D、不同程度出血 E、脏器功能衰竭

4、影响DIC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B、纤镕系统的过度抑制 C、血液的高凝状态

D、大量前列腺素的释放 E、肝功能严重障碍

5、引起DIC的直接原因有

A、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B、肝功能严重受损 C、血小板受损伤

D、组织因子入血 E、红细胞大量破坏

五、问答题

1、简述DIC的诱因。

2、简述DIC的发生机制。

3、为什么DIC病人常有广泛的出血?其出血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DIC:以广泛微血栓形成以及相继出现出血、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出血、休克、脏器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

2、裂体细胞:DIC病人可伴有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外周血涂片中可见盔形、星形、新月形等形态各异的红细胞碎片。

二 、填空题

1、⑴感染性疾病

2、⑴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⑵肝功能严重障碍 ⑶血液高凝状态 ⑷微循环障碍

3、⑴高凝期 ⑵消耗性低凝期 ⑶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4、⑴失代偿型 代偿型 ⑶过度代偿型

5、⑴出血 ⑵器官功能障碍 ⑶休克 ⑷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6、⑴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 ⑵纤溶系统激活 ⑶FDP形成

7. ⑴肾上腺 ⑵垂体

三、单选题

1 D 2 C 3 C 4 C 5 E 6 D 7 D

8 A 9 D 10 B 11 E

四、多选题

1 ACD 2 ABCDE 3 ABCDE 4 ABCE 5 ACDE

五、问答题:

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肝功能严重障碍、血液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

2、1)组织严重破坏使大量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启动凝血系统,见于严重创伤手术产科意外等

2)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常,见于缺氧酸中毒严重感染等

3)血细胞大量破坏:异型输血白血病化疗等

4)血小板被激活:多为继发性作用。

5) 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如蛇毒、出血性胰腺炎

3、出血是DIC最常见的表现之一,也是诊断DIC的重要依据。DIC病人常发生出血的原因是:凝血物质消耗;纤溶系统激活和FDP的抗凝血作用;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特点:发生率高、原因不能用原发病解释、形式多样、部位广泛、程度轻重不一、普通止血药效果差。

第七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名词解释:

1、再灌注损伤 2、氧反常 3、 pH反常 4、 钙反常

5、自由基 6、活性氧 7、呼吸暴发 8、心肌顿抑

9、钙超负荷 10、无复流现象

二、填空题

1、再灌注损伤是否出现及其严重程度,关键在于:⑴、⑵、⑶、⑷。

2、目前认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主要与⑴、⑵、⑶有关。

3、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产生过多的可能机制有:⑴、⑵、⑶。

4、氧自由基可分为:⑴、⑵。

5、活性氧的种类主要包括⑴、⑵。

6、机体的自由基清除剂主要有(1)(2) 两大类。

7、缺血-再灌注时白细胞介导的损伤主要有:(1)(2)

三、单选题

1、缺血再灌注损伤最常见于:

A、心肌 B、脑 C、肝 D、肾 E、肠

2、最活泼、最强力的氧自由基是:

A、O2- B、H2O2 C、OH. D、LO. E、LOO.

3、再灌注损伤是指

A、缺氧后用富含氧溶液灌流引起的组织损伤 B、无钙后用含钙溶液灌注引起的钙超载

C、缺血后恢复血流灌注的后果 D、缺血后恢复血流灌注引起的组织损伤

E、以上都不是

4、缺血-再灌注性心率失常最常见的类型:

A、房性心律失常 B、室性心律失常 C、房室交界部阻滞

D、房室传导阻滞 E、房颤

5、心肌顿抑的最基本特征是缺血-再灌注后:

A、心肌细胞坏死 B、代谢延迟恢复 C、结构改变延迟恢复

D、收缩功能延迟恢复 E、心功能立即恢复

6、有关自由基的错误说法是:

A、O2-是其它活性氧产生的基础 B、OH.的化学性质极为活泼

C、体内的自由基有害无益 D、其产生需有过渡金属的存在

E、是具有一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

7、下面哪个不是氧自由基?

A、NO B、O2- C、OH. D、CO2 E、LOO.

8、下列各种酶中,哪个不是自由基清除剂?

A、过氧化氢酶 B、过氧化物酶 C、SOD D、CAT E、NADH氧化酶

9、下述哪种物质收缩血管的作用最强?

A、血管紧张素 B、内皮素 C、白三烯 D、TXA2 E、PGI2

10、自由基攻击的细胞成份不包括:

A、膜脂质 B、蛋白质 C、DNA D、电解质 E、线粒体

四、多选题

1、关于Na-Ca2+交换的正确描述是:

A、载体是一种跨膜蛋白 B、本身为一种产电性电流

C、交换方式为双向转运 D、主要受跨膜K浓度梯度的调节

E、主要受跨膜Na浓度梯度调节

2、临床上再灌注损伤可发生于:

A、休克治疗 B、动脉搭桥术 C、溶栓疗法 D、心脏外科体外循环

E、器官移植

3、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因素有:

A、缺血缺氧的时间 B、灌流液的压力、温度与pH C、组织需氧程度

D、灌流液的成分 E、侧枝循环

4、有关氧自由基的正确说法有:

A、全部来自体外 B、可激活产生新的自由基

C、可引发生物膜链式脂质过氧化 D、化学性质极其活泼 E、属于活性氧

五、问答题

1、试述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产生过多的机制。

2、试述自由基在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3、简述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内钙超载的机制及其损伤作用。

4、白细胞介导的微血管损伤表现在哪些方面?

