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骨伤科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发布时间:2023-03-01 04:36:02

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骨伤科学》(第9版)(王和鸣、黄桂成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1)临床表现:起病缓慢,多发生于中老年肥胖者,多为一侧发病,可有数月或数年的病史;足跟部疼痛,行走加重;典型者晨起后站立或久坐起身站立时足跟疼痛剧烈,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但行走或站立过久后疼痛又加重;
2)体征:患部无明显肿胀或有轻度红肿,在跟骨的跖面或侧面有压痛;若跟骨骨质增生较大时可触及骨性隆起;
3X线表现:常见有骨质增生,但临床表现常与X线征象不符,不成正比。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足外科学》(毛宾尧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
1)足跟痛:多在晨起行走时开始,活动后可减轻,继续行走或负重时疼痛加剧;
2)压痛点:局限于跟骨负重区偏内外侧或跟骨大结节处; 3)肿胀:大多数患者跟骨周围无肿胀或有轻度红肿; 4)跟骨骨刺:部分患者x线侧位片可见跟骨骨刺形成。 (二)证候诊断
1.气滞血瘀证:足跟痛如刺,痛处固定,拒按,动则更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或涩。
2.湿热内蕴证:足跟局部疼痛,轻度红肿,有热感,压痛明显,伴口渴不欲饮。舌苔黄腻,脉濡数。
3.寒湿痹阻证:足跟冷痛重着,痛有定处,遇寒加重,得热减轻。舌质淡胖苔白腻,脉细数。
4.肝肾亏虚证:足跟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劳则更甚,休息减轻,腰膝酸软无力,可伴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或伴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二、治疗方法

(一)外治疗法
1.中药熏洗:将四肢洗方用布包好加水1000 毫升,浸泡20分钟左右,煎30分钟后,先以热气熏蒸患处,待温度合适时再以药水浸洗患处,每日1次,每次20分钟。
局部无红肿者可选用海桐皮汤或舒筋活血洗方加减;局部有红肿者可加用双柏散或玉露散。
2.中药涂擦:予中药擦剂涂搽并按摩患处,每日1次,每次10分钟。 3.中药敷贴:局部可选用消瘀止痛药膏等敷贴,每日1贴。 (二)冲击波疗法
1.适应症:在足底周围或跟腱附着点处有明确压痛,局部无红肿者。 2.禁忌症:儿童、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安装心脏起搏器、精神疾患及其他特殊体质者。 3.操作:采用俯卧位,治疗时将患足固定,在足跟部找出最明显的压痛点并标记,瞄准器对准,建议初始冲击能量为8.0KV,适应后可将能量逐渐调高,以患者能忍受为限,冲击频率:5060/分钟。冲击次数:1000次。治疗次数:每周12次,治疗23周。治疗前告知患者治疗时需保持患肢姿势,防止因疼痛而反射性移动肢体,导致治疗失败。
(三)物理疗法:根据病情选择低频、电磁波等治疗。 (四)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川芎、当归、五灵脂、香附、甘草、羌活、没药、牛膝、秦艽、桃仁、红花、地龙等。
中成药:七厘散等。 2.湿热内蕴证
治法:清热化湿,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四妙丸加减。苍术、牛膝、黄柏、薏苡仁、牛膝、杜仲、鸡血藤、川芎、延胡索、当归等。
中成药:四妙丸等。 3.寒湿痹阻证
治法:祛湿散寒,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党参、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桂枝、茯苓、细辛、防风、秦艽等。
中成药:小活络丹等。

(完整版)骨伤科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相关推荐