5、为什么说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产生增多和细胞内钙超载互为因果?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缺血-再灌注损伤:人和动物缺血后再灌注,不仅没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使缺血所致功能代谢障碍和结构破坏进一步加重的现象。

2.氧反常:用缺氧溶液灌流组织器官或培养细胞造成损伤后,再恢复正常氧供应,组织及细胞的损伤不仅未能恢复,反而更趋严重的现象。

3.pH反常:缺血后再灌注时迅速纠正缺血组织的酸中毒,反而会加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现象。

4.钙反常:用无钙液灌流后再用正常含钙液灌流组织器官,可造成细胞和器官的代谢和功能障碍及结构破坏更趋加重的现象。

5.自由基:外层轨道上有单个不配对价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其中由氧诱发产生的自由基,称为氧自由基。

6.活性氧:由氧形成、并在分子组成上含有氧的一类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物质总称。它包括氧自由基和非自由基的含氧物质,例如,单线态氧和H2O2

7.呼吸爆发:吞噬细胞在吞噬过程中,NADPH氧化酶和NADH 氧化酶可催化摄取的氧接受电子而转变为氧自由基,同时拌耗氧量显著增加的现象,或称为氧爆发。

8.心肌顿抑:缺血未发生不可逆损伤,血流恢复或基本恢复一定时间心肌出现的可逆性收缩功能下降的现象。

9.钙超载: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钙含量异常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

10.无复流现象:缺血后血流重新开放,缺血区并不能得到充分的灌注,实际上是缺血的延续和叠加的现象,实际上是缺血的延续和叠加。

二 、填空题

1. ⑴ 缺血时间长短 ⑵ 侧支循环形成情况 ⑶ 对氧需求程度 ⑷电解质浓度

2. ⑴ 白细胞的作用 ⑵ 钙超载 ⑶ 氧自由基作用 。

3. ⑴ 黄嘌呤氧化酶的形成增多 ⑵ 中性粒细胞 ⑶ 线粒体

4. ⑴ 非脂质氧自由基 ⑵ 脂质氧自由基。

5. ⑴ 氧自由基 ⑵ 非自由基如单线态氧、H2O2

6. ⑴ 低分子清除剂 ⑵ 酶性清除剂

7. ⑴ 微血管损伤 ⑵ 细胞损伤

三、单选题

1.A 2.C 3.D 4.B 5.D 6.C 7 D 8.E 9.A 10. D

四、多选题

1.ABCE 2.ABCDE 3.ABCDE 4.BCDE

五、问答题

1. 1)黄嘌呤氧化酶的形成增多:缺血时由于ATP 减少,膜泵失灵,细胞内游离钙增加,激活钙依赖性蛋白水解酶,使黄嘌呤脱氢酶(XD)大量转变为黄嘌呤氧化酶(XO)。同时,ATP依次降解为ADP、AMP和次黄嘌呤,故次黄嘌呤大量堆积。再灌注时,大量氧进入缺血组织。黄嘌呤氧化酶在催化次黄嘌呤为黄嘌呤及催化黄嘌呤为尿酸的两步反应中,产生大量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过氧化氢、羟自由基。2)中性粒细胞聚集; 3)线粒体损伤 4)儿茶酚胺的增加引起的自身氧化。

2. 1)膜脂质过氧化增强:导致:(1)破坏膜结构:(2)间接抑制膜蛋白功能 (3)促进自由基等生物活性物质形成 (4)减少ATP生成 2蛋白质功能抑制:蛋白质失去活性,结构改变。 3核酸及染色体破坏:染色体畸变,核酸碱基改变或DNA断裂。

3.钙超载产生机制: 1) Na+-Ca2+交换异常,钙内流增加,导致细胞钙超载。机制: 细胞内高钠直接激活Na+-Ca2+蛋白;细胞内高H+,间接激活Na+-Ca2+蛋白;蛋白激酶C(PKC)活化,间接激活Na+-Ca2+蛋白 2)生物膜损伤:细胞膜损伤,膜通透性增高,钙大量内流;2)线粒体及肌浆网受损胞浆Ca2+钙超载

钙超载的损伤作用:线粒体功能障碍;激活磷脂酶等多种酶;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促进氧自由基生成;肌原纤维过度收缩

4. ①微血管血流变学改变 ②微血管堵塞 ③微血管通透性增高。

5.自由基可和细胞的膜磷脂、蛋白、核酸发生反应,致细胞功能障碍和结构破坏。当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产生增多,可引起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反应和通透性增强,细胞外Ca2+内流;膜上Na+-K+-ATP酶失活,使细胞内Na+升高,Na+ -Ca2+交换增强;线粒体膜的液态及流动性改变,致线粒体功能障碍;ATP 生成减少, 使质膜与肌浆网钙泵失灵,不能将肌浆中过多的Ca2+泵出或摄取入肌浆网。导致Ca2+超载发生。

另一方面,细胞内钙超载使钙敏感蛋白水解酶活性增高,促使黄嘌呤脱氢酶转变为黄嘌呤氧化酶,使自由基生成增加;钙依赖性磷脂酶A2的激活,使花生四烯酸(AA)生成增加,通过环加氧酶和脂加氧酶作用产生大量H2O2和OH;钙离子沉积线粒体使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功能失调,致分子氧经单电子还原形成氧自由基增多;同时,Ca2+进入线粒体可使MnSOD和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下降,导致氧自由基增多。

所以,氧自由基产生增多和细胞内钙超载可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使缺血-再灌注损伤加重。

第八章 心力衰竭

一、名词解释

1、心力衰竭 2、 端坐呼吸 3、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4、心肌紧张源性扩张 5、心脏离心性肥大 6、心肌向心性肥大

二、填空题

1.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大致可归纳为三大临床主症⑴、⑵、⑶。

2、心力衰竭时主要心外代偿反应是⑴、⑵、⑶、⑷。

3、心肌舒张功能障碍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⑴、⑵、⑶、⑷。

4、心力衰竭的发生原因有⑴、⑵两类。

5、心力衰竭的常见诱因:⑴、⑵、⑶、⑷等。

6、按发生部位可将心力衰竭分为⑴、⑵、⑶。

7、心力衰竭时心脏的代偿反应有:⑴、⑵、⑶。

8、心力衰竭时呼吸困难发生的基本机制是⑴、⑵。

9、导致心肌收缩性减弱的因素有⑴、⑵、⑶、⑷。

三、单选题

1、下列哪种疾病可引起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A、甲状腺机能亢进 B、冠心病 C、病毒性心肌炎

D、二尖瓣狭窄 E、高血压病

2、左心衰竭病人出现右心衰竭时表现出

A、淤血继续存在 B、肺水肿继续存在 C、肺淤血合并体循环淤血

D、肺淤血减轻 E、肺循环和体循环都恢复正常

3、下列哪种疾病可引起左室前负荷增大

A、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B、高血压病 C、肺动脉瓣狭窄

D、主动脉瓣狭窄 E、慢支、肺气肿

4下列哪种情况可引起右室后负荷增大

A、肺动脉瓣狭窄 B、动静脉瘘 C、室间隔缺损

D、甲亢症 E、肺动脉瓣关闭不全

5、下列哪种疾病可引起左室后负荷增大

A、甲亢症 B、严重贫血 C、心肌炎

D、心肌梗塞 E、高血压病

6、下列哪种情况可引起右室前负荷增大

A、肺动脉高压 B、肺动脉栓塞 C、室间隔缺损

D、心肌炎 E、肺动脉瓣狭窄

7、下列哪种情况可引起心肌向心性肥大

A、主动脉瓣闭锁不全 B、心肌梗塞 C、脚气病

D、高血压病 E、严重贫血

8、下列哪项不是心衰时肺循环充血的表现

A、劳力性呼吸困难 B、端坐呼吸 C、心性哮喘

D、颈静脉怒张 E、肺水肿

9、下列哪项变化在急性心衰不会发生

A、心率加快 B、肺水肿 C、心肌肥大

D、血压下降 E、皮肤苍白

10、下列哪项属于心衰时肺循环淤血的表现

A、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B、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C、下肢水肿

D、肝肿大压痛 E、颈静脉怒张

11、 下列哪项反应已失去代偿意义

A、心率加快 B、心肌肥大 C、心肌肌源性扩张

D、红细胞增多 E、血流重分布

12、心衰时,下列哪项代偿反应主要由肾脏引起?

A、红细胞增多 B、血流重分布 C、紧张源性扩张

D、肌红蛋白增加 E、细胞线粒体数量增多

四、多选题

1、下列哪些疾病引起的心衰不属于低输出量性心衰

A、二尖瓣狭窄 B、高血压病 C、严重贫血

D、动-静脉瘘 E、甲亢症

2下述高输出量性心衰的描述,正确的是

A、原因是高动力循环状态 B、心输出量较发病前有所增高

C、发病时心输出量属正常或高于正常 D、可见于严重贫血、甲亢

E、主要由血容量扩大引起

3下列哪些疾病可导致心脏压力负荷过重

A、主动脉瓣狭窄 B、动-静脉瘘 C、肺栓塞

D、高血压病 E、心肌炎

4、下列哪些是心衰时心输出量减少的征象

A、皮肤苍白 B、脉压变小 C、端坐呼吸

D、尿少 E、嗜睡

五、问答题

1. 试述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2. 简述心力衰竭时心脏的代偿反应。

3. 何谓端坐呼吸?其发生机制如何?

4. 试述心衰时引起心肌兴奋-收缩耦联的机制.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心力衰竭: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即心泵功能减弱,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以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或综合征。

2.端坐呼吸:心衰病人平卧可加重呼吸困难而被迫采取端坐或半卧体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的状态。

3.夜间阵发呼吸困难:患者夜间人睡后因突感气闷被惊醒,在端坐咳喘后缓解。是左心衰竭的典型表现。

4.心肌紧张源性扩张:心脏扩张,容量加大并伴有收缩力增强的心脏扩张,具有代偿意义。

5.心肌离心性肥大:长期前负荷增加引起的,心肌纤维长度增加,体积增大并伴心腔明显扩大。

6.心肌向心性肥大:长期后负荷(如高血压病)增大,心肌纤维直径增粗,体积增大布伴心腔明显扩大。

二 、填空题

1.⑴ 肺循环充血 ⑵ 体循环淤血 ⑶ 心输出量不足

2.⑴ 血流重分布 ⑵ 增加血容量 ⑶ 红细胞增多 ⑷ 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强

3.⑴ 钙离子复位延缓 ⑵ 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障碍 ⑶ 心室顺应性降低

4. ⑴ 原发性心肌舒缩功能障碍 ⑵ 心脏负荷加重

5. ⑴ 感染 ⑵ 心律失常 ⑶ 妊娠分娩 ⑷ 过度劳累 (5)情绪激动等

6. ⑴ 左心衰 ⑵ 右心衰 ⑶ 全心衰

7. ⑴ 心脏扩张 ⑵ 心肌肥大 ⑶ 心率加快

8. ⑴ 肺淤血 ⑵ 肺水肿

9. ⑴ 收缩相关蛋白破坏 (2) 能量代谢紊乱 (3) 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⑷ 心肌肥大的不平衡生长

三、单选题

1A 2D 3A 4A 5E 6C 7D 8D 9C 10B 11C 12A

四、多选题

1 CDE 2 ACD 3 ACD 4 ABDE

五、问答题:

1.心肌收缩力下降:(1) 收缩相关蛋白破坏,(形式:坏死,凋亡) (2) 能量代谢紊乱(包括能量生成障碍和利用障碍) (3) 兴奋-收缩耦联障碍(包括肌浆网对Ca2+ 摄取、储存、释放障碍,胞外Ca2+ 内流障碍和肌钙蛋白与Ca2+ 结合障碍)

心室舒功能异常(包括Ca2+ 复位延缓,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障碍,心室舒张势能减少)

2.(1)心率加快(2)心脏扩大(紧张源性扩张,肌源性扩张)(3)心肌肥大(向心性肥大、离心性肥大

3.心衰病人平卧可加重呼吸困难而被迫采取端坐或半卧体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的状态称为端坐呼吸。

机制:平卧位下半身静脉血液回流量增加,加重肺淤血水肿;端坐时膈肌下移,胸腔容积增大,肺活量增加.平卧位时身体下半部水肿液吸收入血增多,加重肺淤血肺水肿。

4.(1)肌浆网 Ca2+ 处理功能障碍(含Ca2+摄取储存、释放障碍)(2)胞外Ca2+内流障碍(Ca2+ 内流的途径,心肌肥大酸中毒、高血钾对Ca2+内流的影响。(3)肌钙蛋白与Ca2+结合障碍

第九章 呼吸衰竭

一、名词解释

1、呼吸衰竭 2、限制性通气不足 3、阻塞性通气不足

4、弥散障碍 5、肺性脑病 6、I型呼吸衰竭 7、Ⅱ型呼吸衰竭

二、填空题

1、呼吸衰竭是指(1)严重障碍,以致PaO2低于(2),伴有或不伴有PaCO2高于(3)的病理过程。

2、根据主要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将呼吸衰竭分为(1)和(2)性呼吸衰竭。

3、I型呼衰的病人可吸入(1)浓度的氧。II型呼衰的病人应吸入(2)浓度的氧,使PaO2上升到(3)即可。

4、CO2可使脑血管(1),皮肤血管(2),肾血管(3) 和肺小血管(4)。

5、阻塞部位在中央气道胸内部位,表现为(1)性呼吸困难。阻塞在胸外段则表现为(2) 性呼吸困难。

6、ARDS是典型的(1)型呼吸衰竭。临床表现以(2) 和(3)为特点。

三、单选题

1、呼吸衰竭是指

A、由内呼吸功能障碍引起的病理过程 B、由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引起的病理过程

C、严重肺部疾病引起的病理过程 D、有呼吸困难的病理过程

E、PaO2<60mmHg的病理过程

2、通气功能障碍时,血气变化的特点为

A、PaO2下降 B、PaO2下降,PaCO2下降 C、PaO2下降,PaCO2升高

D、PaO2正常,PaCO2升高 E、PaO2下降,PaCO2正常

3、下列哪一项与“死腔样通气”不符

A、明显增多时可引起呼衰 B、是部分肺泡血流不足而通气未相应减少所致

C、可见于肺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正常人肺没有死腔样通气

E、由于大量肺泡为死腔样通气,其余肺泡的血流多而通气少,因此PaO2降低

4、一般情况下,换气功能碍主要导致血中

A.PaO2升高,PaCO2升高 B.PaO2下降,PaCO2升高 C.PaO2不变,PaCO2升高 D.PaO2下降,PaCO2下降

E.PaO2下降,PaCO2不高

5、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呼吸衰竭时应

A、将病人送入高压氧舱 B、吸入纯氧 C、先吸入30%左右的氧

D、吸入95%氧加5%CO2 E、吸入室内空气

6、血气分析判断呼吸衰竭的标准是:

A.PaO2<50mmHg伴或不伴PaCO2>50 mmHg B.PaO2<60 mmHg伴或不伴PaCO2>50mmHg

C.PaO2<80mmHg伴或不伴PaCO2>60 mmHg D.PaO2<60 mmHg伴或不伴PaCO2>60 mmHg

E.PaO2<50mmHg伴或不伴PaCO2>70 mmHg

7、二氧化碳麻醉时PaCO2常超过:

A、40 mmHg B、50 mmHg C、60 mmHg D、70 mmHg E、80 mmHg

8、影响气道阻力增加的最主要因素是:

A、气道长度和形态 B、气道内径 C、气流速度 D、气流形式 E、气体密度

9、限制性或阻塞性通气不足发生呼吸衰竭的中心环节是

A、肺顺应性降低 B、小气道阻塞 C、肺组织弹性下降

D、总肺通气量不足 E、气道阻力增加

10、脑血管意外引起呼吸衰竭的机制为

A、肺顺应性降低 B、胸廓顺应性降低 C、吸气肌活动减弱

D、肺泡回缩性降低 E、肺泡膨胀稳定性增强

四、多选题

1、II型呼吸衰竭的常见原因有

A、肺炎 B、呼吸中枢抑制 C、中央性气道阻塞

D、呼吸肌麻痹 E、肺不张

2、引起肺泡通气/血流比例降低的病因有

A、肺栓塞 B、严重阻塞性肺气肿 C、肺动脉炎

D、支气管哮喘 E、肺不张

3、呼吸衰竭发病的基本机制是

A、肺通气功能严重障碍 B、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C、弥散障碍

D、组织利用氧障碍 E、肺内真性分流增加

4、呼吸衰竭并发右心衰竭的主要原因是

A、肺动脉高压 B、心肌受损 C、CO2潴留致外周血管扩张,低血压

D、低氧血症致循环中枢受损 E、缺氧、酸中毒致肺动脉收缩

5、一患者PaO2 50mmHgPaCO2 90mmHg,快速吸入高浓度氧后可能出现

A、PaO2>60mmHg B、脑病加重 C、血中氧合血红蛋白增加

D、高碳酸血症加重 E、氧离曲线左

6、呼吸衰竭时的酸碱平衡紊乱可表现为:

A、呼吸性酸中毒 B、代谢性酸中毒 C、呼吸性碱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E、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五、问答题

1、简述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2、举例论述限制性肺通气障碍的原因。

3 、何谓弥散障碍?举例说明其发生原因?

4、如何鉴别真性分流与功能性分流,机理何在?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呼吸衰竭:由于外呼吸功能的严重障碍,以致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范围,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升高的病理过程。

2.限制性通气不足:吸气时肺泡扩张受限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

3.阻塞性通气不足:由气道狭窄或阻塞所致的通气障碍。

4.弥散障碍:由于肺泡膜面积减少或肺泡膜异常增厚和气体弥散时间缩短所引起的气体交换障碍。

5.肺性脑病:由呼吸衰竭引起的脑功能障碍。

6.I型呼吸衰竭:由于外呼吸功能的严重障碍,以致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范围,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升高的病理过程,又称低氧血症型。

7.Ⅱ型呼吸衰竭:由于外呼吸功能的严重障碍,以致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范围,伴有二氧化碳分压升高的病理过程,又称高碳酸血症型。

二 、填空题

1.⑴外呼吸功能 ⑵60mmHg ⑶50mmHg

2.⑴通气 ⑵换气

3.⑴高 ⑵低 ⑶60mmHg

4.⑴扩张 ⑵扩张 ⑶收缩 ⑷收缩

5.⑴呼气 ⑵吸气

6.⑴ I ⑵进行性呼吸困难 ⑶顽固性低氧血症

三、单选题

1 B 2 C 3 D 4 E 5 C 6 B 7 E 8 B 9 D 10 C

四、多选题

1.BCD 2.BDE 3.ABCE 4.ACE 5.ABCD 6.ABCE

五、问答题:

1.通气障碍:(1)限制性通气不足,(2)阻塞性通气不足;换气障碍:(1)弥散障碍,(2)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2.(1)呼吸肌活动受限:中枢或外周神经病变;药物抑制如镇静药、安眠药、麻醉剂;呼吸肌疲劳如过度运动;呼吸肌萎缩如营养不良;呼吸肌无力如低钾血症、缺氧、酸中毒(2)胸廓顺应性下降如畸形、纤维化
(3)肺顺应性下降如纤维化、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4)气胸、胸腔积液
3.肺泡膜面积减少或肺泡膜异常增厚和气体弥散时间缩短所引起的气体交换障碍。

原因:1) 肺泡膜面积减少,如肺叶切除、肺不张、肺纤维化2)肺泡膜厚度增加如肺水肿、纤维化、透明膜形成、稀血症 3) 血与肺泡接触时间过短如体力负荷增加

4.吸入纯氧可以鉴别。吸入纯氧可使功能性分流的PaO2降低得到明显改善,而对真性分流所致的PaO2降低则无明显作用。因真性分流的血液完全未经气体交换。

第十章 肝性脑病

名词解释

1、 肝功能不全 2、肝性脑病 3、假性神经递质

填空题

1、 目前关于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有⑴、⑵、⑶、⑷等学说

2、 血氨升高引起肝性脑病发生的机理为: ⑴、⑵、⑶

3、 假性神经递质的(1)与正常的神经递质相似,但其(2)远较正常递质为弱。

4、肝性脑病病人血浆中氨基酸比值异常,表现在(1)减少,而(2)增加。

5、γ-氨基丁酸是中枢神经系统的(1)性神经递质

6、引起肝性脑病的常见诱因有:⑴、⑵、⑶、⑷、(5)、(6)、(7)。

、单选题

1、假性神经递质引起肝性脑病的机制是:

A、干扰脑的能量代谢 B、使脑细胞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C、干扰脑细胞膜的功能 D、与正常递质竞争受体,但其效应远较正常递质为弱 E、引起血浆氨基酸失衡

2、氨对脑的毒性作用不包括:

A、干扰脑的能量代谢 B、使脑内兴奋性递质产生减少

C、使脑内抑制性递质产生增多 D、使脑的敏感性增高 E、抑制脑细胞膜的功能

3、肝性脑病时,患者氨生成过多的最常见原因是:

A、肠道产氨增多 B、肌肉产氨增多 C、脑产氨增多

D、血液NH4+ 向NH3化增多 E、肾产氨产多、并向血液弥散增多

4、肝性脑病患者血浆支链氨基酸减少的原因是:

A、血浆胰高血糖素浓度升高所致 B、高胰岛素血症所致

C、肝对支链氨基酸灭活减少

D、支链氨基酸合成来源减少 E、血浆芳香族氨基酸增多引起

5、使正常递质生成增多、加强正常递质竞争作用的药物是:

A、谷氨酸 B、精氨酸 C、谷氨酸钠 D、乳果糖 E、左旋多巴

6、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中所说的芳香族氨基酸包括:

A、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 B、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

C、亮氨酸、缬氨酸和色氨酸 D、谷氨酸和乙酰胆碱

E、苯丙氨酸酪氨酸

7、假性神经递质的毒性作用是

A、干扰去甲肾上腺素 B、使γ-氨基丁酸蓄积 C、阻碍三羧酸循环

D、使乙酰辅酶A减少 E、使乙酰胆碱减少

四、多选题

1、假性神经递质包括:

A、苯乙醇胺 B、苯乙胺 C、羟苯乙醇胺 D、酪胺 E、5-羟色胺

2、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包括:

A、消化道出血 B、高蛋白饮食 C、摄入维生素增多 D、便秘 E、感染

3、氨影响脑生理功能而引起脑病的可能机制有:

A、促进假性神经递质的产生 B、影响神经递质的产生及其相互间的平衡

C、干扰神经细胞膜的电活动 D、促进肌肉组织对支链氨基酸的摄取利用

E、干扰脑的能量代谢

4、肝性脑病患者可出现:

A、注意力不集中 B、衣着不整 C、哭笑无常

D、嗜睡、昏迷  E、扑击样震颤

5上消化道出血诱发肝性脑病的机制在于:

A、引起失血性休克 B、肠道细菌作用下产氨增多 C、血液中苯乙胺和酪胺增加

D、急性严重出血使脑组织缺血、缺氧  E、破坏血脑屏障使假性神经递质入脑

6、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中的支链氨基酸是指:

A、酪氨酸 B、异亮氨酸 C、缬氨酸 D、色氨酸 E、亮氨酸

7、肝性脑病患者氨清除不足的原因有:

A、乌氨酸循环障碍 B、三羟酸循环障碍 C、门-体分流

D、谷氨酸合成障碍 E、谷氨酰胺合成障碍

五、问答题

1、论述氨中毒学说。

2、简述肝性脑病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3、简述肝性脑病GABA学说的主要内容。

4、简述肝性脑病时血中支链氨基酸减少及芳香氨基酸增加的机制。

[附]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肝功能不全某些病因严重损伤肝细胞时,可引起肝脏形态结构破坏和肝功能异常,出现黄疸、出血、继发性感染、肾功能障碍和脑病等临床表现病理过程或临床综合征称为。

2. 肝性脑病由于严重肝脏疾患发生肝功能不全时出现的一系列精神神经综合征
3. 假性神经递质肝性脑病患者体内产生的生物胺,如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其化学结构与正常递质-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极为相似,但其生物学效应却较弱

二 、填空题

1. ⑴氨中毒学说 ⑵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GABA学说 ⑷ 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

2. 干扰脑的能量代谢 影响神经递质的产生和互相平衡, 干扰神经细胞膜的功能及其电活动

3. 化学结构 生理效应

4.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

5. 抑制

6. 消化道出血 ⑵镇静、麻醉、利尿药物 便秘 感染 (5)输血 (6)高蛋白饮食 (7)大量放腹水

三、单选题

1.D 2.C 3.A 4.B 5.E 6.B 7.A

四、多选题

1.ACE 2.ABDE 3.BCE 4.ABCDE 5.ABD 6.BCE 7.ABC

五、问答题:

1.肝性脑病患者血氨升高的机制:

(1)血氨生成过多: ①肝硬化致门静脉高压, 使肠粘膜淤血, 引起消化吸收不良及蠕动减慢, 细菌大量繁殖, 氨生成过多; ②肝硬化病人常有上消化道出血,血中蛋白质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产氨; ③肝硬化病人常合并肝肾综合症, 肾脏排泄尿素减少, 大量尿素弥散至胃肠道而使肠道产氨增加; ④肝性脑病的患者, 早期躁动不安,肌肉活动增强, 产氨增加。

⑵血氨清除不足: ①肝功能严重受损时, 由于代谢障碍使ATP 供给不足, 加上肝内酶系统遭到破坏, 导致鸟氨酸循环障碍, 使尿素合成减少而使氨清除不足; ②慢性肝硬化时, 形成肝内和门-体侧支循环,使来自肠道的血液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也使氨清除不足。

血氨升高引起肝性脑病的机制:

1)干扰脑的能量代谢: ①氨可抑制脑组织中的丙酮酸脱羧酶的活性, 使乙酰辅酶A 生成减少, 导致柠檬酸生成减少, 三羧酸循环运转受阻, ATP 合成减少; ②氨与α-酮戊二酸合成谷氨酸的过程中, 使三羧酸循环中的α-酮戊二酸减少而ATP 合成减少; ③同时消耗了大量还原型辅酶I (NADH), 导致呼吸链的递氢受阻, 影响高能磷酸键的产生; ④氨与谷氨酸合成谷氨酰胺的过程中, 消耗了大量的ATP ,更加重了能量供应不足。

2)影响神经递质的产生和互相平衡: ①乙酰辅酶A 生成减少, 致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减少;②氨抑制谷氨酸脱羧酶和γ-氨基丁酸转氨酶活性,致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增加; ③脑氨增多使脑内兴奋性递质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减少,抑制性递质谷氨酰胺增多。

3)干扰神经细胞膜的功能及其电活动:干扰神经细胞膜Na+-K+-ATP酶的活性,影响Na+和K+在神经细胞膜内外的正常分布, 使神经的兴奋和传导过程受到干扰。

2.肝功能不全时,由于肝脏解毒功能降低,或经侧枝循环,使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及酪氨酸形成苯乙胺及酪胺在血中积聚,随体循环进入脑组织,在脑细胞内经β-羟化酶的作用形成苯乙醇胺和对羟苯乙醇胺(鱆胺)。它们在结构上与正常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很相似,能竟争性取代正常神经递质而被脑干网状结构儿苯酚胺能神经元所摄取、贮存,释放。因其作用远不如正常递质强,不能产生正常的效应。致使脑干网状结构不能维持觉醒状态,导致昏迷。

3.肝性脑病时,肝清除来自肠道GABA能力下降,血中GABA浓度升高,同时血脑屏障对GABA的通透性增加,导致脑内GABA增多。进入脑内GABA与突触后神经元的特异性GABA受体结合,Cl- 运转通道开放,Cl-进入细胞内,静息膜电位超极化,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出现肝性脑病中所见的意识变化与运动调节功能障碍。

4. 肝功能受损时,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迅速增加,促进肌肉和脂肪组织对支链氨基酸的利用和分解,结果使血中支链氨基酸减少。肝功能衰竭或肝硬化时,芳香氨基酸或者不能被肝脏分解,或通过侧支循环绕过肝脏,故使血中芳香氨基酸增加。

第十一章 肾功能衰竭

一、名词解释

1、肾功能不全 2、急性肾功能衰竭 3、氮质血症 4、慢性肾功能衰竭

5尿毒症 6、肾性骨营养不良 7、肾性高血压 8、矫枉失衡

二、填空题

1、肾脏的内分泌功能表现在它能分泌: ⑴、⑵、⑶、⑷,灭活如下两种激素:(5)和(6)。

2、急性肾功能衰竭按其病因可分为:⑴、⑵、⑶

3、少尿型急性肾衰肾小球滤过下降的发病机理有: ⑴、⑵、⑶

4、急性肾衰少尿期的功能代谢变化为(1)、(2)(3)、(4)、(5)。

5、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经过可分为如下四期:⑴、⑵、⑶、⑷

6、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原因主要为: ⑴、⑵。

7、慢性肾功能衰竭时,常发生血钙(1)、血磷(2)。

8、肾性高血压的发生机制有: ⑴、⑵、⑶

9、与尿毒症有关的胍类物质中最主要的为:(1)、(2)。

10、肾性贫血的发生机制有: (1)、(2)(3)、(4)、(5)。

11、慢性肾衰的发病机制有以下学说:(1)、(2)(3)、(4)

三、单选题

1、引起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是:

A、汞中毒 B、急性肾炎 C、肾血栓形成 D、休克 E、尿路梗阻

2、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机制中原尿漏回”主要是由于:

A、肾小管阻塞 B、原尿流速过慢 C、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

D、肾间质水肿 E、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3、肾功能衰竭少尿期,输入大量水分严重时可导致:

A、低渗性脱水 B、高渗性脱水 C、等渗性脱水 D、水肿 E、水中毒

4、肾功能衰竭是指:

A、发生氮质血症的各种疾病

B、尿中出现蛋白质、管型、红细胞和白细胞的病理过程

C、持续少尿、无尿的病理过程

D、肾脏泌尿与内分泌功能障碍引起内环境紊乱的病理过程

E、各种肾实质疾病引起的病理过程

5、判断肾功能衰竭程度最可靠的指标是:

A、NPN B、BUN C、电解质紊乱情况

D、代谢性酸中毒 E、肌酐清除率

6、下述哪一项不是慢性肾衰的特点?

A、泌尿功能急剧降低 B、机体内环境严重紊乱 C、氮质血症

D、高钾血症 E、代谢性碱中毒

7、尿毒病时最早出现:

A、神经系统症状 B、消化系统症状 C、呼吸系统症状

D、循环系统症状 E、造血系统症状

8、慢性肾衰进行性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A、原始病因持续存在 B、肾血流量进行性减少 C、健存肾单位进行性减少

D、GFR进行性降低 E、肾小管重吸收负荷过重,致肾小管损伤

9、下列哪项不是引起肾小管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A、严重休克 B、汞中毒 C、严重挤压伤

D、免疫复合物 E、严重溶血

10、慢性肾衰病人有出血倾向的主要原因是:

A、血小板数量下降 B、血小板寿命缩短 C、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D、与肾性高血压的发生有关 E、血小板功能障碍

11、下述哪种物质不属于尿毒症的常见毒素?

A、尿素 B、肌酐 C、甲状旁腺激素

D、甲状腺激素 E、中分子物质

12、下列哪项不是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

A、氮质血症 B、高钾血症 C、代谢性酸中毒

D、高钙血症 E、少尿

四、多选题

1、慢性肾衰时的贫血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A、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B、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 C、肠道对铁的吸收增多

D、溶血 E、出血

2、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常见的原因有:

A、前列腺肥大 B、大失血 C、急性汞中毒

D、大面积烧伤 E、剧烈呕吐腹泻

3、慢性肾功能衰竭时, 钙磷代谢障碍表现为:

A、血磷升高 B、血钙升高 C、血钙降低

D、血磷降低 E、血钙血磷保持正常水平

4、慢性肾衰时产生高血压的机制有:

A、钠水潴留 B、抗利尿激素减少 C、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强

D、肾脏产生的前列腺素减少 E、血中儿茶酚胺减少

5、引起肾小管坏死的原因 :

A、肾持续缺血 B、肾中毒  C、急性肾小球肾炎

D、急性肾盂肾炎 E、肾动脉栓塞

6、慢性肾衰时出现多尿的原因是:

A、渗透性利尿 B、体内内生水产生过多 C、肾脏浓缩尿的功能降低

D、原尿流速快 E、肾小管上皮细胞对ADH 的反应减弱

7、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的原因有:

A、肾血流量减少 B、内生水增多 C、输液过多

D、低钾血症 E、代谢性酸中毒

8、急性肾衰引起水中毒的原因

A、肾排尿减少 B、肾小管囊内压过低 C、各种管型阻塞肾小管

D、健存肾单位过少 E、原尿回漏和肾间质水肿压迫肾小管

五、问答题

1、简述肾性贫血的发生机制。

2、简述肾性高血压的发生机制。

3、急性肾衰少尿期最常见致死原因是什么?其发生机制是什么?

4、何谓肾性骨营养不良? 试述其发生机制。

5、试述慢性肾衰时钙磷代谢紊乱的特点及其机制。

[附]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肾功能不全:当各种病因引起肾功能严重障碍时,会出现多种代谢产物、药物和毒物在体内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的病理过程。

2. 急性肾功能衰竭:各种原因在短期内引起肾脏泌尿功能急剧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临床表现有水中毒、氮质血症、高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

3. 氮质血症: 血中尿素、肌酐、尿酸等非蛋白氮(NPN)含量显著升高。

4. 慢性肾功能衰竭:各种慢性肾脏疾病,随着肾单位进行性破坏,以致健存肾单位不足以充分排出代谢废物和维持内环境恒定,进而发生泌尿功能障碍和内环境紊乱,包括代谢废物和毒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并伴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病理过程。

5. 尿毒症: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最严重阶段,除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肾脏内分泌功能失调外,还出现代谢产物和内源性毒性物质蓄积而引起的一系列自身中毒症状。

6. 肾性骨营养不良慢性肾功能衰竭,尤其是尿毒症的严重并发症,亦称肾性骨病包括儿童的肾性佝偻病和成人的骨质软化、纤维性骨炎、骨质疏松,骨囊性纤维化。

7. 肾性高血压:因肾实质病变引起的高血压。

8. 矫枉失衡:机体对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适应过程中所发生的新失衡,这种失衡使机体进一步受到损害。

二 、填空题

1. ⑴肾素 ⑵促红细胞生成素 ⑶1,25(OH)2D3 ⑷前列腺素 (5)甲状旁腺激素 (6)胃泌素

2. ⑴肾血流减少 ⑵原尿漏出 ⑶肾小管阻塞

3. ⑴肾前性肾衰 ⑵ 肾性肾衰 ⑶肾后性肾衰

4. ⑴水中毒 ⑵氮质血症 ⑶高钾血症 ⑷代谢性酸中毒

5. ⑴肾储备功能降低期(代偿期) ⑵肾功能不全期 ⑶肾功能衰竭期 ⑷尿毒症期

6. ⑴持续性肾缺血 ⑵肾毒物

7. ⑴降低  ⑵升高

8. ⑴钠水潴留 ⑵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高 ⑶肾脏形成的血管舒张物质减少

9. ⑴甲基胍 ⑵胍基琥珀酸

10. ⑴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⑵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 ⑶肠道对造血原料吸收减少 ⑷溶血 (5)出血

11、(1)健存肾单位学说 (2)肾小球过度滤过学说 (3)矫枉失衡学说 (4)肾小管-肾间质损伤学说

三、单选题

1 D 2 C 3 E 4 D 5 E 6 E 7 B 8 C 9 D 10 E 11 D 12 D

四、多选题

1.ABCDE 2. BDE 3.AC 4.ACD 5.AB 6.ACD 7. ABC 8、ACE

五、问答题:

1.①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减少,导致骨髓红细胞生成减少;②体内蓄积的毒性物质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③毒性物质抑制血小板功能导致出血倾向和出血;④红细胞破坏增加引起溶血;⑤毒物可引起肠道对铁和蛋白等造血原料的吸收减少或再利用障碍。

2. 1)钠水潴留; 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强(血浆肾素浓度升高); 3)肾分泌的扩血管物质减少(肾髓质生成前列腺素等不足)。

3. 高钾血症,其发生原因:①尿量减少使钾排出减少;②组织损伤和分解代谢增强,钾大量释放到细胞外液;③酸中毒时,细胞内钾离子外逸;④低钠血症,使远曲小管的钾钠交换减少;⑤输入库存血或食入含钾量高的食物或药物等。

4. 肾性骨营养不良是慢性肾功能衰竭, 特别是尿毒症的严重并发症, 包括骨囊性纤维化、骨软化和骨质疏松症等。其发生机制与慢性肾衰时出现的高磷血症、低钙血症、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多、1,25-(OH)2VitD3成减少、酸中毒及胶原蛋白代谢障碍有关。

5.慢性肾衰时钙磷代谢紊乱的特点是: 高血磷低血钙。

血磷升高机制为: 早期因GFR 减少致血磷升高,后期因甲状旁腺激素过多造成溶骨。

血钙降低的机制: 1)血磷升高导致血钙降低(钙磷乘积为常数); 2)1,25(OH)2VD3合成减少, 肠道对钙吸收减小; 3)血磷升高, 肠道分泌磷酸根增多, 与钙结合成 不溶解的磷酸钙; 4)肾毒物损伤肠粘膜。

病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